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2467 , 7 pages
10.12677/ML.2022.106159

“科学”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 译法探究

——以2014~2020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李 蓉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2年5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15日

摘要

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政治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典范。“科学”一词频繁使用于中国各类官方文件中,在《报告》中也多次出现,然而其英译法却不尽相同。“科学”原本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为外来词,但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广泛使用,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本文追溯了“科学”一词的来源、意义及语义发展,参考不同词典中对“科学”的定义和解释,通过统计不同的词语搭配,对比了“科学”一词的不同译法及其原因,并以此为例,揭示社会文化发展之于翻译和传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学”,《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词义变迁,社会发展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Science”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Examples from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2014~2012

Ro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May 9th, 2022; accepted: Jun. 8th, 2022; published: Jun. 15th, 2022

ABSTRACT

As a window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China,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port) carries a special meaning of the times and is an important model for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The word “science” is frequently used in variou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it has also appeared many times in the Report, but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are not the same. “Science” does not belong to Chinese culture, while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Chinese and is given new connotations and meanings.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origin, meaning and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science”, and by referring to the defini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science” in different dictionaries and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different collocations containing “science” in the Report from 2014 to 2020, it compares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science” and explores its reason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narrat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Scienc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ranslation Strategy, Semantic Change, Social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报告》是一种政府公文形式,每年由中央成立起草小组,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学者参与,学习中央精神,听取各方意见写成。《报告》主要回顾并总结前一年的政府工作情况,包括经济、社会、劳动等方面。还有政府建设、职能举措和工作计划,也包括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政治性,因此《报告》的翻译工作也是重中之重。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科学”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告》中,如“科学防治”、“科学指引”、“科学发展”、“科学决策”、“科学编制”、“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精神”等。但在不同的搭配语境下,译法也不尽相同。

“科学”这一舶来品是目前最常用的词之一。但是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也是最难定义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民主”,还有“科学” [1]。说到“科学”,对应到英文便是science或scientific,并没有觉得不妥。它就是从外语翻译过来的,民国时期著名的“赛先生”。但是“赛先生”何以演变为“科学”二字?如何从一个印欧语系的词汇进入亚洲文化,先到日本,再到中国?一个词从起源到发展,再到译入其他语言,进入新的文化社会环境,都有其背后的原因。人们需要它,它的意义、内涵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科学”一词从拉丁语到法语、英语、日语、汉语的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世界文明中心的迁移,而文明优越又依附于经济优越,是欠发达文明向发达文明学习以求自强的过程。science从“赛先生”到“格致”再到“科学”的译名转变一来反应了翻译思想的变化,二来反应了社会文化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而如今回译“科学”却在大多数语境下无法回到science,可见“科学”进入中国后在剧烈的时代发展动荡下内涵已经不同往昔,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

2. “科学”一词的历史溯源

2.1. “科学”的由来

“科学”一词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外来语。虽然源自欧洲语言,但是汉语中的“科学”一词确是借用日本的译法,在流传词用过程中其意义也在逐渐扩充和发展。拉丁语的文字中有scire一词,意思与英语中的know一样,为“知道、了解”,Scientia是它的名词形式。《牛津英语词典》中,相关的解释为:“(science) Middle English (denoting knowledge): from Old French, from Latin scientia, from scire ‘know’.”。虽然现在拉丁语已经很少使用,甚至被称为dead language,但是在欧洲各民族语兴起之前,拉丁语却是主宰欧洲大陆的语言。现代欧洲各国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等都是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陈章国,1991) [2]。Scientia一词后又被法语和英语借用,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scienc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对science的定义如下:“a particular area of science: veterinary scienc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s; a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body of knowledge on a particular subject: the science of criminology; archaic knowledge of any kind”。

从以上解释中可以提取两个关键词:area和knowledge。也就是说,science可以是某个学科领域或某类学科领域的总称,多指自然学科,如He teaches science at high school,这里的science可以指physics物理学科、chemistry化学学科、biology生物学科等。Science还可以指知识、研究等,这也是该词的本义,例如science of criminology犯罪学知识或研究。

Science一词进入东方文化的渊源,还要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为了强国发展,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献,将science一词译为“科学”,而中国在清末民初时期直接从日语中借用该译法,由此,“科学”一词便在中国广泛使用,流传至今。

2.2. Science一词的译名发展

Science最初引入英语时,与nature (自然)、universe (宇宙)和philosophy (哲学)息息相关,是一种探究自然知识的方法,也指知识本身,可以被解释和运用。在近代西方,science和natural philosophy通常可以相互替换。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探究自然的学问,例如天文历算等,但是却没有一个词可以将这些知识囊括在内。16世纪到17世纪是欧洲的科学革命时期,随着明末基督教传教士来华传教,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而开启西方科技翻译先河的当属明代的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起初,徐光启将西方的自然哲学,也就是science或natural philosophy译为“格物致知之学”,简称“格致学”。“格物致知”最早现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意为“即物”,即“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 [3]。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格物”为“即物而穷其理”,该句虽然本意与修身养性、道德素养有关,但是也有探究事物原理之意,因此该译名在当时被广泛接受。

将science定译为“科学”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家、思想家西周。西周是第一个将西方哲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的人,翻译了许多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术语并沿用至今。将science翻译为“科学”是基于“分科之学”的理解,即branch of knowledge, body of knowledge。为了将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学问加以区分,用“科学”统称近代西方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生命科学等。随着19世纪到20世纪大批留日学者回国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科学”一词来代替“格致学”,同时,以“科学”命名的杂志也相继问世,如《科学世界》、《科学汇编》等。至此“科学”一词便在汉语广泛使用,流传开来。

3. “科学”一词在《报告》(2014~2020)中的不同译法

既然“科学”由英文science一词译入,那么在英译时是否可以直接处理成science或scientific呢?实则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一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语境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报告》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诸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从2014至今,7年的《报告》中“科学”一词一共出现了45次,用法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用作状语或定语,常见搭配有:科学防治、科学指引、科学应对、科学制定规划、科学发展等;第二,用作名词,如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普及;第三,专有名词,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其中,译为science或scientific的内容占比不超过20%,下面将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不同译法及其原因。

3.1. “科学”译为sound,well-designed和well-planned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科学”一词的解释为:“1.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公刘《太阳的家乡》‘根本问题是要办教育,叫人们接受科学’,又特指自然科学;2. 合乎科学的,合理的。丁莎《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这类译法大致占比70%,与自然科学毫无关联,而是将“科学”理解为“好的、正确的”,与第二条解释相关,如:

例1

原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译文:The sound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例2

原文: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

译文:Never falter in our commitment to the strategic thinking that development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nd that it should be sound and of a high quality.

例3

原文: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译文:We will make decisions in a sound, democratic, and legally-compliant way.

例4

原文:科学制定规划。

译文:Plans should be well designed.

例5

原文:必须科学施策。

译文:We must adopt well-designed policies.

为何“科学”这一原指自然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词就演变出“正确的”含义呢?这与民国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科学”一词自清末民初由大批留日学者引入中国以来,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任何一个词进入全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时往往都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巨变,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和冲击。为了强国富民,掀起了一股西学潮,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西方的发达有赖于一系列丰硕的“科学”成果。飞机大炮、电灯电话、相机手表,这些先进的“洋货”和称霸世界的军事科技都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具体的关于科学的概念,但是他们希望可以用“科学”来挽救民族,振兴中华,潜意识里认为,“科学的”就是先进的,正确的甚至是最好的。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可见,“科学”是与旧时代、旧思想划清界限的有力武器,它是一切符合时代要求、一切正确方法和观念的代名词。在那个时代,它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到了21世纪,关于“科学”,2009年出版的《社会学辞典》是这样描述的:“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之一……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4]。

“科学”不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认识世界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它代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文化,严谨的思维方式以及通过实验论证过的有效方法。在那个急需发展的年代,“科学”是推动革命的力量,是发展的武器和核心。在政府工作报的语境中,“科学的”更多的是正确的和合理的,多与自然科学与现代科技无关。在当下中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的背景下,将“科学发展”译为“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也就不足为奇了。

3.2. “科学”译为science和scientific

《报告》中此类译法大约占30%,这里“科学”一词回到其本意,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息息相关。如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知识、科学中心等。但是《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精神”是否和science和scientific相关呢?首先,根据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中的定义:“Scientific based on or characterized by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science: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earthquakes; relating to or used in scienc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formal systematic; methodical: how many people buy food in an organized, scientific way?”。由此可见scientific主要有两层意思,用作science的形容词,与科学知识和技术相关,近义词有technological,technical,knowledge-based,research-based,empirical等。另一个由第一种意义衍生出,代表一种系统的、有条理、有组织的原则和方法,根据Oxford American Writer’s Thesaurus的解释,scientific的相关词语有systematical,methodical,organized,precise,accurate,controlled,rational等,而反义词是random。《报告》中的相关例子有:

例6

原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译文:We will foster and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press, publishing,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例7

原文: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译文:We should launch new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s, build first-class national science center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ubs.

例8

原文: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译文:We will work to foster a love of reading in our people,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promo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例9

原文:科学发展观

译文: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在“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的意义显然已经不局限于scientific。我们常常把科学精神挂在嘴边,但是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恰恰是我们不甚了解的词汇。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除此之外还有不科学的精神吗?刘华杰曾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谈到:“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这一说法指出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且有据可循。

现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影响。“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辞典》则更加直接地指出:“……(科学精神)集中表现在:主张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行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因此“科学精神”在中文语境中的内涵已十分广泛,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赋予了中国时代特色,打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烙印,不能简单地译为the spirit of science。

“科学发展观”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土壤中发展出来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译为a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版本,其优点是能够实现从字面意思到内涵的统一 [5]。但是提炼该句主干结构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种改革和发展的方法,其次是一种战略思想,其特点是全面、协调、统筹、可持续。而outlook更多的是指一种观点、看法、态度或形势、前景、风景等。常见搭配有: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the outlook for steel demand in the U.S.; scenic outlooks along the highway。因此将“科学发展观”译作a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有失偏颇。

4. 结语

任何一种翻译都做不到全面和完美,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 [6]。一年一度的《报告》回顾总结上一年的工作情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并对下一年的工作进行规划和展望,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外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窗口,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语言严谨、精炼。因此在英译中有两点需要优先考虑:一是意义准确,二是便于外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首先要准确传达内容意义,这是基本和前提,由《报告》的文本性质决定。根据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报告》应属于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 type),以内容为导向,是一种事实的简单传达,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等。内容或“话题”是交际的主要焦点。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尽量适应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将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科学发展观”更加准确的英文表达应该是well-designed/overall strategy of development,这种处理方法的好处是避免英语读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某项科技项目有关,比scientific更加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但又未免太过啰嗦,不够原文简练。“科学精神”可译为scientific spirit/spirit of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同样也面临上述困境,字数太多,不易传播。其次,《报告》英译的目的是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国情和政策,因此要尽量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又回到了源语和译如语应该更侧重哪个方面的争议,即“the gap between emphasis o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 will always remain as the overriding problem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纽马克,1981: p. 38)。翻译《报告》时,为了向世界展示更佳真实的中国,达到交际的目的,一定要做出取舍的话,还是秉持文化自信的原则,意思为重,这样也可以激发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特色的兴趣。

一个词语进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后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为该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含义也随之改变。“科学”一词从最早为“自然科学知识”的同义词,在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影响下,在五四时期成为反对封建迷信、旧文化思想的有力武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成为近代中国的重大主题,希望“科学”可以拯救民族于危亡,成了一种价值判断,是一切正确先进的代名词。人们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基于自身的文化预设,对词汇产生了新的理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的含义也进一步扩大,衍生出“科学精神”、“科学发展”,其意义也远超与science在英文语境中的含义。在回译时,不能简单地寻求词与词的对等,而是应该结合社会文化现实,依照“科学”在汉语语境和不通搭配下的具体含义,在英文中寻找对等的表达。只有将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实践。“科学”一词虽由英文译入,但是发展至今其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词的含义,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打上了文化和时代的烙印。在翻译时,为了准确传达原文含义,文化背景不容忽视。同时在翻译准有名词如“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观”时也要考虑长度、简洁度和是否易于传播等因素。

文章引用

李 蓉. “科学”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译法探究——以2014~2020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Science”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Examples from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2014~2012[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6): 1192-119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6159

参考文献

  1. 1. 刘华杰.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J]. 民主与科学, 2001(2): 42-44.

  2. 2. 陈章国. “科学”一词的由来[J]. 中国翻译, 1991(1): 42-43.

  3. 3. 王扬宗. 汉语“科学”一词的由来[N]. 中国科学报, 2012-05-14(07).

  4. 4. 邓伟志. 社会学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5. 5. 谢桥. “科学发展观”英译探微[J]. 中国翻译, 2009(1): 71-72.

  6. 6. 方克平. 论翻译中的矛盾: 忠实、科学与艺术[J]. 中国翻译, 1999(6): 7-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