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8444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100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关联及其时代价值
董雅萌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13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28日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思想发展成熟的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都蕴藏着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两者从宏观上相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的主要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期意识形态,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局限在抽象的思想理论层面,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系统和更加科学的共产主义观。今天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马克思思想发源地的重要著作——《手稿》和《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时代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哲学手稿,意识形态

The Logical Relation and Value of Communist Thought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of 1844 and German Ideology
Yameng Dong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Dec. 28th, 2021; accepted: Jan. 13th, 2022; published: Jan. 28th, 2022

ABSTRACT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and “German Ideology”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Marx’s thought, which both contain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communist thought, indicating that communism is the only 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From 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of 1844 mainly reflects the initial ideology of Marx’s communist thought, while the German Ideology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level, but also forms a mor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view of communism on this basis. Today, we insist o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logical rel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between the communist thought in manuscript and Form, the important works of the birthplace of Marx’s thought.
Keywords:Marxism, Communism,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deolog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借助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首次对共产主义学说进行至关重要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发表,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式诞生,象征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真正建立。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粗陋共产主义”和“政治性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理论基础上重新提出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
2.1.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对各种“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共产主义对于私有财产的理解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的本质——异化劳动的内在认识,而是对仅仅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实体”上的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人的类本质即劳动开始逐渐发生自我异化。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私有财产既是造成人的自我异化的起因,也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结果,两者互为因果。资本主义在异化劳动的实际条件下,逐渐实现了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全部分离,从而在一定意义上间接剥夺了工人创造的一切财富。如此一来,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巨大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必然逐渐激化,最终结果无疑是资本主义就此灭亡,共产主义由此产生。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使得异化劳动逐渐消失,工人不仅成为自己的主人,还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所以,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或者说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外部表现,其本质意义在于造成它的能动主体即人方面的异化。《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正是紧紧抓住这一本质,在承认劳动和财富本身的基础上,批判和否定私有财产所必然造成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
2.2. 共产主义是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经济生产的主要劳动目的是获得财富的最大满足、实现资本的最大增殖,在这样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异化劳动使人与一种异己的经济对象共同出现在整个社会经济生产中,使得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开始出现间隙。因此,“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即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 [1]。所以必须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消除私有财产,实现自我异化的扬弃,使人类的自由存在从自我异化的存在回到自由的对象性存在,才能真正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自由占有,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人,成为人作为人存在的基础,才能真正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必然对立,从而实现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真正占有。
2.3. 共产主义是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的人,是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实现自己本质、创造社会关系的类,只有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才是向人的本身的复归。”一方面,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逐渐出现,导致一切人类社会现象皆开始表现为异化的关系,人也逐步开始丧失自身的社会经济本质,相互之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是“通过人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在此提到的“复归”,并不是指原始社会在历史上的某种倒退,而是指人类作为社会主体从自身本质的规定性出发,完成对自身本质的异化社会过程和异化社会状态的重新超越,真正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回复和展望其社会本质的逻辑过程,人类通过不断发展和实现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人的自身本质,从而真正完成向人自身复归。从这种客观意义上来说,共产主义是一种促进人类完成自身复归的重要方式,而不是人类历史的后退。马克思认为,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过程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发展进化过程,要想完成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首先必须要积极地扬弃私有制和异化劳动,逐渐在共产主义社会完成人对自身本质的彻底占有,才能真正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彻底复归。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经典著作,而且也是第一次以科学的理论结构论述共产主义思想的著作。从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含义、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全面理解共产主义思想,有助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产生深刻认识。
3.1. 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实践的人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开始认识到现实的人的重要性,可以把这个最重要的前提作为理论观点来论述他的唯物史观理论。思辨哲学之所以将人视为“绝对精神”,是因为忽视了其与当时现实世界的种种关系。作为代表人物,费尔巴哈没有完全意识到感性活动和现实世界的人的社会关系是抽象层面的关系,所以将人作为感性的对象。可以看出,这一前提的提出并不是抽象的玄想,而是在一定的时代、理论背景下,对已存在的理论观点的批判和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总结得出的最终结果。在之后的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分析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并以此为立场,对私有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为中心线索,以鲜明严谨的逻辑架构,充分全面地阐述了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从理论维度进一步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从而为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3.2. 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
第一,共产主义是消除私有制的现实活动。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证有所不同,共产主义是在辩证法的语境中逐渐消除现有一切事物的实际情况。在此条件下,资本主义私有制渐渐被消灭,实现了人类身体和精神上双重的自由和发展,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中对现实的人的真正关怀。二,共产主义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工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分工形式也变得逐渐丰富广泛,对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力全球的相关性。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把握了这一共产主义的实质,促进了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第三,共产主义使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的状态取决于如何表现自己的生命活动,“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2],可以看出,生产力发达程度与人的活动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生产力水平愈高,愈有可能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
3.3. 共产主义的主要特点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在主客观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发生的现实性革命活动。第一,共产主义具有实践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理论起点,始终站稳唯物史观的实践立场,从而与以往历史上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彻底划清界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备科学性质的系统严谨的理论架构。第二,共产主义具有革命性。
作为无产阶级,要想真正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彻底的共产主义意识,对于历史上一切阶级和民族的区别关系,要保持坚决消灭的革命意识,进而彻底消灭阶级本身,最终实现历史赋予的神圣革命任务。第三,共产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性。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而历史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生产力不断完善的历史背景下,人类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不断得到提高,交往范围也从历史的狭隘交往扩大到更大范围的交往,这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原有交往形式产生的异化分工的灭亡,待到彻底消灭的时候客观上就要求共产主义的革命,历史在这里就越转变为世界性的历史,人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3]
4. 《手稿》和《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关联及其时代价值
4.1. 《手稿》和《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关联
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初步论述;在《形态》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首次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马克思以《手稿》为起点,将批判的矛头由最初的德国封建体制逐渐转向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并主张共产主义是对异化的扬弃和对人的本质的合理复归。在此期间,马克思的历史观尚未完全摆脱人本主义的束缚,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此时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相比于《手稿》,马克思在《形态》中首先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论述,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最终实现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式发展。具体来讲,在《形态》中,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具体分析论证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异化的扬弃和人的本质向人的回归,而是以此为理论起点,从不同层面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最终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实弊端。以人为时间轴,从《手稿》发展到《形态》,人的主线贯穿始终,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论认识历经从人的本质向人的回归到人的解放的发展历程,为共产主义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4.2. 《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解”思想的重要内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时代价值。随着人类正在面对的生存危机威胁的日益加重,生态环境问题俨然成为全球人民无法忽略的紧迫性难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早在170多年前就已对此进行认识、强调和批判。时至今日,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未得到妥善解决,并且日益加重。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入到马克思思想的深刻理论内涵之中,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之策,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找准指导理论、建设路径和奋斗方向。《手稿》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理论源地之一,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出发点提出人同自然的异化状况,指明共产主义必须要在消除异化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要实现人同自然之间的和解。马克思在论证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初步显示出他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对于新时代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结合了《手稿》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进而阐发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论断,体现了《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解答。
4.3. 《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形态》中,共产主义的目的是通过现实的革命实践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解放被私有制所束缚的所有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市场经济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同时也逐渐显露出精神信仰层面的“贫困”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们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前进阻碍。为此,我们必须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加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坚定新时代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键在于使广大党员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共产主义。《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以其理论准备系统性、基本内涵的深刻性、思想发展的奠基性和理论价值的时代性,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的重要地位。对《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形成对共产主义思想全面科学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共产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有利于为新时代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启迪。
文章引用
董雅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关联及其时代价值
The Logical Relation and Value of Communist Thought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of 1844 and German Ideology[J]. 哲学进展, 2022, 11(01): 6-1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1002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82.
-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20.
- 3. 熊进.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共产主义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关论述的比较[J]. 伦理学研究, 2013(6):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