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09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3792 , 7 pages
10.12677/CES.2021.94126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培育研究

张绪清1,2,3

1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六盘水

2六盘水师范学院“三变”改革研究中心,贵州 六盘水

3泰国兰塔纳功欣皇家理工大学国际创新学院,萨拉亚区,曼谷,泰国

收稿日期:2021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21年7月2日;发布日期:2021年7月9日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受西方主流经济学影响,生存空间遭挤压一度陷入萎缩、淡化甚至边缘化发展困境。重“数理”轻“学理”、重“量化”轻“质性”研究的期刊用稿偏好,加剧了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与问题解构的弱质发展。立足政治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观照中国经济的内在机理、运行轨迹、变革逻辑以及发展规律。扎根中国本土、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吸收借鉴国际教育精华与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回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效促进经济学人才培养。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应用型人才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in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Economy

Xuqing Zhang1,2,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Guizhou

2“Three Changes” Reform Research Center,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Liupanshui Guizhou

3Rattanakosin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 RMUTR, Saraya District, Bangkok, Thailand

Received: Jun. 4th, 2021; accepted: Jul. 2nd, 2021; published: Jul. 9th, 2021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and the living space has been squeezed into the dilemma of shrinking, diminishing or even marginalizing development. The preference for journal manuscripts that emphasizes “mathematics” over “scientific theory”, “quantification” over “qualitative” research has intensified the weak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eory in deconstructing economic phenomena and problem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system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it guides students to observ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trajectory, change logic,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China’s economy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ake root in China,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and deepen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bsorb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to teaching, respond to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economics talents.

Keywords:Politic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Applied Talent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受西方经济学影响一度陷入萎缩、淡化甚至边缘化发展困境。这既与中国经济增长过快,理论建构滞后于经济实践的客观事实密切相关;也与学术期刊用稿偏好重“数理”轻“学理”、重“量化”轻“质性”研究紧密关联。因而,出现课程学时学分“双降”、学科建设滞后、理论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其哲理思辨深入阐释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现象与经济问题,研判其运行趋势,揭示变革逻辑与演化规律显得尤为迫切而紧要。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现象与本质、内涵与方法、逻辑与规律等从不同角度、空间尺度以及价值效度加以诠释。只有通过深入探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密码,深刻认知经济增长的逻辑规律,才能准确理解中国道路,科学诠释中国经验,回应重大理论问题,着力破解实践难题。故此,深究中国发展何以行稳致远为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中国道路何以越走越宽为世界发展提供样本参照,中国方案何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亟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度解码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奥秘。教学中,亟需教师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文明胸怀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运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和阐释中国现象,理性观照中国经济,厚植家国情怀,不断丰富和拓展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责任,亦是使命。

2. 文献综述与问题引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大学经济学教育中西方经济学大量的翻译论著蜂拥而入,“海归经济学家”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期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有人公然主张用西方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1]。全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经济学“厌倦症” [2],知识体系固化、开课课时减少,教科书内容疏远现实经济实践。教学活动死板、考核方式单一、学习积极性较低 [3],这与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政治经济学“偏位缺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不无关系 [4]。

客观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以及主体性地位一度出现边缘化、“弱化”发展,固然与以应用为主的西方经济学“西学东渐”有很大关系,但也与教学方针不够明确、权威教材缺乏、理论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问题密不可分 [5]。理论教学更多地关注理论逻辑和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功能 [6],以致于造成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格局中的基础性、主体性地位适配性减弱与功能性降低。事实上,但凡政治现象背后皆是经济问题的表现。

究其缘由,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加以诠释。在理论层面,市场经济内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因素的客观事实,注定了市场经济并非纯粹的价值中性。不可置否,一定的理论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和制度服务。也即是说,任何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难以解决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且更不可能帮助中国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理论指导与理论建构问题。在实践层面,市场经济“自发教育”功能使市场经济内生的资本主义因素通过市场经济向市民传递否定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负面信息 [7]。尤其是资本趋利本性、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价值最大化标准,对“价值中立”原则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作用。因而,需要在吸收和借鉴中加以扬弃。当然,“西方政治经济学” [8]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性问题研究提供了更现实和更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其理论研究为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理论丰富具有直接的和重要的借鉴价值。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本身也是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让政治经济学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够为人们所用的过程 [6]。

教学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在坚持基本立场前提下保证理论的完整和体系的健全,并运用哲理思辨观察和阐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与演化规律。通过厚植家国情怀直面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以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目的在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科魅力。因此,坚持家国情怀、中国特色为“体”,全球化、国际视野为“用”;向“外”借助经典理论诠释中国经济实践,向“内”针对经济发展问题精准发力。通过“体”“用”结合与内外互动,增强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尤为迫切而紧要。

3.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国际视野

教学中拓展国际视野,既是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也是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改建教学方法的物质载体与实践平台。通过家国情怀塑心与国际视野塑型,推进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既符合教学改革实情也遵循基本教学规律。为确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稳定教师队伍、增强教学实效性 [9]。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增强明辨是非能力、遵循经济运行逻辑与发展规律,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在开放包容中丰富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从以下着手。

3.1. 理论与实践的国际视野

在万物互联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难以在封闭状态求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难以在经济危机与各类风险中独善其身。伴随信息爆炸、知识更新与人类认知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寄予了更多诉求和更高期待。教学中,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习预期。将理论学习与个人成长放到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历史长河,也即大时代背景、大历史条件、大空间尺度加以考量,以国际视野观照当下中国与未来发展。坚持以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教学与经济实践耦合关联。

因此,教师在“理论讲授→学习掌握→知识转化→能力生成”中积极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培养、认知深化与逻辑转换。亟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有深刻而全面的系统把握,一方面通过深刻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在经济实践中能够做到运用和把握科学理论的本质,努力做到“知其然”。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现场,弄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基础以及社会条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在吐故纳新与开放包容中,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实现经典理论“洋为中用”指导经济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归向,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立足当下直面未来。

3.2. 吸收借鉴国际教育精华

现代大学发展本身是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既有对国际教育精华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也有与时俱进的探索实践与集成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成果转化。同时,还需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最新成果,积极拓展和完善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又要跳出书本,吸收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和完善教学素材,拓宽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将现存问题、既成事实,以及潜在问题从理论高度、空间尺度和历史维度加以剖析。殊不知,当下问题在人类历史上都曾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能否从历史中吸取力量,吸收借鉴实践经验吐故纳新,从国际视野与先进教育理念中吸取智慧加以适时改造甚是关键。

理论上,拓宽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施教方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这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践中,既要在探索学习研修中守正创新,又要在国际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先进教学方法运用到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中去。在借鉴国际教育理念与吸收教育精华基础上,强化学理深度、思想高度和视阈宽度,在教学创新基础上增强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

3.3. 经典理论服务教学实践

所谓经典,究其内容涵盖一般性规律的正确认知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真懂、真信、乐学、爱学,须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予以观照。按照“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总结→示范推广”的逻辑进路,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将经典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讲好当下中国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故事,又要将探索实践中将形成的地方性知识加以科学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中,运用经典理论解构当下中国减贫、低碳经济、农村“三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乡村振兴等伟大的实践问题,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此外,教师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关注现实世界,又要引导学生运用经典理论分析和阐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以科学举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 强化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路与方法

家国情怀既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在“有形和无形”课堂中,着力培育和弘扬以国家为先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强国精神。要求学生既要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着力培育和练就以贯学和活学为要义的过硬本领,又要“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着力培育和扛起以修身、笃行为品质的使命担当 [10]。既是大学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1] 的客观需要,也是政治经济学从价值到理念、从内容到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4.1. 家国情怀的“情”与“理”

从概念上讲,所谓“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内容涵盖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等丰富的价值蕴意。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形成逻辑与运行轨迹,既立足行孝尽忠、乡土观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等传统人文精神,又不断超越传统文化边界赋予新时代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人文信仰与人文情怀。以家为圆点,以国为半径,以情为纽带,形成积极、正面和共同价值的家国情怀。在现代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中,建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情感与宏大格局。

当下,家国情怀的“情”在于情感认同、共同价值与精神家园守护。情既是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大思想”指导下的价值观认同,也是多元化发展中的国际“大视野”观照,以及高尚纯粹的家国“大情怀”坚守。相应地,家国情怀的“理”,即是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扎根本土、推动实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强化学生在知识学习、理论掌握、文化传承中的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积极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经济问题,以弘大视野与博大胸怀观照历史,将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未来结合起来。

4.2. 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逻辑

4.2.1. 家国情怀培育需扎根本土

扎根本土培育家国情怀既是理论形成与生成的过程,也实践深化与逻辑转化的过程。“本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基础上形成具有性质区别的学术概念,“本”就是“根”,本土既根基。家国情怀作为一个“本土化”与学术化概念,意味着在本土实践中的动态变化、转化与消化,而非静态僵化与固化,内含着潜在的理论张力和实践反叛,甚至实践基础上的继承、超越与创新。另外,本土化落脚点放在“化”字上面。则意味着本土实践中吸纳和吸收异质文化精华并转化为本土,本身是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大爱体现。可见,家国情怀首先在于扎根本土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成果集成。其次、以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吸收万物之精华与宇宙之灵气汇聚本土实践,通过吐故纳新实现家国情怀的守正创新。最后、吸收借鉴与转化运用,通过返本开新凝聚奋进力量彰显家国情怀。

4.2.2. 家国情怀需要继承传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舶来品”,但其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开出了一剂良方。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强化学习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相结合的实践创新。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学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阐释中国经济实践,借助唯物论与辩证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随着时代变迁与实践深化,还需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同时推进改革创新,不断丰富与更新政治经济学内容。

4.2.3. 家国情怀中的国际视野

应该说,国际视野存在于本土化实践。如果直接把外国理论拿来培养中国人才,简单移植外国理论,加工制造成中国的洋理论,抑或洋式的中国理论。这种简单的将洋理论与中国实践嫁接拼凑的做法,表面上可能光鲜亮丽,实则生搬硬套势必造成“食古不化”。面对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学课堂理应回应“时代之问”,直面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说,没有国际视野,就无法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经验与实践智慧;缺乏家国情怀,就难以着手和直面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所有这些,只能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一是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推动;二是在教师专业化建设中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以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感染、教育和引导学生。三是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手段与方法,并将其先进的育人理念与科学的实践模式引入本土课堂,开展创新性教学。

4.3. 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家国情怀培育作为一种成长型实践教学活动,可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体系中进行科学建构,也可以从理念到行动,路径到方法,宏观到微观等强化理想信念与情感认同。将民族精神、强国精神、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与实践体系。通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极引导学生在教与学、行与思、情与理、“道”与“术”中,实现“知识理解→理论掌握→情感认同→迁移生成”。

4.3.1. 国际视野下的家国情怀内容

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异质的文化精华,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我所用。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实践,提高国际通用语言水平,拓展教学视野吸百家所长为我所用。二是降低教学改革探索的时间周期与实践成本,弄懂核心理念推进本土实践。教学中,重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培育,将专业知识与道德修养,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全球公民、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终身学习,以及人生理想等有机结合。三是强化学习能力建设,将学习作为一种信仰与习惯,贯穿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触摸学科前沿思想从提升理论高度与触摸底层生活温度,实现有高度、宽度与温度的教学实践。四是强化研究能力与水平提升。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吸收借鉴最新成果运用转化服务于现实社会。

4.3.2. 本土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体系

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阐释当下中国减贫实践经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高质量发展。中国减贫为人类减贫事业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尤其是本土实践有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经济学发展提供逻辑遵循。因此,积极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有助于深化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与丰富课堂教学知识体系。应该讲,立足本土实践厚植家国情怀是对中国发展的现实关切,而以西方听得懂的话语传播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观察中国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讲好导论课是起点,引入案例是关键。

4.3.3. 挖掘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旗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改革的勇气、谋略和胆识不断开创新境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更要引导学生将个体小我融入大时代发展建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地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教学活动进行人才培养。从“新文科”服务新经济发展,应对知识生产模式转型,适应教学手段与方法革新多元化,亟需加快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从“适应需要”到“引领发展”,“术业专攻”到“跨界融合”,“理性认知”到“实践成长”,不断强化“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完成思政育人的功能使命。

5.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八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性作用和主体性地位继续强化其教学中的育人功能。针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存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观照中国经济的内在机理、运行轨迹、变革逻辑以及发展规律;又要在对基本概念、原理学懂弄通基础上,扎根中国本土,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吸收借鉴国际教育精华,回应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人才培养。故此,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还需敏锐把握变局中的规律和趋势,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基本规律进行系统性总结提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社会矛盾变化发展为枢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体,以新发展理念为主导 [12] 建构适应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努力打造“金课”,助力“金专”建设与“金师”培养,让教师回归本位,教学回归本质,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与激情梦想。以宽阔的国际视野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细学深思笃行中开展课程思政实现有效性教学。

未来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需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第一,教学内容与理论生成方面。进一步强化“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扎实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将中国经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地方性知识上升为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教学反思与目标达成方面。教师除应明确课程的内容安排、理论支撑、技术支持、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外,须静下心来审慎思考并着力解决如何传道、授业与解惑。同时,还应明确“金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如何学?第三,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维度。强化原理和概念学懂弄通,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立足实际推进教学改革。以家国情怀为依托扎根中国实践,从不同维度、空间尺度和价值效度加以现实观照,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LPSSYjpkc201701);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LPSSYZDXK202002)建设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张绪清. 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培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in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Economy[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09(04): 770-77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4126

参考文献

  1. 1. 刘国光. 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 经济研究, 2005(10): 4-11.

  2. 2. 乔榛, 高文敏. 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87(11): 186-188.

  3. 3. 刘冲宇.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28(2): 133-134.

  4. 4. 祝玉峰, 徐一. 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教学创新探微[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7(1): 74-78.

  5. 5. 郭旭红, 武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 湖北社会科学, 2019(11): 72-77.

  6. 6. 韩小谦, 梅晓丽.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基本立场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 265(8): 66-69.

  7. 7. 陈燕和. 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两大因素[J].《资本论》研究, 2016(1): 52-57.

  8. 8. 贾根良. 我国应该加强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7, 8(1): 38-57.

  9. 9. 杨鹏程, 陆丽芳. 财经类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困境与优化[J]. 高教论坛, 2013(7): 67-70.

  10. 10. 张威. 重大疫情应对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三重向度及理性省思[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6(4): 40-46.

  11. 11. 吕成祯, 钟蓉戎. 大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培养路径——基于竺可桢人才培养理念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29(5): 44-47.

  12. 12. 顾海良, 主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