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05 ( 2024 ), Article ID: 86232 , 10 pages
10.12677/ass.2024.135357

青少年心理资本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李欣睿1,王碧涵1,李向阳1,2*

1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2内蒙古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4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2日;发布日期:2024年5月9日

摘要

心理资本是衡量青少年心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为探讨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水平近十年来整体水平的变迁状况,使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对101篇文献(共72,881份样本)进行分析,使用滞后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青少年心理资本与各项社会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10~2021十一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整体水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青少年心理资本均分与年份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从2010年至2021年十一年间青少年心理资本均值下降了0.481个标准差;离婚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等社会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变迁。

关键词

心理资本,青少年,横断历史研究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Xinrui Li1, Bihan Wang1, Xiangyang Li1,2*

1School of Psych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2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Center,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Mar. 6th, 2024; accepted: May 2nd, 2024; published: May 9th, 2024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adolesc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adolescents in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 101 literatures (72,881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cross- temporal Meta-analysis metho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adolescents and various social indicators was discussed by hysteretic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10 to 2021, the overall level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adolescents showed a slow decline tre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scor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 year. The mean value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creased by 0.481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2010 to 2021. Social indicators such as divorce rate and retention rate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can explain the changes of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to some extent.

Keywords:Psychological Capital, Teenagers, Temporal Meta-Analysi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心理资本又称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在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学科背景之下Luthans等人 [1] 最早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结构等特征: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或心理资源。在心理资源理论和扩展建构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建构出心理资本的四维结构,即自我效能维度、韧性维度、乐观维度和希望维度 [2] 。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3] ,它不仅是青少年儿童亲社会行为、自尊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变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4] [5] [6] ,而且对于个体成年之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适应融入等社会化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7] 。如在职场心理学中,研究者发现心理资本可以促进职员的工作绩效、提高其幸福感水平以及促进其人文关怀的能力 [8] [9] ,对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安全感和增加工作满意度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10] [11] ,是关乎个体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

横断历史研究是一种以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一种着重考察社会历史进程中心理变迁的研究方法 [12] [13] 。在研究中可以通过加入相应的社会学指标,进一步探究社会宏观因素与心理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考察历年研究结果的连续变化过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解释心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社会变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特定人群心理的影响,从而获得心理变量随社会变迁而纵向发展变化的宏观结论 [14]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的变迁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5] ;生态系统理论也指出,个体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社会环境的作用。因此,宏观社会因素与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发展息息相关,有必要从社会指标的角度对青少年心理资本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青少年时期处于培养个体各项能力关键时期,其身心健康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16] 。心理资本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17]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往的研究多从横断的角度对心理资本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探索,也有一些研究者从纵向的角度发现心理资本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18] 。但仅从横断的数据和个体短时间内发展的角度无法揭示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宏观发展变化。因此,以社会变迁的发展性视角关注我国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整体水平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采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考察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资本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趋势,同时引入社会指标,使用滞后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青少年心理资本与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相关性。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工具

选用张阔等人 [17] 根据国内被试编制的本土化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该问卷共计26道题项,采用Likert 7点计分方式,分别为1 (完全不符合) ~7 (完全符合)。问卷包含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被试获得的题目总分越高代表其心理资本水平越高。量表经多年实践研究检验,具有跨时间稳定的良好信效度水平 [17] [19] 。

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的工具为Excel办公软件与SPSS25.0统计软件。

2.2. 研究对象

在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Web of Science等中文和外文数据库中以“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等关键字进行全文检索,限定研究对象为青少年,即中学生群体。文献搜集截止时间为2023年6月30日,如果同一作者发表不同文章中的数据源自同一批被试,则选取其中数据完整且发表时间最早的一篇文章进行分析。排除与研究主题无关、被试群体与所需目标不符、数据呈现不完整、测量工具不匹配、使用同一批重复数据等问题的文献后,最终筛选出可进行横断历史研究的2012年~2023年十一年间发表的有关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论文共计101篇。参照以往同类型研究遵守的准则,除去文章中明确说明数据收集年份的论文,其余论文中数据的收集年份均遵循“发表年份减去2年”的标准进行计算 [20] ,最终得到可以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数据所涵盖的年份为2010~2021年。关于所涉及文献的具体信息请参见表1表2

对筛选出的101篇论文进行编码处理以及信息数据的录入,文中未提供总体平均数与标准差的数据的则先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后再行录入。研究中采用平均效果量( d ¯ )考察青少年心理资本平均水平的性别差异。

Table 1. Literature distribution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表1. 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文献分布

Table 2. Lists the encoding of research variables

表2. 研究变量编码列表

社会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局官网上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往对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的探索发现,家庭关系 [21] [22] 、留守经历 [23] [24] 、经济因素 [5] 以及一些压力因素 [25] 等均对个体的心理资本有所作用,可作为社会指标的选取参照。因此,本文选取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总收入、户规模、离婚率、子女及抚养比、老年人赡养比、进城务工人数、农村留守人数作为经济、家庭等因素的社会指标。根据以往对青少年的心理现状的调查发现青少年最主要、最突出的压力来自学业方面 [26] ,所以选取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招生数以及高等教育招生数等教育指标来反映宏观教育因素所带来影响。

3. 结果分析

3.1. 青少年心理资本随年代的变化趋势

对青少年心理资本及其各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与数据的收集年份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将数据的收集年份作为横坐标轴、心理资本的平均得分作为纵坐标轴绘制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2010年至2021年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心理资本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为进一步明确心理资本各个维度的变化趋势,绘制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进行直观分析:2010年~2021年间,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除去韧性维度,效能感、乐观、希望三个维度皆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以数据的收集年份作为自变量、心理资本平均数作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Y = −0.96x + 2046.52。表明年代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均值的变化:r = 0.21,B = −0.96,p < 0.05;F (1,100) = 4.69,p < 0.05。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with the year of data collection

表3. 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分数与数据收集年份的相关分析

注:n = 442,“*”为p ≤ 0.05,“**”为p ≤ 0.01。

Figure 1. Overall change trend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with age from 2010 to 2021

图1. 2010~2021年青少年心理资本随年代的整体变化趋势

注:E为效能感,R为韧性,0为乐观,H为希望。

Figure 2. Each dimension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divided into the overall trend of change with the age

图2. 心理资本各维度均分随年代的整体变化趋势

为进一步分析青少年心理资本不同维度的变化情况,绘制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来直观地揭示效能感(E)、韧性(R)、乐观(O)和希望(H)四个维度在十一年间的变化走势。如图2所示,除去韧性维度,效能感、乐观以及希望等三个维度均呈现明显的随年代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以同样方式绘制的不同性别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随年代变化趋势的折线图并结合平均效果量 d ¯ 考察青少年心理资本平均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如图3所示,男女生青少年的心理资本水平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前文公式计算得到平均效果量 d ¯ = 0.159 (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青少年心理资本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依照数据所测量样本群体的年级将来自101篇文献的72,881份样本划分为:1 (初中),2 (高中)两类,并绘制如图4所示的折线图以期发现不同学段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随年代变化的趋势差异。结果如图4所示,排除初高中混合样本折线3,初中与高中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变化曲线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但显著差异。具体而言,高中样本所呈现的积极心理资本均值水平的起始点更低、终结点更低,即高中生的总体心理资本水平要低于同年份初中生的总体心理资本水平。

Figure 3. The overall change trend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different genders with age

图3. 不同性别个体心理资本随年代的整体变化趋势

注:1 = 初中,2 = 高中。

Figure 4. The overall change trend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different grades with the age

图4. 不同年级个体心理资本随年代的整体变化趋势

3.2. 青少年心理资本随年代的变化量

为进一步探明2010年~2021年间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的下降情况,参照已有的同类型研究中的做法 [27] [28] ,计算十一年间心理资本变化幅度的效果量d和年代的解释量r2。结果如表4所示,M2010M2021分别为2010年和2021年青少年心理资本得分的均值,M变化表示从2010年至2021年十一年间青少年的积极心理资本均值下降了10.516。效应量d的计算方式为M变化除以心理资本11年的平均标准差MSD,得到青少年的积极心理资本在2010年~2021年间下降了0.481个标准差,按照Cohen定义的标准 [29] 该效应属于小效应。

Table 4. Indicators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changing with age

表4. 青少年心理资本随年代变化的各项指标

3.3. 青少年心理资本与社会指标之间的关系

Table 5. Correlation matrix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ocial indicators of this year

表5. 青少年心理资本与当年社会指标的相关矩阵

Table 6. Correlation matrix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ocial indicators 5 years ago

表6. 青少年心理资本与5年前社会指标的相关矩阵

由上述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近十一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根据横断历史研究的机制引入社会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探究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变化是否与社会时代变迁有所关联。根据以往研究 [28] ,将收集到的青少年心理资本数据与当年的社会指标和5年前的社会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5表6所示。在当年的数据中,离婚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与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存在显著相关;在五年前的指标中,离婚率、高等教育招生数以及高中教育招生数与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4. 讨论

4.1. 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水平的变迁

通过对2010年~2021年101篇文献共72,881份样本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水平与年份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从纵向的整体水平来看,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总均分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变化幅度为小效应,下降速度缓慢。在心理资本的各个维度均分中,韧性维度的得分十一年间保持稳定,效能感、乐观、希望等三个维度则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不同性别的视角来看,我国青少年无论男女,其心理资本的均分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不同亚群体的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的平均心理资本水平在整体上高于高中生的平均水平。

心理资本的综合理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包括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以及希望在内的积极心理状态 [30] 。从前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得知,青少年心理资本水平的下降是由于效能感、乐观和希望三个维度的下降所导致的,而韧性维度的均分维持在稳定的水平。韧性即心理韧性,也做心理弹性、复原力等,是个体能够抵御外界风险压力的重要品质和自我保护因素 [31] 。心理韧性的预防模型 [32] 认为,随着个体应对的压力水平和数量增多,其对抗压力等风险挑战的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强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韧性的维度均分保持稳定水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在这十一年间青少年群体面临的来自环境的压力相对稳定,因而其心理韧性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4.2. 宏观社会因素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资本与当年的离婚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与5年前的离婚率、高等教育招生数以及高中教育招生数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离婚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以及高中、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心理资本水平下降的重要社会宏观因素。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和学校是个体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微观系统,因而来自家庭关系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各种因素均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处于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特殊时期,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会比其他时期更加敏感,因此来自家庭和学校各界的保护对其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33] 。根据依恋理论 [34] ,不稳定的家庭结构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性的家庭依恋关系,进而影响到其积极心理资本的建构。

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以及高中教育招生人数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等指标虽然均处于上升的趋势,但青少年的效能感、乐观以及希望等心理资本却有减无增。也就是说,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毕业率)增加了,高中和大学也在不断扩招,但青少年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以及此后的就业压力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完善,当今中国的大部份学龄儿童都有学可上,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日后可能面临更加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毕竟在同等学历水平下,出国、名校等标签更容易获得更加优越的工作岗位。如此这些也可能是进一步导致当前学生普遍内卷的重要原因。在重重负担和压力之下,我青少年群体的效能感、乐观、希望等心理资本水平整体下降,心理问题频发 [35] [36] 等不容乐观的现状。

4.3. 研究意义与局限

综上所述,在本篇研究着重探讨了近十一年来青少年心理资本总均分以及各维度分的变化趋势、并结合相关理论和社会指标对产生该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宏观层面上的解释。这些均对了解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推动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寻求解决之道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研究虽然探讨了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随年代的变迁趋势,并从社会远端环境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但并未对其如何产生作用的具体机制和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对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并且从更加系统的角度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做出更加精确的建议与指导。

5. 结论

本研究使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在2010年~2021年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1) 近十一来我国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整体水平成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

2) 离婚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招生人数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可能是预测青少年心理资本变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文章引用

李欣睿,王碧涵,李向阳. 青少年心理资本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5): 8-1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357

参考文献

  1. 1. Luthans, F., Luthans, K.W. and Luthans, B.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 45-50. https://doi.org/10.1016/j.bushor.2003.11.007

  2. 2. Luthans, F., Avolio, B.J., Avey, J.B. and Norman, S.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 541-572. https://doi.org/10.1111/j.1744-6570.2007.00083.x

  3. 3. 熊俊梅, 海曼, 黄飞, 等. 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1): 94-102.

  4. 4. 王艳辉, 李董平, 孙文强, 等.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学报, 2017, 49(5): 663-679.

  5. 5. 欧阳智, 范兴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6): 1182-1185, 1190.

  6. 6. 范兴华, 范志宇. 亲子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 心理资本的中介与零花钱的调节[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3): 624-627, 632.

  7. 7. 刘雅婷, 黄健. 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机制及教育规导路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3): 49-58.

  8. 8. Ho, H.C.Y. and Chan, Y.C. (2022)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roblem-Solving among Social Workers: A Two-Wave Cross-Lagged Study.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30, e2702-e2711. https://doi.org/10.1111/hsc.13713

  9. 9. Liu, X. and Zhu, H. (2023)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and Its Dimensions among Mental Health Work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Online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23, Article No. 186.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3-04656-5

  10. 10. Peng, B. and Potipiroon, W. (2022) Fear of Losing Jobs during COVID-19: Ca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lleviate Job Insecurity and Job Stress? Behavioral Sciences, 12, Article 168. https://doi.org/10.3390/bs12060168

  11. 11. Haldorai, K., Kim, W.G. and Phetvaroon, K. (2022) Beyond the Bend: The Curvilinear Effect of Challenge Stressors on Work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urism Management, 90, Article ID: 104482.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21.104482

  12. 12. 辛自强, 池丽萍.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3. 13. Twenge, J.M. (1997) Changes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Sex Roles, 36, 305-325. https://doi.org/10.1007/BF02766650

  14. 14. 辛自强, 池丽萍. 横断历史研究: 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2): 44-51.

  15. 15. Elder Jr., G.H. (1994) Time, Human Agency, and Social Change: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7, 4-15. https://doi.org/10.2307/2786971

  16. 16. 陶芳标. 构建面向健康中国2030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1): 1-5.

  17. 17. 张阔, 张赛, 董颖红. 积极心理资本: 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 8(1): 58-64.

  18. 18. 何安明, 许文青, 惠秋平. 青少年心理资本与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 一项交叉滞后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5): 995-1001.

  19. 19. 石雪娟, 吴师伟, 董莉.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自我管理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10): 1558-1564.

  20. 20. Twenge, J.M. (2000) The Age of Anxiety? The Birth Cohort Change in Anxiety and Neuroticism, 1952-199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1007-1021.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9.6.1007

  21. 21. 陈秀珠, 赖伟平, 麻海芳, 等.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关系: 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与学校联结的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5): 544-553.

  22. 22. 范楠楠, 叶宝娟, 倪林英, 等. 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1): 185-187, 193.

  23. 23. 范兴华, 余思, 彭佳, 等. 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与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 2017, 40(2): 388-394.

  24. 24. 范兴华, 简晶萍, 陈锋菊, 等. 家庭处境不利与留守儿童心理适应: 心理资本的中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2): 353-357.

  25. 25. 花慧, 宋国萍, 李力.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心理压力与学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 30(4): 306-310.

  26. 26. 郭开元, 王玮, 王路化, 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报告——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为调查样本[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2(2): 79-86.

  27. 27. 金童林, 徐明爽, 乌云特娜. 中国大学生道德推脱的变迁: 横断历史研究与追踪研究的证据[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1(1): 110-116.

  28. 28. 辛自强, 张梅.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 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 2009, 41(1): 69-78.

  29. 29. Cohen, J. (1992)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98-101. https://doi.org/10.1111/1467-8721.ep10768783

  30. 30. 李斌, 马红宇, 郭永玉. 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 心理研究, 2014, 7(6): 53-63.

  31. 31. Kumpfer, K.L. (1999) 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 The Resilience Framework. In: Glantz, M.D. and Johnson, J.L., Eds.,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Springer, Boston, 179-224. https://doi.org/10.1007/0-306-47167-1_9

  32. 32.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1): 89-96.

  33. 33. 吴愈晓, 王鹏, 杜思佳.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2): 98-120, 206-207.

  34. 34. Brehm, S.S. (1992) Intimate Relationships. 2nd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35. 35. 陈丹, 权治行, 艾梦瑶, 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 28(9): 1402-1409.

  36. 36. 俞国良, 王浩. 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 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及现实策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41(9): 213-219.

  37.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