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5750 , 6 pages
10.12677/AE.2022.129504

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

田燕青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14日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产业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已呈现出强劲的全新发展态势,并对全球化进程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相互推动,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主要从教育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激发城市活力、教育产业的空间聚集带动城市人才聚集、教育产业的调整和更新带动中国城市化的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

教育产业,城市竞争力,综合能力,可持续性发展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Industry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Yanqing Tia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Aug. 7th, 2022; accepted: Sep. 7th, 2022; published: Sep. 14th, 2022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industry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research. The education industry has shown a strong new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current global scope, and has a wid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many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Education industry and city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each oth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dustry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of modern city,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dustry stimulate the urban vitality, the space of education industry gathered promotes the gathered urban talents, the adjustment and update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so on.

Keywords:Education Industry, Urban Competitiveness, Comprehensive 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教育产业一直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接受教育是中国公民享受的基本权力,享受义务教育一直受到了法律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所以教育在我国不仅是一项非产业化的事业,而且是一项公益事业,不像农业和工业一样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也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人力资本产生的价值逐渐超越金钱的价值,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1]。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不仅影响了劳动效率,更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应将其产业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教育理应成为一个有投资、有收益的产业。而且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产生全局性、前导性深远影响的重要产业之一。教育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教育是国家公共服务职能之一。教育产业化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要,建立更加促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投资体系,将教育市场化运作更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促进教育创新。本文首先对关于发展教育产业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分析和讨论了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彼此促进的关系 [2]。

2. 对教育产业的认识

近些年,关于教育产业很多学者有着一致的观点,认为把产业经营的思维运用于教育,适应于提升产业效益的理念也开始应用于提升高等教育效益上。在来自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的诸多压力下,高等教育开始成为提升我国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正确认识教育的产业属性是认识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理论前提。教育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宗旨在于提高人在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其他产业一样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只不过工业生产是通过加工制造的手段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物质产品而教育生产是通过教育服务手段生产出有更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人才“因此教育是一种产业”具备产业共性。但笔者认为教育又是一种极特殊的产业,要深入理解教育的产业属性,还应从教育本身的内部关系来认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不敢正视教育的产业属性,而只把它视为单纯的社会性、福利性事业,其结果导致了教育的极度浪费和办学效益低下。如果从产业的新视角来办教育,通过构建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受益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产学研各环节的相互结合,建立教育发展的新体系,许多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3. 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

关于城市竞争力,近些年一直备受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国内市场上,与世界其他城市比较所具备的为自身创造财富能力并推动区域内、本国乃至全球带来更多社会创造财富能力和潜在的经济实力。有学者指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城市在整合社会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以及推动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3]。这种定义侧重于城市在区域发展和创造财富方面的作用,强调了城市和区域城市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这两个定义具有发展的眼光,在强调现实的竞争力的同时还强调潜在的竞争力,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说明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标。还有学者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经济体制、价值理念、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社会制度经济政策等多种原因综合下产生和保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进行自身资源协调配置的综合力量,进而达到城市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该概念侧重于都市的自我资源协调配置综合力量和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综合力量,但是未说明自我资源协调配置和经济社会持续性发展的终极目的。倪鹏飞(2002)对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概念为,在竞争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都市相比较,而存在的获取、竞争、占有、管理和转化城市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倪鹏飞的概念首次将为居民提供福祉的能力引入到综合竞争力的概念之中,同时也包含了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力量,也包括创造财富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没有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进来 [4]。

笔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是: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与发展中所具备的,获得、占有、管理与转化资源,从而进行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并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文章中认为,提高教育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地创新型人才是城市竞争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4. 教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国民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陆铭表示,提高了一个区域的教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对提高这个区域的社会平均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5]。城市经济是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所以教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教育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可以为教育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便利,广东自2008年以来开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改革,力求扭转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6]。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政府更加注重了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和支出,广东省逐步打造教育产业体系,数量众多的高校学生为广东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以美国为例,义务教育政策是全面向市场放开,全面运用市场机制。除义务教育之外,学生全部采用收费方式上学,只不过是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收取标准不同而已。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主要原因,就是通过运用“市场和市场有关的各种力量”,美国形成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产业总量位于美国经济所有产业的第三位,仅教育服务一项,美国每年创造的总收人就达到20,000亿元,为二百多万的求业者提供了就业岗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的教育产业,积极拓展对外教育市场,这对增加经济增长,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应地,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促使了中国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产生了许多重要变革。教育产业因其强大的经济附加值以及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拉动效应,而不断使整座城市升值。假如将每人受的高等教育收费以5000元计算,一年内大约有1200万人以教育消费形式上学,其一年的潜在利润将超过六百亿元人民币。此外,日益扩大的教育教学设备需求量还能够带动制造业、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教育办学建筑设施还能够促进建筑业、装修业等的蓬勃发展,从而刺激了企业投资;教育教学活动还可以促进文化、咨询、培训教育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学校的业余活动,可促进旅游业、商贸、餐饮、娱乐、图书、文化艺术等行业的发展。同时文化与教育产业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繁荣,精神文明建设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文化教育产品所催生的现代城市新环境中,新气息又促进了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也因此大大增强了现代城市的人口聚集和扩展功能 [2]。因此可以说,教育产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既成为城市发展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城市充满活力的重要元素,从而构建了教育产业与城市发展双向互动,协调发展的平台。

国际化进程也对城市发展提供了打造城市实力的客观需求,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教育产业和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教育产业以其巨大的创造力激活着城市的生命力,并构成了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5. 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助推城市竞争力

(一) 教育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教育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建设负有重要责任,提升教育生产力能够直接产生在科技上与人力资源上的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利益,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整体实力和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能力,而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是激活整个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起了教育和其他行业间直接的全局性的关联,从而也直接促成了中国教育产业理念的发展 [4]。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有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成为最关键的保障,将人才发展分为人力资源总量、人才质量,以及劳动力资源配置、开发与管理等方面。教育产业既可从数量上直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又可提高劳动人口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可充分满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职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从而有力地推动城市竞争力结构的优化,最终成为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人才基地”。

当今,城市文化教育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织发展,在城市竞争力中的战略地位与影响也日益凸显。教育文化既扎根于城市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核心资源和特色资源优势。一个城市的人文基因,往往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特征与城市文化底蕴。在丰富兴盛的城市文化底蕴层面,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也将大有可为。城市发展应该关注高等教育在城市文化传播与创造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并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让城市大学成为孕育世界先进文明的重要沃土。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积极总结、研究、传承、弘扬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文化,并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新的浪潮,形成了打造城市文化人文品格的巨大动力。城市教育产业通过对城市文化系统集中地传递与选择来发展、创造和更新城市文化,达到繁荣城市文化的目的。城市的教育产业还通过培育出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在价值取向、创业精神、创新氛围、交往操守等精神层次上的竞争力。所以,文化教育产业对于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和树立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强化意义。

(二) 教育产业空间聚集带动城市人才聚集。

汇聚、吸引和运用各类社会发展基本要素,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内核和主体。都市竞争性讲到底是国际竞争中的都市所拥有并获取有限数量的各种资源的能力,而这种资源中既包含了推动都市其他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如资金、技术、人员、信息资源等,又包含了推动城市社会精神文明积累蓬勃发展的基本要素,如进步观点、进步社会文化、进步思维等,而后再把这种资源转化成各类社会文明基本要素,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更快良好蓬勃发展。在城市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座城市如果能够将生产力各基本要素布局集中,使人力资源比较集聚,以及吸引和优化配置这些基本要素的能力就比较强大,都市的竞争能力也就比较强大,因为所聚集、吸收的各种要素,通过合理的配置及其优化,一定能转换成巨大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

近年来教育产业的空间聚集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全球高等教育行业研究的最新趋向。在柏林、巴黎、东京、伦敦之类的国际性都市中,若干所高校往往在一个范围内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一座比较集中的,以高校教育产业为特色的都市社区或成为拥有相当规模的小城镇,因此人们常把其称作大学城,大学城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较大,在学校城内以老师和学生为主导,以许多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以教学和相应的技术开发活动为主要内容,不少人在大学城就职,为大学城发展服务;二是大学城和学校所在区域的相互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学校城内的教学和科技开发活动主要是依靠教师、学生、社会资本、科技和信息、生活设施配备等物质条件实现的,在特定的地域内往往汇聚着如此之多的教学基本要素,对这种基本要素通过流动结合,从而产生了各种人员流、物力流、资本流、技能流和信息化,也因此学校能够取得一定的综合优势,再加上对教学投入所形成的较高回报,从而使得教学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和环境进一步集聚,并且在不断加强的空间联系中,集聚倾向和相应的较高收益率也增加了教育产出效益和产品创新能力。正基于此,新教育产品的空间集聚以及对城市人口聚集能力的影响,将重点表现在催生城市群内新的空间格局优势,并不断推动都市生产力中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城市产业布局结构更趋向科学合理,进而“重新绘制城市地图” [6]。

近年来,武汉市着力推进建设富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时代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强市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形成富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制系统,加快打造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武汉高质量发展。2020年,武汉市政府将推进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全国最具吸引力的科技创造创富平台。充分调动政策、市场和社区的合力,成功打造了“联想星空智慧谷”“光谷移动互联创谷”等13个创谷,打造高校创业孵化基地10个,建成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00多家,让人才平台遍布全城,人人都有创新成功。创业出彩机会。目前,武汉市已累计吸引了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拥有院士73人次、国家级重点人才655名、省部级专家690余名,人才总数已达到285万人。在人才技术创新带动下,我们国内第一款128层的三维闪存芯片、我们国内第一条5G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一些重要的自主研究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已在汉问世。在中国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估报告中,武汉市能力排名第5;在美国《自然》杂志于2020年公布的世界城市科研指数排行榜中,武汉市能力排名为国内第4、世界第十三名。充分体现武汉这座城市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教育产业正在以它自身形成的集聚力引起了人流、资本流、信息化等流量和流向的大量转变,进而改善城市内部结构,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三) 教育产业的调整和更新带动中国城市化的创新。

城市竞争力的强弱,最终体现在中国城市化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上。城市创新一般分为工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与行政技术创新三方面。按照城市工业经济学的传统看法,工业成为城市竞争力根本的创新主体,就是现代服务行业为重要产业载体,教育产业则是城市服务业的重要部分,所以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增强该市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从微观视角来说,技术研究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对科学技术真理和知识价值的孜孜追求,而这又和创新型城市对技术革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度关注相对应。所以,城市政府和高校之间应该互动相互合作,以打通彼此的组织界限和认识藩篱,形成了紧密连接的城市科技三螺旋的发展模式,为需求、资源、工具、流程、成果、应用等创新要素的自主流动提供了平台与条件,并建立良好的研发创造激励机制。

其次,从宏观角度上剖析,现代教育产业对于构建城市创新能力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创新方法,即以教育产业为杠杆,通过创新制度设计的思想,拓宽政策制定的思路,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建立学习型政府,从而有效提高政府的服务与创新能力。教育产业发展水平是城市也是各国政策和制度创新的体现。目前,政策和制度创新已经被全球各国政府普遍认为是推动教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教育产业能够带来经济价值,高等教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很明显的。由经济发展论可知,只有在完成由传授经验和传播传统的科学知识向培育人力资源的过渡之后,教育才可以说完全以产品的身份投入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计算出教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7]。

因此,我们应从教育产业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出发,把教育产业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全面地理解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其中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 结论与讨论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需求会不断増长,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显现出了日益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必备条件,促使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教育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凸显。

教育产业的发展态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庞大的就业人群聚集在城市里,一方面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源和产出的知识成果与城市发展能够实现有效互动。另一方面,城市也能从财政、政策和经济方面提供支持,城市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城市教育的规模发展。因此,教育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机制。

文章引用

田燕青. 教育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Industry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J]. 教育进展, 2022, 12(09): 3293-329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9504

参考文献

  1. 1. 孙宏峰.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产业分析[J]. 纳税, 2018(30): 154+156.

  2. 2. 王慧芳. 从供给侧改革看教育产业人才产品的供给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8): 10-12.

  3. 3. 线实, 陈振光. 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城市竞合: 一个理论的分析框架[J]. 经济地理, 2014(3): 1-5.

  4. 4. 谢贤健, 张彬. 四川省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及时空演变[J]. 干旱区地理, 2016(4): 877-885.

  5. 5. 汤凯, 许锦锦.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竞争力测评与优化[J]. 经济问题探索, 2016(9): 65-71.

  6. 6. 张超, 李丁, 张洁, 魏秀梅.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与演变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6): 8-13.

  7. 7. 罗涛, 张天海, 甘永宏, 邱全毅, 张婷. 中外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B05): 7-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