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172 , 8 pages
10.12677/CnC.2023.113051

从“游泳”看汉语词语的构词过程

姚欣甜1,谷佳慧2,张榕楠2

1大连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2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23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2日

摘要

本文以北京大学语料库为文献来源,通过梳理“游”和“泳”的词义演变,分析离合词“游泳”的成词过程,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探明其成词机制:“游泳”中语素“游”与“泳”原本是两个词,最初均用作动词,“游”“泳”二字经过逆构,由短语发展为一个离合词,实现了从高级概念向低级概念的降级处理,是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同时,本文还通过分析与“游泳”结构相类似的词汇,在现象描写的基础上试图对这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做出解释。

关键词

词汇学,词汇化,构词,游泳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yong”

Xintian Yao1, Jiahui Gu2, Rongnan Zhang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2Division of Humanities,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Jun. 8th, 2023; accepted: Aug. 30th, 2023; published: Sep. 12th, 2023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lutch word “youyong” by analyzing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you” and “yong”, and explores its formation by combining relevant linguistic theories to in the CCL corpus. The morphemes “you” and “yong” in “youyong” are originally two words, both of which are originally used as verbs. After reverse construction, the words “you” and “yong” develop from a phrase to a clutch word, which is a downgrade process from a high-level concept to a low-level concept showing an obvious lexic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is structural variation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phenomena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vocabulary similar to the “youyong”.

Keywords:Lexicology, Lexicalization, Word Formation, Youyo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汉语中,词由语素构成,两者都是词汇单位。现代汉语的语素,多数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演变而来,由于汉语的词逐渐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古代汉语的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构词成分,成为不成词语素,例如“泳”“语”“言”等。要确定某个“字串”是否能成为一个“词”,首先要厘清与之相关的一些基础概念。“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是构成词的材料。词是最小的独立用来造句的语言单位,是构成词组或句子的材料。词组(短语)是词与词相组合构成的比其大的语言单位,是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句子是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带有特定句调的语言单位。” [1]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语素是一种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 ,是构成词的基本语言单位。

沈家煊(2004)认为,“从共时层面的角度来看,词汇化指‘用词来表达某个概念’;历时层面的词汇化,是在历时发展中,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变为词的过程,它包含有两种意思……另一种指词的组连(两个或多个词连接在一起的序列)变为词。” [3] 词汇化是非词的语言形式转变成词的过程,尤其是指词组变为词的过程。反复出现的词组形式经过不断地词汇化形成的词汇化模式就很可能变为后来的构词法,当构词法确立以后,其他复合词就有可能直接通过此种方法产生了。由此可见,词汇化是一个明显的逆构过程,是从高级概念向低级概念的降级处理。

“游泳”一词,第一次出现于战国的《晏子春秋》,晏子对曰:“臣闻君子如美,渊泽容之,众人归之,如鱼有依,极其游泳之乐”,之后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口语及书面语中出现的变体也越来越多。当代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讲“游个泳”“吃个饭”和“打个球”,或者说“游游泳”“吃吃饭”和“打打球”,那么“游泳”和“吃饭”以及“打球”是同一种构词方式吗?吃的是饭,打的是球,那么游的是泳吗?“游泳”“洗浴”“洗澡”又是什么结构?由此,“游泳”一词的构词模式值得深思与讨论。

2. 主要构词方式

汉语词的结构类型分为单纯词(单语素词)和合成词(多语素词)两大类,通过整合相关词汇,结合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该词的构词方式,从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1. 单纯词

词是由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作单纯词。“对于汉语性质的认定,有一种说法,认为汉语是单音节语,即认为汉语的词都是或绝大多数是单字词。” [4] 从远古时期就产生的一些单字,经过几千年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仍然作为词让人们可以自由使用的,被叫做根词,也就是所谓的自由语素,它们除了可以独立作为词以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成分构成合成词或固定短语,例如:“人”“打”“飞”“天”“小”;第二类是已经失去了或正在失去被自由运用的能力的、只能被用作语素构词的字,也就是所谓的黏着语素,一般情况下,这些黏着语素只能用来构词,充当词中的一个部分,例如:“民”“泯”“击”“懦”“激”。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这些词都是由两个字构成,每个字都只表音不表意,都不是语素;两个字构成的总体单位才呈现意义,具有语素的资格,在语言运用中成为词。” [4] 联绵词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成其所用的汉字都是专职汉字,也就是说,这两个字除了在构成的这个词中出现,不再出现于其他任何一种情况中,例如:“徘徊”;第二部分,构成其所用的汉字中一个是专职汉字,一个不是,这个非专职汉字既可以用于当前联绵词的使用,也可以用于其他情况,但其被用于其他情况时,意思与在此联绵词中不同,例如:“婆娑”;第三部分,构成其所用的汉字都不是专职汉字,都可以用于其他情况,但是它们在构成连绵词时,每一个汉字都不具有在其他场合下的意义,例如:“陵夷”。

叠字词就是依据语音将两个字结合而构成的词,这种词也经常被称为叠音词。从构成叠音词的语素多少可以大体将叠音词分成两类:一类是由相同的字组成,它们既可以叠在一起也可以不叠在一起使用,其中每个字都具有语素意义,这类叠字词也通常被归入合成词,比如:“常常”“每每”“刚刚”;另一类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只能叠在一起使用的叠字词,一般情况下不能只使用其中一个字,因为单字代表不了叠字词的整体意义,所以这种叠字词是一个词具有一个语素的意义,是单纯的叠字词,比如:“蛐蛐”“狒狒”“饽饽”。

外来词是由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交往而产生的。从古至今,外来词现象都很普遍,比如在历史上,日本引入了大量的中文词作为日语的外来词,在近代,中国又引入了很多日语词作为中文的外来词。

2.2. 合成词

汉语中的合成词至少由两个汉字构成,而这两个汉字中至少有一个是有义汉字。合成词有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三种构词方式。

2.2.1. 复合词

构成合成词的汉字多为实字,也叫实语素,两个实语素结合形成了汉语合成词中的复合词。在语言学里,两个直接组成成份都是词根的合成词叫做复合词。复合词在被构成时,选择什么字充当词根,常需要根据语法、语义、语音和风格等等来确定,另外也不排除一些语言风格对复合词形成的影响。

复合词的构成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成一个合成词的直接成分一般只有两个,它们只要不被判定为词缀,就都是词根,无论它是由一个字还是由多个字构成。

第二,由词组缩略而成,词组在词汇化的时候,句法格式随着这种变化被凝结于复合词的词根和词根之间。

第三,一些复合词在造词时会受到人们所熟知的句法模式的影响,多多少少会将句法结构规律体现到构词上面,这样的话也对词根与词根的关系做出了句法上面的解释。

第四,有可能截取自古代文献上的语句或者是诗句,也有可能是单纯意合,单凭字面很难去考证,还有可能是用以构词的字是虚字,意义比较明确。

第五,有些复合词在造词的时候考虑到所选择的两个字是否能在语义上搭配得拢。这一点主要包括:1) 要合乎情理,也就是说被选的两个字组在一起后,其所指称的或表示的事物现象能被人理解,能符合正常的逻辑。2) 这两个字搭配在一起时,表示的意义一定要确切,不能不准确或者含糊不清、模棱两可。3) 这两个字搭配在一起时,所表示的语义色彩要一致,不能相互矛盾。

第六,复合词中的两个字,如果有一个字的语义色彩是中性的,既不是褒义字也不是贬义字,那么,另一个字的语义色彩就会很少被限制,一般情况下是既可以为褒义也可以为贬义。

第七,汉语中的复合词在由字和字构成的时候,还要受到语音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规则表现如下:1) 两个字的声调如果是一平一仄,通常是“前平后仄”的格式。2) 两个字搭配成词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新选择的字与现有词所选用的字语音形式上雷同的情况。

第八,汉语复合词在由字与字构成时,还要注意风格上的统一。

第九,复合词可以有字与字相结合的某种形式,但是与之同类型的词,有些能有同类的形式,有些不能有同类的形式,尤其是一些重叠式的汉语复合词,这些都与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关。

第十,某一事物已经有一个词被用来指称它,但是对于一个新事物又创造了一个新词加以指称,这种情况下的新词和旧词一般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但人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

第十一,汉语复合词中有很多是可以逆转顺序的词,这种词一般是由两个字构成的联合式双音节复合词。

第十二,过去长期的宗法社会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在汉语的词语和构词法上留下了遗迹,比如说“男尊女卑”的观念,对构词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2.2.2. 派生词

正如上文所述,汉语合成词所构成的字也可以表现为虚语素(虚字),实语素与虚语素相组合,多数形成汉语合成词的另一种类型——派生词。判定一个词是复合词还是派生词,可以看这个词组成部分的语法关系。在语言学里,两个直接组成部分都是词根的合成词叫作复合词;两个直接组成部分一个是词根,另一个是词缀的合成词叫作派生词。

3. “游”、“泳”二字及“游泳”一词的分析

“游泳”中语素“游”与“泳”原本是两个词,最初均用作动词。“游”“泳”二字经过逆构,由短语发展为一个离合词,实现了从高级概念向低级概念的降级处理,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理解成词语素及其汉字构件,是进一步对该词进行构词过程分析的基础。本文是以“游泳”为例来探究同类汉语词语的构词过程。

3.1. “游”的词义演变

“游”字原为象形字,其甲骨文形式写作左边是一杆大旗,右下部是一个人,整体来看像人举着一杆旗。其金文的形式写作,将“人”形换成了“水”形,用于表示旌旗的飘动像水流的形状。而“游”字的小篆形体写作字形变得更为繁杂,与现代汉字“游”的字形比较接近。

不同辞书中对“游”字给出的解释如下。《说文解字》:“旌旗之流也。从㫃汓聲。以周切。”;《大广益会玉篇》:“以周切。浮也。旌旗之游也。”;《类篇》:“夷周切。旌旗之旒也。又力求切。文一。重音一。”;《尔雅》:“紅蘢古俗名馬蓼又旌旗之旒。本作斿。”;《集韻》《正韻》:“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又姓。又尤韻音畱。”。

辞书中给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同一种解释:旌旗之游或者旌旗之流。以《说文解字》为例:“旌旗之流也。从㫃汓聲。以周切。”许慎认为这种解释仅为引申义,本义还是“人执旗子”,由此可以引申为“旗子的飘动”,进一步又可以引申为“在水上漂浮”。

以下为古文中对于“游”的记载:《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句话的意思是: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这里面“溯游”是指顺流而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在那里游来游去,它们互相没有什么依靠,都仿佛是在空中游动着似的。金色的阳光像剑一样直射到潭底,鱼的影子被映在水底的石面上。这里面的“游”即作为动词,表示动物在水里运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中“游”的释义包含:1.动词,流动;2.动词,从容行走,闲逛;3.动词,玩;4.动词,交往;5.动词,在水里行动;6.名词,江河的一段;7.名词,姓。

3.2. “泳”的词义演变

“泳”字篆书写作 “泳”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水,从永,会人在水中游泳之意,永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泳”。

不同辞书中对“泳”字给出的解释如下。《说文解字》:“潛行水中也。从水永聲。爲命切。”;《尔雅》:“泳,游也。”;《篆隶万象名义》:“為命反。漢廣也,潛也。”;《大广益会玉篇》:“爲命切。潛行爲泳。”;《广韵》:“潛行水中。”由此可知,“泳”的意思很明显:“在水中潜泳”,当然有时候也会表示“游”。

以下为古籍中对于“泳”的记载:《列子·黄帝》:“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水里有宝珠,游下去可以摸到。这里面“泳”的解释是:游下水去。《诗经·邺风·谷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一句中的“泳”的含义为“水下潜泳或水上浮游”。《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中的“泳”指“泅渡”,表示游泳通过江、河、湖或者泊。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中“泳”的意思只有一个在水里游动。

3.3. “游泳”的词义演变

“古代游泳,根据现有史料的考证,国内外较一致的看法是产生于居住在江、河、湖、海一带的古代人。他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鸟和鱼类作食物,通过观察和模仿鱼类、青蛙等动物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游泳。” [5]

“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邺风·谷风》中就有‘就其深也,方之舟之;就其浅也,泳之游之’的记载,游泳的词源即此。” [6] 从这里来看的话,在距离今天3000多年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接触到了游泳并掌握了游泳这项运动的技能。

古籍中对于“游泳”的记载有:《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的意思为: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或浮或沉。“游泳”在这里翻译为:浮和沉。《晏子春秋·问下十五》:“臣闻君子如美渊泽,容之,众人归之,如鱼有依,极其游泳之乐。”这句话的意思为:我听说,有德君子就像大湖一样,能包容一切,如果有人来依附他,必定像鱼儿进了大湖一样,得到最大限度上下游动的快乐。“游泳”在此处的含义为:上下游动。

4. “游泳”及相近词构词分析

汉语中的构词方法及汉字和词汇历史都已经明了,现在我们来使用上述方法分析“游泳”这一词汇,力图有理有据地揭示其真正的构词方法。同时,通过对形式相近词汇的探讨来说明此种方法分析并非本文无根据地总结,也并非只有“游泳”一词使用,而是有一定数量的相近词汇作参考的。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内部趋势,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中指出:“双音词有三类主要历史来源,一是从短语降格而来,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其中,从短语降格而来的双音词最多。”“综观各类短语的词汇化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只有那些性质上不典型的短语成员才可能成为词汇化的候选结构。” [7] 从短语粘合成双音词是双音词产生的一个最主的方式,“游”本字的含义指漂浮、顺流之义,“泳”本字的含义指上下浮动,最初均用作动词,经过语言的发展演变,“游”“泳”二词在古籍中合并使用形成短语,又受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的影响,“游泳”由短语发展为一个离合词,实现降级处理,是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

4.1. “游泳”构词分析

古籍诗歌讲究对仗工整,例如《岳阳楼记》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显然“沙鸥”和“锦麟”是互相对应的,“翔集”和“游泳”是互相对应的。“翔,回飞也”,动词,“集,群鸟回飞木上也”,也是动词,所以“游”和“泳”也均为动词,“游,在水上浮动”“泳,在水下潜行”,组成的词“游泳”恰好为现代游泳的两个基本动作。由此可见,“游泳”是由两个动词性实语素组成的动词,“游”和“泳”最初的词义在构词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既有词组降级为词的过程,又有非词的言形式转变成词的过程。

从形式上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游泳”不是“表音不表意”的联绵词,也不是由相同汉字构成的叠字词,更不是外来词。而“游”“泳”二字均为词根,不符合形成派生词的“两个直接组成部分一个是词根另一个是词缀”的规则。由此可见,“游”“泳”二字形成的短语经过降级演变为汉语合成词中的复合词。

按照“‘游泳’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构词方式。“‘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 [8] 而“游”和“泳”均为可以自由构成词汇的词根,符合复合词构词方式第一点:构成一个合成词的直接成分一般只有两个,它们只要不被判定为词缀,就都是词根,无论它是由一个字还是由多个字构成;根据构词方式第四点:有可能截取自古代文献上的语句或者是诗句,也有可能是单纯意合,单凭字面很难去考证,还有可能是用以构词的字是虚字,意义比较明确,可以判定“游泳”一词可能是由古代文献上的语句或者诗句而来,比如说“泳之游之”“极其游泳之乐”和“锦鳞游泳”;根据构词方式第五点:有些复合词在造词的时候考虑到所选择的两个字是否能在语义上搭配得拢,“游”表示在水上浮动,“泳”表示在水中潜行,符合逻辑,意义明确并且语义色彩一致;根据构词方式第七条:汉语中的复合词在由字和字构成的时候,两个字的声调如果是一平一仄,通常是“前平后仄”的格式,“游”为平声,“泳”为仄声,符合构词时的声调“前平后仄”规律。

如上述分析所言,《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句话的意思是: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这里面“溯游”是指顺流而下。《诗经·国风·周南》:“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无法乘筏渡过。

朱休《春水绿波》:“归雁追飞尽,纤鳞游泳多。”春季满天都是飞舞的归雁,池塘里的鱼儿争相游动,鱼鳞闪烁。(北京大学语料库)

综上所述,“游”和“泳”在古代汉语中常以单音节词出现表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游”“泳”因其词义相近并受汉语双音化趋势影响,合并使用时逐渐由短语形式演化为一个复合词,这也验证了董秀芳“汉语双音词词汇化”的理论观点。

4.2. 相似词语构词分析

与“游泳”类似的词汇,比如:“睡觉”“漂浮”“洗浴”,也是由两个动词组成的动词。

“睡觉”:“睡”的意思是“闭目安歇,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在《说文解字》中写作描述为:“坐寐也。从目、垂。是僞切。”“觉”写作含义是“睡眠。”在《说文解字》中描述为:“寤也。从見,學省聲。一曰發也。古岳切。”“睡”是进入睡眠,“觉”是从睡眠中醒来,这个词语正好表示了整个睡眠的过程。从形成复合词的第一条规则来看,两个字都是词根,可以判定它是一个复合词;从第五条规则来看,这两个字的意思都与“睡眠”相关,语义搭配得也很恰当。

“漂浮”:“漂”的意思是“浮在液体表面;顺着液体流向或风向移动。”在《说文解字》中写作描述为:“浮也。从水票聲。匹消切,匹妙切。”“浮”的意思是“漂在液体表面(跟‘沉’相对)。”在《说文解字》中写作描述为:“氾也。从水孚聲。縛牟切。”这两个字意思相同,结合而成的词汇与他们也是同一个意思。从形成复合词的第一条规则来看,两个字都是词根,可以判定它是一个复合词;从第五条规则来看,这两个字的意思都与“物体存在于液体的表面的状态”相关,语义搭配得也很恰当;根据第八条规则来看,两个字都是“三点水”旁,在风格上也很一致。

“洗浴”:“洗”的意思是“用水等去掉物体上的污垢。”在《说文解字》中写作描述为:“洒足也。从水先聲。穌典切。”“浴”的意思是“洗澡”,在《说文解字》中写作描述为:“洒身也。从水谷聲。余蜀切。”由此可知,“洗”字表示的范围比较广,“浴”字表义范围缩小,聚焦于身体。从形成复合词的第一条规则来看,两个字都是词根,可以判定它是一个复合词;从第五条规则来看,这两个字的意思都与“清洗,用水去掉污垢”相关,语义搭配得也很恰当;根据第八条规则来看,两个字都是“三点水”旁,在风格上很一致。

5. 结语

随着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汉语词汇学建立之后,词汇学学者对词汇的构成分析有各自独到的认识与解读,形成了不同的词汇构成观点。因此,一些学者对于“游泳”的构词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梳理“游”和“泳”的词义演变,分析离合词“游泳”的成词过程,并利用语言学相关理论,解释其成词的原因,“游泳”中语素“游”与“泳”原本是两个词,最初均用作动词。“游”“泳”二字经过逆构,由短语发展为一个离合词,实现了从高级概念向低级概念的降级处理,是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但由于本文的分析是在有限的词汇范围内进行的,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研究结论还有待通过更大的语料库进行验证,从而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致谢

本文得到鞍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杨福义老师和大连大学英语学院刘江老师的指导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文章引用

姚欣甜,谷佳慧,张榕楠. 从“游泳”看汉语词语的构词过程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yong”[J]. 国学, 2023, 11(03): 328-33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3051

参考文献

  1. 1. 刘中富. 词汇构成观与现代汉语词汇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Z1): 80-87.

  2. 2. 苑春法, 黄昌宁. 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1998(3): 86-91. https://doi.org/10.16499/j.cnki.1003-5397.1998.03.017

  3. 3. 沈家煊. 说“不过” [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30-36+62.

  4. 4. 周荐. 汉语词汇结构论-增订本[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5. 5. 张瑞林. 游泳(第2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 6. 顾建平. 游泳史话[J]. 游泳, 2002(2): 7.

  7. 7. 董秀芳. 词汇化: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

  8. 8. 伍铁平, 王庆.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三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