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0443 , 7 pages
10.12677/AP.2024.142065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

陈颖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13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4日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来自内外环境的多重挑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专注于挖掘人类内在积极力量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个性特质,其核心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吻合的。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不仅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还能提高其整体质量。这种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现代教育环境中的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Ying Chen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Dec. 13th, 2023; accepted: Jan. 22nd, 2024; published: Feb. 4th, 202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urgently.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 discipline focusing on tapping the inner positive power of human beings, mainly researches th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human beings, and its core concepts coincide with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ome extent. Integra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but also improves its overall quality. This integration brings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helps to better meet the challenges in the moder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它不仅关注个体的问题和缺陷,更重视个体的优势、潜能和幸福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为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通过强调个体的主体性、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构建一个更为健康、积极和包容的教育环境。

2. 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概述

2.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信念、开放性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社会问题,引导个体更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和谐。与传统心理学研究人们的消极情绪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主观体验即积极情绪体验(Fredrickson, 1998)。国外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的人生体验,即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的经历;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美德、优点和资质;积极的环境支持,如社会的民主制度、家庭的幸福美满等。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上,关注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二是个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和良好的品德;三是集体层面上,探讨积极的组织系统(王菲,2014)。积极情绪,作为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心理状态,有助于个体建立资源,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以乐观和沉稳的态度应对生活的问题和挑战。其中,积极情绪是指个体因内外刺激或事件满足需求而产生的愉悦情绪,这对个体的适应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郭小艳,王振宏,2007)。例如,积极情绪体验能促进思维发散,通过多巴胺的分泌调节和改善大脑的认知组织功能,从而提高创造力(张鹏程等,2017)。

在国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不仅聚焦于个体,还广泛关注群体和社会层面。这项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幸福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积极的社会、家庭和校园环境。这对于培育个体的积极品质、增进积极情绪体验以及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不仅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塑造健康人格和促进潜能的开发。许多学者认为,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对优化育人环境、熏陶个体的精神气质、培养知识能力以及促进自我教育的过程与发展都极为有利。(吴迪,戴锐,2014)。

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发挥环境的保障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人的道德品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品行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人的思想道德品行的养成,就离不开对影响其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研究。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主流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以“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第二种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种则综合考虑“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胡小平,2008)。根据不同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进一步划分。按照环境的范围,通常分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有时还包括中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那些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乃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根本性、决定性影响的社会或国际因素,如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中观环境则涉及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等,这些因素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广泛的影响。而微观环境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相连,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等局部环境。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特定性和创新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直接影响(陈万柏,张耀灿,2015)。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完成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例如可以通过融合艺术和教育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和理论体系来提升环境的趣味性、形象性和创造性。此外,也可以建议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生态教学关系(徐蔡余,2017)。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理解其发展的科学规律,这一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它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未来的可靠接班人。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围绕大学生的所有外部条件和因素,这些条件和因素共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

3.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契合性

3.1. 对象上,都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目的是培育、发展、塑造学生,重视他们的权利和价值,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这种教育模式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个人能力,认同并内化社会所期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这样的教育环境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它倡导以人文关怀为精神导向,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关注学生的成长,并重视学生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实际问题。

积极心理学同样重视人文关怀,关注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它提倡发现和肯定个体的潜力和价值,注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命的意义。这一学科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或改善缺陷的工具,而是从个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尊重每个人的独立地位。通过正面的暗示和合理的归因等手段,积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个人提升自我效能,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情绪和优秀的品质。这样,个人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

3.2. 目标上,都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氛围,这样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积极自我表达。为此,高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学术讲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这些资源的多样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在学术、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全面成长。此外,建立健康的师生互动关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这种互动不仅促进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引导和支持。同时,高校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提供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承担公民责任,学校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最后,通过强化道德和文化价值观的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为学生的知识增长提供了平台,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积极心理学把人们适应社会发展、获得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使命,认为人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旨在帮助所有人更好地进行生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健康幸福的人。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认为要在人格品质的塑造和积极情绪的体验中,促进其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在挖掘潜能中得到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等各方面的全面提升。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创建积极的环境支持系统,从而使个体获得更加丰富的发展资源,满足多重需要,并在人际互动和客观环境中增强个体的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自由全面的发展。

3.3. 功能上,都强调对人的正面引导

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影响下成长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尤其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思想上也变得更加独立,更富个性,但也容易受网络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角色,致力于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以身作则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在肯定、鼓励、欣赏教育方法的采用中,塑造平等师生关系,引导广大学生产生发展的愿望,能够用勤恳踏实的奋斗来减少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实现自我的发展和超越。

积极心理学虽然认为人人都具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他人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主张通过教育者积极的引导,帮助人们形成更加积极的认知方式,学会形成乐观型的解释风格,正确看待社会中的消极事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坦然接受,增强效能。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强调正确引导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按照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进行积极而又科学的定位,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综合能力的提升中不断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在适时、适应的状态下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个体生命更具有意义。

4.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马克思,1995)。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人的发展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显现的。一个积极、正面的环境可以培养正面的体验。具体而言,如果学生所处的环境、老师和同学们能够给予他们积极地支持、理解和关怀,他们更有可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相反,如果缺乏这样的环境,学生可能会发展出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4.1. 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键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近期校园内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问题,如霸凌和自杀事件,这反映出校园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的核心部分,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此外,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并不能完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也限制了其效果的提升。

4.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在塑造大学生个体人格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家庭既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环境,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根源。最近,许多研究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童年经历的阴影或家庭氛围的不和谐,不仅会对个人性格产生长久且稳定的影响,也极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不健全的状况。在成长过程中,来自不和谐家庭的个体通常缺乏安全感,因此更容易出现焦虑、不安和其他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4.3. 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联十分紧密。作为他们成长的主要背景,复杂的社会环境,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形成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当价值观。这些扭曲的观念可能培养出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沉迷于娱乐和感情生活,导致上课缺席或早退等问题,从而使教育环境变得更加消极。

5.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路径

积极心理学通过推崇积极的组织系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种系统不仅支持构建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美德,而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内心情感的提升。通过营造舒畅的情绪体验和满足学生的自尊、自信等精神需求,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奋进精神,引导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优化和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1. 树立良好风气,培育积极的校园环境

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核心区域,其环境质量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着深远影响。积极心理学强调,一个优质的校园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这需要从满足学生的审美、社交等多方面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物质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构建。通过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逐渐将学校的规范、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积极特质和主动行为。

一方面要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熏陶作用。艺术创造和自然景观对大学生的内心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的整体设计,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如山水、植物和道路布局,以此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美术作品和色彩布置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区域能增强环境的艺术性,同时发挥审美和教育功能,滋养学生的身心,激发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外,优化基础设施,如网络通信、图书资源、教研设备和文体设施,也是重要的,这不仅强化学习生活的物质支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要营造高尚积极的校园精神环境。首先,高校应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和实践校训精神的机会,比如节日庆典、学校历史探索、文创设计比赛等。同时,举办学术活动如讲座和研讨会,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强化正确的政治导向。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利用多种媒介和平台,如文化墙、社交媒体等,展示学校成就,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同时,宣传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最后,充分利用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结合社团特点,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通过定期的成果展示和团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5.2. 提供坚实基础,创建幸福有爱的家庭环境

“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习近平,2016)家庭环境是个体早期教育的基石,也是他们成长的初步教育场所。家庭提供的支持,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父母,他们不仅是孩子的首位教师,也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者。家庭教育的作用不仅可以补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还能将家庭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保其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且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格和行为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帮助学生打下人生的基础,还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特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积极心理学显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夫妻和亲子关系。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协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同时,孩子们也应学会尊重并爱护父母。这样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和谐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加强家庭内的关系。父母需要认可孩子的优点和成就,同时理解他们的不足和失败。面对孩子的挑战和失败时,及时地安慰和支持是必要的。这样做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信心地前进。

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幸福中成长的心态。这种教育方法依赖于科学的手段和对学生的深刻理解,以及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自由。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有效地沟通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涵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对话以及夫妻间的和谐相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以发展的视角对待他们的问题和错误,同时教育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积极家庭教育的四大支柱包括:学习认知、行动、与他人共处和生存技能。这些支柱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影响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培养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总之,运用这种积极的教育方法,可以最大化家庭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3. 形成广泛支持,建设和谐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生存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保障支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息息相关。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优越的经济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为根本原则,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造福人类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实现绿色的生产方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要完善政治体制建设,保证民主权利的实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大学生不仅承担着社会义务,同时应享有由法律和道德保障的权利。这需要我们恪守党的领导,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明确方向。拓展民主参与的途径,尊重和采纳各方意见,将鼓舞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社会议题讨论和政策制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加强党内建设也至关重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仅关系到有效治理,也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关键。尽管我国已在这方面取得进展,但持续的反腐败工作和党性修养的提升仍然是长期任务。党员干部应当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维护个人廉洁来树立良好榜样,并认真对待党内政治生活,以促进政治体制的健康发展。

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这要求我们加强文化保护和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并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应去除其中的陈旧成分,并在保持文化主旋律的同时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以此激发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通过创造和推广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环境将引导和教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为构建美好未来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和知识基础。

6. 结语

本文以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研究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结合的可行性、现实中的相关性。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完善。并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出发提出建设意见,以充分挖掘个体潜在的力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实效性,进一步做好培根铸魂工程,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文章引用

陈 颖.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2): 477-48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2065

参考文献

  1. 1. 陈万柏, 张耀灿(201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p. 101-103).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2. 郭小艳, 王振宏(2007). 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 心理科学进展, 15(5), 810-815.

  3. 3. 胡小平(2008).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10(3), 27-30.

  4. 4. 马克思, 恩格斯(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p. 56). 人民出版社.

  5. 5. 王菲(2014).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12), 226.

  6. 6. 吴迪, 戴锐(201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自我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过程优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6), 19-21.

  7. 7. 习近平: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12-16). 人民日报, p. 2.

  8. 8. 徐蔡余(20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优化研究. 江苏高教, (10), 93-95.

  9. 9. 张鹏程, 丁梦夏, 王灿明(2017). 积极情绪体验对创造力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 15(5), 613-618.

  10. 10.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300-319. 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2.3.30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