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7 No.08(2018), Article ID:26302,8 pages
10.12677/ASS.2018.78167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Review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Industrial Parks

Haiqin Yu1, Yingkui Chen1,2*

1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Guizhou Provin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18th, 2018; accepted: Aug. 1st, 2018; published: Aug. 8th, 2018

ABSTRACT

Since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all localities have been devoting themselves to speeding up th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key to this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various industrial parks, and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to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this context, explor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luster within the industrial park has become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luster. Through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n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industrial park are divided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industry, and on this basi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need to be emphasized, achieving fusion and working together, which build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proposing measur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park.

Keywords: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Clusters,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Framework, Enlightenment

发展与融合: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述评与探析

余海芹1,陈英葵1,2*

1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2贵州省协同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7月18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8日

摘 要

自十九大以来,各地都在致力于加快“供给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进行各类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以园区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形成集群。在此背景下,探究产业园区内部实现集群的影响因素,则成为推动集群形成的关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影响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成产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从内外部两方面因素出发,强调内外各因素间需实现融合,共同作用。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为提出措施推进园区实现产业集群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启示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各地都在寻找路径来发展实体经济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在实体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带来的推动力逐渐显现,打造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已然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要致力于打造产业园,推动集群,其中的关键在于明晰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二者间的关系,找到园区内部产业的集群因素,通过掌握不同因素对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影响程度,找准促进园区内产业集群的着力点,精准发力,力求从根本上推动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带来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发现现阶段研究集中于对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探析。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学者界多是将怎么做作为研究的着力点,很少去探究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但是探析集群的影响因素是推动园区内集群形成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了解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路径以推动园区内部实现集群。

2. 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的文献研究

2.1. 产业集群的文献研究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由波特在1998年提出,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1],而后其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从我国来看,有关产业集群的问题则是实践早于研究,最早的产业集群形式出现在广东和浙江,并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发展 [2][3]。产业集群的研究则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高速发展,研究呈现出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中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多达132,295篇。

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中,薛巍(2012)指出,如果仅从产业的角度看,集聚可以分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质的区别,在关于产业集中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学者将产业集聚和集群混合使用,不加区分的情况。朱丽燕在其研究中指出,产业集聚指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产业集群则是各企业间存在一定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4],通过集群,可以给企业带来资源集聚效应、分工与协作效应以及区域经济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 [5]。

2.2. 产业园区的文献研究

从我国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伴随着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高速城市化的推进,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与地产企业的核心生产力。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也随之推开,各阶段都围绕不同的重点展开研究,但是关于产业园区的界定普遍一致,都认为产业园区一般是政府主导的结果,是政府或企业为了发展工业而设立的特殊地区,有明显的边界 [6]。产业园区是地方政府吸引外资和拉动就业的强劲手段,根据其形成方式不同,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自发形成的产业园区,前者主要靠政府驱动,产业间相关性弱;后者则是企业自发地集聚到某一区域,形成集群,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则形成了产业园区。

2.3. 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关系的文献研究

从联系上看,杨颖(2004)认为两者都是许多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上形成的集聚区,通过此种集聚,使得两者都具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的特点 [7];姜义平(2010)认为产业园区为产业集群搭建了平台,同时,产业集群给产业园区带来了强劲的竞争优势 [8];卢艳(2012)指出产业园区为产业集群搭建了平台,但是产业园区只是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9]。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产业园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集群,要以园区的形式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带来的积极效应和辐射作用。

从区别上来看,杨颖(2004)从产业关联性、企业文化以及社会根植性几个方面阐述了二者的不同,指出相对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关联性高,企业文化上则表现出较高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社会根植性上,产业集群企业更能遵守共同的行业规范 [10];赵瑞君等(2011)从形成方式、地域分布、生产经营、社会文化特征四个方面阐述了园区和集群的不同 [11];区分好二者的实质区别对于推动产业园区发展至关重要,很多地区政府简单地将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同,为了促进产业集群带动发展,以政策为导向,人为地吸引企业到某处落地形成产业园,使得 “集而不聚”、概念“集聚”操作“堆积”、只“邻近”不“集聚”等现实案例出现 [12]。

2.4. 文献评述

目前,国内关于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两方面的文献研究都较为完善,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集中于战略、模式发展、实证研究以及影响因素,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则集中于园区理论研究、发展模式、转型路径等方面。学者界关于二者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探究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将二者结合来看,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视角下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探究上,探究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园区为视角围绕展开,对于园区内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并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从知网检索结果来看,相关文献仅有4394篇,总体来说,关于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二者相结合的研究中,研究方向较为单一。

本文旨在探究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首先要明晰二者间存在的关系,避免陷入认识误区。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存在着联系和区别。要想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效用,就要避免重视地理临近而忽视产业联系,把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区别开,认识到园区不等于集群,产业园区的设立只是提供了产业形成集群的可能性,但并不必然会发展为集群,同时,产业集群也不等于园区,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并非形成集群的唯一条件,走出政府为主导,强制干预形成园区的局面,实现产业的有效集群,发挥产业集群的正面效应,避免形式工程。通过园区这一平台,强化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

3. 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

产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构建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的正面效应,在园区的发展中,要致力于推进园区内企业向集群发展,形成园区的整体竞争优势。在有关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中,探究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从学者对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直接获取;另一方面是从学者针对产业集群下产业园区的发展提出的对策中获取,这一部分研究占较大比例。

3.1. 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

在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直接研究中,主要将影响因素归集为产业自身内部因素和产业外部因素。从产业自身内部因素来说,莫燕等(2006)在20世纪末的韦伯工业区位论道德理论基础上,进行指标体系构建,以重庆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证,指出区内产业关联度、产业定位以及技术创新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工业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推动园区发展 [13];Oprime等(2016)通过研究巴西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指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合作的意义 [14]。

从产业外部因素看,Padmore等(1998)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GEM模型,来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并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 [15];曹衷阳,席艳玲(2017)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在了解园区现状的基础上,探究跨国公司投资和技术对产业集群影响的作用和机理,并通过实证指出,跨国公司分别通过投资与技术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但影响滞后两年,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程度要高 [16]。

3.2. 产业集群视角下产业园区的发展文献研究

通过对工业园区内产业集群推进过程中所提出措施的研究,可以从中获取影响产业集群的相关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本身处于非集群状态的园区,力求探索相关路径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推动园区发展,其最终目标落在园区的发展路径上。从对策中提及的影响因素来看,也可以划分成产业自身内部因素和产业外部因素。

从产业自身内部因素看,黄乐文(2010)提出了推动非集聚状态工业园区向产业集群演进,存在“可演进性”,基于园区的资源和人力基础,指出该类型工业园区在向集群转变时,采取产业差异化和集群方式差异化,并进行空间约束条件的考量,可以实现向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此可以看出,工业园区内部推进产业集群要注重考量产业特性,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避免一味地靠资金优惠进行企业吸引 [17];刘小宁(2016)以黑龙江产业园为例,指出促进产业集群,要依托核心企业,注重产业园区内部产业相关性,加强园区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联系,实现互助共进 [18];蔡宁等(2003)指出市场对园区内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要找寻产业链上的优势环节 [19]。

从产业外部因素看,张霞(2005)指出为了实现产业集群,政府要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发挥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战略部署,做好规划、引导、服务和扶持 [5];孙明哲(2006)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指出要通过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发挥政府作用等四个方面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产业集群背景下,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完成改造 [20];姜义平(2010)、卢艳(2012)分别以湖州产业园和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发展对策,指出园区规划、园区创新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三个外部因素能够吸引产业到园区集聚,并在规划引导下实现集群,两个学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提出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后者则补充了注重融资渠道的搭建 [8][9];Andrey (2014)在对俄罗斯工业园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如何利用地理本地化和共享共同的制度,以及完善市场基础设施等集群原则来提高集群,以带来园区发展 [21]。

3.3. 文献评述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专门针对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学者界提出的影响因素,多是基于某一特定园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中提炼得出的,主观性强。且从研究方法上看,方法过于单一,多是采用定性分析法,缺乏科学依据。

此外,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归纳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从产业自身角度进行考量,外部因素则主要是考量园区所处的外部宏观和微观环境。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会基于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但是对于因素的分析中并没有实现因素间的结合,很少同时考量内外部影响因素,各因素之间是独立存在进行罗列,呈现出一种隔离的状态。

4. 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对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探究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上所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致力于为其定量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强调实现各因素间的融合(图1)。

4.1. 内部因素

产业发展层面:1) 产业园区内核心产业的形成,能吸引更多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靠拢,围绕产业链进行发展,增强企业间的经济相关性,从而实现集群;2) 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和产业间的关联程度紧密相关,二者呈现正向关系,产业关联性越高,更能促进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它是影响产业园区能否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和首要因素。

4.2. 外部因素

政府层面:政府在推动产业园区内产业形成集群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个方面,

Figure 1. Analysis framework of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industrial parks

图1. 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一是规划引导作用,产业园区在成立之初,就要做到规划先行,政府作为园区建设的推动者,要做好全面统筹,避免忽视产业间的关联性,盲目引入产业;二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在园区内,政府要避免事事统揽、过度干涉,明确自身定位,做服务型政府,为产业在园区发展提供便利。

社会层面: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并进行产业集群,要推动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方面要做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吸引相关产业进入并保障入驻企业的长期发展;其次要进行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产学研相结合,引入相关科研机构,为吸引产业

其他层面:除了上述因素,市场和产业的匹配程度也是影响区内产业集群能否实现的一大关键,实现市场和产业的匹配,能够吸引企业自发地形成产业集群;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吸引企业形成集群,但是要避免单纯地从资金上实行优惠,要结合产业园区特色,有针对性地吸引产业入驻,增强入驻企业间的产业关联性,实现集群。

4.3. 横向联系

从内部因素看,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因素主要是受到产业发展层面的影响,具体可分成两部分,即园区内核心产业的形成以及区内产业间的关联性。两部分因素都与园区内产业集群程度呈现正向关系,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核心产业的形成,能够吸引相关联的产业围绕其展开集聚,进而增强产业间关联性,实现集群;而产业间的关联性越强,更能为打造核心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外部因素看,影响园区产业集群的外部因素主要归纳为三个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其他。三个层面虽然由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实现,但是却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以政府引导统筹为导向,以区内基础设施为基础,配合其他园区建设,单方面地加强某一层面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4.4. 纵向联系

此处的纵向联系主要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间的联系,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看,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样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且内部因素实现是外部因素得以实现的基础。产业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和支柱,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首先要做好园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方面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做好规划和引导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多方支持。从而才能够实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有效融合,推进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

总之,在对与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需避免将各因素隔离,要注重实现各因素的融合,这种融合既包括横向融合,同时包括纵向融合,从融合中推动集群。只有实现各方面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园区内企业从集聚向集群转变,避免单纯的引进企业,形成产业堆积,从而导致园区难以发挥其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产业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载体,其发展已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一大利器,在产业园区的相关研究中,学者界已指出在园区发展中产业集群的重要地位,通过研究二者关系,表明能够实现集群的产业园区较之其他,更能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园区获得长足的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对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在原来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总结出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出分析框架,系统地对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落实到从影响因素着手的措施上,以期最大程度地推动园区实现发展。

5.1.1. 打造核心特色产业,注重区内产业关联性

地方在进行园区建设时,应围绕地区特色,打造与地区特色、市场特点相匹配的产业园,并推动该特色成为区内核心产业,形成以一个特色为中心、多家关联企业围绕发展的园区形式,实现在中心基础上,吸引带动多家企业协同发展的园区发展模式。入驻过程中,政府应做好整体规划和调控,提高园区入驻门槛,对申请入驻企业进行资质审查,避免不相关企业进入,弱化集群效应。

5.1.2. 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科学规划引导

政府作用是促进园区实现集群的一大助力,单纯地依靠企业集中自发形成园区难以实现,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对园区建设进行一手抓,政府过度干预反而会产生负向影响,政府应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园区建设前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建设中后期则应注重服务工作,为入驻园区的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弱化有形的手对园区发展的干预。在规划上,坚持规划先行,避免盲目跟风,依据园区特点,分级分层进行园区规划。

5.1.3. 注重创新体系构建,促进创新集群

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缺乏吸引力,要吸引企业自发地形成集群必须依靠创新拉动,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保障。进行园区的创新体系构建,可以从产学研合作着手,园区与学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园区创新体系。

5.2. 展望

通过以上对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思考,笔者认为接下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要结合地区特色,构建符合地区特点和市场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实证展开研究,使得结果更具科学性;二是可从纵向的维度对园区集群影响因素进行思考,考量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便更深层次把握园区内的集群影响因素,在构建现阶段影响因素的指标时,可以从变化趋势中合理估计指标变量,让变量具有时代性;三是从创新集群角度,思考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创新集群已经成为集群的最新形式,今后研究可从创新集群角度进行考量。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合同编号:黔科合成果[2017]4402号。

文章引用

余海芹,陈英葵. 发展与融合: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述评与探析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Review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Industrial Park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8): 1135-114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8167

参考文献

  1. 1.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 邱如美,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7.

  2. 2. 王建平, 陈元朝.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作用[J]. 宜宾学院学报, 2005, 5(9): 46-48.

  3. 3. 李凯, 李世杰. 我国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综述与进一步探讨[J]. 当代财经, 2005(12): 93-96.

  4. 4. 梅福来. 科技工业园发展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05(8): 21-22.

  5. 5. 张霞, 鲁德银, 蔡根女.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研究的理论综述及其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4): 171-173.

  6. 6. 杨凌, 王亚新. 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回顾与展望[J]. 现代商贸工业, 2013, 25(8): 4-6.

  7. 7. 杨颖. 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J]. 长江论坛, 2004(4): 32-37.

  8. 8. 姜义平.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 中国国情国力,2010(2): 62-64.

  9. 9. 卢艳.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9(2): 32-34.

  10. 10. 杨颖. 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J]. 长江论坛, 2004(4): 32-37.

  11. 11. 赵瑞君, 王珍. 以产业集群促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 人民论坛, 2011(35): 118-119.

  12. 12. 朱良华. 基于“钻石模型”构建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3(17): 6-8.

  13. 13. 莫燕, 邱道持, 胡蓉.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布局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8): 1740-1741+1744.

  14. 14. Oprime, P.C., Tristão; H.M. and Pimenta, M.L. (2016)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ships, Types and Strategies in a Brazilian Clus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65, 485-502. https://doi.org/10.1108/IJPPM-09-2014-0149

  15. 15. Padmore, T. and Gibson, H. (1998) 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II. 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 Research Policy, 26, 625-664. https://doi.org/10.1016/S0048-7333(97)00038-3

  16. 16. 曹衷阳, 席艳玲. 苏州工业园区跨国公司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5): 407-414.

  17. 17. 黄乐文. 工业园区集群化发展与约束条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4): 122-125.

  18. 18. 刘小宁. 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 知与行, 2016(6): 151-155.

  19. 19. 蔡宁, 杨闩柱. 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3(1): 53-59.

  20. 20. 孙明哲. 产业集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 2006(6): 46-49.

  21. 21. Ye, A. (2014) Clustering Princip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Upravlenec, 72-78.

  22.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