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8  No. 03 ( 2020 ), Article ID: 36240 , 8 pages
10.12677/ML.2020.8305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gle-Double Syllable Verbs “Jiang” and “Jiangli”

Qinghai Tang, Zailan Gao

College of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Received: Jun. 3rd, 2020; accepted: Jun. 17th, 2020; published: Jun. 24th, 2020

ABSTRACT

“Jiang”, “Jiangli” is a group of synonymous single-syllable verbs, the dictionary of their interpretation is often more general, or the two to take mutual interpretation,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asy to lead to the second mother-tongue misuse. In fact, “Jiang”, “Jiangli” still have a great irreplaceable in terms, syntax, syllables and language, and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eywords:“Jiang”, “Jiangli”, Irreplaceable, Difference

单双音节动词“奖”“奖励”对比分析

唐青海,高再兰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收稿日期:2020年6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17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24日

摘 要

“奖”“奖励”是一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词典对它们的释义往往比较笼统,或者对二者采取互相释义,较难分辨二者的区别,因此容易导致第二母语者误用。实际上,“奖”、“奖励”在词义、句法、音节以及语体上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可替代性,而制约二者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将从词义、句法、语体、音节来进行描述。

关键词 :“奖”,“奖励”,不可替代性,差异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奖”“奖励”是一对具有相同义项的单双音节动词。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发现,二者在用法上并不能完全替换。下面将通过例子来证明:

(1) 三姑母很高兴,奖(奖励)了我一支自来水笔。

(2) 你说说怎么给她奖(*奖励)重了呢?

(3) 而且在聚会结社里,还有这样一个机会,作为奖励(*奖),可以使得一班人对于会务,格外热心了。

(4) 老人凝重地说,“我就立一个曹畏三基金。专门用以奖励(*奖)严肃文学,扶持日益贫困的文学事业。

从例(2)、例(3)、例(4)可知,“奖励”“奖”在很多场合是不能互换的,而制约二者不可替换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将从语义、句法、语用分别论述。本文大多数例子都是来自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极少数是自拟的。

2. 词义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奖”“奖励”解释如下:[奖]:a动词:奖励、夸奖(如褒奖、嘉奖);b名词:为了鼓励或表扬而给予的荣誉或财物等(如得奖、中奖、发奖);[奖励]:动词,给予荣誉或财务来鼓励(如物质奖励、奖励先进生产者) [1];因此,从字典词义上无法区别二者差异。而李临定(1990)认为单双音节动词在动作行为本身上有着具体性和抽象性的差异。单音节动词一般表示具体的动作,而双音节一般表示抽象的行为 [2]。从CCL语料证明:说明“奖”的语义指向为具体事物,而“奖励”的语义指向既可以为具体事物,也可以为抽象事物。如:

(5) 在上学期全校乒乓球比赛中,他竟然夺得了冠军,学校给他奖(奖励)了一套“毛选”和一张奖状,高兴得他几天都平静不下来。

(6) 母亲本来就很穷,一年预多给我寄一两回钱,每回约奖(奖励)二三百元。

(7) 在工间休息的时候,曾经有两个人进行过一次扬名久远的吃辣椒比赛,赢者奖励(奖)一包香烟。

(8) 首先必须以他自己的行为作标准,奖励(*奖)一种值得赞美的优秀行为,惩罚值得赞美的行为,羞辱那些倔强地不服管教的行为。

(9) 但彼此强弱之势已渐分,加上县长又派了个小队长来视察了一回,并带了个命令来,认为除恶务尽,悍匪不容漏网,并奖励(*奖)了几句空话。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奖”后面的只能为具体的事物,像“毛选”、“奖状”、“金钱”、“香烟”,这时往往可以用“奖励”来替换。由此说明“奖励”的对象不一定为触手可及的东西,有时候还可以是某种行为或言语,而“奖”多强调更实在的东西。

3. 句法功能的差别

一般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分为两种,一是述谓用法,即作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二是非述谓用法,即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以及中心语等其他成分。一般单双音节动词在作述谓用法和非述谓用法往往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互补性,这也导致了单双音节动词共时并存的重要原因。“奖”与“奖励”的共有义项是[奖励],即给予某人一些实际的奖品或荣誉等,下面分析二者在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别。

3.1. 作述谓成分

一般来说,单音节动作动词最典型用法是充当谓语动词,也可以单独用来回答问题,而双音节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动词,同时还能充当主语、定语、中心语。接下来将分析二者的论元配置、带宾语、带补语以及带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区别。

3.1.1. 论元配置

1) 施事

“奖励”的施事可以为人,或者为其他事物,而“奖”的施事一般只能为人或者是国家、机构等具有发出此行为的团体。如:

(10) 柳县长当众奖了断腿猴一张百元大票儿,还答应把救灾的小麦多发给他家二百斤。

(11) 倘真是那个人,县政府奖励你不说,我村政府也奖你个十万八万。

(12) 辽宁锦州市政府拿出76.7万元奖励5个科技人员,四川用80万元奖一位农学家和他的助理们。

(13) 从本届起,柏林电影节增设了“蓝天使奖”并发奖金5万马克,专门用来奖励欧洲有成就的导演,支持欧洲各国的民族电影事业。

(14) 还一边说:“这些花生是奖励我的蒙古鼠‘大大’时用的,是‘大大’最爱吃的东西。今天你受伤了,让你补补身子吧!”

可见,“奖”的施事较多的出现在某个人或者家庭等小团体,如例(10)中的施事“柳县长”、例(11)中的实施“村政府”,这也反映“奖”的施事具有[+生命],也体现了“奖”比较随意。而“奖励”的施事一般为政府,国家,电影节等重大团体,表示“奖励”的施事具有[±生命],也体现出了“奖励”比较正式,其次,“奖励”的施事可以省略。如:

(15) 1989年奖励了(*奖了)南京大学作家班的朱苏进、李兰妮、邓海南18名青年作家。

2) 受事

受事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而根据“奖”、“奖励”的语义特征可以得出二者的受事有所不同。如:

i) 当宾语为金钱类、奖品类受事论元时,“奖”“奖励”可以随意使用。如:

(16) 同时,他们还鼓励有文化的青年回村参加建设,高中毕业回村的每人奖(奖励) 1000元,大、中专生回村的每人奖5000元。

(17) 最后,日方妥协,同意每月增加工资150元,厂庆时每位员工奖励(奖) 1000元,工人复工。

(18) 她听说能奖(奖励)一台缝纫机,就一心想当这个“冒尖户”,她早就梦想有一台缝纫机。

ii) 当宾语是具体的人作受事论元,“奖”“奖励”都可以使用。二者无明显的差别。如:

(19) 政府奖(奖励)英雄,是对见义勇为的有力号召。

(20) 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奖)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iii) 当宾语为行业类受事论元时,如工商业、农业、服务业、军事业时。一般用“奖励”,不能用“奖”所替换。

(21) 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奖)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

(22) 威廉一世(1713~1740)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他特别奖励(*奖)军事工业,如毛呢工业。

iv) 当宾语为专业类或项目类受事论元时,一般也用“奖励”,不用“奖”。如:

(23) 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奖)文学,重视科举。

(24) 该奖每两年评奖一次,每次奖励(*奖)5个项目,每项奖金10万港元。

v) 当宾语为处所类受事论元时,常常用“奖励”,而“奖”的宾语为处所论元时,一般需要用介词“给”引进。如:

(25) 凡完成本年度投入任务的乡镇,按实际投入额的千分之二奖励(*奖)乡镇,对“四大基地”建设优先提供贷款,完成规模经营专业村建设任务。

(26) 大大方方地奖励(*奖)城镇,不惜重金;严肃认真地惩罚,不留情面。

(27) 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奖励)田宅。

综上:“奖励”、“奖”后都可以带受事论元,但当二者后的受事论元为金钱类、奖品类、具体的人时,可以自由替换,当受事为行业类、项目类、处所类,二者就不能自由替换。由此证明:“奖励”后的宾语既可以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方面;而“奖”一般只强调物质方面。同时进一步表明“奖励”后的宾语既可以为抽象事物、也可以为具体事物;而“奖”宾语只能具体事物。

3) 与事

与事动作行为的非主动参与者,往往用介词引出。“奖”、“奖励”后都可以出现与事论元。如:

(28) 为了奖励女儿转学成功,那天的晚餐我做了许多她爱吃的东西。周末,还去体育用品商店给她买了一双旱冰鞋。

(29) 俞德还说:“农忙时,村里干部出面帮我找帮工;镇里听说我在贷款买拖拉机,就买了一台奖励给我。

(30) 受到了当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前清状元王寿彭的嘉奖,他亲自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这个甲等生。

(31) 县长一激动,就又给他奖了一张五十块的钱。

“奖”“奖励”后接与事论元时,二者可以自由替换,但是“奖”后带介词“给”的频率高于“奖励”。

4) 范围

“范围”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数量、频率、幅度、时间等相关事项。当“奖励”后带范围论元时,就不能用“奖”替换。如:

(32) 为了支持这项工程,政府将连续奖励(*奖)这些设计师三年。

(33) 这五年内也不是没有休息过,两次无偿献血,单位各奖励(*奖)了十天休假。

由于“奖励”后受事论元既可为表现为精神层面,也可以表现为物质层面,故可以用时间范围使这一动作行为延续下去,而“奖”不能用来表示延续。

5) 原因

宾语表示发出动作或行为的原因。“奖励”后可以带原因论元,用来表示“奖励”所产生的原因,而“奖”后一般不带原因论元。故二者不能替换。

(34) 如今,贵国又颁予我此项无上的荣誉,奖励(*奖)我文学上的成就。

(35) 我忽然有股欲望想来份这里的招牌早餐,半品脱的红酒和香肠三明治。但是一大早喝红酒应该是为了奖励(*奖)整夜的辛勤工作。

6) 对象

某种行为(一般不是动作)向某对象发出,一般都可以用“对/向/与……相”把名词提到动词前面。而“奖励”后带对象论元。如:

(36) 中国很早就奖励(*奖)读书人,所谓学而优则仕,聪明人都读书,读了书就想做官去,所以使中国政治表现出一种臃肿的毛病。

(37) 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奖)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综上所述:“奖励”“奖”后都可带不同的论元,但是“奖励”后的论元类型多样。如可以带受事、对象、原因、范围、与事;而“奖”只能带受事、与事。骆健飞(2017)从汉语单双音节动词与不同类型宾语搭配关系上指出:方式、工具类宾语倾向于搭配动作性单音节动词,原因、目的、范围类宾语倾向于搭配双音节动词;在句法结构层面上又认为单音节动词搭配宾语主要分布在句法层级较低的位置上, 双音节动词搭配的宾语主要在句法层次较高的位置上 [3]。

3.1.2. 带宾语

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关涉的对象。根据语料分析,双音节动词“奖励”往往能激活一个事件,而“奖”由于其语义限制,不能激活一个事件,故二者在带宾语方面存在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 “奖励”的宾语可以为抽象名词或抽象事物,而“奖”的宾语倾向于具体的事物;其次“奖励”还可以作虚义动词(给予、予以、得益、进行等)的受事论元。如:

(38) 结果自然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奖)了地主的剥削。

(39) 教育者在实施惩罚前,一定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在一连串的行为中,糟糕结果和过错行为之间清晰的因果关系,从而惩罚过错行为,奖励(*奖)其中正确行为。

(40) 于是,日本政府奖(奖励)国产汽车。

(41) 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奖)。

(42) 他说:“服从命令的,受到奖励(*奖);违犯或是不执行命令的,要受处罚。”

其次,“奖”的受事往往可以省略或者放在谓语动词前,这时的宾语往往前置为话题。如:

(43)再一个问题就是厂长应该由谁来奖。

(44)区总监郑慕智主持颁奖,邓朴方主席将一个纪念座、一份奖状和一万元港币奖金分别奖给五位获奖者。

因此“奖”、“奖励”后面都需关联一个宾语,但是“奖”的主语论元或宾语论元有时会隐现或省略,往往能在语境中找回。这也反映了“奖”是个典型的动词,其及物性很高,一般都要带宾语,相反,奖励的及物性不高,往往可以不带宾语。

2) “奖励”的宾语可以是VP结构或NP结构,而“奖”的宾语一般为NP结构。如:

(45) 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乃奖励(*奖)种植,统制运销。

(46) 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奖)生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奖”、“奖励”所带的宾语还是有所不同的,“奖”的宾语往往不能省略,并且可以置前充当话题成分,而“奖励”还可以作虚义动词的宾语或者后面接VP结构。

3.1.3. 带补语的区别

数量补语:奖一次、奖一回//奖励一次、奖励一回。

可能补语:奖得到、奖不到//*奖励得到、*奖励不到。

结果补语:奖对了、奖重了//*奖励对了、*奖励重了。(这里成立的话,“奖励”是个名词)

趋向补语:奖下去、奖起来//*奖励下去、*奖励起来。

综上所述:“奖”可以和数量补语、可能补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搭配,而“奖励”只能和数量补语搭配。这也说明单音节动词“奖”带补语时不受限制,而双音节动词“奖励”一般不带补语。

3.1.4. 带时态助词的差别

“奖”、“奖励”后都能带“了”、“过”;但二者都不能带“着”,这也说明“奖”、“奖励”一般不用来表示这一行为正在进行中。如:

(47) 县长一激动,就又给他奖(奖励)了一张五十块的钱。

(48) 我们向曼尼古希道贺,他也当仁不让地奖励(奖)了自己一杯可口可乐,仰起头,一饮而尽。

(49) 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奖(奖励)过钱,奖过彩电、冰箱、洗衣机,但很快在支部会上就提出了问题:明年奖什么?

(50) “这话怎么啦?当初落实政策时,他不要政府安排工作,说是不靠老子福荫,要自己闯世界去,你不还奖(奖励)过他,叫我学习学习吗?

在CCL语料中,“奖”后带“了”、“过”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奖励”,“奖励”后并未出现动态助词“过”,但是当“奖”+“过”时往往可以用“奖励”来替换,用来表示已然的。刘丹青(1996)指出动词的典型词长是单音节,并强调了动词重叠和带体助词“了”、“着”、“过”的形态功能向单音节倾斜,并指出汉语动词中只有单音词能自由运用于各类形态 [4]。冯胜利(2010)指出:动词的双音节形式相对于动词单音节形式,去掉了很多时空性的体现形式(如-了、过、着、重叠,及物性等),因此称之为“泛时空化 [5]。

3.2. 非述谓成分

3.2.1. 作主、定、中心语

沈家煊(2012)认为,汉语动词都有名词性,名词性的强弱靠单双音节来区分,一旦单音节动词变成双音节动词,它的动词性就减弱了。单音节动词叫“动强名词”,双音节动词叫“动弱名词” [6]。因此,单音节动词“奖”在作主语、定语、中心语受到很多限制,而双音节动词“奖励”可以自由地作主语、定语、中心语。这也是由于单音节动词“奖”偏陈述性,而双音节动词“奖励”偏指称性。如:

(51) 首先,行为来自于训练、尝试等各种习得方式。奖励(*奖)和惩罚是一种对业已形成行为的选择方式。(作主语)

(52) 如果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还可以给予特别的奖励,奖励(*奖)的幅度根据学习者能力提高的幅度而定,最高奖励可以达到“个人学习帐户”基础的25%,相当于9150SEK。(作定语)

(53) 这类竞赛的奖励(*奖)一般都包括著名企业的实习。但是如果要参加这种比赛,要做充足的准备才能有望获胜。

双音节动词一般能够表达一个完型的动作行为,故一般都能作主语,而单音节动词有的能够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行为,只有具有完型的动作行为才能作主语。因此“奖励”可以直接主语、定语、中心语,往往不受任何限制,这也说明双音节动词“奖励”名词化程度高于单双音节动词“奖”,但是在词典释义中,“奖”具有名词功能,常常出现在“得奖、中奖、获奖”中,一般不能单用,但也有其特殊形式,如:

(54) 因此,这种奖几乎成了一种股市,趋之若狂,越来越不可收拾,而其实质,已不可问矣!

(55) 奖或者不奖取决于你!

(56) 奖是一种鼓励的方式。

当“奖”用在指示代词“这种”、肯定否定形式或者谓语动词为“是”时,往往“奖”可以放在句首作主语。

3.2.2. 其他

“奖”“奖励”都有其特殊的重叠式,如:奖奖、奖一奖、奖不奖、奖励奖励。其次,“奖”“奖励”还受音节制约,如:重奖(*重奖励)、重金奖励(*重金奖)。

4. 语体差异

单双音节动词语体差别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一般而言,单音节动词较口语化,而双音节动词较书面语。下面将从语域分布、句类选择进行分析。

4.1. 语域分析

通过检索BCC语料库数据显示,“奖”出现在文学、微博、多领域方面比例较高,而“奖励”出现在报刊、科技方面比例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单音节动词“奖”更口语化,而双音节动词“奖励”更书面化。

4.2. 句类分布

张国宪(1989)从句类选择上区分单双音动作动词,认为单音节动词易出现在口语陈述句中,双音节动作动词易出现在书面语陈述句中,而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单音节动作动词出现的频率较双音节动词动词高,其次,单双音节动作动词一般都不出现在感叹句中,但是单音节动作动词出现的频率还是高于双音节动作动词 [7]。

(57) 奖或者不奖难道是你们能决定的吗?这还是得征求那几个评委的意见。(疑问句)

(58) 请父母不要常常奖子女!这样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祈使句)

(59) 皇上,心里喜悦,对他喊道:“升你为上校,封你为男爵,奖你第四级荣誉勋章!(感叹句)

从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奖”较多地出现在疑问句或祈使句中,用来表示简单的疑问或者要求,但在一定程度可以用“奖励”替换,但会使问题更加严肃。因此,在句类上:单音节动词“奖”较双音节动词“奖励”更多地出现在疑问句或者祈使句中,这也可说明“奖”更加口语化,“奖励”较书面化。

5. 结语

综上,“奖”“奖励”在语义、句法、语用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主要表现在“奖”的语义指向更具体,而“奖励”的语义指向较抽象;其次,“奖励”的论元配置较丰富(受事、与事、处所、范围、原因、对象),而“奖”的论元配置只能有受事、与事;此外,“奖励”带宾语的能力较强,而“奖”带补语、带动态助词的能力较强,最后,单音节动词“奖”偏口语,而双音节动词“奖励”偏书面语。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词长与词语功能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6BYY141。

文章引用

唐青海,高再兰. 单双音节动词“奖”“奖励”对比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gle-Double Syllable Verbs “Jiang” and “Jiangli”[J]. 现代语言学, 2020, 08(03): 416-42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3057

参考文献

  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七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 2. 李临定. 动词分类研究说略[J]. 中国语文, 1990(4): 248-258.

  3. 3. 骆健飞. 论单双音节动词带宾的句法差异及其语体特征[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7(1): 14-24.

  4. 4. 刘丹青. 词类和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J]. 南京师大学报, 1996(2): 112-119.

  5. 5. 冯胜利. 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性质[J]. 中国语文, 2010(5): 400-412+479.

  6. 6. 沈家煊. “名动词”的反思: 问题和对策[J]. 世界汉语教学, 2012, 26(1): 3-17.

  7. 7. 张国宪. 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差异考察[J].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3): 116-12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