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9  No. 01 ( 2019 ), Article ID: 28581 , 12 pages
10.12677/AP.2019.91020

Studies on Love and Marriage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nmarried Women in Tianjin

Shaoxing Zh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 Tianjin

Received: Jan. 3rd, 2019; accepted: Jan. 15th, 2019; published: Jan. 22nd, 2019

ABSTRAC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ntemporary women’s marriage problems are multifaceted and comprehensive,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population variables. There are traces of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e, but also the wrong concept of mate selection, standards and other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values, people’s views on mate selection, family, outlook on life, marriage and consumption are also diversified. This study life within 16 administrative areas, work in Tianjin 150 female participants were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finally discusses the 14 factors affecting women’s marriage status, the induction, refined finally summarized as four aspects: 1) family factors, including the mother refused to attachment, parenting—pro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mother upbringing—refused to deny, mother role, gender role undifferentiated; 2) personality factors, including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neuroticism, language aggression; 3) self-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including self-esteem and self-efficacy; 4) explain and respond to stress events, including denial, projection, egoistic attribution of positive events, avoidance, emotional catharsis, and acceptance of facts.

Keywords:Unmarried Women, Love and Marriage Problems, Influencing Factors

天津地区未婚女性婚恋问题及影响 因素研究

张绍兴

天津行政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19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22日

摘 要

影响当代女性婚嫁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既有心理学因素,也有人口变量因素;既有多元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错误择偶观念、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择偶观、家庭观、人生观、婚姻观、消费观等等也呈现多样化。本研究对天津市16个行政区域内生活、工作的150名女性被试进行研究,经相关、回归等分析,最终探讨出影响女性婚恋状态的14个因素,经归纳、提炼最后概括为4个方面:1) 家庭因素,包括拒绝型依恋、母教养—保护与干涉、母教养—拒绝与否认、母亲角色、性别角色未分化;2) 人格因素,涵盖内外向、神经质、语言攻击性;3) 自我认知与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4) 应激事件解释与应对,主要包括否定、投射、积极事件的利己性归因、回避、情绪宣泄、接受事实。

关键词 :未婚女性,婚恋问题,影响因素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女性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学历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元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择偶观念的个性化,生育观念淡化等,使得当代中国女性的婚恋观、结婚观、繁衍观、家庭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人把“城市未婚女性”称为“三高”或“白骨精”,然而,与未婚女性存在于同时代、同样高收入、高学历的其他女性,多数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婚姻,并繁衍了自己的后代,并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高学历、高收入赋予的优越条件不是导致未婚女性出现的必然因素,问题可能出现在:未婚单身女性存在某些不利于两性交往、维持的因素,或某些因素使未婚单身女性倾向于维持单身状态。

2. 人口学变量分析

本研究自2015年12月~2016年7月,采用婚恋网站及线下方便取样,在天津市的静海、宁河、北辰、南开、和平、河西、河东、红桥、汉沽、塘沽、大港、东丽、西青以及河北16个行政区域选取了162名未婚单身女性,调研采用访谈、相关问卷评估方式,获得有效样本150 (有效率92.59%)例。被试平均年龄33.97岁,最大年龄39岁,最小年龄29岁;学历主要涉及:大专、本科、硕士及博士,分别为30人(20.0%)、70人(46.7%)、30人(20.0%)、20人(13.3%);其中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国有企业、外企或合资企业人员分别占30人(20.0%)、50人(33.3%)、45人(30.0%)、25人(16.7%)。

3. 研究工具

3.1. 研究采用的量表

人格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成人依恋量表、恋爱态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防御方式问卷(DSQ)、攻击行为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应对方式等11个量表。在量表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父母角色认同、性行为态度、同居以及影响择偶进一步交往的非人格因素的调查。调研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2. 人格因素的评价工具构成及维度

研究采用的人格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量表、攻击性及感觉寻求量表基础上合成,包括: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攻击性、感觉寻求5个维度。

艾森克人格量表。该量表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分量表。

感觉寻求者评定简表。采用马文·朱克曼早期量表的一个简缩版。该版本有13组题目,选择最能代表你喜好与否,或者你的感受方式的项目,并在A或B选项上画圈。

攻击性量表。本次研究的攻击性量表是在郑全全等编制的“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基础上,对条目进行必要的修改及调整,保留原问卷的结构效度。修改后的问卷内容仍然包括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的4个维度,即行为、认知、情绪、语言,共23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法。并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Cronbach α系数为0.835,信度较高,到达心理学要求。

3.3. 家庭因素评估量表。

家庭因素评估主要采用贝母性别角色量表、成人依恋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父母角色认同等量表合成。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本研究采用经过我国学者修订之后的问卷,计算的项目和原来有所不同,如果男性化量表得分和女性化量表得分都大于4的话就是双性化,只有男性化量表高于4分就是男性化,只有女性化量表高于4分就是女性化,两个都低于4分就是未分化。

成人依恋量表(戴晓阳, 2013)。吴薇莉在2003年对成人量表进行了修订。该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依恋类型的划分AAS量表主要用于评估成人的依恋类型,比较个体在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和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分,可以将被测者划为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或恐惧型4种依恋类型。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戴晓阳, 2013)。研究采用岳东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该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其中父亲教养分量表有6个维度(情感温柔、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有5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父母角色认同调查。本部分只有两个问题:1) 你对父亲角色是否认同;2) 你对母亲角色是否认同。采取李克特5点评分标准。

3.4. 自我控制因素的评价

本研究对自我控制因素的评估主要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戴晓阳, 2013)。研究采用中文版的GSES,GSES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

Rosenberg自尊量表(戴晓阳, 2013)。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测量个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个测题,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

3.5. 应激与应对评估

对未婚单身女性应激及应对进行评估,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归因方式量表和张绍兴等编制的“公务员应对方式量表”。

防御方式问卷(DSQ)。本研究在防御方式问卷(DSQ)的基础上,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选取了投射、升华、压抑、反作用形成、否认、理智化六个因子组成测评问卷。

归因方式量表(戴晓阳, 2013)。归因方式采用郭文斌、姚树桥编制的量表,该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共10个事件,其中正、负事件各5个。主要从总体指标、内在性、持久性、整体性4个方面计分,采用5级计分法,将正、负事件分开计分。本研究仅仅考察被试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的归因风格。

应对方式(张绍兴, 2013)。采用张绍兴、孙延林编制的“公务员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包括问题回避、问题解决和问题接受三个维度,11个因子(寻求支持,回避,情绪宣泄,问题应对,抑制干扰性活动,接受事实,求助,克制性应对,幻想,自责,合理化),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方法。该量表结构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Cronbachα系数为0.864,信度较高。

3.6. 单身状态评估分值

恋爱次数、主动分手次数、恋爱持续时间等指标量化后,合成总分值作为评估单身状态的统计分析指标。

4. 相关变量的统计分析

4.1. 女性单身状态与人格特质因素分析

表1主要探讨了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攻击性以及感觉寻求5个变量与未婚单身女性单身状态分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内外向、神经质、攻击性及感觉寻求与单身状态存在显著水平的相关,虽然相关呈现中低水平,但内外向、神经质和攻击性达到了P < 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感觉寻求达到了P < 0.01的显著水平。进一步对攻击性的4个维度与单身状态统计分析,表明:语言维度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存在中高程度的相关,并且达到P < 0.01的显著水平(见表2)。

Table 1. Analysis of single status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of unmarried women

表1.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人格因素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ingle statu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unmarried women

表2.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攻击行为相关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4.2.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家庭因素分析

4.2.1. 父母角色认同、教养方式与女性单身状态的分析

本研究探讨对父亲角色认同、母亲角色认同及父母的教养风格与未婚单身女性单身状态的相关关系。从表3可以发现:被试群体中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母亲角色认同程度呈中低程度的正相关,与父亲角色的认同程度呈中低水平的负相关,两者都达到P < 0.01的显著水平;进一步探讨了父母教养风格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的关系。父亲教养方式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存在中低水平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母亲的教养方式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也存在中低水平相关,但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否认和拒绝两个维度变量达到了P < 0.01的显著水平(见表4表5)。

Table 3. Analysis of parental role identification and single status of unmarried women

表3. 父母角色认同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Table 4. 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 of fathers and single status of unmarried women

表4. 父亲教养方式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Table 5. Analysis of maternal rearing style and single status of unmarried women

表5. 母亲教养方式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4.2.2. 未婚女性依恋类型、性别认同与女性单身状态的分析

表6可以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在单身状态上的平均数排序依次是:拒绝型、恐惧型、安全型及先占型。经方差分析,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在单身状态上的分数达到P < 0.001的显著水平。经事后检验:拒绝型女性被试与安全型、先占型、恐惧型女性被试存在显著差异,差异达到P < 0.001或P < 0.05的显著水平。拒绝型依恋,焦虑水平较低,但其亲近依赖分数较低,从而表现出:拒绝型依恋女性被试很难和择偶对象形成可信赖的依赖关系或者过于亲密的行为可能使女性被试感到不适应,从而选择保持适当距离的关系。经事后检验,同时也发现:恐惧型女性被试与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女性被试存在显著差异,差异达到P < 0.01或P < 0.05的显著水平。恐惧型依恋,焦虑水平较高,但其亲近依赖分数较低,从而说明恐惧型依恋被试很难和别人形成依赖关系或者是高的焦虑水平阻碍了依赖关系的形成。

未婚女性性别角色未分化的被试在单身状态上的合成分数最高(平均值),其次是性别角色男性化被试。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在单身状态上的得分达到P < 0.001的显著水平。经事后检验:性别角色处于未分化的女性被试与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被试存在显著差异,差异达到P < 0.001或P < 0.05的显著水平(见表7)。

Table 6. Analysis of attachment type and single status of unmarried women

表6. 依恋类型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分析

Table 7. Analysis of gender roles and single status of unmarried women

表7. 性别角色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分析

4.3.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自我控制因素分析

自我效能、自尊(能力、价值)都涉及按一定价值标准或观念对自我认知、评价的结果。两者处于合理水平,对自认具有正向作用。同时自我效能和自尊(能力、价值)也存在整体与个别之间的差异。研究考察了未婚单身女性自我效能、自尊(能力、价值)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的相关程度,从表8的相关分析使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未婚女性的自我效能、自尊(能力、价值)与女性单身状态存在中高程度的相关,并且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 < 0.01)。即自我效能感、自尊(能力、价值)越高对男性择偶对象要求越高(价值匹配原则),相比较于自我效能、自尊(能力、价值)较低的女性择偶空间更窄。

Table 8. Self-cognition and single status analysis of unmarried women

表8. 自我认知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4.4.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应激处理方式分析

4.4.1.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应激的防御方式

面对应激时的积极方式对维持自身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防御方式运用不合理回使应激进一步加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本研究中防御方式涉及6种,经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单身状态与否定、投射两种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达到P < 0.01水平,其中投射与女性单身状态的相关达到0.86的高相关。否定的防御机制的频繁使用,可能反映出被试群体心理尚处在进一步成熟的过程中;而投射的防御方式需结合其他因素进一步研究(见表9)。

Table 9. Analysis of single status and defense mechanism of unmarried women

表9.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防御机制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4.4.2.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应激的应对方式

面对压力时灵活的采用问题应对、情绪应对,同时考虑问题的可控性、可获取的应对资源等等因素,本研究应对方式包括11个应对行为,经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回避、情绪宣泄、接受事实三种应对方式与女性单身状态存在显著相关,达到P < 0.05和P < 0.01的显著水平。我们可以推测:大龄单身女性过度使用回避、接受事实、情绪宣泄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两性问题的解决,对两性之间的矛盾起到加剧的作用(见表10)。

Table 10. Analysis of unmarried women’s single status and coping styles

表10.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应对方式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4.4.3.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应激的归因方式

归因风格对人的心理健康、工作及生活观念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持久的、整体的、不可控的是典型抑郁人群的归因风格。归因方式同样影响不同人群对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本研究假设:消极事件、坏事情或没有成功的事情外归因风格,积极事件、好事或成功的事件内归因(即利己归因)于,两者与大龄女性单身状态存在显著正相关。然而,对被试数据统计分析没有完全证实假设的存在,仅仅证明大龄女性积极事件的利己性归因与单身状态存在显著相关,达到P < 0.05水平(见表11)。

Table 11. Analysis of unmarried women’s single status and attribution mode

表11. 未婚女性单身状态与归因方式分析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4.5. 大龄女性单身状态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将影响大龄女性单身状态的16个存在显著相关的因子:内外向,神经质,语言攻击,感觉寻求,自尊,自我效能,否认,投射,积极事件的利己性归因,回避,情绪宣泄,接受事实,母教养(保护与干涉),母教养(拒绝与否认)、父亲角色认同,母亲角色认同与女性单身状态进行回归方程分析。

1) 分步剔除自变量获得一系列回归方程。如表12所示,回归分析输出的第一个结果是3个线性回归模型或方程。

Table 12. Entry or removal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表12. 进入或移除的自变量

2)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及其比较。表13所显示的数据主要是用于对3个方程的拟合优度进行判断。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更主要是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表中数据显示方程的调整后判定系数 = 0.845,所以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

Table 13. Comparison of the two regression models

表13. 两个回归模型的比较

3) 回归模型有效性的方差分析。

表14中的结果显示,方程模型的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性水平,即F值的显著性水平达到P < 0.001,说明方程有效,总体上,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线性相关。

Table 14. Anova table of validity of the two regression models

表14. 两个回归模型有效性的方差分析表

4) 回归参数的显著性t检验。

表15中数据显示,方程中有14个自变量,而且它们的回归系数达到了及其显著地水平(P < 0.001或P < 0.05)。最后得到一个有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 = −137.423 + 0.860内外向 + 1.057神经质 + 1.206语言攻击 + 0.667自尊 + 10.315自我效能 + 1.262否定 + 19.543投射 + 6.743积极事利己 + 2.721回避 + 3.645情绪宣泄 + 1.460母教养(保护与干涉) + 0.755母教养(拒绝与否认) + 13.750母亲角色−5.535接受事实。

Table 15. Regression parameter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est

表15. 回归参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Continued

Continued

5. 结论与讨论

1) 本研究对样本统计分析显示:未婚单身女性被试群体的内外向、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语言攻击)、感觉寻求与女性单身状态存在相关。内外向、感觉寻求,有利益于未婚女性增加与外界的接触、交流,能接触到潜在的恋爱对象,但同时又可能由于情绪不稳定及语言攻击而促使其很难维持稳定而持久的恋爱关系(情绪不稳定,导致过山车式的体验;语言攻击可能威胁到对方自我价值),这可能是导致未婚单身女性处于单身状态的重要人格特质因素。

2) 性别角色评估存在争议性,但作为本研究的参照标准。被试中未婚单身女性的性别角色与单身状态确实存在显著水平,并且大龄女性被试得分表现出男性化与未分化的趋势。对父亲的角色认同程度与女性单身状态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父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性相关,这一现象应引起研究者的思考:父亲在女孩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目前,中国家庭仍然以传统家庭为主体,母亲一直在子女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母亲角色认可程度与女性单身状态存在显著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中过度保护与干涉、拒绝与否认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相关。我们可以推测母亲角色在女孩成长中具有言传身教、性别角色塑造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母亲在家庭中处于什么角色、自身的角色是否有利于女孩儿性别角色的发展与认同。例如,拒绝与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纳入了未婚女性的早期认知图示,形成了拒绝、恐惧型依恋关系,同时在两性交往中可能更多的采用拒绝、否认、干涉的问题解决方式。被试群体中存在的未婚女性性别未分化群体,可能是对父母角色不认同,在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未形成稳定的性别认同或出现同一性混乱而造成的。

3) 自尊是对自我概念的整体评价,体现出对自我价值与能力的评价程度。而自我效能则体现出一种控制感。自尊及自我效能感较高,对于未婚女性单身状态可能更多的体现在恋爱次数及主动分手的程度。恋爱次数增多可能体现出控制感,高自我效能感。主动分手也可能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尊不受威胁。本研究没有考察未婚女性自恋水平及程度,但自恋是影响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4) 无论是防御机制,还是应对方式都是针对应激事件(如冲突、矛盾等事件),应激事件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可以是愤怒、焦虑、抑郁等。归因方式是对成功事件、负性事件的解释方式。从未婚女性的防御机制看,目前尚处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暂时的否定、投身防御方式,短期有利于维护自尊及自我概念的稳定,但从长远不利于正确认知自我和自我健康发展。面对两性之间应激事件,采取情绪宣泄、回避、接受事实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两性关系的发展,情绪性应对对于不可改变或解决的问题可能有效,而回避问题或接受事实的应对方式对问题的解决及健康关系的维护并不是有义的,回避、接受事实也可能是无助形成的预测指标。

5) 对影响大龄女性单身状态的16个显著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得出14个因素对未婚单身女性单身状态具有不同程度的解释作用,这些因素可能单独起作用,也可能存在多因素的交互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对回归分析后的影响未婚女性单身状态的14个因素进行归类,可以概括为4个大的方面:第一,家庭因素,包括拒绝型依恋、母教养–保护与干涉、母教养–拒绝与否认、母亲角色、性别角色未分化;第二,人格因素,涵盖内外向、神经质、语言攻击性;第三,自我认知与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第四,应激事件解释与应对,主要包括否定、投射、积极事件的利己性归因、回避、情绪宣泄、接受事实。

总之,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当下社会,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女性的择偶观、家庭观、人生观、婚姻观、生育观、消费观等等也呈现多样化,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人,可能面对婚嫁问题时变得更加困难。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婚姻观的关系,重新认知中国几千年的“修、齐、治、平”的思想,对培养当代人的家庭、社会及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基金项目

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市大龄女性婚嫁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批准号:TJJX15-038。

文章引用

张绍兴. 天津地区未婚女性婚恋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Studies on Love and Marriage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nmarried Women in Tianjin[J]. 心理学进展, 2019, 09(01): 153-164.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1020

参考文献

  1. 1. 戴晓阳(2013).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 2. 张绍兴(2013). 公务员心理健康素质研究.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