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2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4769 , 6 pages
10.12677/cnc.2024.122041

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2020~2024)

曹雪菁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5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18日

摘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国生态文学成为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2020年至今的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整理分析宏观俯瞰目前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生态文学,问题,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批评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Ecolog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2020~2024)

Xuejing Ca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Mar. 15th, 2024; accepted: Apr. 10th, 2024; published: Apr. 18th, 2024

ABSTRACT

Since entering the new er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trends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from 2020 to the present and to take a macroscopic 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Keywords: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Issues, Ecofeminism, Ecocriticism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经济、人口、科技、文化也随之繁荣。现有的活动范围无法满足人类日益滋长的野心和抱负,于是开始如星火燎原之势般地扩张和侵占。这种灭亡式的进攻持续积累,在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生态危机,分别表现为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的物理性污染和资源短缺、动植物灭绝等全球性的生态系统破坏。面对地球生态的爆发式“抗议”,人类隐约感受到了生存压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有识之士开始用各自的方式来吸引大众对生态的注意力,由此生态文学的创作热潮开始。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瑞秋·卡森(1907~1964)发表长篇文学性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生态文学的正式诞生。相应的“生态批评”概念也在1978年被美国批评家鲁克尔特首次提出,90年代以后在西方文学研究界成为显学。在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又一次兴起了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的潮流,生态文学也随之被介绍进来,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发展转型,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批评在中国文学研究界迅速崛起。本文将对2020年以来的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并分析,借以评价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走向。

2. 整体情况介绍与分析

为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出近三年期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论文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的发表数量、被引用情况,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调查范围以保证统计的数据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数据检索分析可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下,2020 年至今,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文献共582条,图1给出了近四年文献发表的数量分布情况。2020年发表153篇文献,2021年发表135篇文献,2022年发表151篇文献,2023年至今发表143篇文献。从统计数据来看,近三年的中国生态文学研究发展较为平稳,每年文献发表数量基本持平。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图1. 近年文献发表的数量分布情况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单篇文献引用情况”的统计,在发表的439条文献中,从影响因子考察,所有被引用过的语篇分析文献中,被引用频次超过3次的文献有14篇,约占所有被引用文献的5.84%,其中《新时代生态文学研究拓展与创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四期综述》被引次数断层,高达26次,见下表1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ingle literature citation

表1. 单篇文献引用情况统计表

相关中国生态研究文献共有68篇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研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其中超过50%的文献隶属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暨生态文学大系编纂(1978~201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金项目论文比例较为可观,也反映出中国生态文学的学术研究地位日益提升。

可检索到的“生态研讨会”3条,“全国生态文学研讨会”(《今日国土》杂志社与魏县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2021全国生态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中国作家》杂志社与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张炜《爱的川流不息》研讨会(中国作协与暨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生态文学论坛”1条即“2022六五环境日中国生态文学论坛”(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协与辽宁省政府联合主办)。四场生态文学相关的、地方政府参与的研讨活动也反映出国家政府对于中国生态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3. 热门研究方向与分析

从上文数据统计可以看到,近三年的这个生态文学研究在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人民大众对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以及生活感受和生态面貌的舒适自然等等要求下稳健发展。具体的生态文学研究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赞美与书写,有些作品和研究体现出一定的回归自然倾向,这一主题大多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作家的作品及研究中;二是对现代化发展中生态破坏的反思与批判,有些作品和研究体现出一定的反现代化倾向;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有些作品和研究在价值观上认同中国传统的“人天合一”观念,借此谈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这一主题在近三年的生态文学研究和有关反映一定生态意识的作品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3.1. 生态文学整体研究

在中国生态文学发展初期,对于生态文学起源、概念、特征以及影响等研究和讨论成果颇丰。其中对于中国生态文学的界定,这些年一直大多采用的是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中的说法,“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然而这一定义是根据西方生态文学理论和生态文学进入国内初期时极为混乱的情况提出的,并且针对于欧美的生态文学所提出,其中的问题也逐渐反映到了这些年的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因此对于生态文学的本土化阐释依旧是近三年学术研究的焦点之一。刘晓飞的《生态文学:特征与概念》 [1] 和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2] 分别从本体论和参考中国国情两个角度对生态文学进行界定。刘晓飞认为,“所谓的生态文学,是在现代性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双重背景下,作家具备了一定的生态知识,以现代的生态理性意识为基础,并秉持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坚持人与自然生存权利平等,其最终指向为人的精神生态的文学”,并且特意强调了要注意生态文学的科学性和人文审美的平衡。李朝全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具有独特的渊源和哲学根底,即老庄的朴素自然观以及儒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将人与自然联系到一起的思想主张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当代中国建设的立足点,生态文学作为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和条件,与中国现实发展不谋而合。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人与生态的交互关系,核心在人。同时李朝全强调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的是对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雷鸣进一步分析了生态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和意义:中国生态文学为当代文学构建了以往不同的价值向度,反思科技和人的主体性;构建了人与万物统一的“生态人”这种不同于以往的人性类型;为当代文学挖掘传统叙事资源提供了新的范式以及对当下“媒介化”和“悬空化”的文学写作方式的颠覆性反拨,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更多的可能性 [3] 。

另外,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对于生态灾难的关注也反映到学术研究中,如龙其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恶托邦叙事》 [4] 和陈菲、龙其林《生态灾难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 [5] 等。

3.2. 代表作家及作品研究

目前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依旧着眼于作家及文本自身的研究,如迟子建、阿来、贾平凹、刘先平、刘亮程、黑鹤、华海、叶广苓、张炜、红柯、雷平阳、陈应松等等。这些研究较多的作家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中国边境省份地区。其中研究成果颇丰的主要是迟子建和阿来。

作为来自藏族的优秀当代作家,阿来站在人类的高度,将民族传统文化的考察、历史进程的现代性审视与人性的深度开掘互为表里,立足民间立场,充分发挥文学表达的想象力,表现藏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了华夏及世界文化,并拓展了文学文本的审美意义。孔德欢《论阿来作品的生态书写》 [6] 指出,现代文明进程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迫使阿来不得不向记忆中的故乡寻求精神家园的慰藉,对家乡生态坏境的人文关怀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理性思考促使阿来投入生态文学的创作。阿来的生态书写不是单一地关注自然生态坏境,而是放眼于一切生命所处的自然状态、与其他个体的交际状态以及自我存在的精神生态。在他的笔下有“原始风景”,也有破损恶化的自然环境、功利异化的人性堕落和何以为家的迷茫无措。阿来批判掠夺自然的行径,反思现代文明的弊端并且呼吁精神家园的重建,这些都是阿来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人文思考。张凡、张银蓉的《生态书写与现代性反思:解读阿来“山珍三部曲”》 [7] 指出,阿来始终有一种“经世致用”的现世情怀,无论是《蘑菇圈》《三只虫草》还是《河上柏影》,他用历史的眼光来观照雪域世界,彰显出藏民族与生俱来的真诚信仰和淳朴善良的自然人性,同时也暗示了随着固有社会生态的改变,尽管信仰依旧、虔诚依旧,但社会现实早已无法掩饰雪域高原普遍人性的深刻变化。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特色的女作家,她的诸多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候鸟的勇敢》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王立杨、韦忠益《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关怀》 [8] 作了较为细致且全面的分析。迟子建认为万物有灵,他们的存在充盈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她将植物视为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然而“现代文明”的需要,人类破坏生态以致纽带断裂。这种“生态失衡”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使得人类“精神生态”处于病态。迟子建通过《第三地晚餐》等作品揭露现代文明对人的精神异化,促使反思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芳草在沼泽中》的刘伟,还是《踏着月光的行板》的林秀珊都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获得新生。迟子建以一种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念,为人类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蓝图。卓睿《从“皈依者”到“拔佛者”——生态视域中的迟子建小说人物形象转变》 [9] 也指出,迟子建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前期皈依自然的弱者向拔拂生态的强者的转折性转变,也体现了其文学艺术观和生态美学观的成熟与转变,由此高度赞扬了其对于中国生态美学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3.3. 跨视野研究

通过检索2020年至今的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文献,以“生态女性主义”为理论或视角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献共27条,占6.16%。作为一种跨学科、跨视野的文化批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女性主义”概念是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爱奥本在1974年提出来的。主要思想是反对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和以父权、夫权为主的男性中心论。2004年,罗婷、谢鹏《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 [10] 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他们强调在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中女性与自然是交织融合、密切联系的。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文本的发掘和阅读是对文学领域双重压迫根源的追溯,其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同时又超越了两者,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韩明明、刘川鄂《生态女性主义的异类书写:论阎连科〈她们〉》 [11] 分析了阎连科《她们》不同于中国女性作家的生态女性主义的书写方式。阎连科通过反虚构性的叙事方式具体呈现了乡土中国家族伦理中女性主义的真实存在;一反偏激的叙述,以诗性的语言描绘乡村女性的生存图景;提出中国乡土女性的“第三性”,即乡村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来拆解两性关系的二元对立,并且通过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的浓厚乡土色彩证明人类个体的偶然性,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4. 研究现存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主要关注的依旧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自身、社会的关系的研究相应单薄。作家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考,生态文学作品怎样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多样化的社会视角、个性化的意境营造带给读者哪些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两方面生态文学研究议题依旧没变,深层面的分析依旧有待挖掘。对于生态文学理论的本土化并未充分地运用到作家和文本的具体研究中,在一些具体作品分析中依旧会发现存在概念混淆的误区,例如对于生态文学与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态意识”区分并不清晰。研究角度单一,甚至一部分研究成果出现重复的现象,同时研究成果对于当下文学发展的意义较为有限。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等理论的分析运用存在较大的问题,理论生硬套用的情况依旧存在,例如关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的契合度考虑仍有所欠缺。对于跨学科研究而言,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质量良莠不齐,参考和借鉴意义不大。

另外,就中国生态文学创作方面,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的反映,较多作品蕴含的生态思想仍处于较浅层面的,同时国家生态法治意识和制度的缺失也一定程度影响到生态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和经典化。以上问题仍是当下一段时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发展所需要尽快解决的。

5. 结语

生态文学研究在4年多来取得了上述进展和显著的成就。从整体来看,学界对于中国生态文学的研究一直较为关注,无论是对中国生态文学的概念界定,还是对于代表作家、作品的深度分析,甚至是跨学科、跨视野研究,均有一定的成果。当然经过总结梳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跨学科研究成果质量普遍较差、本土理论应用的不充分等等。换一个角度看,这问题与不足的存在也说明生态文学研究还拥有值得深入和扩展的广阔空间。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研究视野的不断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文学研究必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彻底实现研究层面的深入转变,从而推进文学走进生存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多元多样化地展现人与自然的多重奥秘。

文章引用

曹雪菁. 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2020~2024)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Ecolog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2020~2024)[J]. 国学, 2024, 12(02): 251-25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2041

参考文献

  1. 1. 刘晓飞. 生态文学: 特征与概念[J]. 扬子江文学评论, 2022(4): 86-90.

  2. 2. 李朝全. 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J]. 中国文学批评, 2020(4): 129-158.

  3. 3. 雷鸣. 论生态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及意义[J]. 文艺论坛, 2021(4): 122-129.

  4. 4. 龙其林.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恶托邦叙事[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6(4): 120-125.

  5. 5. 陈菲, 龙其林. 生态灾难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4(3): 152-158.

  6. 6. 孔德欢. 论阿来作品的生态书写[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7. 7. 张凡, 张银蓉. 生态书写与现代性反思: 解读阿来“山珍三部曲” [J]. 民族文学研究, 2021, 39(2): 102-109.

  8. 8. 王立杨, 韦忠益.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关怀[J]. 汉字文化, 2020(20): 76-77.

  9. 9. 卓睿. 从“皈依者”到“拔拂者”——生态视域中的迟子建小说人物形象转变[J]. 文艺评论, 2021(4): 69-76.

  10. 10. 罗婷, 谢鹏.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J]. 求索, 2004(4): 176-180.

  11. 11. 韩明明, 刘川鄂. 生态女性主义的异类书写: 论阎连科《她们》[J]. 当代作家评论, 2021(3): 94-1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