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8154 , 7 pages
10.12677/ae.2024.145833

协同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 培养策略研究

郭俐君

东莞城市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广东 东莞

收稿日期:2024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31日

摘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具备创新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特点,针对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高校应通过跨校合作、深度融合产学研资源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途径,培养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将有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跨界合作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推动该区域走向国际舞台,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Lijun Guo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Dongguan City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Received: Apr. 26th, 2024; accepted: May 24th, 2024; published: May 31st, 2024

ABSTRACT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demand for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increasing, which mak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more urgent. In the context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alent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ere studi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faced in talent cultiv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composite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cross school cooperation,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will help provide solid talent support for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promote the region’s entr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prosperity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Key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一讲话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并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建设方向。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最具开放程度和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它为粤港澳三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以及共存共荣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目标,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国内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模式,特别是结合具体区域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对策,以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情况。张钰莹通过分析大湾区高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1] ;李晓莉从高校创新发展能力的角度,对大湾区高校与旧金山湾区、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高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了大湾区高校总体创新实力不足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这一研究为大湾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 。还有一些研究是从加强大湾区地区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来进行探讨的。比如,陈文理从合作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大湾区地区的政策保障和现有困境进行了探讨 [3] ;刘盾通过梳理大湾区地区高校间合作的要义与现状,设计了理论可行的政策与规划。这些研究对于加强大湾区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4] 。还有一些研究是通过与世界其他湾区进行对比来进行的。例如,阎豫桂对大湾区的创新水平与世界其他一流湾区进行了对比研究 [5] ;许长青通过分析世界其他湾区的高校集群发展,总结出高校集群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建议 [6] 。这些研究对于借鉴世界其他湾区经验,提升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国外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也有提出相应的见解,如Chi Kai和Doris Padmini Selvaratnam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角度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创新模式 [7] 。明确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下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并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等方面制定了教学模式创新方向。从词汇、口语、写作三个方面阐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8] 。研究发现,高校在提供创新教育、支持科技转化和建立创业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梳理以上文献可知,已有不少文献关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也有一些研究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这一主题。然而,目前缺乏从协同发展角度对该领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本文拟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点,从协同发展视角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培养,了解高校育人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合理化的策略,进一步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制定培养创新人才策略提供借鉴。本文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特点,针对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尝试从协同发展视角,研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力求能更充分地整合利用优势资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和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需求特点

2.1. 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和经济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构成的大湾区经济圈,致力于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和创新。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经济活力,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是连接内地与海外的重要门户,具有极强的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捷,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海陆交通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和研发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总的来说,地理特点的独特性和优势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区域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自2019年《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增长约2万亿元,大湾区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了3万家,人口也从约7000万人增加至超过8600万人。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预计将超13.6万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5万家,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见图1)。

Figure 1. Economic aggregate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from 2019 to 2023 (Data source: Public data collation)

图1. 粤港澳大湾区2019~2023年经济总量(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粤港澳大湾区从产业结构看,粤港澳大湾区以服务业为主要支柱产业。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2:32.7:66.1,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从工业结构看,深圳、珠海、惠州、东莞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速,2018年,四个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7.3%、29.3%、40.4%和38.9%。从服务业结构看,香港、广州、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显著,2017年,香港、广州、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59.1%、46.5%和40.7%,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21年统计数据看,其经济总量和人口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即经济发展相较于2017年,增长2.4万亿,人口增长约1630万人。从总体建设趋势看,将会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以核心城市为基点,打造协调联动发展模式,继而实现以点带面。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地理优势、多样化产业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需要大湾区各方共同努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推动大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大湾区能够建立起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协同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特点

协同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视野,了解全球创新趋势和最新技术动态,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随着大湾区逐渐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这些人才将驱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是技术研发、科学探索和商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同时,他们也是创业者和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引领着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崛起。大湾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不仅需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卓越的研发能力和理论素养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市场洞察力、商业智慧和创新管理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跨越学科边界,形成创新的交叉融合,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竞争力。这样的人才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挑战,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大湾区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维度、高水平的。在这一形势下,协同开展创新教育可有效促进关键资源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统筹利用资源,解决资源瓶颈的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与挑战

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也是各省市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协同创新实施的关键,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传统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不能有效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符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协同创新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虽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粤港澳大湾区其教育体系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数量众多,但存在着学科设置重合、资源分散等问题。跨地区合作与资源整合的不足导致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使得一些研究领域无法形成优势,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而缺乏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大湾区这样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高校需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背景和具有竞争力。大湾区内的高校需要面对人才流动与留存的挑战,由于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迅速和产业需求的变化,各类人才在大湾区之间的流动性较高。这给大湾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留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大湾区的经济活跃度和就业机会的增多,一些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也可能选择离开高校,加入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这种人才流失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大湾区高校需要面对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挑战 [9] 。如部分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相对较低影响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机会、英语教学水平存在不足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竞争能力和在促进产学研合作、跨界交流和创新生态构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0] 。这意味着不仅要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面对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积极应对,推动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环境的需求。

4. 协同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和实施方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区域,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撑协同发展。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面对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制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间的资源整合和合作,推动国际化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4.1. 协同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在协同背景下,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制定合适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这些策略可以概括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有助于促进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注入活力;其次,高等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协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各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力度,还需要充分发挥三地高等教育的特色,实现三地“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推进。近年来,三地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例如香港的学生来粤实习,珠三角高等院校与港澳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联合举办各类人才培养合作对接会等。虽然粤港澳高等教育机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较为深入,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以及三地校企需求信息不畅通等。粤港澳三地高校与工业、产业、研发、使用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没有实现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再者,需要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健全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这样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开放式循环系统。

4.2. 协同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实施方式

在协同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可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开展跨校合作项目,共同培养创新人才。例如,组织联合科研项目、共享实验室和科研设施,促进师资互访与交流。当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积极推动国际化教育,包括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双学位或联合培养项目,引进国际化教材和课程,提供英语授课环境等。这将帮助学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高校需要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背景和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通过引进海外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鼓励教师赴海外交流访问、提供国际化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在竞争激烈的大湾区人才市场中,高校同时面临着与其他机构争夺人才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吸引人才。例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优厚的福利和发展机会,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团队合作氛围,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资源支持。此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为人才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产业转化的通道,增加他们留在高校的意愿。其次,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开设创新创业相关专业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入实际案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和创业活动。再者,积极开拓实习与实践机会,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创业培训、创业导师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和管理知识,激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然后,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推动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学术会议和交流项目,拓宽学生的国际交流渠道。最后建立相关的制度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例如,设立奖学金、科研基金和创新实践基金,为创新人才提供经济支持;制定相关评价指标和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和科研工作。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生态构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和创新。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园区等合作,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5. 结论

在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协同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论文认真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挑战和机遇。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对策,如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如加强国际化教育、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跨界合作与创新生态等。结合具体的情况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式包括加强学校的国际化形象和声誉,提升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增强国际认可度、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更多元化的培养途径和机会、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待遇、科研资源支持和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创新交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等。这些策略的实施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也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健康发展和技术持续进步。

基金项目

东莞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绿色设计驱动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发展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QJY001R。

文章引用

郭俐君. 协同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J]. 教育进展, 2024, 14(05): 1247-12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33

参考文献

  1. 1. 张钰莹, 吴凯欣, 曾一帆.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23): 98-99.

  2. 2. 李晓莉, 陈健.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城市观察, 2019(6): 26-34.

  3. 3. 陈文理, 何玮.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合作机制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 30-44.

  4. 4. 刘盾, 魏东初. 要义求索、现状剖析、未来建构: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新探[J]. 江苏高教, 2020(2): 55-60.

  5. 5. Kai, C. and Selvaratnam, D. (2023)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Model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6, 77-80. https://doi.org/10.25236/FER.2023.062013

  6. 6. Huang, H. (2023) Research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 Journal, 6, 246-250. https://doi.org/10.31058/j.edu.2023.67032

  7. 7. 刘晖, 肖喜明.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四大湾区的比较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44(1): 67-76.

  8. 8. 刘益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关键——以一流人才体系为中心[J]. 深圳社会科学, 2024, 7(1): 22-32.

  9. 9. 李志坚, 叶茂桂, 张丽娟.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科技智囊, 2023(12): 36-43.

  10. 10. 曾慧瑜, 李晓敏.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索[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3(12): 78-8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