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 09  No. 02 ( 2020 ), Article ID: 35102 , 9 pages
10.12677/GSER.2020.92007

Study on the Rural Assessment and Perception Differen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ilong Sun1, Jun Wu1*, Dan Zhou2

1College of Geography &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Mar. 23rd, 2020; accepted: Apr. 10th, 2020; published: Apr. 17th, 2020

ABSTRACT

This study will take 17 prefectur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basic units,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regional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ublic perception and impress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actual measurement results of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rural evaluation and perception from five aspects: rural index, rural intensity, rural development type, rural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rural sexiness, which expec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Keywords:Rurality, Rural Perception, Perception Difference, Shandong

山东省乡村性测评与感知差异研究

孙威龙1,吴军1*,周丹2

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3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7日

摘 要

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为基本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标评价体系对地区乡村性进行评估,结合问卷调查,对公众乡村性感知印象与实际测算乡村性结果的差异与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从乡村性指数、乡村性强度、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地域分异以及乡村性感知5个方面探究了地区乡村性测评与感知差异。以期为认识山东地区乡村性特征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性,乡村性感知,感知差异,山东省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乡村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乡村性是乡村的本质特征与独特资源,亦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吸引力。随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与乡村的感知界限愈渐模糊,评价地区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类型及其现有格局成为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Cloke最早提出乡村性指数,进而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进行乡村类型划分 [1] [2]。国内学者张小林提出,乡村的定义应让步于乡村性概念,且其指标高低应以城市为参照单元衡量 [3]。对于地区乡村性探讨,学者基于不同地域尺度,利用基础社会指标,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地域乡村性进行指数计算与评价 [4] - [9]。进行地区乡村性研究的同时结合地理空间方法对乡村性时空分异进行探讨,专注于其时空演化过程 [10] [11] [12] [13] [14]。就研究尺度而言,国内外研究主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后逐渐聚焦于村域,深入微观范围探究。

感知中乡村性的形成是具有相当观念的地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乡村地方形象的广泛体现。各类因素综合作用,引导公众感知,在公众感知中形成乡村性感知形象。这些因素则包括地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能够影响公众生活质量以及生活体验等方面。随地域乡村性研究日益完备,学者综合各类社会指标对地域乡村性强弱展开探讨。乡村性作为人的乡村局部形象感知,其指标测算结果与感知结果间存在差异。反观乡村性评价与感知综合研究更多基于游客视角,以具体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关注于乡村性感知与乡村旅游相互影响 [15] [16] [17]。而对地区乡村性测评与感知对比研究相对缺乏。

因而研究以山东为研究区域,开展乡村性评价与感知差异研究,以期能够明晰公众感知中地区的乡村性强弱程度与其形成原因,进而为乡村地区改善三农问题,促进开发提供参考。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北承京津冀经济圈,南接长江经济带,东临渤海、黄海,西连中原腹地;海陆兼备。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温带种植业、海洋渔业等较为发达;农产品种类与产量良好。至201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72.5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950.50亿元,增长2.60%;农用地面积1145.9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6.08%,其中耕地面积757.25万公顷,地区年末总人口共10047.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00.34万人,城镇人口6146.9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8.82%和61.18%,农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农业在全省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是全国重要农业地区。

2.2. 研究方法

2.2.1.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可获取性、可行性原则,借鉴现有研究成果 [6] [11] [18] [19] [20],综合山东农业发展现状,选取乡村性评价指标。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人口聚落3个方面选取城镇化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额、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农用地面积、一产产值比重、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公路密度10个基本指标;建立指标体系以表征目标层的基本信息。共有4个正指标,6个逆指标;正指标值越大,地区乡村性越强;逆指标值越大,乡村性越弱。研究所选取指标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18年)》。应用熵权法确定各乡村性指标权重,得到指标选取与计算结果(见表1)。

Table 1. Index selection and calculation

表1. 指标选取与计算

2.2.2. 问卷调查

设计乡村性感知问卷调查,问卷共两部分。个人基本信息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现居地、籍贯、是否有乡村生活经历。第二部分排序题,被调查者依据所给乡村性阐释,从个人感知角度对山东17地市乡村性强弱排序。

3. 数据处理

由于各评价指标物理含义各异,因而具有量纲差异,影响对山东整体乡村性特征的测评,需要进行去量纲处理。且运用指标体系计算,包含正负指标差异,从而正负指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

3.1. 乡村性指数(RI)计算

采用线性加权法测算山东17地市乡村性指数,首先运用极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为:

S i = { x i x min x max x min ( ) x max x i x max x min ( )

式中, S i 为各指标标准化值, x i 为第i个指标值, x max 为指标中最大值, x min 为指标中最小值,其中 i = 1 , 2 , 10

进而计算RI值,以反应山东17地市乡村性强弱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R I = i = 1 10 w i S i

式中 w i 为指标权重, S i 为指标标准化值。最后依据地区乡村性指数划分地方乡村性等级(表2)。

Table 2. Rural classification

表2. 乡村性等级划分

3.2.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依据产业结构发展概况和主导产业类型划分乡村发展类型。计算三次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两者之和为判别主导产业类型的临界值(表3)。若该地区某指标超过临界值,则说明地区主导产业主要由此指标掌控。

Table 3.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表3. 各产业结构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根据计算结果,将山东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四种类型(表4)。

Table 4. Indicator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type

表4.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指标体系

4. 乡村性指数与乡村发展类型分析

综合17地市乡村性指数计算结果(表5),山东省总体乡村性较强,11地区乡村性指数高于0.50,其中菏泽乡村性最强,济南最弱。根据各地区乡村性指数计算结果将17地市分为乡村性微弱、弱、较强、强、显著五个级别,全省共有1个乡村性显著地区,10个乡村性强地区,3个乡村性较强地区和3个乡村性弱地区。

Table 5. Typ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level

表5. 地区发展类型以及乡村性级别

根据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标准:三类产业在地区GDP中占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4类乡村发展类型。

结果显示,菏泽、德州、济宁、聊城为农业主导型,乡村性指数均高于0.50。按乡村性等级划分,菏泽乡村性显著,其余地区乡村性强。上述地区平原广阔,便于大面积耕作;靠近内陆,海洋影响减弱;河湖交错,灌溉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致使其形成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域发展类型。东营、莱芜为工业主导型,依乡村性指数,两者为较强乡村性地区。该区作为山东早期重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发达;东营是山东重要的石油产地与原油加工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对是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而莱芜作为重要钢铁产区,电力与交通便捷,为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青岛与济南为商旅服务型,乡村性级别弱。青岛、济南第三产业发展较为完善,是全省乡村性最弱地区,在省内具有重要地位。该地区旅游、金融、贸易、科技等产业发展迅速,旅游发展在省内具有重要带动作用。而枣庄、淄博等9个地区为均衡发展型,数量最多。各地区乡村性差异明显,其中枣庄为较强乡村性地区,淄博为弱乡村性地区,其余为强乡村性地区。均衡发展型地区区内山地资源、矿产资源或海洋资源较为丰富,有较为优越的农业、旅游业及工业发展条件,三类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二、三产业稍有优势。

5. 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

对山东各地区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等级可视化处理(图1图2)。从乡村发展类型上看,呈沿海至内陆过渡趋势,农业主导型主要集聚分布在鲁西地区,地势低洼平坦,降水较为充沛,第一产业在其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工业主导型与商旅服务型地区少且分散。均衡发展型地区最多,主要集中于中部与东部地区,分布集中。从乡村性强弱程度来看,山东地区乡村性大致呈中部弱周边强的态势。乡村越强,分布越集中。以弱乡村性与较强乡村性地区为轴、强乡村性地区成四象限块状分布。

Figure 1. Type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图1. 地区乡村发展类型

Figure 2. Regional rural level

图2. 地区乡村性等级

6. 乡村性感知差异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形成山东17地市感知乡村性排序结果。对比感知乡村性与测算乡村性排名以分析公众实际感知与测算结果差异。总体来看,公众对山东17地市乡村性强弱感知与实际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表6)。

临沂地区感知乡村性最强,东营最弱;济宁与青岛地区两者排序结果一致;其余地区均存在差异。潍坊、日照等8个地区感知乡村性更强,而菏泽、滨州等7个地区实际测算乡村性更强。

Table 6. Perceived rural survey results

表6. 感知乡村性调查结果

枣庄乡村性测算与感知差异最大,其感知乡村性更强,相差11个位次。枣庄早期煤炭产业兴盛、煤质优良,有“鲁南煤城”之称。历经近百年工业化开采,因储量减少逐渐衰退;2009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虽近年随产业改革,枣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但受公众刻板印象影响,导致其在公众感知中乡村性更强。而莱芜、淄博与枣庄相似。作为早期工业发展重心,工业基础完备,农业发展相对弱化;因不同于枣庄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经济结构转变,城镇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当今需求;因而受早期印象限制,致使公众对其乡村性感知稍弱。东营石油化工产业先进,经济发达,人均GDP居全省首位,致使公众因此忽视基础建设与其他农业指标现状,感知乡村性较弱。

济南、泰安毗邻,早期农业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在省内经济贡献中不占优势,导致公众对其乡村性感知较强。近年由于地区产业升级,济南的经贸与旅游带动作用显著提高。泰安在经济转型旅游开发与基础建设优化成果明显,因而计算乡村性更弱。德州、聊城地区测算乡村性更强。德州与聊城为农业主导型地区,乡村性强。两地毗连,连接华北与华东两大经济带,是与内陆省份经济、文化、技术沟通交流的重要枢纽;优越的区位条件,致使人们对其乡村性强度的感知产生偏差。

烟台、威海地区感知乡村性弱于实际测算乡村性。由于烟台、威海两地相邻,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对外交流便利。该地区滨海旅游产业发达,景区众多,如烟台蓬莱阁、八仙过海风景区,威海刘公岛、大乳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可能也是人们认为其乡村性弱于测算的原因。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基于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选取10个指标对山东省17地市乡村性强弱进行测评,并对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强度分级。结合乡村性感知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山东省总体乡村性较强,乡村性强地区占主要部分,乡村性弱地区与乡村性显著地区稀少,无乡村性微弱地区。其次,山东省地区发展类型以均衡发展型为主,所占比重最大达52.94%,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地区较少,分别占23.53%、11.76%及11.76%。乡村发展类型不同,其乡村性差异较大,而相同发展类型地区,其乡村性差别较小;总体为农业主导型地区乡村性最强,工业主导型地区次之,商旅服务型最弱;而均衡发展型地区乡村性差距最大。从乡村发展类型上看,呈由沿海至内陆过渡趋势,乡村性强弱程度来看,地区乡村性大致呈中部弱周边强的态势。最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山东省各地区乡村性感知与实际测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枣庄的乡村性测评与感知差异最大为11个位次,而济宁与青岛最小,排序无差异。

公众对地区的感知则更倾向于其对地区的形象认知,是人对地区的联想和信息的综合,从地区大量的信息资料中获得所谓的“本质认知”具有片面性与更新的滞后性。因而导致对地区乡村性的感知与地区实际乡村性存在差距。由于信息来源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关注与地区某一方面或某一话题的信息获取,较难对地区乡村性特征产生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认识。公众对地区乡村性的认知更多的来源于地区的地理区位、发展历史、生活环境、优势产业等特征。娱乐业和媒体在其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公众感知影响巨大。人们更多关注于早期媒体对地区的评论或早期民众对于地区特征的耳闻口传,进而形成刻板印象。导致现在对部分地区仍存有地区形象固化现象,如沿海地区发达,乡村性弱;人均GDP高,乡村性弱等。更多的关注于在地区历史中所产生传播最广的地区形象,并逐步接受并加深对地区的刻板印象;忽略了对地区现有情况的综合考量。同时地区对城市形象的打造与宣传也是干扰公众对地区乡村性感知的重要因素。地区形象作为人对地区某一特征或几个特征的直观感受,具有极端简单化和片面化,并不一定能真实的反应地区的真实形象。而且由于现有对乡村性测评指标选取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科学选择标准,导致乡村性指标选取并不一定完全合理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感知差异。有关地区乡村性的探讨需要更为深入的设计与探讨。

7.2. 讨论

乡村性是明确乡村特性的重要课题,对于乡村性与乡村性感知的研究,其研究尺度对地区乡村性的判别起到重要作用,由于问卷的便捷程度有限,不能对山东省各地地市进行更小尺度的感知调查,因此在本文以17地市为基本单元对山东省乡村性进行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与探讨中,可更多的着重于更小尺度的深度探索,进一步深化指标的选取,增强公众对乡村性感知原因调查的丰富度;采取二者综合评测的方法,进一步探求地区乡村性。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5CGLJ11)。

文章引用

孙威龙,吴 军,周 丹. 山东省乡村性测评与感知差异研究
Study on the Rural Assessment and Perception Differences in Shandong Province[J]. 地理科学研究, 2020, 09(02): 60-68.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0.92007

参考文献

  1. 1. Cloke, P.J. (1977) An Index of Rurality for England and Wales. Regional Studies, 11, 31-46. https://doi.org/10.1080/09595237700185041

  2. 2. Cloke, P. and Edwards, G. (1986) Rura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1981: A Replication of the 1971 Index. Regional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20, 289-306. https://doi.org/10.1080/09595238600185271

  3. 3. 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J]. 地理学报, 1998(4): 79-85.

  4. 4. 聂晓英, 石培基, 张学斌, 等. 西北干旱区乡村性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以甘肃武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4): 585-594.

  5. 5.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等.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及乡村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194-1202.

  6. 6. 章明卓, 林敏, 屠君芳. 基于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综合评价[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7(3): 339-344.

  7. 7. 周玉玉, 马晓冬, 赵彤. 徐州市镇域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6): 728-732.

  8. 8. 李孝坤, 李忠峰, 翁才银, 等. 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0(1): 42-47.

  9. 9.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

  10. 10. 孟欢欢, 李同昇, 于正松, 等.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 [J]. 经济地理, 2013, 33(4): 144-148+185.

  11. 11.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J]. 人文地理, 2013, 28(2): 91-97.

  12. 12. 陈阳, 李伟芳, 马仁锋, 等. 浙江省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4, 34(12): 133-139.

  13. 13. 孙玉, 程叶青, 张平宇. 东北地区乡村性评价及时空分异[J].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864-1874.

  14. 14. 梁中雅, 冯艳芬. 广东省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性评价的时空变化[J]. 热带地理, 2016, 36(6): 995-1004.

  15. 15. 郭丽, 章家恩.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旅游地实证评价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 旅游研究, 2013, 5(1): 52-57.

  16. 16. 余凤龙, 黄震方, 陆林, 等. 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与影响机制——以苏南地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233-2249.

  17. 17. 孔艺丹, 黄子璇, 陶卓民, 等. 基于乡村性感知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2(1): 124-131.

  18. 18. 冯淑华, 沙润.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 地理研究, 2007, 26(3): 616-624.

  19. 19.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20. 20. 陈红颖.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性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6.

  21.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