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016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5359

基于课程特征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方式探索

——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

崔美龄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4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9日

摘要

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推进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培养“经世济民”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扎根本土讲好中国故事、博古通今挖掘历史瑰宝、中西对比凸显制度优势、放眼全球思考时代大变局,挖掘经济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联系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构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教育。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程特征,经济学原理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Integrating Methods Based on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Cours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Meiling Cui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Apr. 3rd, 2023; accepted: May 2nd, 2023; published: May 9th, 202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eople in higher education,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cours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urses so as to cultivate talents who “benefit the people from the economic world”. By taking root in local areas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excavating historical treasures with extensive knowledge, highlighting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in contra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inking about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times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we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conomics courses, relate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and shape students’ correct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while building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economics, to realize the guidance and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Course Features,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 ,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而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与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时代,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的责任,只有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缘事析理的能力,成为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新形势下,思政建设倡导“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 ,在专业课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环节,促进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推进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培养“经世济民”人才的必然要求。尽管经济学理论与内容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与中国经济制度和国情以及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偏差,但认清其学科体系并通过扎根本土讲好中国故事、博古通今挖掘历史瑰宝、中西对比凸显制度优势、放眼全球思考时代大变局,挖掘经济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联系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经济学原理课程特征与思政的必要性

2.1. 经济学原理课程特征与培养目标

当前高校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多为西方经济学,涵盖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生产最优组合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国民收入理论、IS-LM理论、AS-AD理论等理论知识体系,整体来看是一门理论体系较完整、逻辑较清晰严密的社会科学。通过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认识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从而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政府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运行存在问题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一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实际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亟需提升在全球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那么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经济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2.2.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经济学类专业类课程,但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被认为是“舶来品”,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学科几乎是按照西方学科体系复制和构建的 [4] 。然而,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经济政策的学科,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5] [6] 。同时,经济学的假定人都是自私的、欲望是无限的,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基本的理论假定和倡导的价值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和倡导的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经济学中推崇的完全自由市场在现实世界中基本不存在,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有较大的差异与矛盾。因而,高校的经济学课程引入思想政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看,即存在可取之处,也存在诸多不足,那么在其教学中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当课程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矛盾与冲突时,需要进行辩证式思政教育,在理解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其成立的条件与局限性以提高其科学素养,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3.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推进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培养“经世济民”人才的必然要求,对于经济学原理课程而言,教学中课程相关思政元素挖掘将成为课程思政的关键。

1) 扎根本土讲好中国故事。实践是检验科学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学理论的检验提供了大量素材,这将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那么,中国经济学的教育需要立足中国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总结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科体系,也是推动世界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

联系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腾飞的成就和经验,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讲好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辉煌故事,尤其是体现党和国家在重大经济实践上的进展与突破,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从西方的经济理论中汲取有益的、适用的成分,用辩证的思想揭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创新经济理论,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 中西对比凸显制度优势。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优势需要在中西对比中不断明晰,而这部分内容可以融入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如在宏观经济学市场失灵部分,可以通过中西国家在干预市场以实现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对比分析,阐明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其优越性,从而凸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基础建设、科技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服务、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通过一系列的中西对比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强烈反差,激发学生对国内经济学界正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热烈讨论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其不足,中国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不能完全用西方经济学来解释,那么就有必要对经济学原理进行扩展从而自成一套更具解释力的理论体系,这也顺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通过中西对比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阐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博古通今挖掘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经济思想,挖掘和提炼经济思想能够彰显文化自信,这将成为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7] 。尽管当前高等教育中讲授的经济学理论多起源于西方,但中国的经济思想在经济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如《管子·奢靡》一文中就系统阐述了民众的消费对生产的重要影响,提出当农业歉收导致民众消费不足时,朝廷可以通过兴土木、修宫殿等投资方式拉动就业,增加政府消费从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稳定。此外,管子探讨商品流通规律形成轻重之术的思想,认为商品“少或不足则重,有余或多则轻”,谷物则“囤积则重,被抛售则轻”,主张政府主动干预以调控市场、稳定民生,其中包含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一方面从经济学科的形成过程挖掘相关因素,尤其是深入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能够鼓励学生了解中国经济的辉煌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主导经济学科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从而转向对中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

4) 放眼全球思考时代大变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放眼全球思考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分析国际政治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及应对策略。例如,从国际市场产业分工视角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学原理及其根本原因,从市场供求理论视角分析俄乌冲突对国际粮食供求的冲击及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从国际贸易理论视角探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我国商品进出口的影响及长期效应等。在全球性视角下,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国际时事热点,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实质,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目标和责任感。与此同时,放眼全球思考时代大变局,了解中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面临的挑战和韧性,认识中国在处理国际冲突和危机中的智慧和谋略,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利用全局性的观念与方式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认识全球格局下中国发展的不易,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目标和责任担当。

4. 课程思政的融入与教学设计

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产生协同效应的重点是结合课程内容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 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在大学教育中,课程思政不应该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应该注重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结合课程理论的教学选择课程思政元素,让专业理论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让课程思政丝滑的融合到大学教育之中,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开展教学设计。例如讲解“公平与效率”时引入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创举,讲解市场失灵时剖析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政府调控市场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典型案例,等等。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各环节,力求自然、顺畅、不显突兀,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

2) 运用经济理论点评时事热点。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十分关心,运用经济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分析和点评时事热点,是学生了解现实问题的重要切入口,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想、引导其理解枯燥的经济理论,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认知。例如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我国商品进出口的影响及长期效应,利用市场供求理论分析俄乌冲突对国际粮食供求的冲击及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等等。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点评时事热点,能够启发学生结合理论利用全局性的观念与方式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实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责任感。

3) 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主观能动性,有助于锻炼思考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例如为了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课程教学不再采用平铺直叙地方式讲授,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主导,收集、整理市场有效与失灵的相关案例资料,并介绍政府干预的一般方式及可能存在的政府失灵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影响。翻转课堂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利用课余广泛阅读、收集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深入思考,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充分互动、交流,十分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5. 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推进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认识到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土壤,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培养“经世济民”人才的必然要求。为了做好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教师需要将社会经验引入课堂案例,通过扎根本土讲好中国故事、博古通今挖掘历史瑰宝、中西对比凸显制度优势、放眼全球思考时代大变局,充分挖掘经济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心,通过统筹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紧密结合现实,在教学中坚持用中国经济伟大实践鞭策学生,用伟大的改革人物激励学生,协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构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将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教育。

文章引用

崔美龄. 基于课程特征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方式探索——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Integrating Methods Based on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Taking the Cours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3, 13(05): 2292-22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359

参考文献

  1. 1. 本报评论员.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N]. 光明日报, 2016-12-09(001).

  2. 2. 辛文琦.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 对外经贸, 2020(5): 144-145.

  3. 3. 马克星. 西方经济理论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探索——以投资组合管理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 2022(7): 187-189+196.

  4. 4. 韩丽丽. 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5): 126-131.

  5. 5. 吉粉华.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 43(19): 179-180.

  6. 6. 毕晶. 构建“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S2): 57-60+71.

  7. 7. 靳卫萍.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Z1): 54-5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