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07  No. 04 ( 2019 ), Article ID: 33510 , 5 pages
10.12677/WLS.2019.74024

The Emotional Bond from Akutagawa Ryunosuke to Literature with Classical Chinese Style through Yuchu Xinzhi

Sa Li

Japanese Department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Nov. 28th, 2019; accepted: Dec. 11th, 2019; published: Dec. 18th, 2019

ABSTRACT

Akutagawa Ryunosuke, a famous modern Japanese novelist, completed many great books in his life, which have the interwovenness connection not only from his reading career since an early age, but also especially have the dramatic emotional bond to the classical Chinese style. Among many of his collections, the novel in the Qing dynasty Yuchu Xinzhi is one of the few literary works with Akutagawa skitch and hand writing, which appears to be a great value. The author analyzes Yuchu Xinzhi of Akutagawa as the main subject, through Akutagawa’s hand writing to understand his thought, then investigates on the state of mind of Akutagawa’s when he read Yuchu Xinzhi and incorporates from his family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Akutagawa Ryunosuk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bond to literature with classical Chinese style.

Keywords:Akutagawa Ryunosuke, Yuchu Xinzhi, Classical Chinese Style

从《虞初新志》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古典文学情结

李飒

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11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8日

摘 要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一生著述颇丰,这与其幼年时期开始的读书生涯密不可分,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有着特殊的情结。在他所收藏的众多书籍之中,清代小说《虞初新志》是为数不多的附有芥川圈点、朱批的文学作品之一,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芥川藏书之《虞初新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朱批分析其读书之感,进而结合其家庭背景探讨芥川读《虞初新志》之时的心境,以求探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古典文学情结。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虞初新志,中国古典文学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为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以短篇小说居多,代表作有《罗生门》、《鼻》、《地狱变》等。芥川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夏目漱石、森鸥外二位文学巨匠齐名,影响十分深远。为了纪念其文学成就,1935年在芥川的好友菊池宽的提议下,设立了“芥川龙之介奖”,是鼓励新人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十分重要的奖项。

2. 芥川的中国古典文学爱好

芥川龙之介出生于日本东京都一户经营牧场的家庭,芥川为末子,有两个姐姐。其中大姐在芥川出生前一年生病离世,年仅七岁。他的生母在芥川出生后七、八个月大的时候精神异常,因此芥川从小就被送往外婆家,由其生母的哥哥芥川道章抚养长大。

芥川家为世代在江户幕府任职的士族,颇有传统江户时期的家庭氛围。芥川道章在当时的东京府任职,爱好净琉璃、文人画、俳句等,颇有文人之气。历代相传的家风使芥川家文学气息甚浓,因此芥川龙之介从小便得以接触众多文学作品。据其回忆,“我家里的书架上有很多草双纸1,从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开始就非常喜爱这些双草纸,特别是对《西游记》的改编之作《金毘罗利生记》尤为喜爱 [1]。”2江户时期开始一直延续的传统家风、浓郁的文学气息深深地影响着芥川,家中的诸多藏书亦成为芥川童年时代不可或缺的陪伴。因此,芥川很早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由于家庭浓厚的文学气息的熏陶,芥川幼年时期便读书欲望非常旺盛。在小学时期,他的读书量便十分惊人,家中的藏书自不用说,附近书屋的书也几乎全都读过。据芥川回忆,“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家租书屋,高高的架子上摆满了说唱故事之类的书。在不知不觉间,我就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了 [2]。”3芥川除了正常的起居生活之外,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他嗜书如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芥川幼年时期对书籍的涉猎已经颇为广泛,除了日本本国的文学作品之外,还读了一些国外的著作,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甚是喜爱。在谈到童年时期爱读的书时,芥川称:“在幼年时期,《西游记》是我最喜欢读的一部著作,这些书到现在依然十分喜爱。作为寓言体作品来说,能够堪称如此杰作的恐怕在西洋文学作品中一部都没有。著名的班扬所著《天路历程》等作品归根结底也无法与《西游记》匹敌。除此之外,《水浒传》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现在仍然甚是喜爱。有一段时间我可以将《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名字全都准确地背诵出来。在那段时间,比起押川春浪4的冒险小说之类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水浒传》《西游记》等要有趣得多 [2]。”5由此可见,芥川在幼年时期便已经开始通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并且对中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尤其感兴趣,并对其予以了很高的评价。

进入中学之后,芥川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热情丝毫不减,开始读《聊斋志异》等志怪类小说。上大学之后,更是通读了《新齐谐》《西厢记》《琵琶行》等大量著作,体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芥川一生中通读了大量的书籍,对和、汉、西洋文学均造诣颇深,这些为其创作生涯奠定了十分牢固的基础,亦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芥川上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小学高年级阶段便开始和同学一起制作传阅杂志,并且写一些简单的文章。大正二年(1913年),芥川进入东京大学英文学科学习,于次年二月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发刊第三次《新思潮》6。芥川在创刊号中发表了一篇翻译文,其后,在五月号中发表了小说处女作《老年》,九月号中发表了戏曲《青年与死》。在大正五年(1916年)二月创办的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中,芥川发表了小说《鼻》,受到夏目漱石的极度赞赏,从此登上文坛,开启了小说家生涯。

1921年3月,芥川作为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视察员被派往中国,游历各地,得以亲自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芥川幼年时期便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国持有浓厚的兴趣,此次中国派遣正是其亲身体验中国风土人情的绝佳机会。在芥川的一生之中,此次中国之行是其仅有的一次海外游历的经历,可谓意义深远。

芥川在中国游历大江南北,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长沙等地均见其足迹。虽然在此期间,芥川经历了生病住院等不尽人意的情况,以致其成果似乎并未完全达到派遣之初的期待值,然而他仍写下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几篇纪行文。此外,还有以此次游历为题材成篇的《母亲》《湖南之扇》两部小说。可见芥川在派遣中国期间虽然伴有身体不适,却仍有诸多作品问世。

芥川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其文学成就可谓与其读书生涯息息相关,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芥川从幼年时期便大量的读书,空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其广泛而大量的阅读习惯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功底,在他的整个作家生涯中十分受用,为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3. 芥川藏书与《虞初新志》

芥川从幼年时期便嗜书如命,一生中读了大量的书籍,数量相当惊人,其私人藏书亦数量颇丰。据日本近代文学馆《芥川龙之介文库目录》 [3] 统计,从种类上来看,芥川藏书中洋书较多,共有638部共计809册,可见其对西洋图书的喜爱程度。和汉书籍的种类虽不及洋书之多,但依然数量可观,有465部共计1822册。此外,还有书画、书简等资料若干。

在芥川所藏的465部和汉书中,汉籍有188部共计1177册,其中包含一部分在日本翻刻的版本,由此可见汉籍在芥川藏书中所占的比例。据笔者统计,在这465部和汉书籍中,有芥川圈点朱批的作品为61部,为数不多。而《虞初新志》正是这少数作品中的一部,足见芥川对该书的喜爱程度。

《虞初新志》 [4] 为明末清初的文言小说集,共20卷,所收篇目皆出自明末清初时人之手,多为传奇、志怪之作。编者张潮(1650~?),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芥川所藏《虞初新志》 [5] 为1823年荒井公廉和刻训点版,现藏于日本近代文学馆,该版《虞初新志》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刻版印刷的。当时《虞初新志》在传入日本之后非常受欢迎,人们竞相购买,以至于出现供不应求、价高难寻的盛况。然而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虞初新志》传入日本的数量有限,因此,和刻训点版《虞初新志》于文政六年(1823年)得以刊刻出版,芥川所藏正是这一版本。

在芥川所藏《虞初新志》的卷尾处,写有“大正二年八月廿二日读了”的字样,即1913年8月22日读完该书。芥川于大正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始读《虞初新志》,至读完共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同年9月,芥川进入东京大学英文学科学习。从时间上来看,7月正值其高中毕业时期,《虞初新志》为芥川高中阶段所读的书目之一。在这一年,芥川读了日本、西洋诸多文学作品,共计70余部。而所读的中国文学作品除了《虞初新志》之外,仅有《水浒传》《金瓶梅》和《剪灯夜话》三部,均为明代小说。其中,《水浒传》《金瓶梅》为中国四大奇书中的两部,在日本亦可谓家喻户晓。而《虞初新志》乃同期所读书目,这充分说明了芥川对《虞初新志》的喜爱程度与对其文学价值的认可,可视为他对中国志怪类小说产生浓厚兴趣的契机之作。

《虞初新志》自江户时期以来便被列为汉籍学习最高阶段的必读书目之一,能否通读《虞初新志》是衡量汉文水平的重要参照。芥川自幼便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且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其汉文造诣与大量的阅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芥川在高中阶段通读《虞初新志》,书中的朱批亦为汉文书写,由此可见其较为扎实的汉文功底。

在芥川所藏《虞初新志》中,随处可见其圈点朱批,散见于全书各篇之中,由此可知他对《虞初新志》仔细翻阅的程度,芥川对《虞初新志》研读之痕迹随处可见,足见芥川对《虞初新志》的喜爱之情与对其文学成就的充分认可,由此对志怪类小说产生浓厚兴趣亦可想而知。

4. 芥川的心境与《虞初新志》

在芥川所藏《虞初新志》书末的扉页空白处,写有大大的“之山萬仞 一片孤城”的字样,横跨一个版面。此句当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芥川挥笔写下的“之山萬仞 一片孤城”便出自这首《凉州词》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为边塞诗,描写了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祖国河山的雄伟壮观之势更加衬托出一片孤城巍然耸立的苍凉孤寂之感,由此烘托出戍边战士悲凉凄婉的心境。这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虽为写景,却很好地通过广袤无垠的土地之上孑然耸立的一片孤城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芥川将全诗中的这一句单独摘出写于此处,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其孤独凄寂的心境。

芥川从小便离开父母,由其生母的哥哥抚养长大。在芥川家,芥川生母的姐姐亦对芥川十分疼爱,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芥川描述,“我有一位姨母,特别照顾我的起居生活,现在也仍然照顾着我。在家人中长得和我最像的就是这位姨母,心境上和我相通之处最多的也是这位姨母。如若没有姨母,便不知是否会有现在的我 [2]。”7

芥川龙之介在七、八个月大的时候便到芥川家,作为养子长大成人。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会使其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造成心灵上的空虚与极度不安。姨母无微不至陪伴着芥川,其悉心照料与关怀备至抚慰着芥川的心灵。因此,对于芥川来说,可以说没有姨母便不一定会有芥川日后的成就。从这一段话也可以看出,在芥川心里,姨母不仅仅是照顾自己日常起居的人,更是和自己心灵相通、可以给予自己慰藉的不可替代的存在。芥川的姨母喜欢绘画及文学作品,除了日常起居之外,芥川的启蒙教育基本上也是由姨母完成的。芥川幼年时期几乎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这种爱读书的习惯亦是受到了其姨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芥川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生母去世,两年后芥川才入籍正式成为芥川家的养子。芥川自幼便离开父母被送往外婆家,由其舅舅抚养长大、姨母照顾其生活起居。虽然姨母对其各个方面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是长期不得与父母相见致使芥川从小便缺乏父母的宠爱、家庭的温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之爱是旁人无法取代的,而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其成长亦至关重要。因此,芥川的内心从小便一直有一种孤独、不安之感,这种淡淡的忧伤、孤寂的心境深深地影响着他,乃至其成年亦一直伴随着他。

《虞初新志》中收录了大量的明清时人之文,其中不乏只身闯荡江湖的豪侠,如神秘莫测、三称“吾去矣”的大铁椎,豪侠仗义、不为仕途的髯参军;还有狷介孤高的异士,如境遇凄惨、只语动人的盛此公,欲隐于市却“愈走而影不息”的花隐道人等。此外,还有佯狂不羁、为情而死的才子张灵,跳水殉情而死的王翠翘,爱徒离世悲伤欲绝、焚琴不复鼓之的焚琴子,辛苦积蓄修建寺庙后却遭雷击而死的“佛无灵”等。这些人物形象中或多或少都有着难以言表的酸楚与悲伤、命运多舛的凄惨与无奈之感,让芥川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而产生共鸣,正如在卷尾处写下的“之山万仞 一片孤城”般的孤寂凄凉之感。

芥川爱读《虞初新志》,书中大量的朱批和随处可见的圈点可见其细细研读的痕迹,对《虞初新志》的喜爱程度亦可想而知。究其原因,除了该书的艺术手法、文学成就与价值之外,所收之篇中人物的种种际遇使芥川感触颇深。可以说芥川一直都没能摆脱由其幼年时期的经历所带来的酸楚悲伤之感,这种心境一直伴随着他,并深深地影响着他。芥川读书贯穿其整个生涯,这种孤寂凄凉的心境亦始终伴随着他,而《虞初新志》正是被他所认可、且使之产生共鸣的文学作品之一。

文章引用

李 飒. 从《虞初新志》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古典文学情结
The Emotional Bond from Akutagawa Ryunosuke to Literature with Classical Chinese Style through Yuchu Xinzhi[J]. 世界文学研究, 2019, 07(04): 151-155. https://doi.org/10.12677/WLS.2019.74024

参考文献

  1. 1. 志保田务, 山田忠彦, 赤漱雅子. 芥川龙之介的读书遍历—壮烈的读书年表[M]. 东京: 学艺图书株式会社, 2003.

  2. 2.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全集[M]. 东京: 筑摩书房, 1968.

  3. 3. 日本近代文学馆. 芥川龙之介文库目录[M]. 东京: 日本近代文学馆, 1977.

  4. 4. (清)张潮辑. 虞初新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5. 5. (清)張潮辑, 荒井公廉训点. 虞初新志[M]. 大阪: 群玉堂河内屋, 1823.

  6. NOTES

    1草双纸,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中期开始出现的配有插画的通俗读物,江户时代小说的一种。

    2原文:“僕の家の本棚には草双紙が一ぱいつまってゐた。僕はもの心のついた頃からこれ等の草双紙を愛してゐた。殊に『西遊記』を飜案した『金毘羅利生記』を愛してゐた。”志保田務、山田忠彦、赤瀬雅子:『芥川龍之介の読書遍歴―壮烈な読書のクロノロジー』(《芥川龙之介的读书遍历—壮烈的读书年表》),東京:学芸図書株式会社,2003年,第8页。

    3原文:“小学校に通ってゐる頃、私の近所にあった貸本屋の高い棚に、講釈の本などが、沢山並んでゐた。それを私は何時の間にか端から端迄すっかり読み尽くしてしまった。”芥川龍之介:「小説を書き出したのは友人の煽動に負ふ所が多い」(《幸得友人的鼓动开始写小说》)、『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五巻』、東京:筑摩書房、昭和三十九年、第421页。

    4押川春浪(1876-1914),日本冒险小说作家,代表作《海底军舰》等。

    5原文:“子供の時の愛読書は「西遊記」が第一である。これ等は今日でも僕の愛読書である。比喩談としてはこれほどの傑作は、西洋には一つもないであらうと思ふ。名高いバンヤンの「天路歴程」なども到底この「西遊記」の敵ではない。それから「水滸伝」も愛読書の一つである。これも今以て愛読してゐる。一時は「水滸伝」の中の一百八人の豪傑の名前を悉く暗記してゐたことがある。その時分でも押川春浪氏の冒険小説や何かよりもこの「水滸伝」だの「西遊記」だのといふ方が遥かに僕に面白かった。”芥川龍之介:「愛読書の印象」(《爱读书目的印象》)、『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五巻』、東京:筑摩書房、昭和三十九年、第426页。

    6《新思潮》,日本的文艺杂志,1907年由小山内薰创刊,次年停刊;第二次1910年发刊,1911年停刊。

    7原文:“伯母が一人ゐて、それが特に私の面倒を見てくれました。今でも見てくれてゐます。家中で顔が一番私に似てゐるのもこの伯母なら、心もちの上で共通点の一番多いのもこの伯母です。伯母がゐなかったら、今日のやうな私が出来たかどうかわかりません。”芥川龍之介:「文学好きの家庭から」(《爱好文学的家庭》)、『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四巻』、東京:筑摩書房、昭和三十九年、第163页。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