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7 ( 2022 ), Article ID: 53508 , 6 pages
10.12677/AE.2022.12735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探讨

——以内容教学法为依托的中西文化对比

赵琪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河北 秦皇岛

收稿日期:2022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5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12日

摘要

大学英语在大学教育中影响面大,范围广。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重大。以内容教学理论为基础,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内容 + 语言的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系统开展中西文化对比,可以达成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目标的同时,很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文化对比,大学英语,内容教学法,课程思政

Proposal for the Mode of Ideological-Oriented College English

—CBI-Based Sino-Western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Qi Zha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Qinhuangdao Hebei

Received: Jun. 8th, 2022; accepted: Jul. 5th, 2022; published: Jul. 12th, 2022

ABSTRACT

It is significant to carry out effectively the ideological-oriented College English, due to its scope and great influenc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 systematic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Sino-Western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guided by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based on the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will fulfill the task of achieving languag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guiding students in moral development and it will be an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oriented College English study.

Keywords:Cultural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College English,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将育人功能落实到高等学校各门课程以及所有教师。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思政教育不单单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展开,更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开展思政教育。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校“课程思政”推进会。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整体布局。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面对几乎所有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覆盖面广,影响力巨大。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众多理工科院校中,承担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部分功能,也是高校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展开意义非凡。

2. 文化对比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2.1. 文化对比是大学英语的需要

英语作为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既是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助力,仍然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1] 指出,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属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强化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其人文属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文化理解和阐释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阐释和传播。

常辉等 [2] 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现状做了研究,发现最突出的矛盾是学生英语能力结构不合理,而非英语能力过剩。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在语言输入与输出方面都有很大问题,除了普遍的口语能力差之外,还表现在词汇量不足,阅读速度太慢等问题,作为语言交际的语用能力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精通外语的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更是其英语语言水平的体现。王守仁 [3] 指出要提高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尤其要提高重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标准,把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掌握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目标,以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周燕宇等 [4] 做了英汉语文化互动与大学英语语用能力关系的研究,发现通过文化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不管是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现状,还是教育部对于大学英语的定位和要求都说明了,单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提高学生的语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成为大学英语要求和重要目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碰撞必不可少。通过文化对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以文化对比内容作为学习的媒介,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2.2. 文化对比的德育价值

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曾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其后,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指出语言决定思维,即我们所使用语言的语法结构塑造了我们的思维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语言学习不仅包括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学习,更是可以透过语言和文化,了解语言背后的人们以及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5] 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根本上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江运东 [6] 指出了文化自信的四个主要功能,其中包括理解和肯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借鉴及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外推广。

现在,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引下,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的引领者 [7]。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引下,中国对世界的引领必将要以文化为先行。文化先行就决定了我们既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要认同、传承、发展和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有更大的视野,通过多语碰撞下的文化冲突与碰撞,以多元视角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同时,文化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文化的了解都需要我们把它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和对照,从而才能摆脱人类对本民族文化固有思维、信念、价值观的束缚,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和格局看待我们自己和世界 [8]。古老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建立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第一步。语言学习中,通过文化对比可以把世界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带到我们的眼前,同时也是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建立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3. 内容 + 语言模式下开展文化对比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

内容 + 语言的教学模式,即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可以借助选择的内容实现语言能力提升的目标,同时,通过学习内容影响学习者的认知,借助合适的内容选择起到对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文化对比是大学英语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而采用内容 + 语言的教学方法系统开展中西文化对比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的模式。

3.1. 内容 + 语言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内容 + 语言教学模式,是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它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 [9] [10] [11]。它具有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语言材料真实、新信息为学习重点、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群体特点等四个主要特征 [12]。因其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在国内外获得广泛认同。其教学内容的灵活表现为既可以是学科知识、知识体系的任意主题、挑战学生思考与认知的学习资料,也可以是超越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材料 [13]。其方法的灵活性体现在不限制教学技巧的使用,可以采用适用教学的任何活动 [14],“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13]。

3.2. 内容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应用

纵观中国英文教学的历史,不管是民国早期教育部1913年颁布的《大学规程》,还是北大英文学系1924年的必修课程,或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英文课,都是采用“内容 + 语言”的课程设置 [15]。

大连外国语大学于2007年开展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课程改革研究,通过内容与语言的融合,构建了以内容与语言融合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体系,开发以国别为基础的历史、地理、社会以及文化交际课程,其中包括《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等 [16] [17] [18]。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讲授全英文《比较文化研究》课程,通过文化对比内容在语言课堂上展开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 [19]。

3.3. 内容 + 语言模式在英语课堂思政教学的讨论

“内容 + 语言”的课程设置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传统和一贯模式。以《西南联大的英文课》为例,课程采用英文范文、西方经典,既提升了学生英语各项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学习内容传递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0],很好地达到了语言学习与课程思政的双重效果。

形式上,《西南联大的英文课》选取的是一篇篇独立的英文范文和西方经典,保证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内容上,教材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课程开篇选用的是当时熟知中国文化与国情的美国作家赛珍珠所写的《贫瘠的春天》以及毛姆的《负重的牲口》,充分体现了当时在旧制下中国百姓的疾苦;胡适的《乐观看中国》既是对中国传统陋习的否定,又是对当时几十年社会改革的总结;林语堂的《生活的目的》则通过对中国人生活哲学的阐释更多表达了对中国人的理解和肯定。教材开篇从内容选择上就能够体现从多个视角看待和解读当时的中国社会,帮助学生客观看待当时的中国,既让学生了解旧中国的弊端,也帮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优势,真正做到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的中国未来的文化精英 [20]。内容设置上更是涉及了对教育、知识、学习意义的探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与文化归属 [20]。通过内容 + 语言的模式,《西南联大的英文课》成功实现了语言教学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是“课程思政”的成功典范。

除了西南联大英文课程以外,目前大多数中国大学英语教材多是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而主题则多是从社会生活层面以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角度选取,各个模块之间多是并行独立的关系,孤立的篇章造成了内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的不足,也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在语言学习中,只有真实和系统的语言教学材料才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4]。因此,为了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我们需要提供真实、有意义、内容系统连贯的材料,“而不是现在多数教科书中所包括的孤立的篇章” [14]。

文化对比是展开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全国高校主要在英语专业得以展开较为系统的西方社会与文化课程,但是像复旦大学《比较文化研究》这样的对比中西文化的课程也只是个别的教学改革尝试,数量并不多。同时,大学英语选取的篇章虽然会涉及文化内容,但是更多以反映外国社会文化为主,鲜少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客观与全面的介绍。鉴于现有教材和课程内容设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还无法做到充分利用文化对比的德育价值在大学英语课堂展开以中西文化系统对比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3.4. 大学英语系统开展文化对比为依托的课程思政的问题与挑战

大学英语的特点和限制给系统开展文化对比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带来很大挑战。首先,语言学习讲求学习材料的真实性。用英语介绍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材料比比皆是,而由于文化差异和政治问题,能够客观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真实英语材料的选择大受限制,给大学英语开展文化对比带来了困难。其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特别是用纯正英语表达的复杂社会文化主题的文章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很大障碍。大量的专有名词和术语是造成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此一来,语言表达的挑战就更大。此外,大学英语的课时有限,而且高校大学英语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而语言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线下有限的课时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混合式教学和线上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弥补课时受限的问题,但是也对学生的自觉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约束带来了挑战。如此一来,有限的课时成了以系统对比中西文化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障碍。

因此,如何克服课时限制以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局限,选取到合适有效的文化对比内容,又可以充分利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思政价值,是大学英语建立有效课程思政模式的关键。

4. 建议与讨论

中西文化内容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时中系统对比中西文化挑战巨大。要想利用好文化对比的思政作用,就需要从德育和价值引领出发,以此为主线进行文化对比内容的选择,可以有效优化课程内容,解决课时有限的问题。同时,文化价值传承往往历久弥新,从源头追溯既可以有效对比中西方文化深层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从元认知出发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也可以避免因为缺少体现中国时代特色的经典文献带来的选材局限问题。

笔者在多年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实践过程中,尝试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价值认知引导为主线,主要从中西方神话、宗教和哲学中选取适合大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水平的英文材料,采用中西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本质上了解中西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和认知方面的异同,通过文化对比建立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以文化对比内容为主导,强化语言的深层理解和表达,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材料难度更好契合的问题,价值引领与学生兴趣的融合问题,思政元素挖掘问题等等。与此同时,文化知识博大精深,如何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克服双语障碍,对大学英语教师也是很大的挑战。

5. 结语

以内容 + 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德育引领为导向,系统开展中西文化对比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大学英语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的经验,抓住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以加强中国文化认同和中国文化自信为宗旨,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贴合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指导方针,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选择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中西文化内容进行系统对比与阐释,设计并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的方向。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CBI模式下文化对比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德育人的探索”阶段研究成果(编号:2020YYJG046)。

文章引用

赵 琪.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探讨——以内容教学法为依托的中西文化对比
Proposal for the Mode of Ideological-Oriented College English—CBI-Based Sino-Western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Contrast[J]. 教育进展, 2022, 12(07): 2328-23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7353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2. 常辉, 谢敏, 朱正才. 大学校本英语水平考试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核心理念[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4): 99-105.

  3. 3. 王守仁. 当菜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4): 1-4.

  4. 4. 周燕宇, 丰涛, 杨慧, 刘巧燕. 英汉语文化互动与大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J]. 怀化学院学报, 2010, 29(7): 155-157.

  5. 5.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6. 6. 江运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7: 44.

  7. 7. 胡鞍钢, 张巍. 如何认识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13-18.

  8. 8. 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9. 9. Brinton, D.M., Snow, M.A. and Wesche, M.B. (1989)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bury House, New York.

  10. 10. Krueger, M. and Ryan, F. (1993) Lan-guage and Content: Discipline and Content-Based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udy. DC Heath, Lexington.

  11. 11. Met, M. (1991) Learning Language through Content: Learning Content through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4, 281-295. https://doi.org/10.1111/j.1944-9720.1991.tb00472.x

  12. 12. Leaver, B. and Stryker, S. (1989)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2, 269-275. https://doi.org/10.1111/j.1944-9720.1989.tb02746.x

  13. 13. 常俊跃, 刘晓蕖, 邓耀臣. 内容依托教学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 中国外语, 2009, 6(3): 40-48, 53.

  14. 14. Richards, J.C. and Rodgers, T.S. (2008)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Beijing.

  15. 15. 李良佑, 张日, 刘犁. 中国英语教学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16. 16. 常俊跃, 董海楠.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5): 37-40.

  17. 17. 常俊跃.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7(5): 23-31.

  18. 18. 赵秀艳, 夏洋, 常俊跃.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效果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1): 47-53.

  19. 19. 比较文化研究[Z/OL]. https://umoocs.unipus.cn/course/1493, 2022-06-10.

  20. 20. 陈福田. 西南联大英文课[M]. 北京: 中译出版社, 2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