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6599 , 9 pages
10.12677/GSER.2022.115046

基于协同论的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

陈振东,张冬良*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2年9月13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30日;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1日

摘要

近年来,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与自然文化景观的传统村落如何进行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传统村落发展。本文以南昌市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协同论思想,参考增长协同度量化模型,测算出南昌市内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空间发展为相对协同。并基于此结论与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五大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理念系统协同发展、整体系统协同发展、文化子系统协同发展、物质子系统协同发展、宣传子系统协同发展,以期为南昌市及同类型传统村落提供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参考。

关键词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论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ynergy Theory

—Taking Nanchang as an Example

Zhendong Chen, Dongliang Zha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Sep. 13th, 2022; accepted: Sep. 30th, 2022; published: Oct. 11th, 2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natural cultural landscapes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on how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ut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single traditional village.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anch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synergy theory and referring to the quantitative model of growth synergy, it estimates that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anchang is relative synergy.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major path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syste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syste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ubsyste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subsystem,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ity subsystem,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path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for Nanchang City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the same type.

Key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Synergetic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保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传统村落肩负着中华民族文明延续的使命,承载着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2]。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同时受制于各传统村落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传统村落面临着空心化等一系列发展困境,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受到了各方的强烈关注 [3]。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各地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于2012年联合开启了共五批传统村落评选活动,江西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大省,先后共有343个传统村落入选,南昌市也有13个传统村落名列其中。然而,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评选传统村落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而言,仅仅是一个开端,开发模式同质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因地制宜地为传统村落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针对这一问题,学界先后展开一系列研究与讨论,同时在2018年3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方向: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有学者认为,文旅融合的本质便是旅游者个体参与创造文化旅游的过程,是文化旅游主体与作为象征意义系统的文化旅游装置通过个体文旅消费行为进行创造、转换和连接的一个互动过程 [4]。正因文旅融合需要旅游者与旅游地进行交互,在全国各传统村落先后进行文旅融合发展,众多传统村落同质化且发展模式成熟的背景下,在实践过程中应如何选择适合南昌市各传统村落的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南昌市能否作为省会带领江西省内及周边各省作为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的模板?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南昌市各传统村落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协同论相关研究,将协同论引入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中,并以协同度测算为背景,提出具有南昌市特色的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

所谓协同,是指协调多个不同个体,通过协同优化以达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论由德国物理学家 Hermann Haken于1976 年提出。一经引入科学哲学领域,便掀起了学界广泛讨论,这一时期形成了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等理论 [5]。其中,协同学研究的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通过内外部系统之间协调合作形成宏观(时间、空间或功效上的)有序结构的机制和规律 [6]。解释的是系统内部之间的“协同作用”,协同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竞争与协同、序参量、耦合度与协同度 [7]。协同论阐释的是系统内部要素或功能之间的协同或协调机制,研究的是多元系统间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7],即开放系统内的子系统通过自组织的形式,综合形成时间、空间与功能的有序机构组成的开放系统 [8],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综合形成了复杂组织演化而成的不同形式 [9]。因此,协同度又称为耦合协同度或协调度,综合描述系统中各要素或各系统间彼此协调、和谐的程度 [10]。

在传统村落发展进程中,首先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因此满足开放系统的要求;其次,在经济、政策、人口集聚等因素随时空而变化的前提下,传统村落便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非平衡态;最后,传统村落能够留存至今,便是在内部各子系统互相协同优化的结果,传统村落也具有内部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因此,传统村落发展同时具备协同论应用的三重条件。

现阶段协同论广泛用于区域创新 [11]、人口与用地协调 [12]、城市公园发展 [13]、城市绿地建设 [14] 等区域研究领域,在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中,集中于对传统村落发展协同体系构建的定性研究 [15] 与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16] 等方面,然而关于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定量研究文献较少。

本文结合现阶段传统村落发展不协调,各系统联系弱,文化与旅游不协同等问题,故引入协同论研究方法,结合数学模型处理系统整体优化问题。分析地区范围内传统村落系统时空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对推动传统村落内部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村落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适应协同可持续发展提出探讨,讨论适应地区特色的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合理路径。

2. 南昌市各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江西从东周时期就接受了中原文化,汉朝大将灌婴在此建城。随着唐宋以来朝廷对南方的重视,江西在文化、经济、建筑等领域飞速发展后来居上,与周边交往密切。对外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与繁荣促进了江西建筑景观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文化体系。

而作为江西政治、经济中心的省会南昌,是长江沿线的重要交通、经济节点,自古以来也是中部地区的发达地区之一,同时受到北方汉族南迁与本土文化交融的影响,所以南昌地区的传统乡村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发展成为中华文化视域下赣派建筑的代表之一。而南昌的传统村落作为典型的赣北地区聚落,在历史文化与建筑文化上具有历史代表性和地方特色。本文选取南昌市15处中国传统村落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样本进行研究,在整体上可作为赣派与长江以南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典型表现。

通过研究南昌市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分布图(图1)可以发现,南昌市传统村落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南与西北位置,且分布较为集中,其中进贤县更是分布有9处传统村落,体现了江西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的特点。

进一步对各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各村既有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的独特性,也具有因整体大环境产生的共性。因此,作者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各村落现有旅游资源与竞争力进行总结(表1),综合对比形成对南昌市传统村落的差异性认识与共性认识。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anchang

图1. 南昌市传统村落分布示意图

Table 1.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anchang

表1. 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发展现状

在文旅资源方面,南昌市的乡村文旅资源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物质资源方面,以明清时期古建筑为主,总体保存良好,以汪山村土库集群、安义古村落集群等为代表,具有集聚性、代表性、地方性等特色;文化资源方面,具有诸多历史非遗传承,以罗田村唢呐技艺、糕点印模雕刻技艺等为代表;传统产业方面,以周坊村毛笔制造产业、李渡镇白酒酿造产业为代表。南昌市各传统村落既有传统建筑保存良好,集群性保存的共性特点,也有因各地条件造成文化内涵不同的差异性特点。

在文旅产业方面,南昌市各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各异,虽具有相对统一的赣系特色,但是存在基于传统产业发展的“产业+”模式,基于传统建筑发展的“古建+”模式,基于乡村风情发展的“民俗+”模式。虽然从分布情况来看,整体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但是发展却各自为战,并未很好地利用地理优势形成村落集群发展。同时发展水平较为参差,在安义古村群已获评国家4A级景区,成为南昌市旅游名片的前提下,仍有较多传统村落不为旅游者所知,仅能吸引周边游客前往,缺乏营销手段与推广宣传体系;未能很好发掘当地文旅资源,在开发特色文旅产业方面,缺乏组织体系;传统村落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绝大部分传统村落所在城镇的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薄弱,其中旅行社整体规模不足、资金实力有限,与市区大型的旅行社缺少合作,乡村旅游的服务支撑体系与现代化旅游体系存在较大差距。虽然近年来南昌市乡村旅游热度较高,产品数量众多,但由于缺少专业的引导和服务,导致市场标识度不高、缺少爆款。

3. 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情况

在了解南昌传统村落文旅产业现状基础上,引入增长协同度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现阶段南昌市与江西省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情况,分析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协同与江西省的差距,同时总结原因,为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提供思路。

在已有协同论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传统村落年均递增速度Si和传统村落增长协同度C计算公式分别如下(Xe、Xb分别为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传统村落数量,te、tb分别为研究时段的末期和初期,S1为2014~2016年的传统村落年均递增速度,S2为 2016~2018年的传统村落年均递增速度):

S i = ( X e / X b ) 1 / ( t e t b ) 1

C = ( S 1 + S 2 ) / S 1 2 + S 2 2

通过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江西省与南昌市各批次传统村落名单,计算2013~2016年、2016~2019年各三年内的传统村落年均递增速度,进而测算传统村落增长协同度,探讨南昌市对比江西省传统村落数量增长的区域差异,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三批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据进行比较,将南昌市与江西省传统村落增长协同情况及其与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进行对比(表2表3),并以此对比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市与江西省整体发展情况,以期了解南昌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程度,取长补短,对比差距,为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与量化依据。

Table 2. Coordinated growth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anchang City and Jiangxi Province

表2. 南昌市与江西省全国传统村落增长协同情况

Table 3. Growth of national key Rural Tourism Villages in Nanchang City and Jiangxi Province

表3. 南昌市与江西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增长情况

经计算发现,江西省整体传统村落增长协同度为1.41,情况为协同(C ≥ 1.40);南昌市传统村落增长协同度为1.35,情况为相对协同(1.40 > C ≥ 1.35)。表面江西省整体传统村落挖掘情况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较为乐观,而南昌市虽然地处省会,交通便利,但增长协同仅为相对协同,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南昌市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传统村落的挖掘工作与文旅融合协同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力度仍需持续加大。

4. 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

结合增长协同计算与实地调研情况,本文就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了理念系统协同发展、整体系统协同发展、文化子系统协同发展、物质子系统协同发展、宣传子系统协同发展五大融合协同发展路径。

4.1. 理念系统协同发展——保护与发展协同

在对南昌市各传统村落进行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实际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各级参与管理的部门进行保护观念的转变,传统村落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仍散发出时代的光辉,是因为其能不断优化自身各系统与各要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传统村落不同于需要封闭保护的文物与遗址,其自身具有开放系统、非平衡态、协同作用的性质,所以要从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角度避免空心村等情况的出现,必须让其回归社会生活,承担其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使其自身不断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继续维持其已延续数百年的生命力。

这一理念同样需要贯彻在传统村落发展的规划中,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应该将保护其整体性与发展动态调整相互结合,保护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不应将传统村落固定在某一单一特色上,给予传统村落不断动态调整升级的空间以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因此传统村落的规划核心应为其自身空间所承载的聚落价值,其次以城乡系统间协同、不同传统村落系统间协同关系来推动传统村落的价值提升,以经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在非平衡态的进程中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激活传统村落具有的活力。现阶段南昌市各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这种割裂的发展理念,应该及时转变理念,在发展中谋求保护,实现协同发展。

4.2. 整体系统协同发展——传统村落集群发展

结合南昌市各传统村落分布的地理位置、开发现状与竞争力分析,现阶段南昌市各传统村落更适宜集群发展,构建集群单元。所谓集群单元,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各单元间具有较强关联性因素、空间形态具有多样性、特质具有相似性但存在差异性、规模大小不一的聚落单元所组成的聚落集群体 [17]。对集群这一整体系统进行协同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形成资源互补,提升体量与优势竞争力,同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避免同质化与过度恶性竞争;此外,还能够构建高效、协同的整体系统,提高对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新资源需求的产生。在保证传统村落完整性、原真性的基础上,对集群整体内各单元进行合理划分。

调研中发现,过去南昌市各传统村落发展往往是以单一村落单元进行开发,这一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基础建设与服务设施的资源浪费 [18],同时也难以抵御城镇化与现代化发展造成的传统村落完整性与原真性的破坏,违背了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律,破坏了发展的稳定性。因南昌市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这一发展模式在发展已有传统村落的同时,能够吸收以往被忽视的传统村落,增强传统村落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提升整体发展协同度。这一发展模式在符合传统村落集群意识、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还能增强集群整体的竞争力,提升开放性,增强城乡系统间的流动性与协同度,推进传统村落从资源到资本的升级,符合在发展中谋保护,发展与保护协同的基础理念。

4.3. 文化子系统协同发展——重构传统村落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历经时间的磨砺与沉淀,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实现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需要对传统村落所传承的传统文化价值进行重构,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梳理整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发扬赣派文化。一般而言,传统村落的文化包括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两个方面。有形文化包括古建筑文化,无形文化则包含民俗风情、道德信念和非遗传承等方面。在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既需要挖掘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符合时代价值取向的文化,同时还需要考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能力,即是否具有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能否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挖掘其特色文化,具有赣派文化的独特性,引导传统村落发掘出具有旅游吸引力的特色文化价值,支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服务优质旅游资源发展。

南昌市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建筑景观价值、教育研学价值、科研学习价值、民俗传承价值等。其中,应以历史文化价值为核心,建筑景观价值为基础,以传统村落优良的民风民俗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增长潜力,围绕这一思路打造突出文化特色,树立特色文化,与区域范围内及国内其他传统村落形成差异,以游客感知与满意度为抓手,持续深入文旅融合协同程度,彰显自身独特的赣派文化特色。

4.4. 物质子系统协同发展——健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

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优质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完善的配套设施与管理体系是传统村落文旅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石。虽然南昌市是江西省会,经过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级政府给予了相应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但是南昌市内各传统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仍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在垃圾处理、住宿餐饮、停车服务、游客服务中心等方面仍有较多传统村落存在不足。相关村落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村民积极自发建造的同时,寻求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参与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建设。此外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产业的运营、管理方面,也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考虑引入旅游开发营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及管理的同时,还可以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省内外高校等建立合作,寻求专业人才与对村民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整体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改善旅游者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印象,提升旅游者感知与满意度,进而推动旅游者对旅游地重游率与推荐率的提升。

4.5. 营销子系统协同发展——传统村落品牌IP建设

品牌IP建设作为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村落经过发展能否进入村落与旅游者的良性循环。经过对南昌市传统村落的走访调研,发现与国内大多数传统村落一样,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但是大多数仍是“躺在名录上的名字” [19],并不为世人所知,未能很好进行活化利用。要对传统村落进行品牌IP建设,首先应以集群发展思维为引,集中现有宣传资源与力量,将个体的传统村落进行集群化处理,构建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协同。其次应该适应时代不断变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居住在传统村落中的农民已不同于过去传统定义下的农民,而更多是“新农人” [20],因此品牌IP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传统村落文化的输出,更应服务于村民的新需求,构建认同感与归属感,打造大家共同的乡愁。最后,品牌IP建设过程应主动与新媒体技术变革相融合,减少因传统宣传渠道带来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不足,同时更适宜现阶段融合节事宣传的新渠道,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5. 结论

基于协同论的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在已有的文旅融合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协同论理论,将传统村落放在协同视域下进行研究,跨出以往单一传统村落规划开发的局限,将市内传统村落放在市级范围、区域范围进行分类,进一步细分为文化子系统、物质子系统、营销子系统,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整体研究,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取长补短、差异竞争,打造南昌市传统村落整体形象与品牌,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优势的基础上协同发展。

通过研究发现,南昌虽为江西省会,但是在协同发展上仍与江西省整体情况存在差距。本文通过转换思路进行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探析,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跨学科结合研究,为南昌市传统村落提供符合现实情况及发展阶段的模式雏形与时间路径,尝试为区域范围内及国内同类型传统村落寻求创新型发展路径。然而该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仍缺乏具体可行性与成效性等方面的深度探析,需要针对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各个体进行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南昌市社科规划项目:南昌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YJ202102)。

文章引用

陈振东,张冬良. 基于协同论的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ynergy Theory—Taking Nanchang as an Example[J]. 地理科学研究, 2022, 11(05): 454-462.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2.115046

参考文献

  1.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EB/OL].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zfhcxjsbwj/202207/20220725_767319.html, 2022-08-22.

  2. 2. 王淑佳, 孙九霞. 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J]. 地理学报, 2021, 76(4): 921-938.

  3. 3.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4. 4. 傅才武.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73(2): 89-100.

  5. 5. 邬焜. 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崛起中体现的哲学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2): 69-74.

  6. 6. 哈肯. 高等协同学[M]. 郭治安, 译. 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7. 7. 金云峰, 李涛, 王俊祺, 等. 基于协同度量化模型的城乡绿地系统布局调适方法[J]. 中国园林, 2019, 35(5): 59-62.

  8. 8. 黎夏. 协同空间模拟与优化及其在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 15(3): 321-327.

  9. 9. Haken, H. (2004) Synergetics: Introduction and Advanced Topic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erlin.

  10. 10. 哈肯[德]赫尔曼. 协同学[M]. 凌复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11. 11. 李林, 杨泽寰. 区域创新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湖南省14地市州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9): 109-114.

  12. 12. 张金荃, 王国恩. 我国城市人口与用地协调关系评价方法探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21(11): 95-99.

  13. 13. 徐影秋, 刘志强, 洪亘伟, 等. 中国城市公园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度分析[J]. 生态经济, 2021, 37(6): 87-93+123.

  14. 14. 刘志强, 洪亘伟, 王俊帝. 中国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协同度研究[J]. 中国园林, 2015, 31(9): 120-124.

  15. 15. 张位中. 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0): 13-16.

  16. 16. 蒋雪峰, 杨大禹. “上下协同”的云南传统村落更新路径探析[J]. 南方建筑, 2021(1): 121-127.

  17. 17. 张大玉, 张文君, 陈丹良. 新时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发展集群模式的理念辨析和思路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4): 16-21+39.

  18. 18. 常光宇, 胡燕. 探索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12): 7-11.

  19. 19. 贡巧丽. 文创视域下传统村落文化的挖掘路径与传播机制研究[J]. 出版广角, 2021(7): 79-81.

  20. 20. 欧阳国辉, 郭佳. 传统村落文化保育中的“新农人”介入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7(5): 169-173.

  21.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