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 09  No. 01 ( 2020 ), Article ID: 33704 , 7 pages
10.12677/GSER.2020.91002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Evalu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Gannan Area

Shaoxiong Wu, Lihong Meng*, Pengpeng Zheng, Xiaojun Wu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Received: Dec. 10th, 2019; accepted: Dec. 24th, 2019; published: Dec. 31st, 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a number of Hakka cultural indicators in Gannan area, such as the number of enclosed houses in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the number of folk opera sites, the number of folk snacks left over, etc.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ssignment we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Hakka culture in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are evaluated,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kka culture at the scale of 18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the whole southern Jiangxi region are evaluated with Moran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18 counties in southern Jiangxi is less than that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akka culture index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near the border of Guangdong and Fujian provinces is denser.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18 counties of southern Jiangxi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value of Hakka culture in most areas in the northwest of southern Jiangxi is in a low-level concentration area. Ruijin City is located in the HL area, forming cultural polarization effect. Dingnan county is in the remarkable HH area of Lisa distribution map, and the Hakka culture level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is relatively high.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levant targeted measures and decision-making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in the region.

Keywords:Hakka Culture, Spatial Correlation, Moran Index, Cultural Value, Gannan Area

赣南地区客家文化空间分布与相关性评价

吴绍雄,孟丽红*,郑蓬蓬,吴小军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收稿日期:2019年12月10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24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31日

摘 要

本文选取赣南地区18区县围屋数量、民间戏曲遗址数、民间小吃遗留种数等多项客家文化指标,采用赋值加权方法,得出各区县客家文化特征值,并结合莫兰指数对整个赣南地区区县尺度下客家文化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十八县客家文化西北地区分布较东南地区稀疏,整个靠近广东福建省界边缘的东南地区的客家文化指标分布较密集;赣南十八县客家文化空间相关性较高,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客家文化值处在低水平集聚区;瑞金市处在显著HL区,形成文化极化效应;定南县在Lisa分布图的显著HH区,且周边地区客家文化水平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和发展该地区客家文化提供相关针对性措施和决策建议。

关键词 :客家文化,空间分布,莫兰指数,文化值,赣南地区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客家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表现在建筑、语言、饮食、生活等各个方面,部分文化堪称“活化石文化”,有较大的历史研究意义,能够带来一个广阔的旅游经济市场空间。客家文化具有时间分布长、空间分布广特点,发源于岭南地区,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个雏形,秦始皇统一七国后,中国南北大门打开,客家文化得以大规模蔓延传播,到如今客家文化遍布中国各地,甚至越出国界,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就有500万左右客家人定居海外,国内客家人密集分布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李凤英在对福建省非遗项目畲族和客家文化特征的综述中,以客家文化中的“上刀山、下火海”等习俗作为研究对象,为中国的文化多元化提出了发展建议 [1]。宋德剑以梅州客家文化产业为研究重点,认为在广东地区客家文化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需从文化凝聚、政策维持、以及多元化筹资等多方面大力弘扬客家文化 [2]。赣南地区客家文化的传承方面,权亚楠以赣南客家人文精神为基础,提出了对乡村建设的建议 [3]。近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对客家文化进行了研究 [4],但在客家文化的空间分布和相关性评价方面研究尚少。鉴于此,本文以赣南地区为例,采用赋值加权法 [5] 对当地客家文化进行评价,并结合莫兰指数和LISA散点图对赣南地区18个县区进行空间分布统筹性分析,得出赣南18县区尺度下的客家文化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性的关系,并给出不同层面的文化发展建议 [6] [7]。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赣南地区位于江西省南部,与闽粤地区交界,赣江的发源地,是红色故都和革命摇篮,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播区和遗存区。研究区赣州市面积39379.64 km2,拥有18个区县 [8] [9] [10] [11] [12]。客家文化散布在赣州市各个地区,如客家围屋文化有龙南县的关西围屋、全南县雅溪围屋、安远县东生围屋。客家民间文学有南康市木根源,客家民间音乐有兴国县山歌、于都县唢呐《公婆吹》、会昌县踩鼓、崇义县竹洞畲族山歌等。客家民间舞蹈有定南县瑞狮、章贡区高跷、上犹县九狮拜象、大余县南安罗汉舞、赣县云灯等。客家传统戏剧有赣南采茶戏、信丰县手端木偶戏、宁都县中村摊戏、于都县江西提线木偶戏,兴国县端戏等。客家曲艺有南康市古文、于都县古文等。客家传统手艺有石城县砚制作技艺、瑞金市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铜模、崇义县豆腐制作技艺、全南县蓝巾帕制作、兴国县鱼香肉丝制作技艺等,客家民俗有龙南县围屋习俗、上犹县客家门匾习俗、兴国县三僚堪舆文化、宁都县石上曾坊桥帮灯、定南县定南客家哭嫁习俗、龙南县香火龙宁都县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等。客家传统医药有寻乌县挑积、于都县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等。客家传统美术有章贡区客家竹雕、大余县核微雕技艺、兴国县篆刻等 [12] [13] [14] [15]。

2.2. 研究方法

本文将客家文化指标首先进行赋值加权分析,得出赣南18县的客家文化特征值。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16] [17],采用Moran’s I指数和Lisa分布图分析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空间分布特征,该方法能够综合且较合理的揭示客家文化的空间聚散特征。

全局莫兰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 = i = 1 n i = 1 n ω i j ( x i x ¯ ) ( x j x ¯ ) S 2 i = 1 n j = 1 n ω i j (1)

其中I表示莫兰指数; x i 表示要素i处的值; x j 表示与i相邻要素j的值;n为要素的个数;S2表示x值和其均值 x ¯ 的方差; ω i j 为要素之间的空间权重。

局部莫兰指数的Z-score计算公式如下:

Z ( I i ) = I i E ( I i ) σ (2)

其中Ii表示局部莫兰指数; E ( I i ) 表示Ii的数学期望; σ 表示标均差。当 Z ( I i ) > 0时,表示要素值与邻近区域具有高相似的集聚特征,当 Z ( I i ) < 0时,代表要素值与邻近区域具有低相似的集聚特征。

3. 赣南地区客家文化空间分布及相关性评价

3.1. 客家文化特征值及其分布

收集赣南18县各个县历史遗留下来的客家文化指标数据,对十八区县进行实地考察,统计绘制得各类客家文化类型指标数据表1,拟采用赋值加权法,赋予围屋个数、文艺遗址数、民间小吃遗留种数、手工艺遗留种数(0.5,0.25,0.1,0.15)的加权矩阵,由定性到定量的对每个县区评价出一个模糊客家文化值,详细数据见表2。数据表明定南县、会昌县、寻乌县的模糊客家特征文化值均在1以上,寻乌县文化值最高,数值为1.93,南康市文化值最小仅为0.38,其余14个县区均在0.45~1.00之间。单靠数据不能体现出客家文化的区域分布状况,借助软件Arcgis工具制得可视化 [18] 的模糊客家文化值空间分布图1。如图1所示,宏观上总览整个赣南地区发现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文化值较大,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文化值较大,总体呈现模糊文化值由西北向东南地区递增趋势,具有辐散分布特征。以赣州为中心可以看出与章贡区(赣州市)相邻近的赣县和南康区客家文化值较低,也间接反映,这三个地区的文化保留情况不容乐观。导致此现象的因素可能由于中国近几十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许多文化和风俗习惯未能流传下来,以及工业发展的进程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客家文化的要素和指标,其中江西省界边缘地区展现出更高文化水平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综上所述,赣南地区均保留一定程度的客家文化,但文化保留层次也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Table 1. Numerical statistics of Hakka cultural indicators in 18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Gannan

表1. 赣南十八区县客家文化指标数值

Table 2. Summary of fuzzy hakka culture values in 18 counties of Gannan area

表2. 赣南地区18县模糊客家文化值

Figure 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fuzzy Hakka culture value in Gannan area

图1. 赣南地区模糊客家文化值空间分布图

3.2. 客家文化空间关联格局演化评价

对赣南地区18县的模糊客家文化值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结合Arcgis,GeoDa,Excel等软件计算出18区县空间尺度下的模糊客家文化值Moran’s I为0.870,各县的空间相关性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客家文化程度较高。图2中Moran’s I散点反映出18区县有三个县处第一象限显著HH区,一个县处于第四象限显著HL区,另外14个区县均在第三象限显著LL区,揭示了赣南大多数地区表现为低水平集聚。其次各县模糊文化值表现为高水平集聚,其空间体现如图3,从局部莫兰指数空间分布图来看,赣南地

Figure 2. Moran’s I scatter plot of fuzzy hakka cultural values in southern Jiangxi

图2. 赣南地区模糊客家文化值Moran’s I散点图

Figure 3. Lisa distribution map of fuzzy Hakka culture value in Gannan area

图3. 赣南地区模糊客家文化值Lisa分布图

区西北部模糊文化值显著LL区大区域分布,表明在这11个县区相对来说文化值存在低水平集聚现象,形成了一个低值连绵分布区。其中瑞金市呈现“高-低”集聚区,综合具体文化值来看,瑞金市本身较邻近区域有一个较高的模糊客家文化值,存在文化极化效应,与邻近区县相比一个处于“文化增长极”的地位。另一方面定南县处在显著HH区,高值被高值包围,以定南县为中心形成一个高客家文化氛围区域。另外,会昌县、安远县、寻乌县、全南县、龙南县处在非著区,聚集效应不明显,但要素指标数值较高,文化氛围较密集,所以宏观上来看赣南地区18县西北地区呈现“低-低”集聚分布。总体来说客家文化氛围较东南地区更低,瑞金市在文化保留方面较周边地区更为突出,效果明显,定南及周边地区的客家文化值存在高水平集聚。从省域尺度上来看,分析发现与广东和福建交界处模糊文化值相对来说更为密集、客家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验证了赣粤闽地区交界处是客家文化的集聚区。

4. 结论和建议

1) 宏观上来看赣南地区客家文化分布东南部密度较西北地区更密集,东南地区与闽粤交界处文化氛围更浓厚,呈现扇形辐散分布。

2) 赣南地区18区县模糊客家文化值得莫兰指数为0.870,区县空间尺度下,客家文化空间相关程度较高,赣南客家文化多数地区表现为低水平集聚,部分区县模糊客家文化值表现为高水平集聚。

3) 赣南地区西北部11个县处在显著LL区,形成一个低值连绵集聚分布区。其中瑞金市模糊客家文化值存在极化效应,定南县处在显著LL区,与周边区县搭建出客家文化“帐篷”,文化氛围较高,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定南县应将此效应的正效果放大,负效果缩小,达到扬长避短的文化扩散效果。

4) 赣南地区客家文化分布并不均衡,赣州市西北地区客家文化相关政策应进行重点扶持和维护遗留下来的客家文化要素,同时也要加大研究和发掘东南地区力度。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整个赣南地区笼统保护,应对该地区划区域实施针对性维护措施,加大客家文化宣传和保护工作。像众多的将遗失的客家文化,非遗项目的出台应从实际出发,对事对物,做到“不轻视、不等待、不遗漏”。对于章贡区周边地区的低水平集聚现象,城市化、工业化存在对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因此现代化进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的保护。赣南地区东南部客家文化程度较高,可实施“同文化,近传播”的应对措施,如瑞金市的文化极化现象,就可以将瑞金市地区的相关客家文化对周边低水平区县进行推广和传播,来实现共同高文化程度的愿望。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160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JC1503);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0418002)。

文章引用

吴绍雄,孟丽红,郑蓬蓬,吴小军. 赣南地区客家文化空间分布与相关性评价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Evalu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Gannan Area[J]. 地理科学研究, 2020, 09(01): 12-18.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0.91002

参考文献

  1. 1. 李凤英. 福建省级非遗项目中畲族与客家文化的发展——以“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过锥床”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30): 62-63+66.

  2. 2. 宋德剑. 广东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模式及未来之展望——以梅州为重点的分析[J]. 地方文化研究, 2019(5): 83-92.

  3. 3. 权亚楠, 王梦蝶. 赣南客家人文精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展现和作用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9): 53-54.

  4. 4. 李新月, 闫琦. 南疆人均收入时空演变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22): 17-19.

  5. 5. 杨玲玲.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化工企业职业危害评价[J].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0(6): 554-558.

  6. 6. 李健, 马晓芳. 京津冀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系统工程, 2019, 37(5): 51-61.

  7. 7. 李闻起, 刘宏儒, 陆怡雅, 张华. 山东省经济、人口与环境耦合协调性的演化分析[J]. 资源与产业, 2019, 1-13.

  8. 8. 段福德, 赖福聪. 赣南客家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17): 20-21.

  9. 9. 权亚楠, 王梦蝶. 赣南客家文化在客家影像中的展现和传播方式研究[J]. 大众文艺, 2019(19): 189-190.

  10. 10. 罗洁惠, 许树辉, 周小铧, 黄婷婷. 岭南客家文化的旅游空间组织研究——以南雄珠玑古巷为例[J]. 特区经济, 2019(9): 117-121.

  11. 11. 邹丽. 民俗文化词翻译探究——以赣南客家民俗文化词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3): 34-35.

  12. 12. 梁艳. 谈赣南客家食贡的文化内涵[J]. 旅游纵览, 2019(8): 237-238.

  13. 13. 姚子刚, 邓双, 阙晨曦, 庞艳. 赣南客家围屋传统聚落: 江西全南大岳村空间解析[J]. 规划师, 2019, 35(3): 89-90.

  14. 14. 邹能松. 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文化特征[J]. 农家参谋, 2018(20): 234.

  15. 15. 肖大庆. 客家围屋选址有讲究[J]. 城乡建设, 2019(9): 78-79.

  16. 16. 张改素, 丁志伟. 2000-2015年我国省、市、县域3种尺度下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演化[J]. 河南科学, 2019, 37(10): 1708-1720.

  17. 17. 储伊力. 皖浙产业协同集聚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分析[J]. 图书情报研究, 2019, 12(2): 99-106.

  18. 18. 陈怩, 李思佳, 张彩虹. 广西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2): 73-80.

  19.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