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1, 1, 1-5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1.1100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Western “Marxist Study”: The Myth of Value Neutrality Jing Wang1, Xiaoke Lv2 1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wangjing432@163.com Received: Feb. 23rd, 2011; revised: Mar. 10th, 2011; accepted: Mar. 31st, 2011. Abstract: Western “Marxist Study”, which flaunts its value neutrality principle when research ing on Marx’s test, and also makes itself recession for its own problems. As a western paradigm studying on Marx and Marxism, Western “Marxist Study” provides us great reference when researching on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principle of value neutrality itself in order to expose the ideological trap of Western “Marxist Study” and the myth of value neutrality, also take a dialectical view on this. For one thing, affirm its contribution; for another thing,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ts problems. Furthermore, it’s unrealistic to fully achieve value neutrality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value neutrality is just a myth. Keywords: Western “Marxist Study”; Value neutrality; Ideological 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的神话 汪 静1,吕晓科 2 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 Email:wangjing432@163.com 收稿日期:2011 年2月23日;修回日期:2011 年3月10 日;录用日期:2011 年3月31 日 摘 要:西方“马克思学”以一种标榜价值中立的原则来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创造了超越意识形态界 限的神话,同时也使西方“马克思学”因自身的问题而衰退。作为一种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西 方范式,西方“马克思学”对于我们从当代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我们应从价 值中立原则本身出发,揭露西方“马克思学”的意识形态陷阱及价值中立的神话,同时要辩证的看待 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既要肯定其贡献,也要认清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完全做到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价值中立只是一种神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意识形态 在二十世纪的马克思理解史上,西方“马克思 学”是一道独特的学术景观:它既没有外在的体制建 构,也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仅仅凭借对 马克思的思想与概念进行超越政治的重新研究这一 口号式的学术主张,就赢得了分布广泛、人数众多的 支持者,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主流社会的马克思观的主要提供者,并在事实上 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构成直接挑战[1]。 对于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它宣 称的价值中立原则,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在肯定它的 贡献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态度,“既不能简单地以 政治结论代替学术研究,也不能奢望完全脱离政治立 场的理论逻辑”[2]。 1. 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 1.1. 西方“马克思学”简述 通常认为 1959年法国学者吕贝尔创办《马克思学 ![]() 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的神话 2 研究》杂志,标志着西方“马克思学”的诞生。但是西 方“马克思学”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界至今未形成共识。 人们一般对吕贝尔所倡导的西方“马克思学”意义接 受程度更高,即:西方“马克思学”是指具有学派边界 的一种研究风格,它主要面对马克思文本本身,是对马 克思的著作版本、思想发展以及理论观点所做的学术性 研究,属于社会学术思潮。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学” 被悉尼·胡克描述为“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临”。特别 值得一提的就是它宣称自己对马克思的研究是超越意 识形态的、价值中立的、完全的纯学术研究。 纵观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出,价 值中立原则一直贯穿于西方“马克思学”所标榜的始 终。在1956 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以一种简单 粗暴的方式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抨击和批判。这和随 后发生的匈牙利事件一起严重破坏了苏联社会主义的 声誉以及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地位。在 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西方“马克思学”宣称,自己的 研究目的不是为共产党或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和方针提 供理论基础,也不是为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的意 识形态提供理论炮弹,而是为了获得客观的学理性认 识,明确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学说。在当时背景下, 这种学术研究的价值具有了极大的社会意义,因为它 满足了人们对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的好奇心。于 是,这种原本冷清的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以及 坚持这种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学派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 视。1991 年苏东剧变,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 新阶段促使西方“马克思学”进入消退或终结阶段。 这是因为西方“马克思学”尽管标榜自己是中立的, 既不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理论根据,同样也不为资产 阶级提供理论炮弹,而是超意识形态的。但实际上科 学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意义上宣 称价值中立可以说是不现实的[3]。 从西方“马克思学”的演变史可以看出,它的兴 起是由于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 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模式,而它的衰退也正是因为其 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在实质上并没有做到超越意识形 态。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 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主题后, 必须放弃任何主观上的价值观念,严格遵守用客观的、 中立的态度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 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价值中立”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哲学家大 卫•休谟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划分,他认为,事 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并 不能简单地从“是”与“不是”推论出“应该”与 “不应该”[4]。在与强调价值因素的历史学派进行论 争中,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明确提出了“价值中 立”说,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方法论规范 原则,他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说:“一名科学 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 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5] 作为“价值中立”的必然逻辑结果,韦伯坚决主 张“作为职业的学术”活动更应该严格恪守价值中立 的立场。他曾说:学术研究无权越俎代庖替人们做出 信仰的选择,政治主张也无权进入课堂进行灌输,这 既是对政治出于理智的尊重,也是基于科学自主原则 对学术自由的信守[6]。 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韦伯虽然坚持主 张价值中立,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 因为“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既定的价值判断。有 一点我们不可否认,那就是:主观性是客观的,即我 们对某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和解释带有主观认知和判断 这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辨证的对待 “价值中立”原则。 1.3. 西方“马克思学”所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 西方“马克思学”批评前苏联的马克思研究具有 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哲学的党性原则,即哲 学为政治服务,使马克思研究沦为服务政治的工具。 针对于此,西方“马克思学”宣称,他们讲的马克思学 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能够对马克思保持客观、 中立的立场,是完全的纯学术的研究。他们认为,“马 克思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应当把加在大师著作上的 崇拜灵光去掉,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国家和政党的意 识形态看待,应当本着客观的原则对马克思文本进行 解读[7]。 西方“马克思学”宣称自己本着客观的价值中立立 C 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 Western “Marxist Study”: The Myth of Value Neutrality 3 场依据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提出了令当时乃至现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为之一震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两 个马克思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问题”、“马克 思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论”等等。但是事实是否如他们 所宣称的一样,西方“马克思学”真的能够完全超越 意识形态、做到价值中立吗?未必,它所标榜的价值 中立原则只限于表面,它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都潜在 地渗透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 穿越西方“马克思学”超越意识形态界限 的神话 西方“马克思学”以自己对马克思的研究不受 任何意识形态影响、价值中立的口号来抨击前苏联 “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以此 争夺解读马克思思想的话语权,从而制造了超越意识 形态界限的神话。对于这种神话,我们应该擦亮眼睛, 辨别其真实面目。 2.1. “价值中立”原则本身的矛盾性 毋庸置疑,“价值中立”原则的确立使研究者在自 己的研究过程中能够相对的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来 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而另一方 面,“价值中立”原则自身也存在着矛盾性。“价值中 立”原则的确立反衬的恰恰是现实中科学研究价值介 入的无处不在,它反映的是科学一种意欲迅速与过去 告别,确立自己地盘的急迫心情,表达的首先是一种 态度和立场。作为一种自觉的规范立场,价值中立本 来就是人们对待科学研究众多态度中的一种。它在告 诉人们应该怎么样,而不应该怎么样,这是地地道道 的价值判断。而且,在西方,价值中立原则的倡导者 大多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例如,马克斯•韦伯 就被人称作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旗手”;以技术统治 论延展价值中立原则的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意识形 态终结论”则本身就是一种维护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 意识形态[4]。 有学者认为“价值中立”原则“在总体上包含根 本缺陷”,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价值中立是根本不可 能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如果把‘价值 中立’贯彻到底,那就意味着对‘价值中立’本身也 必须保持中立”,否则,“那就无异于承认有些价值是 不能摆脱的、保持中立的”。在社会科学中,单纯“为 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是没有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 间总是处于一种双向关系中,这其中,研究者既有对 社会现象本质、规律的真理性把握,也有对其结果、 方向、前途和应用等的价值性评价,价值不可能保持 中立[8]。 2.2. 西方“马克思学”并没有完全超越意识形态 虽然西方“马克思学”至始至终都在标榜自己不 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保持价 值中立的原则,还原给大家的是一个本真的马克思主 义;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它并没有超越意识形态界 限,也不是完全的价值中立,从它兴起到衰退一直都 在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在为当时的资本 主义制度辩护。有学者指出:西方“马克思学”在对 马克思的研究上制造了一个“比它所批判的‘教条主 义’更加精致和复杂的神话”[9],这就是“学院化” 的神话。 海德格尔说:“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 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 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 的无前提的把握。”[10]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1的“理解 前结构”统称为“先入之见”或“偏见”,并认为这是 任何理解的出发点或前提[11]。作为一种流行于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学院化的解读模式,西方“马克思 学”尽管一再标榜自己客观的、中立的立场,但它的 “理解的前结构”却充分暴露了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本质,因为它的“总问题”已经先在地否定了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性和当代性[7]。 二战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重大胜利,马克 思主义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扩展,这使得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开始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对之进 行歪曲和攻击。而西方“马克思学”最初也是因为要 攻击当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才提出自己的立场是价值中立的,其目的就不是价值 中立的,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可见其宣称的超越 1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年9月26 日~1976 年5 月26 日),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 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所说 的“理解的前结构”也就是“解释学处境”。 C 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 西方“马克思学”:价值中立的神话 4 意识形态、价值中立只是表面的,在实质上是不现实 的。 西方“马克思学”尤其偏爱马克思文本中体现马克 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内容,认为正是这些文本中隐藏着一 个苏联教科书体系之外的“未知的马克思”。他们提出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能发现人道主义的 “新发现的马克思”。而人道主义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一直宣扬的价值观,可见其偏爱正有意无意的暴露了 西方“马克思学”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 从西方“马克思学”的衰退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其 超越意识形态的假象。根据学术界的分析,西方“马 克思学”是在 1991 年苏东剧变之后开始消退或终结 的。可见,由于苏联模式的失败对社会主义的打击使 得资本主义国家一时失去了明确的攻击对象,而以攻 击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模式为目标的西方“马克思学” 一时也失去了攻击对象,这样他们就没有必要也没有 兴趣再专注于马克思文本研究来打击社会主义。据此, 西方“马克思学”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和价值中 立假象又进一步暴露出来。 总之,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意识形态终 究作为一种无意识纠缠着西方“马克思学”。 3. 辩证对待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 值中立原则 从客观公允的学术态度来看,西方“马克思学” 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 确实做出了不可回避的贡献。在充分肯定它的合理成 分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其中存在的诸如意识形态陷阱 和价值中立假象保持高度警惕,以免影响我们准确研 究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对我们研究马克思 主义具有借鉴意义的精华,同时去伪存真,揭露其超 越意识形态、价值中立的假象,从而帮助我们科学客 观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3.1. 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 的贡献 首先,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 则为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这种模 式不同于以往特别是前苏联的教条模式,有利于我们 打破传统的僵化思维模式,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特 别是针对苏联马克思哲学的哲学党性原则提出的价值 中立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 其次,由于西方“马克思学”主要是对马克思文 本的研究,加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无论这种原 则是否属实)使得它对马克思著作的研究从某种意义 上增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有 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究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 义。 再次,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 则在与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进行论争的过程中在一定 程度上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传播了一种研究马 克思主义的比较可取的态度,即价值中立。有学者认 为,“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价值中立的原则 对于我们克服华而不实的学风,时刻保持一种理智的 谦逊,走出乌托邦,也许正是一剂苦口良药。”[12] 3.2. 西方“马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 存在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学”固然有其重要贡献,但是它存 在的问题也是不得不使我们警惕的。对于其宣称的价 值中立原则,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非现实性。 首先,西方“马克思学”虽然给我们提供了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思维模式,但是它研究马克思文本 时没有结合马克思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只是一味强调 从马克思文本的原生态出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爱 来支撑用来打击前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无论是有 意的还是无意的,它都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次,虽然西方“马克思学”一直宣称自己是本 着价值中立的原则来研究马克思的,但是我们所看到 的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方面是因为价值中立本身是存 在着矛盾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价值 中立;另一方面,由于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者的 资产阶级身份是客观存在的,它要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也是很难的,何况有些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者也只是 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帜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所以说, 西方“马克思学”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3.3. 辩证认识西方“马克思学”及价值中立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西方“马克思学” 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对待西方“马 C 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 Western “Marxist Study”: The Myth of Value Neutrality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AE 5 克思学”及其宣称的价值中立原则,既不简单地从政 治立场做出判定,也反对沉迷于新颖的视角和时髦的 话语,而是应该立足于真实的社会历史经验,对之去 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方面,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要尊重客观事实, 即使不能完全的保持价值中立,但在学术研究时要时 刻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从而保证结果的客观、科学。 另一方面,对于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主义 的恶意歪曲和攻击,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对于它所 说的价值中立原则,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推崇。毕竟我 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最终就是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 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然是以人为本,那就不 可回避要受意识形态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价值中立原则只是一种神话。 4. 结语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但是西方“马克 思学”更多的是在解释世界。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 义史研究者(特别是负责 MEGA2 的那些学者)相比, 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进行非教 条的、开放式的思考,特别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但是他们缺乏进行严谨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情 [14]。 总之,西方“马克思学”的解读模式对我们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它所标榜的价值中立 原则也是我们在探究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值得推 崇的一种态度,与此同时在“改变世界”时也必须要 打破绝对价值中立的神话,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研究马 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张亮. 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演化和终结[J]. 福建论坛, 2006, 26(4): 42-46. [2] 汤建龙. 西方“马克思学”: 学术性与意识形态-兼谈中国马 克 思主义研究的取向[J]. 教学与研究, 2009, 57(7): 43. [3] 吴德勤. 当代视野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Z]. [4] 沈湘平. 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的勇气[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 6(4): 59-62. [5] 马克斯·韦伯. 学术与政治[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38. [6] 刘学军. 试析马克斯·韦伯的“价 值中立”说[J]. 中 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8(2): 63. [7] 王刚. 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神话, 走向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基 于对马克思的解读模式视角[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29(2): 4-5. [8] 周蔚华. 价值中立论批判[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1, 5(3): 80-87. [9] 胡大平. 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神话, 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深处[J]. 福建论坛, 2006, 26(4): 57-62. [10]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176. [11] 杨学功. 从解释学视角看马克思文本研究[J]. 学术研究, 2003, 46(9): 23-27. [12] 李金. 为“价值中立”辩护[J]. 社会科学研究, 1994, 16(4): 63.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1. [14] 张亮. 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 一个批判的评价[J]. 教学与研究, 2005, 53(8): 4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