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09  No. 02 ( 2019 ), Article ID: 29392 , 11 pages
10.12677/AE.2019.92031

Investigate and Survey on Mental State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Poverty Mountainous Area

—Based on 578 Students of Zheng’an County, Northern of Guizhou Province

Xiaojing Chen1,2, Jianxin Zhang1,2, Mingjie Zhou1,2

1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AS, Beijing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Received: Mar. 5th, 2019; accepted: Mar. 18th, 2019; published: Mar. 25th, 2019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the learning state, emotion, behavior and family life of the local children.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ANOVA. After comparing 297 primary and 281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valid questionnaires, it wa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ather immigrant children” & “mother immigrant children” (P < 0.05) on the “active behavior” Sub-Scal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emotional state” and “loneliness tendency” Sub-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ull left-behind children &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above aspects (P > 0.05).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more positive aspects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is area. Their self-care ability is very strong because they need to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in the family. They showed much excellent resilience quality like goo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eak aggressiveness and 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so on.

Keywords:Poverty Mountainous Area, Left-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Difference Research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状态调研

——以黔北正安县578例学生为例

陈晓婧1,2,张建新1,2,周明洁1,2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3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25日

摘 要

调研主要涉及当地儿童的学习状态、情绪情感、行为特征、家庭生活等几个方面。问卷结果采用ANOVA分析统计方法,在比对了297份小学生和281分中学生有效问卷后发现,尽管该地区小学生在“行为能动性”量表上显示“母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劣于“父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P < 0.05),中学生则在“情绪不稳定状态”、“孤独倾向”量表上显示出“父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优于“母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P < 0.05),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生的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调研结果还显示出该地区留守儿童诸多的积极特征。比如他们在家庭中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使得这个群体的自理能力普遍都非常强。该地区的儿童显示出诸多优秀的心理韧性相关品质:较好的责任感,攻击性不强,具有较强的人际适应性等。

关键词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差异研究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概述

1.1. 引言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经济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并未被全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1] 。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以寻找就业机会。这些农民务工人员中有相当数量是育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但由于城乡二元化的体质及户籍、教育、住房、医疗制度以及在城市高生活成本等诸多的限制 [2] [3] ,农民工父母一般无力携带子女一同前往务工所在城市生活,从而产生了大批滞留农村的未成年孩子,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

1.2. 研究问题提出

关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我国早已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审视这一课题 [4] ,对留守儿童规模、社会性发展、家庭及学校教育、社区支持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探讨。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研究主要关注了影响儿童心理适应的危险因素,对于保护因素的作用相对忽视 [5] ,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发展的负面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留守这一不良因素的消极作用,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观性 [6] 。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多持有“问题化”的倾向。作为处境不利儿童,留守儿童在以上五个领域的发展显然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学习差、人际交往差、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易成为受侵害的目标,因此,有研究者将此称为“留守儿童综合症” [7] 。部分学者“标签化”的倾向导致社会将“留守儿童”与“问题儿童”划等号。

而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也推波助澜——如,2012年11月1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5名留守儿童被发现在垃圾箱生火取暖时闷死”事件,2015年6月9日“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事件——众多媒体多以“留守儿童绝望的童年”1、“留守儿童之殇”2等醒目的标题予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使得全社会对“留守儿童”一词进一步“污名化”。

打开百度图片,输入“留守”一词,跃入眼帘的都是一幅幅代表着中国底层群体生活灰暗的图片。一提到留守儿童,媒体和社会大众都多半抱持“怜悯”、“问题”、“弱势”等负向词汇。

留守儿童是当今中国高速发展下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这个的群体状态,应该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往的负向研究结果,为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服务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缺陷的指导方向。或者说,这些服务的基本假设就是留守儿童都是发展不良的、有缺陷的 [8] 。

因此,对这个群体较为公正、客观的视角,将会直接影响家庭养育、学校教育、社会服务、临床实践、甚至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进而影响着这个群体的健康顺利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假设主要针对各个领域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刻板印象,提出在留守儿童身上也存在着诸如积极、责任感强、亲社会的特性或者倾向。也就是说,尽管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身处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但他们在行为、情绪和人际适应性等主动方面,仍能体现出较为积极一面。

一项关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显示 [9] ,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抑郁、孤独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社会支持对抑郁、孤独的影响在心理韧性的不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心理韧性儿童比缺乏心理韧性儿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总体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向关联 [10] 。借鉴诸多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的结果里关于良好的心理韧性相关因素——即涵盖了应激与健康心理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积极品质,比如自尊、自我效能、责任感、成就动机、计划能力、内控、高期望、自律、批判思维、热情、乐观、好脾气、敏捷、积极行动、高智商、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11]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采样地区为贵州省遵义市下辖正安县。正安县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大部分土地属于山地、丘陵、盆坝等复杂的地理位置,人均可耕种土地非常少,属于全国的重点贫困县。

在多次与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员讨论后,综合地理位置、家庭普遍经济收入、人员准入等多方因素,确定为研究目的可采样的乡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层,在16个乡镇中抽取五个乡镇;第二层,分别在这五个乡镇抽取9所小学和8所中学。另外,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小学生只在四~六年级中取样;因当地高中部很少,所以中学生的采样只在初一~初三中进行。

抽样结果:共发放问卷625份,其中,小学部发放问卷315份,中学部发放问卷310份;全部回收后,剔除避答、漏答、错答失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共578份,其中小学部回收问卷297份,中学部回收问卷281份,问卷总有效率92.32%。其中,小学抽样情况见图1,中学抽样情况见图2

Figure 1. Left-behind ratio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图1. 小学生样本留守状态比率

Figure 2. Left-behind ratio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图2. 中学生样本留守状态比率

2.2. 问卷设计

采用现场问卷的方式。笔者曾作为志愿者在黔北山区一所偏僻村小教书两年,并走访了黔北大部分地区,与当地老师和学生有的数十年的接触以后,酝酿调研的方向,并与当地教育部门的老师商讨后,找出他们较为关心的敏感问题,结合上面提到的心理韧性的诸多品质,参考了当前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问卷的内容和形式,并考虑了若干因素较为现实的因素,如,当地儿童接受此类的心理调研的概率几乎为零,对问这类问卷本身的理解能力,一些标准化的问卷并未在考虑之列;另外尽量减少外部过多介入对当地儿童心理的干扰,因此在选择题目的数量和问题的形式时尽量少而精等,最终编制了两套适合当地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

2.2.1. 小学生问卷设计

1) 基本构架

小学生问卷除了学生姓名班级及父母外出务工状态等基本信息外,共有16个项目,包括了学习状态、能动性、人际适应性、同伴关系、责任感等5个分量表。

2) 预测试:信度考查

小学生问卷编制完成后,在一所乡村小学进行了预测试以考查信效度。预测试的采样人数为31人(四、五、六年级分别抽取10、10、11人)。

量表采用Cronbachα的信度考察方式,分别对五个分两表进行信度考查,结果见表1

Table 1.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cale reliability test results

表1. 小学生量表信度考查结果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作为研究型调研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65 [12] ,因此该调查问卷的信度相对可靠。

3) 校标选取及效度考查

小学生问卷的效度考查采用校标效度的方法。其中,“校标”由小学生所在班级的两名老师——班主任及任意一名代课教师,按照学生近一年的操行评语和校内外表现,对这31名孩子在五个分量表上的表现背靠背打分,在经过评分者信度考校后,作为效度校标,结果见表2

Table 2.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cale’ criterion validity results

表2. 小学生问卷量表校标效度考察结果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将两名教师评分的均分与学生量表得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效度指标(校标与问卷得分相关性)均在0.70以上,相关程度显著(P < 0.01)。

2.2.2. 中学生问卷设计

1) 基本构架

中学生问卷除了学生姓名班级及父母外出务工状态等基本信息外,共有25个项目。这些项目中,有部分项目是当地教育部门较为关心的显示性项目,如,项目22,23为筛查性项目,因笔者在正安县协同当地老师处理了几起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让当地教育部门对当地学生关于自杀倾向的问题甚为关注;项目24、25为显示性项目,旨在通过调研比率,为当地推广心理关爱项目埋下伏笔。项目2、4、11、12、20是为学生为情绪状态做深层原因的研究所用。其余16个项目包括学习焦虑、人际关系、情绪状态、孤独倾向、家庭状态5个分量表。

2) 预测试:信度考查

试卷编制完成后,在一所乡村中学进行了预测试以考查信、效度。预测试的采样人数为30人(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分别抽取10人),结果见表3

Table 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ale reliability test results

表3. 中学生问卷量表信度考察结果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作为研究型调研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65 [12] ,因此该调查问卷的信度相对可靠。

3) 校标选取与效度考查

小学生问卷的效度考查采用校标效度的方法。其中,“校标”由中学生所在班级的两名老师——班主任及任意一名代课教师,按照学生近一年的操行评语和校内外表现,对这30名中学生在五个分量表上的表现背靠背打分,在经过评分者信度考校后,作为效度校标,结果见表4

Table 4.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ale’ criterion validity results

表4. 中学生问卷量表校标效度考察结果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将两名教师评分的均分与学生量表得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效度指标(校标与问卷得分相关性)均在0.75以上。

3. 研究结果

3.1. 问卷统计结果

小学生调研结果

其中,不同留守状态下差异性研究结果见表5,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小学生能动性两两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Table 5. The differenc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different stay-behind conditions

表5. 不同留守状态下小学生分量表差异性

Table 6. Anova of each subscal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表6. 小学生各分量表的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7. Anova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ctiveness by two-to-two comparisons

表7. 小学生能动性两两比较方差分析结果

3.2. 中学生调研结果

1) 因中学生样本中“母亲外出务工”状态的样本量只有16个,在做统计分析时,将其与“父亲外出务工”状态合并为“单留守”类型,由此不同留守状态下差异性研究结果见表8,方差分析结果见表9

Table 8. The dif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nder different stay-behind conditions

表8. 不同留守状态下中学生分量表差异性

Table 9. Anova of each sub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9. 中学生各分量表的方差分析结果

2) 特殊比较

在上述分析中,中学生的不同留守状态(双留守、单留守、非留守)下似乎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均值分析中,“母亲外出务工”与“父亲外出务工”的均值一般都相差较大,因此,单独拿出此两种留守状态进行非参数值秩和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0

Table 10. Nonparametric test resul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s or fathers going out work

表10. 中学生母亲外出与父亲外出问卷结果非参数检验结果

3.3. 结果综述

3.3.1. 学习状态

小学生的是学习的主动性,不同留守状态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一般,学习压力并不大是该地区小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甚至有29.7%的小学生认为在应对学习压力上有信心。结果显示,62%的小学生都喜欢在校生活,只有1.6%的孩子表示出不喜欢学校。并且在不同留守状态下,小学生的在校愉快感业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考查的是学习焦虑特征,60%的中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属中等程度,换句话说,学习压力也不是当地农村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在不同留守状态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无显著差异。

3.3.2. 行为特征

小学生的行为特征从行为能动性、责任感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调研结果显示,在责任感上,双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75.3%的小学生持有很强的责任感,也就是说,该地区的小学生的责任感普遍偏高。各种留守状态下的小学生的责任感并无显著差异

该地区的儿童的行为能动性普遍偏高出均值,且攻击性不强,换言之,这一地区的孩子普遍能较为理智的应对攻击行为。但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与双留守、父亲外出务工及非留守的儿童在能动性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从均值分析可以看出,母亲外出务工的孩子当遇到挫折时,更容易选择退缩和和逃避。

中学生考查的主要是孤独倾向。

在方差分析中,双留守、单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父亲外出务工与母亲外出务工的特殊比较中,非参数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也就是说,母亲外出务工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孤独倾向。

3.3.3. 人际关系

小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与同伴关系,在不同留守状态下没有显著差异。从结果看来,有平均84%的小学生同伴关系显示较好状态,只有8.4%的小学生自认不合群、孤独、自卑。

平均59%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较好,只有7.1%的学生认为同伴关系差。在方差分析的结果中,双留守、单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父亲外出务工与母亲外出务工的非参数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似乎母亲外出的儿童相比之下对人际关系的有着较差的适应性。

3.3.4. 情绪情感

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是从“情绪焦虑”、“烦躁情绪”、“嫉妒情绪”三个方面考查,发观察分析的结果显示,双留守、单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情绪稳定度均值较高。但从父亲外出务工与母亲外出务工的非参数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的儿童。

3.3.5. 家庭生活

中学生的家庭状态是从三个方面考证:对家庭氛围的感知、父母关心的方式、儿童遇挫时父母的态度。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留守状态下的儿童的亲子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71.5%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较好,只有5.7%的孩子表示与父母不亲近。

该地域的孩子对家庭的感受,无论留守或非留守,均表现出较强的依赖与正面的评价。此外,留守儿童因在家庭中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使得这个群体的自理能力都非常强,他们显示出较好的责任感,攻击性不强,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4. 结论

从笔者对黔北正安的在校儿童的调研中可以看到,小学生在“行为能动性”上“母亲外出务工”差于“父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学生在“情绪不稳定状态”、“孤独倾向”上,“父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优于“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这与国内的部分调研有着相似之处 [13] [14] [15] 。

当然,国内也有部分研究显示了同样的结果——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在某些方面留守儿童可能表现更好。例如: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上基本表现良好,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明显,甚至也不因父母是否打工和外出打工时间的长短而有所差异 [16] [17] [18] ;另外,虽然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焦虑、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情绪失衡、心理失衡及自尊等心理健康指标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无显著差异 [19]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孤独体验没有显著提高 [20] ,相反,在渴望亲情的状态下,还能衍生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21] 。根据儿童发展的心理韧性研究显示 [22] :不利环境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发展不良,儿童仍有机会保持正常的发展,并且其发展水平甚至会超出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其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拥有应对危险(risk)或不利处境的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s)。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也指出 [23] ,生态环境的变化(例如,父母外出务工)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调研中发现,尽管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相对恶劣,但由于当地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加之各种外部干预力量的多方介入(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正安县进行各种公益活动的群体有十几家之多,他们大多活跃在教育扶贫、当地硬件设施改进等领域),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贫困人群间的贫富差异并不悬殊,而父母外出更多的为家庭条件的改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使得当地儿童由于贫困及抚养人缺失造成的影响并不像以往研究的那么深刻。相反,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协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并保护了孩子的积极的心理韧性,使得当地儿童具有更好的生活适应能力。

基金项目

本研究接受国家社科基金中大项目(14ZDB161)的资助,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陈晓婧,张建新,周明洁.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状态调研——以黔北正安县578例学生为例
Investigate and Survey on Mental State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Poverty Mountainous Area—Based on 578 Students of Zheng’an County, Northern of Guizhou Province[J]. 教育进展, 2019, 09(02): 166-176.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2031

参考文献

  1. 1. Gao, Q., Yang, S. and Li, S. (2015) Welfare, Targeting, and Anti-Poverty Effectiveness: The Case of Urban China.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56, 30-42. https://doi.org/10.1016/j.qref.2014.06.005

  2. 2. 周福林, 段成荣.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2006(3): 60-64.

  3. 3. 叶敬忠, 王伊欢, 张克云, 陆继霞.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 26(10): 73-78.

  4. 4. 刘祖强, 谭淼.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现状与前瞻[J]. 教育导刊, 2006(6): 62-64.

  5. 5. 罗静, 王薇, 高文斌.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5): 990-995.

  6. 6. 申继亮, 武岳.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 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8(1): 9-13.

  7. 7. 王玉琼, 马新丽, 王田合. 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 中国统计, 2005(1): 59-60.

  8. 8. 同雪莉. 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6.

  9. 9. 赵燕, 张翔, 杜建政, 郑雪.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抑郁及孤独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调节和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3): 512-516+521.

  10. 10. 席居哲, 左志宏, 桑标.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 心理学报, 2011, 43(9): 1026-1037.

  11. 11. 于肖楠, 张建新.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5): 658-665.

  12. 12. Kline, R.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ition,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13. 13. 樊翠娟. 不同留守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J]. 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2010, 7(3): 349-351.

  14. 14. 李钟帅, 苏群. 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健康——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J]. 人口与经济, 2014(3): 51-58.

  15. 15. 万艳梅, 王素芳, 马兴好, 等.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10): 911-912.

  16. 16. 张宇辉.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2): 158-159.

  17. 17. 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 教育科学, 2002, 18(4): 21-24.

  18. 18. 汪红烨. 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6(4): 99-103.

  19. 19. 胡心怡, 刘霞, 申继亮, 等. 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5): 502-503.

  20. 20. 刘霞, 胡心怡, 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8(1): 18-22.

  21. 21.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6): 6-8.

  22. 22. Luthar, S.S., Cicchetti, D. and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 543-562. https://doi.org/10.1111/1467-8624.00164

  23. 23. Brooks-Gunn, J.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Educational Forum, 46, 117-123.

  24. NOTES

    1信息来源于网络: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ecial/bj4lsethnysw

    2信息来源于网络:http://news.163.com/15/0610/22/ARPJDBEE00011229.html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