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4(2018), Article ID:24670,6 pages
10.12677/AP.2018.8407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ial Capital and Authenticity: The Role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Yue Han1, Mengjiao Zhao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2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hina North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nxiang Henan

Received: Apr. 14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ial capital and authenticity. Methods: Totally 185 individuals were selected. And they are respectively surveyed with the Material Capital Scale, the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Questionnaire and the Authenticity Scale. Results: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positive predictability of material capital to authenticity and positive predictability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authenticity. Material capital still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ly predictability to authenticity (β value decreased from 0.218 to 0.161) on the basis that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was controlled. Conclusion: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material capital and authenticity.

Keywords:Material Capital,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uthenticity

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的关系: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韩悦1,赵梦娇2

1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2中兵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河南 新乡

收稿日期:2018年4月14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

摘 要

目的:研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郑州市选取185名被试,分别使用MacArthur主观社会地位量表、物质资本量表、个体真实性量表对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物质资本以及个体真实性进行测量。结果: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真实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在控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真实性影响的基础上,物质资本仍能正向预测个体真实性(β值从0.218下降到0.161)。结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物质资本,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个体真实性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运动强调关注个体心理的积极方面,真实性被看作人类的一项基本力量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曾细花(2011)指出真实性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无障碍地表现自己的真实自我或核心自我。以真实性为基础,个体可产生更积极的体验,发展出更积极的人格特质。真实性压抑会导致双重疏离:与自身内在自我的疏离以及跟他人的疏离。Wood (2008)和Kernis & Goldman (2005)研究表明真实性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显著相关,真实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真实性,以维护个体心理健康。

物质资本即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Franzese (2007)认为女性的收入低于男性,这使其缺乏充足的资源维持真实的自我。家庭投资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丰富的家庭可以给个体提供充足的资源,接触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个体比较独立,敢于挑战父母权威(张文新,王美萍,Fuligni,2006),曾细花(2012)研究指出城市孩子个体真实性较高,不会因为害怕父母惩罚而表现出虚假的自我。施展望(2008)指出,经济困难的个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会经历多种否定性体验,并且与周围其他人相比,可能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处于劣势地位,自我认识产生偏差。因此,我们预测物质资本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真实性,但两者之间的中介因素是什么,还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我们认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可能是其中关键的变量。

社会经济地位是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社会中依据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而被界定的社会位置,常以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以及父母职业作为其客观度量的主要指标(Bradley & Corwyn, 2002),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的主观认知,即对资源拥有状况的感知(曹中平,黄月胜,2006),Greitemeyer和Sagioglou (2016)的研究中采用量表测量个体的物质资本,并且证明物质资本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相关。Goodman & Adler (2003)和Wilkinson (1999)认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更能准确抓住社会地位中更敏感的方面,其提供的评定信息远远超过客观指标,因而对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认知比客观指标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各年龄段人群的身心健康紧密相关,陈艳红等(2014)指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水平正相关,而低自尊个体为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常表现出虚假的自我(Wood, 2008)。施展望(2008)研究表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损坏个体的自我系统。家庭压力理论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增加心理压力,在教养行为上,父母易出现低温暖关怀,少鼓励赞扬,个体为了顺从父母要求而隐藏真实的自我。因此,我们预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个体真实性。

查阅已有国内外文献,未有对物质资本、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体真实性三者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用物质资本做预测变量,个体真实性为结果变量,检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是否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三点假设:假设一,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体真实性显著正相关;假设二,物质资本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真实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假设三,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中介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的影响。

2. 方法

2.1. 对象

在河南省郑州市广发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85份,其中,男性79名,女性106名,被试年龄在17岁到47岁之间,均值23.56,标准差6.164。

2.2. 研究工具

2.2.1. 物质资本量表

量表改编自Griskevicius (Griskevicius, Delton, Robertson, & Tybur, 2011),被试针对4条陈述表达自己的赞同程度,1~7级计分。4个陈述分别为“我有足够的钱买我想要的东西”,“付账的时候我不需要担心”,“在我成长过程中,我的家庭有充足的钱”,“相比于学校的其他孩子,我觉得我比较富裕”。量表信度较高,а = 0.79。

2.2.2. MacArthur主观社会地位量表

十级阶梯量表,让被试选择其家庭的社会阶层处于哪个梯阶。1是梯子最底层,代表社会地位最低层,10是梯子最高层,代表社会地位最高层。

2.2.3. 个体真实性量表(Authenticity Scale, AS)

采用Wood,Linley,Maltby,Baliousis和Joseph (2008)编制的真实性量表(AS)来测量真实性。量表共有12个项目,每个维度下包含4个项目,自我疏离维度下包括项目如“我不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等;真实的生活维度包含项目如“我在多数情境下都忠实于自己”等;接受外部影响维度下包括项目如“我经常做别人让我做的事情”等。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 (自我疏离)、0.69 (真实的生活)和0.78 (接受外部影响),各因子间中度相关(rs = 0.44、0.40、0.38),各样本的重测信度分别从0.78到0.91不等。全部项目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Likert7点量表评定。

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测试前,主试通过指导语告知测试目的及注意事项,强调测验不涉及个人隐私,鼓励如实作答。测验完毕,主试回收问卷,录入数据。所有数据用SPSS21.0处理和分析。

3. 结果

3.1. 物质资本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体真实性的相关分析

对物质资本、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体真实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资本得分与个体真实性得分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得分与个体真实性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物质资本得分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表1)。

3.2.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3.2.1. 物质资本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真实性的回归分析

以个体真实性总分为结果变量,物质资本得分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得分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资本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依次进入回归方程,两个回归模型均显著[F(1,183) = 9.112, p = 0.003; F(2,182) = 6.763, p = 0.001],物质资本可以解释个体真实性4.2%的方差,而增加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后,可解释的方差比例增加到5.9%。进一步对各回归系数检验,两者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β = 0.253, t = 2.103, p = 0.037; β = 0.570, t = 2.062, p = 0.041) (表2)。

3.2.2.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以个体真实性总分为因变量,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总分为中介变量,以物质资本得分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物质资本以及个体真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作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c;然后作物质资本对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a;之后加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作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的回归分析,分别得到路径系数b和c’。结果表明(表3),在第一步的回归分析中,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在第二步的回归分析中,物质资本对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正向预测作用;第三步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这一中介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中,在控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真实性影响的基础上,物质资本仍对个体真实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的减少(从0.218下降到0.161),表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运用SPSS插件process procedure对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陈瑞,2013)。先采用重复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原始数据(n = 185)中抽取5000个Bootstrap 样本,然后根据这些样本拟合物质资本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至个体真实性的中介效应模型,生成并保存5000个中介效应的估计值,形成一个近似抽样分布,将这些效应值按数值大小排序,用第2.5百分位数(LLCI)和第97.5百分位数(ULCI)来估计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如果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则说明该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物质资本到个体真实性的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156, 0.4901],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122, 0.2074],不包含0,说明该中介效应统计显著。并且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的直接效应为0.2529,间接效应为0.088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0%,这说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部分中介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的关系。

4. 讨论

4.1. 物质资本、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体真实性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一致:物质资本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这与Greitemeyer和Sagioglou (2016)的研究相一致;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呈显著正相关,这与本研究假设一致,可能是因为物质资本丰富的个体,接触到的资源丰富,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其思想独立,敢于挑战权威而不需隐藏真实自我而顺从他人,因此个体真实性水平较高;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体真实性呈显著正相关,这与本研究假设一致,可能是因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个体由于家庭环境较差,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合理,为了顺从父母得到认可,倾向于表现出虚假的自我,因此个体真实性水平较低。

Table 1. Correlation with material capital,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uthenticity

表1. 物质资本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体真实性的相关分析(r值)

注:**p < 0.01。

Table 2.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aterial capital,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uthenticity

表2. 以个体真实性为因变量(物质资本,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n = 185)

Table 3. The mediation analysis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 capital and authenticity

表3.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之间的中介效应

注:**p < 0.01,*p < 0.05。

回归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真实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在控制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后,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的正向预测作用仍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物质资本对个体真实性有显著预测作用,并且能够通过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间接影响个体真实性。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物质资本匮乏的个体拥有的资源较少,与周围人相比,主观感知到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氛围较差,父母对其情感等方面关注度较少,形成焦虑回避的不安全依恋,由于不安全依恋者自我模型的消极,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情感以获得更多的爱与支持,容易掩盖真实的自己(陶塑,何瑾,杨经纶,刘海燕,2012)。另一方面,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由于与他人各方面资源的比较而产生失落感,害怕现实,不接受真实的自我;害怕别人看穿自己,总是戴着“面具”生活,因此真实性水平较低。本研究的结果,物质资本能够通过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来影响个体真实性,该结果启示我们,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的家庭环境、心理健康,提高其真实性水平对于促进其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4.2. 未来研究方向及不足

1) 本研究为横断研究,并且样本数量较少,有待于更大样本的纵向研究证实结果。

2) 未来研究可以选择更多样的样本进行探索并推广结论。

3) 问卷调查过程中一些无关变量无法控制,例如被试对于量表题目的理解、被试填写量表时受社会期待的影响等,这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访谈和实验研究等,对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更深层的探讨。

4) 在今后的研究之中可以探索是否还存在其他变量能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一起在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之间发生更加显著的中介的效应,同时也可以探索其他变量,例如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等是否可以对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调节。

5. 结论

1) 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体真实性显著正相关;

2) 物质资本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真实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物质资本和个体真实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文章引用

韩 悦,赵梦娇. 物质资本与个体真实性的关系: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ial Capital and Authenticity: The Role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4): 636-641.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4075

参考文献

  1. 1. 曹中平, 黄月胜( 2006). 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认知研究.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3), 40-45.

  2. 2. 曾细花(2011). 真实性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32(8), 27-29.

  3. 3. 曾细花(2012). 高中生真实性的特点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5), 761-763.

  4. 4. 陈瑞, 郑毓煌, 刘文静(2013). 中介效应分析: 原理、程序、Bootstrap方法及其应用. 营销科学学报, 9(4), 120-135.

  5. 5. 陈艳红, 程刚, 关雨生, 张大均(2014). 大学生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 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6(5), 594-604.

  6. 6. 施展望(2008). 家庭社会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解析与完善. 高校教育研究, (4), 10-20.

  7. 7. 陶塑, 何瑾, 杨经纶, 刘海燕(2012). 依恋安全、真实性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 145(7), 92-96.

  8. 8. 张文新, 王美萍, Fuligni, A. (2006). 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 心理学报, 38(6), 868-876.

  9. 9. Bradley, R., & Corwyn, R. (2002).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371-39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3.100901.135233

  10. 10. Franzese, A. T. (2007). 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 an Exploration of Authenticit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11. 11. Goodman, E., & Adler, N. E. (2003). Impact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n Obesity in a Biracial Cohort of Adolescents. Obesity Research, 11, 1018-1026. https://doi.org/10.1038/oby.2003.140

  12. 12. Greitemeyer, T., & Sagioglou, C. (2016).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Causes Aggression: A Tes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Depr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1, 178-194.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058

  13. 13. Griskevicius, V., Delton, A. W., Robertson, T. E., & Tybur, J. M. (2011). Environmental Contingency in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The Influence of Mortali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Reproductive Tim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241-254. https://doi.org/10.1037/a0021082

  14. 14. Kernis, M. H., & Goldman, B. M. (2005). From Thought and Experience to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In A. Tesser, J. V. Wood, & D. A. Stapel (Eds.), On Building, Defe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Self: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pp. 31-52).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15. 15. Wilkinson, R. G. (1999). Health, Hierarchy, and Social Anxiety.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896, 48-63.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1999.tb08104.x

  16. 16. Wood, A. M., Linley, P. A., Maltby, J., Baliousis, M., & Joseph, S. (2008). The Authentic Personality: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henticity Sca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5, 385-38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