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4443 , 5 pages
10.12677/ML.2022.108214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 教学研究

兰琪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8日

摘要

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将该理论与外语教学联系起来已成为隐喻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与趋势。根据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以认知隐喻为理论基础,从英语基本范畴词汇、一词多义以及隐喻文化词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认知隐喻理论,词汇教学,大学英语

A Study on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Qi L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ul. 1st, 2022; accepted: Jul. 28th, 2022; published: Aug. 8th, 202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linking this theory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come a hot spot and trend of metaphor theory research. According to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English basic category vocabulary, polysemy and metaphorical cultural words.

Keywords: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Vocabulary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并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英国学者Wilkins (1972)曾经说过:“人们在没有语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语言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然而如果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由此可见,语言与词汇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是构成语言最基础和关键的要素之一,是掌握一门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语言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要素当属词汇,这主要体现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会慢慢产生创造出许多新词汇、逐渐遗弃某些旧词汇以及赋予旧词新的词汇意义等等。而词汇意义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来实现的,即随着人类认知与思维的不断发展,他们已经无法通过原有的词汇来表达客观复杂的外在世界以及丰富抽象的心理活动。当人类想要对这些新的复杂抽象的事物或者观念进行概括表达时,他们就会将新的抽象观念与以往的事物联系起来,寻找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点,通过以往事物建构出一个新概念,实现源域和目的域的映射,从而产生创造出更多新的词汇意义,同时也实现了词性的转变。

然而,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备考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机械地学习和背诵单词。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阻碍了学生取得一个最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让他们的学习动机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英语原有词汇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不断地被创造出新的词汇和意义,这也加重了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负担。因此,本文将结合前人所做研究,指出当前大学词汇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从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探究基于该理论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具体途径。

2. 文献综述

在国外,隐喻研究受到了很多著名学者的关注与重视。1980年,赖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他们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以隐喻为基础,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它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1] 。1989年,莱考夫与特纳在《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中把诗性隐喻纳入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1985年,韩礼德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的概念,并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1999年,莱考夫在《体验哲学》中提出神经隐喻理论,他认为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将信息传递给大脑,是身体和身体的体验构建了我们的概念系统,人类共同体验产生的意象图式正是隐喻的生成机制。莱考夫在后来的著作《隐喻的神经理论》中把用大脑科学和神经计算研究隐喻的理论称为神经隐喻理论,并指出隐喻也存在于人脑当中。

我国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就首先从修辞学和诗学这二种学科中开展隐喻研究,从而完成了与外国隐喻理论的衔接;到了80年代,随着国外的隐喻认知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国内,语言学界研究者逐渐对该理论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研究。在20世纪末,束定芳、胡壮麟及王寅等许多语言学家对隐喻认知理论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例如在束定芳教授的专著《隐喻学研究》中就提及了“隐喻学”的概念,她认为隐喻对人类认知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可以通过新视角来对待事物;二是可以产生创造出新的意义 [2] 。胡壮麟教授在其论文《语言·认知·隐喻》中也对隐喻的认知作用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3] 。而王寅教授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中则进一步解释了隐喻的本质,隐喻如今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4] 。随后,伴随着隐喻认知理论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该理论也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各个领域。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最多的当属词汇教学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例,有大量学者探究了隐喻认知在词汇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魏玲敏(2017) [5] 、娄惠茹(2017) [6] 、甘露(2014) [7] 等。由此可见,隐喻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广泛使用的理论,并且大多数学者也已经意识到隐喻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想要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者有必要了解和掌握隐喻认知理论。

3. 认知隐喻理论

西方最早开始对隐喻理论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常常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借助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的跨域投射从而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然而,基于莱考夫与约翰逊的理论依据,他们认为隐喻并不单单是一个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了解整个社会的一个普遍而基本的认知途径。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将隐喻认知研究引入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将隐喻视为人类认知世界、语言思维以及行为的基础。莱考夫之后对隐喻下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定义,它指的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简单来说,就是用源域中更熟悉或具体的概念或经验的语义特征去阐述、评估和表达目标域中复杂抽象的概念经验,这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是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共同特征而联系在一起的,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隐喻认知的运作机制,给人类的抽象认知思维和推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因此,人类在隐喻认知思维模式下能够将复杂抽象的事物或者概念简单化和具体化,从而能够更全面地认知整个世界,认识更多的新事物。

4.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储备量较少。按照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规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对学习者的单词词汇要求一般都是四千及以上,六级则要求六千及以上。而雅思、托福等出国考试对学习者的词汇量要求则更大。因此,需要帮助学习者增加自身的单词储备,才能有效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以及满足各种英语等级考试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

其次,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手段,学生因此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缺乏策略。现阶段大部分学生仍然采取的是传统机械的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策略,且大学英语教材新词数量多,学生词汇记忆有较大的难度。另外,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往往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上,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单词讲解与记忆上面。他们依然使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将词汇的重点放在表面意思上,从而忽视了词汇的隐喻意义,进而导致学生的词汇理解记忆效果不佳。

5.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认知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胡壮麟(1997)认为隐喻是各个学科研究领域通往未来的工具与手段 [3] 。束定芳(1998)也指出隐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着,它是英语词汇意义发生转变的一种重要方式,引导着语言的变化与发展。她还提出,隐喻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即外语教师能够通过隐喻认知理论来阐述语言的演变发展过程,解释词语含义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利用隐喻认知理论还能够解释说明语言中不同种类隐喻间的相互关系及系统性 [8] 。林书武(2002)也对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范畴包括隐喻与英语词汇、阅读、写作等外语教学的关系、隐喻与语言学习的关系等 [9] 。因此,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这一做法是可行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意义的变化和发展,也让课堂词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5.1. 注重英语基本范畴词汇教学

人类最开始认知整个世界是从基础范畴事物出发的。由于人类思维模式不断地向抽象化和复杂化发展,对世界基本范畴事物的认知与表达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他们把新观念和原有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目标域和源域的映射,即借助隐喻的方法来认知新事物,创造新意义。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英语中的基本范畴词指的是那些词汇结构简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且易于习得的单词。它们常常与自然界的事物相对应,为人类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参照,是词汇结构和意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曾做过一个研究调查,大部分的英语喻体词是实体概念词和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这些具有隐喻意义的英语词汇义项数多,并且能够和英语其他词汇搭配使用。因此,学生对基本范畴词汇的掌握程度会对他们的词汇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基本范畴词汇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基本词汇的重要作用。除了讲解单词最基本的词汇意义外,教师可以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引导学生推理分析词汇的新意义,让他们理解基本范畴词义与词汇隐喻意义两者的关系。例如,当学习到“flower”这个单词时,其基本词汇意义表示为“花,花朵”。但它还有一些隐喻意义,如1) “The children are the flowers of our nation.”“孩子们是祖国的精英/未来。”这句话中flower的隐喻意义就变成了“精英、未来”;2) “in the flower of one’s life”“风华正茂”这个例子中flower的隐喻意义就变成了“年轻力壮”;3) “The idea began to flower in the 20th century.”“这一观点在20世纪开始繁荣起来了。”这句话中flower的隐喻意义就变成了“繁荣”的意思。总之,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基本范畴词汇教学,同时鼓励学生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词汇的新意义,这样能对学生词汇储备的扩大发挥积极作用。

5.2. 利用隐喻认知理论进行一词多义教学

英语词汇意义的转变大多都是借助隐喻认知这一手段来实现的。Sweetser (1990)提出隐喻认知在英语词汇意义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0]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指出一词多义现象借助的是人类的推理认知,他们把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外一个概念域,从而在这两个概念域间创建联系。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对隐喻认知与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探究,如欧忆、陈志斌(2003)提到,隐喻的认知功能是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主要原因 [11] 。人类的隐喻认知思维让人们认识到不同概念域间的相同点,并做出类似的联想,从而单词就有了不同的隐喻意义。一词多义中各个义项之间的词汇意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以隐喻认知为手段、以词汇基本意义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展延伸其意义 [12] 。然而,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往往只会给出该词的一到两个词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误导学生以为这些单词只有某个特定的意思,导致学生不能灵活使用英语词汇。以head为例,它的常见解释为“头;头部”,但是查阅词典可以发现,它的词汇义项数多达三十种。Head作源域时意思是“头,头部”,代表人体的最高位置和最重要的部位。在隐喻认知理论视角下,源域被投射到其他的目标域,因此词汇就产生了多个不同的意义,如“主任、领导、领头等等”:“the head of the school (校长)”、“the head of the company (公司领导)”、“the head of the line (队首)”。因此,教师在讲解英语多义词时要帮助学生意识到隐喻认知思维对词汇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英语词汇的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凭借隐喻认知思维去了解词汇意义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并扩大了其词汇量。

5.3. 关注词汇隐喻文化的差异性

语言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载体,而隐喻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能从背后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内容。隐喻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在原有的文化根基上不断介入新的认知思维,形成新的认知模式,产生创造出许多新的文化。由于人类认知思维的相似性,他们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会对世界产生一些类似的隐喻认知 [13] ,如“to pour oil on fire”中文表示为“火上浇油”的意思;“Time can’t be bought by money”翻译为“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然而,即使人类的认知思维模式具有共性,但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环境下隐喻使用的明显差别。以dragon为例,龙在我们中国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认为龙是万物之首,尊贵。稀有且强大,是祥瑞吉兆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然而,龙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认为龙是长着一对翅膀的大蜥蜴,会喷火吐水,贪恋钱财,无恶不作。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差异,导致人们对dragon这一词汇的隐喻认知也产生了不同。因此,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既要引领学生意识到词汇隐喻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也要让学生理解掌握隐喻认知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词汇隐喻认知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灵活准确使用英语词汇的目的。

6.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伴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注意到隐喻认知理论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途径:1) 利用隐喻认知理论进行一词多义教学;2) 利用隐喻认知理论进行一词多义教学;3) 关注词汇隐喻文化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隐喻认知理论与词汇教学的结合可以巩固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是改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文章引用

兰 琪.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A Study on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8): 1596-160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8214

参考文献

  1.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2.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3. 胡壮麟. 语言∙认知∙隐喻[J]. 现代外语, 1997(4): 51-53+59.

  4. 4.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 5. 魏玲敏.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19(4): 75-78.

  6. 6. 娄惠茹. 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17(36): 86-88.

  7. 7. 甘露. 概念隐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 蚌埠学院学报, 2014, 3(2): 109-111.

  8. 8. 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6): 11-20.

  9. 9.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1): 38-45.

  10. 10. Sweetser, 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20904

  11. 11. 欧忆, 陈志斌. 隐喻对英语词汇演变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 38-40.

  12. 12. 熊晓君.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应用策略[J]. 新余学院学报, 2013, 18(2): 146-148.

  13. 13. 侯银华.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42-4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