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6803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12720

态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陈凯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9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8日

摘要

态度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态度理论的角度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态度认可,对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优化,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此外,个体态度转变的三阶段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态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立足于态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契合性,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方法三个视角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与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态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ttitude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ai Che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Oct. 24th, 2023; accepted: Nov. 29th, 2023; published: Dec. 8th, 2023

ABSTRACT

Attitude psycholog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attitud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obj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Angle of attitude theory, which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optimiz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by understanding students’ attitude recogni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hree-stag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ttitude change is intrin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ttitude theory has a dynamic reac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ttitude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ath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ucators, educational objects,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Keywords:Attitude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态度理论的概述

1.1. 态度理论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态度指的是人们判断事物和言行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以及以何种方式和内容予以表达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态度是由认识、情感、习惯三个主要的心理要素和心理过程构成的结果(张云,2001)。态度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等实践经验中逐渐培养而成的,态度形成后便会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又是促使个体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的过程,最终促使态度结构趋于完善。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古老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态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拉丁语,在19世纪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朗格所做的关于人们“反应时间”的试验中,科学地论证了态度对人们的行为起到驱使和支配作用。在态度理论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了态度改变理论。态度改变理论在二战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认知理论和信息理论。认知理论主要是由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构成,认知理论认为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呈现一种均衡状态,当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时人就会产生一种改变平衡的心理压力,这一压力会迫使人们改变态度(秦小霞,2013)。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双重作用促使人的态度转变,从而达到认知平衡。信息理论是由霍夫兰德在195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对象、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情境因素共同构成了态度转变的基本要素,同时认为态度转变的过程也是信息模式的传递过程。

1.2. 态度转变的三个阶段

1.2.1. 第一阶段:服从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由于受到外因的驱动,开始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从而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即个体态度虽未完全改变,但由于群体态度、舆论和行为倾向比较明显,不能不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态度。这种顺从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缺乏自觉性。

1.2.2. 第二阶段:同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为了与他人或一个群体形成友好关系,或维持友好关系而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等,并努力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即在认识上肯定群体中多数人的态度是正确的,于是和大家采取共同的态度。这种情况大多是自愿而非强迫,同时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1.2.3. 第三阶段:内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且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态度彻底地发生了转变。内化阶段中个体才算真正意义上拥有了新观点,并且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一个革命者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仰,那么这时就真正达到了内化阶段。

2. 态度理论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态度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态度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一定的强度。“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意识后所产生的一种反映,“思想”作为一种理性认知,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强度。从两者的定义来看,其实质和形成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人们原本的观念与态度,使之转变为新的观念与态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规律为出发点(谢君平,2014)。态度形成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过程和方式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根据态度形成理论,态度转变一般需要经过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在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冲突,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期望达成的思想与认知。这其实是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化成受教育者思想观点的过程。要想受教者能够接受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依靠单方面的灌输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必须是受教育者能够赞同此观点并逐渐认同这一观点,最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态度的生成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而使态度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态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反作用

首先,态度理论的引入有助于进一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运用的方法难免会有模式化、规范化、灌输式的特征,这种物化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受教育者内心的实际感受,也无法改变受教育者当前的思想状况,难以真正地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心理诉求,最终会降低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态度理论注重个体内心世界,遵循受教育者态度形成的规律。这一点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满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态度理论的运用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目标和内容为依据的,通常包括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激励教育法、感染教育法等一般方法,此外,还以针对一些特殊的思想危机和行为而采取的特殊方法,主要有预防教育法、心理疏导法、思想转化法等(郑永廷,2018)。态度改变理论致力于运用个体态度的转变规律,使个体原有态度体系发生转变。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应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阶级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二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态度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有效补充,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方法元素。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 部分教育者专业素养不够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态度理论的“权威效应”来看,在某一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人所传播的信息更容易令人信服。当前,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各种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入侵高校,这就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坚定政治立场、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和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科发展具有滞后性。一些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的选拔流程不够严谨,不能充分考虑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将相关学科的教师安排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这往往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2. 受教育者学习主动性欠佳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能对自身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适应、改造并体现教育效果。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状态相比于中学时期趋于稳定,人格也不断趋于健全独立,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以及学校一些负面因素的冲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抓牢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就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态度理论可知,在教育者传递信息时受教育者能否积极主动,对于所传递的信息的同化和内化影响较大。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思政课教师上课语言平铺直叙,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宣传工具,其内容过分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思想需要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3.3. 部分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和渗透性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内容相重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虽然高校思政课的重复性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但是从态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如果对有机体施加的刺激量超过了最佳水平便会使有机体产生逃避行为(章志光,金胜华,2008)。因此,高校思政课需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除此之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渗透性。这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没有能够将政治性和生活性融合起来,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社会以及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然政治性鲜明,但是缺乏感性内容和生活实际的融入,因此难以有效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去。

3.4. 教育方法具有单一性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采取单向性灌输的教育方法,未能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于事物的思辨能力,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性理解和记忆,难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的说理教育法强调以理服人,注重“理”的彻底性和“说”的方式(骆郁廷,2019)。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备了“理”的彻底性,但是对于“说”的方式还有待提升。因此,对于教育方式要恰当的把握,一是了解“说”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交流;二是要采取艺术的“说”。需要运用语言的艺术使说理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三是注重情感的“共振”。在说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正向情感去感染和引导教育对象。

4. 运用态度理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以及行为倾向成分这三个要素,心理学者认为这三个要素之间应保持一致,反之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干预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对行为的影响程度要高于认知对行为的影响程度,情感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实现情感灌输与知识灌输两者相结合,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劝说情境的模式”,外部刺激、目标靶、中介过程和结果四个相关联的部分都对态度改变的过程起到了作用,这也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供了启示。

4.1. 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职能,对于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和信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传播者的人格特征、影响力、信服力等都在人们的态度转变过程中影响程度较高。因此,应积极利用信息理论指导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培育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意义非凡,因而对于教育者本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丹,2014)。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的统一,其内涵与意义也就在于此。“思想”主要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素养,“政治”主要指的是教育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面上的政治素养,“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素养。对教育者而言,一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读经典、悟原著。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质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引导大学生了解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党的会议精神。“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本刊评论员,20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凸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须坚定政治立场,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教育大学生树立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态度;三是要不断学习和完善学科理论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本学科最新前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最终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吴雷鸣,2010)。在态度转变理论中,受众对传播者的操作意图始终存在着厌恶与排斥,因为任何一次传播都是为了改变观众的看法与态度(颜丽萍,201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让被教育者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对于受教育对象的排斥与抗拒,教育者应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首先,教育者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播思想理论的同时,在课后自身也应该积极践行,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其次,教育者要做到以理服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和稳定,面对各种境外思潮、西方享乐主义等容易出现迷失方向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这些复杂而具体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应切实深入开展细致入微的宣传引导工作,厘清问题的根源,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思想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

4.2. 教育内容与方法

态度转变理论认为,信息传递的内容和方法都会影响到信息接收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要注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第一,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凸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契合性,把握好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差异程度(田露,2019)。因为从态度转变理论的视角来看,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信息的差异程度越大更容易引发紧张感,从而促使主体改变原有的态度,但是如果差异程度过高则会使主体对传播信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心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注意将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教育内容的高思想品德境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索欲望,对陌生事物存在一种好奇心理,因而将先进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大学生群体更能满足他们实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个体差异要开展多层次、现实性的教育,引导教育对象迈向更高的目标。如,一些高校建立了思政课学生态度倾向大数据平台,该技术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学生行为信息进行态度聚类分析,提炼出典型态度特征,这有助于教师根据聚类特征进行因材施教(邓国峰,胡雪融,2020)。第二,教育者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生活性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目的性,政治色彩浓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突出政治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发展愿望也越来越全面和丰富多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生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也要教育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情感、心理方面的满足。把理论内容与实际内容、理性内容与感性内容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政治上的追求还要有思想智慧和教育情怀(郑永廷,2018)。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态度转变理论认为,在信息传播方面应采取单方面传播和双方面传播,从而达到改变教育对象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使自己宣传的思想观念能够被受教育者所接受,通常采取单方面宣传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受教育者,应采取单双面同时论证的方式,如,教育者可以采取注意转移法、反向思维法、正向暗示法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使自己的论述更具客观公正性。又如,一些高校会根据学生态度差异调整思政课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化操作,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形成正确的态度。除此之外,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尤其是互联网、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取得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3. 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基本要素,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客体地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离不开立足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实际,根据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现状与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差距,明确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根据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劝说情境的模式”,对于劝说模型中的目标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团体因素、态度系统特征因素等能对其态度转变产生影响,个体人格因素也能够对其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的特征,他们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现实的人,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客体地位,但是他们区别于物质客体。因而教育对象在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以有目的、有主见、有创造的形象展现的。因此,针对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个体人格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减少甚至避免使用单一性、重复性、命令性话语,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赵建平,2012)。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注重消除学生对课堂的抵触情绪,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中,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态度是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在学科中所用的态度概念,既可以作为意识形态也可以作为心理状态。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时,具有针对性、社会性、稳定性等显著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改变或形成大学生对某种观点或行为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态度转变理论对于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科学借鉴和运用态度转变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目标。

文章引用

陈 凯. 态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ttitude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2): 5673-567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20

参考文献

  1. 1. 本刊评论员(2013). 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 求是, 56(17), 9-10.

  2. 2. 邓国峰, 胡雪融(2020). 基于态度倾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9), 54-56.

  3. 3. 骆郁廷(2019).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4. 秦小霞(2013). 态度改变理论视角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5(1), 153-156.

  5. 5. 田露(2019). 态度改变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探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18(6), 128-131.

  6. 6. 王丹(2014). 态度改变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7(3), 128-129.

  7. 7. 吴雷鸣(2010). 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7(9), 95-97.

  8. 8. 谢君平(2014). 应用态度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9. 9. 颜丽萍(2018). 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10. 10. 张云(200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1. 11. 章志光, 金胜华(2008). 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12. 赵建平(2012). 态度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与职业, 96(23), 146-147.

  13. 13. 郑永廷(2018).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