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6689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6377

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的再利用及其“转文化”价值研究

邱鸿伟,任利红,赖柳青,李春霞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7日

摘要

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的再利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近年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提出,各国之间也加强了对于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交流与合作。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顺利开展,此次北京冬奥场馆的建设过程与赛后利用都为世界各国奥运场馆的建设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但目前,奥运场馆的再利用问题始终是国际间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始终没有给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通用方案。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场馆的再利用进行研究。此外,本篇论文基于转文化传播视角,对后奥运时代各国冬奥场馆再利用及其发展路径进行探究,旨在为奥运场馆再利用寻得一些国际通用的方案,促进各国之间文化共生与发展。

关键词

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北京冬奥会,转文化传播,再利用

Research on the Reuse of Olympic Venues and Their “Transcultural” Value in the Post-Olympic Era

Hongwei Qiu, Lihong Ren, Liuqing Lai, Chunxia L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Received: Mar. 24th, 2023; accepted: May 30th, 2023; published: Jun. 7th, 2023

ABSTRACT

In the post-Olympic era, the reuse of Olympic venu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the tim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lobal value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ountries have also strengthene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legacy. In February 2022,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w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post-competition utilization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venues have provided many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lympic venue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at present, the reuse of Olympic venues has always been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ternationally, a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not yet given an effective set of universal solu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reuse of Olympic venues in the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us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winter Olympic venues in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post-Olympic era, aiming to find some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solutions for the reuse of Olympic venues and promote cultural symbiosis and development among countries.

Keywords:Post-Olympic Era, Olympic Venues,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Transcultural Dissemination, Reus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选题背景

1.1. 弘扬体育文化是当前的国际命题

18世纪开始,近代体育便开始在西方世界传播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坚守本民族的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由于体育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和通约性,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完善,使其在国际交流借鉴中,借助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弘扬体育文化,也能够促进不同地域、民族间体育的多元融合和与发展。因此,体育文化作为当前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弘扬体育文化是一个国际命题,体育全球化更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在全民运动时代,人们的生活随着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19年国家出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都着重强调体育强国的战略实施,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已经成为时代使命。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大力组织开展竞技体育赛事。不仅连续举办全运会、青运会等大型运动会,同时还申办了奥运会、军运会等国际赛事。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尤其重视体育强国建设。

自北京冬奥会承办以来,我国掀起了冰雪运动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办奥之初也曾强调:我们申办冬奥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加快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抓手,实施体育强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 。而如何规划好奥运场馆的建设和赛后利用,不仅是为了解决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为了赛后全民健身等人们的长远福祉。

1.3. 冬奥场馆再利用问题亟需解决的现实需求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许多大型体育赛事相继在我国举行,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世界性难题。如在本届冬季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奥运场馆作为一个国家体育、文化、国际交往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不同于其他赛事场馆的再利用情况,它的科技含量更高、投入资金更大,但其再生产再利用的效率可能较低。因此,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需解决。想要充分利用奥运场馆的价值,一方面要考虑其维修保养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度等诸多问题。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奥运场馆必将成为宝贵遗产,场馆再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2. 文化转型:后奥运时代各国冬季奥运会场馆再利用概况

转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转型在于尊重各文化的差异性。在文化转型的基础下,文化没有针锋相对的关系。文化秩序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 [3] 。在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的再利用中,文化转型发挥了其过滤和吸收有利且优秀的文化的作用,实现了将其他文化内化为自身文化的过程,构建了具有创造力的命运共同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赛后再利用的秩序。

1924年,首届冬季奥运会在法国南部夏蒙尼小镇拉开序幕。截止2022年,国际上先后开展了由瑞士、美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索契、韩国、中国主办的20场冬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逐步发展成了具有国际性的赛事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关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的再利用便是研究方向之一。最初各国的奥运场馆以极高的建设成本投入,以展现建设新奇为目的,并未充分考虑场馆赛后的用途与规划。例如1968年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由于位置不佳,场馆在赛后便被弃用;1980年的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场馆由于空置多年被迫移交给联邦改建成了监狱,与奥运遗产脱离了本质关系;1998年的日本长野冬奥会,场馆赛后维修成本过高造成了本市财政包袱;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临时建设的场馆在赛后被拆除,其他大部分场馆也在赛后呈闲置状态 [4] 。奥运场馆的再利用成为了世界难题,但是也有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了重要宝贵的经验,为国际保护奥运场馆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2.1. 各国奥运场馆再利用现状

2022年5月22日,由国际奥委会在洛桑远程发布的新报告《超过125年的奥运场馆:赛后使用》中显示:21世纪用于奥运会92%的永久场馆以及1896年至今85%的奥运永久场馆都仍在使用,为奥运主办城市和地区的居民创造了广泛的利益 [5] 。

从报告数据中可得知,截至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奥运场馆正在继续体现自我价值,承办体育或非体育赛事,其中包括大型国际赛事、国际会议、音乐会等等,提供了长期的利益。例如1984年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大厅场馆,在经历了内战后,场馆被重建,在后续为当地人们提供体育和健身服务。诸如此类场馆的转型,在各国的再利用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无一例外的是,场馆的再利用都发挥出了超出它本身的价值,创造了别样的奥运遗产。

2.2. 奥运场馆转型方向

奥运场馆再利用的良好状态的一个基础前提是建设前期便科学地规划场馆赛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周全考虑场馆赛前、赛时、赛后等多方面利用因素,为场馆赛后利用奠定基础。在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下,详细陈诉赛后场馆利用的规划被纳入申办板块中,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赛后场馆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在后奥运时代,冬季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打造赛事会展聚集地;其二,建设大众运动场馆;其三,培育创新发展新场景。

3. 转化价值:北京冬奥场馆再利用情况及其优劣势分析

3.1.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基本情况介绍

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了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伴随北京申奥成功,2016年起,冬奥场馆和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中。2020年底,相关场馆陆续建设完成并顺利通过测试,正式投入使用。

本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分别设立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共计25个场馆,其中,包括12个竞赛场馆、13个非竞赛场馆。在所有的场馆中,有10个现有场馆,6个计划建设场馆,4个冬奥会建设场馆,5个临时建设场馆。北京赛区主要承办冰上项目的比赛;张家口赛区主要为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冬季两项、北欧两项的奥运场地;延庆赛区主要为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场地 [6] 。

本次冬季奥运会部分场馆充分延用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奥运场馆遗产”,如“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奥运场馆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资源和场地,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保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奥运场馆再利用的典范,对未来其他国家的奥运场馆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下文笔者将具体分析2022年北京冬奥场馆在赛时利用和赛后利用的相关情况,并说明其再利用价值。

3.2. 奥运场馆赛时利用情况

“国家游泳中心”化身“冰立方”,双奥场馆升级再利用。国家游泳中心,又称水立方,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水立方”奥运场馆承办了游泳、跳水和花样游泳多样比赛。而在北京冬季奥运会期间,“水立方”则化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场地,这也是世界上首个“冰水转换”的奥运场馆。这不仅满足了冬奥场地的赛事要求,也实现了奥运遗产的再利用价值。

“五棵松体育中心”化身“冰菱花”,共建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综合场所。2008年夏季奥运会期间,“五棵松体育中心”为一座集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地标式场馆,承担了篮球比赛。在冬奥会期间,则成为了冰球赛事场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冰球、篮球两种不同赛事比赛的场地转换。

“国家体育馆”化身“冰之帆”,助力绿色冬奥。2008年夏季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担了体操、蹦床、轮椅篮球等多项奥运比赛项目。2018年底,国家体育馆进行相关改造,增加了场内座位,对原有的玻璃幕墙进行改造以及引入了智能挡光系统,在冬奥会期间,承办了男子女子冰球项目。

“云顶滑雪公园”化身赛事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再利用。2012年,云顶滑雪公园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在北京冬奥会的7个雪上竞赛场馆中,云顶滑雪公园也是唯一一个利用现有雪场改造而成的奥运场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其承办了技巧类大型雪上比赛项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冰雪盛宴。

除此之外,首都体育馆、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国家体育场等奥运场馆都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达到了“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的建设目标。

3.3.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情况

上述提到的“冰立方”“冰菱花”“冰之帆”“云顶滑雪公园”等冬奥场馆都在赛后继续发挥着其最大的价值,通过相关的职能转换,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这些场地的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冰立方”在赛后承办了多场游泳赛事,组织多项冰上赛事。除此之外,它还承接了许多大型的文化演出活动,形成了文化体育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冰菱花”在赛后打造了商业街区和群众性篮球主题公园,构建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的新场所,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冰之帆”在赛后不仅将举办包括冰球、篮球、体操、拳击在内的国内外多场体育赛事,还将组织多场公益活动,开展文化演艺等商业性活动;“云顶滑雪公园”在赛后不仅成为世界一流的比赛场地和项目训练基地,还将打造成大众冰雪和户外运动的体验基地,进一步促进我国雪上运动的兴起及特色体育产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许多新建的奥运场馆如“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村”等将发挥赛后的利用价值,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利用改造方式,实现赛后的可持续再利用发展目标,带动各个区域的长远发展。

4. 文化共生:后奥运时代冬奥场馆发展路径探究

“文化共生”是指多元文化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谐共存、平等交融,以实现文化的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 [7] 。在后奥运时代,奥运会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可或缺的物质财富——奥运场馆。在文化共生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奥运场馆,并赋予它们新的模式,最终实现多元民族体育文化的互动共进、和谐共存、平等交融,就能在充分推动全民体育运动、促进冰雪产业发展、实现资源最优化、促进体育文化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后奥运时代的冬奥场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后续发展与诸多国家息息相关,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国际议题。以下我们将从文化共生的角度,探讨已举办冬奥的各国如何进行赛后场馆利用、有何可供他国借鉴与适用之处,以此促进相关国家有效利用冬奥赛后场馆,促进各国冬奥场馆遗产共同生存,协同进化。

4.1. 场馆资源化

在资源化这一方面,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对于冬奥遗产的处理方式在不同国家间和谐共生,国家间能够相互借鉴,以此促进场馆发展。

转化为社区公共设施。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在筹备建设阶段,其就已经考虑到赛后利用这一问题。在建设时期,温哥华将大部分场馆设在居民社区中,以便在赛后为社区提供相关服务。例如,为冬奥会新建的里士满奥林匹克速度滑冰场,在赛后成功转变为社区的公共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锻炼场馆。基于此,我国可将临近居民社区的冬奥场馆转化为公共设施,以供社区居民使用,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

转化为住房资源。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结束后,其惠斯勒奥林匹克村临时搭建的,每间为12平米的帐篷住房被送往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不少老年人、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者提供了一百多套物美价廉的永久性住房。其他即将举办冬奥的国家可以以此为鉴,将奥运村的住房搭建成可拆卸、可搬运的临时住房,赛后可供无家可归者入住。

转化为供学校使用的体育场馆。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结束后,其建立在犹他大学校内的奥格登冰场被交给学校管理,为学生们提供服务。因此,不论是我国亦或是其他国家,都可以将临近高校的场馆提供给学校使用与管理,这既为学校提供了体育资源,也能够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4.2. 场馆智慧化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针对不同奥运场馆开发AI地图观光旅游、场馆遗产文化传播等智慧化功能,为未能前来参观的群众提供线上游览的渠道。同时,利用数据平台勾勒消费者需求版图,实现冬奥场馆服务的定制化、精准化、高效化供给。根据目前的已有资料显示,只有我国率先做出智慧化措施,打造便捷的“云场馆”旅游景点。

4.3. 场馆品牌化与IP化

目前,有许多已举办了冬奥的国家将场馆建设当地转化成滑雪小镇,打造相关产业集群。其他国家可以以此借鉴,将各种有利条件打造成区域品牌,才能为后奥运时代的场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11月27日举办的市政协主席会议日上,市政协调研组在考察北京冬奥竞赛场馆、冬奥村等非竞赛场馆后,提出了“提高冬奥场馆空间利用率、打造冬奥文化IP,积极开展外事活动,推动冬奥场馆成为国际交往会客厅”的建议,积极探索冰雪运动与绘画、电影、书法等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冬奥文化IP。同时,积极利用冬奥场馆开展有影响力的外事活动,推动其成为国际交往会客厅,助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8] 。

4.4. 场馆公益化

随着多项奥运赛事的举办,各地的奥运场馆正在崛起,这些奥运场馆与普通场馆相比,大多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区位地理条件优越、科技含量较高以及多功能配套设施较为健全。由于在设计之前就考虑到了场馆的再利用,优化了场地和功能的组合,奥运场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目前,我国现有体育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数量稀少,如全国各类体育博物馆数量仅仅只占国内博物馆的2%,很难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场馆优势的基础上,文化赋能场馆可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有利于体育公益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体育文化。

文化赋能场馆,奥运场馆实现博物馆化、展览馆化、纪念馆化的转化。将场馆改建与博物馆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节省建设资金,还让人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了解体育历史。同时,这些奥运场馆具有优越的条件,其墙面高大宽敞,是举办摄影展、艺术展、书画展等活动是展览的便利场所。1998年,位于长野奥林匹克体育场的长野奥林匹克纪念馆在第18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后落成。该纪念馆收藏和展示了长野冬奥会的历史遗产以及比赛运动用具等藏品,提升了体育场馆的价值。借鉴国外的展示体系,推动体育文化公益化,是实现纪念馆普遍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文章引用

邱鸿伟,任利红,赖柳青,李春霞. 后奥运时代奥运场馆的再利用及其“转文化”价值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use of Olympic Venues and Their “Transcultural” Value in the Post-Olympic Er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6): 2762-276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6377

参考文献

  1. 1. 肖威, 肖博文. 中国体育文化价值在全球化时代的复兴与超越[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 11(8): 183-185.

  2. 2. 谭琳. 论习近平体育思想的人民性[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53(4): 5-10. https://doi.org/10.15930/j.cnki.wtxb.2019.04.001

  3. 3. 史安斌. 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J]. 国际传播, 2018(5): 1-5.

  4. 4. 向长河. 国外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得与失[EB/OL]. 北京青年报.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2-20/doc-imcwipih4296172.shtml, 2022-02-20.

  5. 5.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国际奥委会最新报告显示: 85%的永久性奥运场馆仍在使用中[EB/OL]. https://m.163.com/dy/article/HE1DDNP00529DBLQ.html, 2022-08-05.

  6. 6. 刘玉民. 北京冬奥场馆建设综述[J]. 建筑学报, 2021(Z1): 1-6. https://doi.org/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107001

  7. 7. 周炳群. 文化共生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15-118.

  8. 8. 武红利. 打造冬奥文化IP推动场馆成为国际交往会客厅[N]. 北京日报, 2022-11-11(0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