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056 , 6 pages
10.12677/ASS.2024.131019

论网络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闵浩哲,莫嘉莉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9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2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11日

摘要

进入21世纪,网络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不光影响着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利用好网络文化的优势,也要看到网络文化的弊端。网络文化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促进了网络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传播,并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主动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网络文化的建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关键词

网络文化,高校细想政治教育,创新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Culture

Haozhe Min, Jiali Mo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Received: Nov. 19th, 2023; accepted: Jan. 2nd, 2024; published: Jan. 11th, 2024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ulture on human society is deepening day by day, this “new cultu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affects the society,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ultur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e should not only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culture, but also see the drawbacks of network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breaks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of time, space and region, promotes the spread of network culture and ideas, and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network cultur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Network Culture, Colleges Pondering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ng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今世界,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它的产生促进了旧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样也带来了需要新挑战。网络文化是信息、文化、人三者共同发展的产物,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1] 。在网络文化迅速崛起的年代,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指包含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2] 。网络的发展正在全面影响着社会的进程,推动着人类文明朝着网络的方向拓展与延伸,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因此,我们要全面掌握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征,认真分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摄其精华,去其糟粕。

2. 网络文化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网络文化是高新技术的产物,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才产生的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普及与传播、发展,使用互联网的群体日益增多。它是新兴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文化动态衍生行的表现和结果,是文化“量”的积累与“质”的突破。网络文化正悄无声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网络价值观正在高速扩散,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全球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网络文化。

进入21世纪,网络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不光影响着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一种,它也具有自己的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文化,同时网络文化即吸纳了传统文化又与现代文化融合贯通,并进行了创新。可以这么讲,网络文化涵盖了所有与计算机有关的人类文化,其作为时代的产物、科技的产物、文化的产物,以及自身的特殊性,这必然会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

2.1. 超时空性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地球成为了真正的“地球村”,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任何消息都可以传递,忽视天气的影响,也没有距离的限制。一种文化观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在受传统印刷术的制约,无论你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接收到。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带来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效果。在旧社会中“文化常常受到书店、媒体、印刷行业的垄断,由此产生了两极分化。自网络诞生以来,这种格局便被打破,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文化的发展不再收到任何传统的制约。正如英国学者约翰·诺顿认为:“计算机世界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真正把机会均等作为当代规则的一个空间 [3] ”。网络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且彻底消灭掉。其一,网络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高速信息通道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们的日常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二,网络文化可以在地球村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流与传播,例如可以通过QQ、微博、博客、微信等软件,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对文化传播的限制。

2.2. 开放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类型的文化,其主体不受任何屏障限制,参与的主体,只需要通过计算机终端就可完成一系列操作。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用网络的成本越来越低,人人平等参与成为可能 [4] 。在网络世界里,每个参与的主体其地位都是平等的,都享有互动的权利。网络世界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而且还是网络文化的接收者。网络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导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道德修养的养成、行为举止等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网络文化是区别于我们现实的物理世界的,所以人们享有着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共享网络文化,不会受到现实世界的阻碍。并且,网络文化的传播也是非常及时的,它不会因为天气、交通等原因而中断。只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每个人任何消息以及想要传达的实践活动都可以传达出去。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对现有的知识、文化进行重塑、整合、创新,最终形成新的生知识文化。同时,每个人都可以运用网络了解世界其他民族、时尚或者社会重大热点等,这些信息对每位网络参与者都是开放的。这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任何消息,都有可能通过互联网来了解。

2.3. 虚拟性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传递信息依靠的主要是物理手段,例如写信、邮递。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一种技术文化,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和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是虚拟的存在,一切行为都是隐匿型的。一方面,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可以更好地保护互联网参与者的隐私,便于网络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会引发一些犯罪行为,例如网络黑客、网络色情传播、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由此,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妨碍社会稳定与安全。网络文化可以通过制造出一幅生动具体、赏心悦目的文化景象来引发人们对情感的共鸣,这恰好符合现代青年人的心理需求。但是,在虚拟世界里,这仅仅带来当下的情感方面上的满足,是一种快餐式的治愈,这会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通过网络来寻求快乐,同样也会产生新的社会心理问题。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主要依靠虚拟技术进行交流和互动,网络主体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例如姓名、年龄、容貌、性别等。在虚拟空间中,网络获得了超越现实的无穷魅力,把一切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3. 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利用好网络文化的优势,也要看到网络文化的弊端,其产生的消极的影响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当下,网络世界把中国的高等教育推上了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是文化诞生的主战场,而大学生是高校的主力。网络文化高速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大的提高了知识内容的传播速度。我们既要吸收网络文化中优秀的成果,也应该采取理性的态度分析网络文化的弊端。网络文化形成后,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力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冲击。

3.1.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

在传统社会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学校安排的教师里上课,时间也是固定的,由老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启发、开导,学生一般来说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且通过一些班会、讲座、辩论赛等形式,来增强自身都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基本可以实现。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出现在高校,高校大学生接触新鲜思想、新理念的渠道也变得多种多样。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再加上一根网线便可以翱翔于世界,随心所欲的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了解最新的国际动态。这就是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等。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方式因互联网的出现而改变,尊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多媒体教育方式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主流,网络文化的出现及发展彻底地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网络文化相融合,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无疑可以极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

3.2.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

3.2.1. 过度依赖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距离,但是这也产生新的阻碍,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机器的出现而变得冷漠。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会导致交流实践双方的某些社会属性消失,与真实社会属性的交流相去甚远。由于互联网确实可以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越来越多的网民就会选择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来进行交流,无疑会更加便捷,但这种交流方式缺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交流,这反而会影响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上的交流交往能力。久而久之,会导致互联网使用者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社会交往能力日趋下降,进而影响整个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2.2. 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更高

其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网络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掌握与应用更多的网络知识、媒体软件等,还要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网络文化的内容进行帅选,将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信息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带有负能量、消极的文化剔除出去,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这就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认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目的性地做好新时期的细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角色转变。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这也同时为所有互联网使用者,包括高校教师在内提供了便利。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享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与渠道,有的时候熟练掌握互联网的大学生获取知识比高校教师更为迅捷。在传统社会,老师担任着知识的讲解者与传递者,而在网络环境下,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老师转成了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3.2.3. 网络消极文化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但是高校育人功能的提升速度和教育方式的转变远远赶不上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产生了网络暴力和网络色情。一些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无法抵御网络暴力文化的诱惑,沉溺于色情文化的毒害中无法自拔,逐渐丧失了理性,导致大学生产生犯罪的病态心理。网络文化消极的一面会冲击高校教育,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众所周知,在网络幕后黑手的推动下,网络消极文化有时会超出理性的控制。再加上网络具有匿名性,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表消极言论,成了部分网民宣泄情绪的发泄地。网络中的消极文化严重的冲击了当今主流文化,网络负面舆论增加、网络世界秩序失去了平衡。随着网络问题的不断出现,高校教育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也使网络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困境。网络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那就是大学生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极高。由于互联网体系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传统模式的教育模式也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由于缺乏对网络有效的监管,网络文化当中的低俗文化、不健康的信息,有时也会误导高校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将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4.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

4.1. 营造高尚的校园网络氛围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网络传播的各种思想进行厘清,精准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如何面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当下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净化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空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营造高尚的校园网络氛围。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发挥其在高校校园网络中对网络的引领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校园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校园网络中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互联网环境。网络文化是高校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有力武器。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健康的思维模式与网络互动模式,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侦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抵制诱惑、杜绝违法犯罪,培养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健康正确的政治观念、法制观念。

4.2. 打造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

网络文化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的简单呈现,而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呈现出一种鲜活性。要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帮助大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受益者、实践者。然而,在高校里,辅导员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锋力量。新时期的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既要拥有较高的政治信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又要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的规律、特点,熟练应用最新的互联网软件,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网络文化相结合。此外,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舆论加强引导,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会,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慕课等APP应用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以富有内涵、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高校是对时代特征反映是敏感、对社会重大热点最及时的领域,要积极主动,抢占高校网络文化的主阵地。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在人们生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大,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革,吸收先进的网络文化,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时代下的细想政治教学模式。

4.3. 完善高校网络监管机制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5] 校园网络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是高校获取新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起着引导、传播、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要建成一个具有魅力、吸引力、说服力的校园网,具有独特的数字化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优势,更要注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不能忽视。各大高校应该建立自己的网页、微博,加强宣传,弘扬正能量。加强学校网站管理,建立信息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安全。对域名的使用加强管理,加强对网络论坛、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的管理。要对高校师生在校园网、微博、QQ等网站的言论进行实时掌控,准确及时的管理高校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各高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规定,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法律等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班级选举,选出一些模范人物。公安和国家部门应该加强“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关闭有害的网站,净化网络,对一些违法犯罪信息进行筛查、审查,最主要的是要利用先进的技术侦查手段,查找犯罪的源头,对从事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予以严厉的打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平台。

文章引用

闵浩哲,莫嘉莉. 论网络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Cultur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1): 149-15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19

参考文献

  1. 1.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信息安全词典[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44.

  2. 2. (英)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

  3. 3. (英)约翰•诺顿. 互联网: 从神话到现实[M]. 朱萍, 等,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272.

  4. 4. 车美萍. 全球化与担待中国文化形态[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261.

  5. 5. 李萍. 推进网络伦理建设[N]. 光明日报, 2015-12-23(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