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279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5377

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想价值实践性的网络 思政教育研究

裴慧敏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4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15日

摘要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作为当代国外思潮的分支,其产生背景与19世纪中国面临的处境有相似之处,其主要内容的思想价值对当今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创者萨义德的《东方学》为主线总结理论内容并从中探寻其对当代网络思政教育的可借鉴之处,同时对其理论缺憾之处进行反思,以此推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国家发展,东方学

Research 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Post Colonialism Theory

Huimin Pei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pr. 6th, 2023; accepted: May 5th, 2023; published: May 15th, 2023

ABSTRACT

As a branch of contemporary foreign thoughts, postcolonialism theoretical thoughts have similar background to the situation faced by China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its main content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day. The oriental studies by Said, the founder of post colonialism theory,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explores its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flects on its theoretical shortcoming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Postcolonialism Theory,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tion-State Development, Oriental Stud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后殖民主义作为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的一种,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在西方社会思潮中并非主流,但在20世纪90年代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以萨义德为理论前驱,他与霍米·巴巴、斯皮瓦克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由于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研究领域、视角与方法的独特性。

2.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内容介绍

从基本概念上梳理,后殖民是一个包含着异质性、模糊性、变动性、混杂性的术语。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构建的历史流变来看,它肇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殖民地国家的解殖化阶段,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现在已经广涉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国际关系等一些列学科,因而具有广泛的学科性质 [1] 。一以时间维度界定,“后殖民主义”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二战”后,曾为“独立后的殖民国家”的代名词 [2] 。该词彰显了明显的时间顺序,“后–殖民”代表着被殖民过的国家独立之后的时期,亦是后殖民主义最初所代表的涵义;二从其涵盖领域看,由文学界生发从而演变、传达至政治理论界。其内涵也得以丰富,用“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来探讨殖民化带来的多重效应;三根据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阐述,阿希克罗夫特与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分别从文学与话语理论方面概括了后殖民主义的发展成果,后三者也被誉为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三剑客”。总结这一概念的产生到演变的过程,不难发现贯穿后殖民主义的一大特点是内涵的难以统一,因为“后殖民主义的构成是历史的、异质的,某些事后的归纳和概括只能是大致的” [1] 。本文以学术界公认的著名后殖民主义研究者萨义德之经典作品《东方学》一书为切入点,该书将后殖民主义理论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东方主义的批判、对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与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

2.1. 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萨义德在《东方学》2003年序言中明确认定东西方概念的关系,“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3] ,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外扩张与殖民,对东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悲痛与灾难。且西方社会也逐渐形成了对东方的固有偏见,这便是西方的静止不变的东方主义,萨义德将其称作为隐伏的东方主义,东方学被赋予了一种消极的永恒性 [4] ,因此东方这个词语在相当大的的程度上无法摆脱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们也一定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王国。” [5] 从词汇方面而东西方在上述意义上便具有了不平等性,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与社会对东方主义认识的片面性与污名化,由此对东方主义的批判与东方形象的重建便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2. 对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

曾遭受西方殖民的新独立国家在后殖民时代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是受到前殖民主义国家的影响,包括经济上商品的倾销造成的贸易逆差、政治体制压制、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侵略、外交方面民族国家话语权的丧失等;另一方面,刚刚诞生的统一民族国家内部百废待兴,当下需夯实民族团结的根基作为牢固纽带,也需要正确对待过去被殖民的历史,加强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以便于选择对国家而言正确合适的未来发展道路,但“我们的领导人和他们的文人走狗看起来并不能理解历史不能像一块黑板那样擦干净,以便‘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未来写上去,把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加到这些低等民族上,让他们遵从。” [6] 显然,在如何看待过去被殖民的历史方面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方面领导者与一些知识分子的选择不免隐含腐蚀人民大众思想意识的意味。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特殊性。“文化身份成为第三世界争取自身合法性以及在当今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角色认同” [7] 。因此,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殖民理论家认识到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现实境遇与纠葛中,澄清与重构自身的民族身份对于民族国家保持自身独立与继而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深切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与命运,如萨义德对第三世界妇女家庭与社会地位的关切,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对动摇西方帝国主义文化的霸权地位就有重要的作用 [8] 。

2.3. 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

萨义德强调,反对本质论即,不将东方人和西方人进行区分,同时也强调而不将东方人内部进行类型划分,比如闪米特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等 [9] 。并且萨义德认为这样的划分方式是永恒静止的,是机械的,也是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因为“这些类型将东方人目前的现实—衰微的、被殖民的、落后的现实—排除在外,除非作为供白种研究者进行说教的对象” [9] 。因此,不难得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所谓的“本质”只是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归根结底只是真实状况的“幻象”。但由此本质所生发的西方对东方的描述、控制与对抗思想和行为在其中如同缠绕在东方这棵参天大树上的藤蔓,其最终目的是将东方蚕食殆尽。

“《东方主义》分析迫使我们承认,所有的知识,即使是在其非常正式或‘客观’的结构中,都可能被污染了。” [10] 要治理污染,就要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的首要在于打破西方人笼罩在东方扭曲的幻象,并获得自身的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内外的认同。其次,东方国家并非一个同质化静态化的产物,有其内在的差异性与动态性,关注并承认东方内部彼此民族文化身份的共同与差异之处,求同存异,从而根本上创造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

3.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尽管萨义德论述的东方主义关注的焦点在于中东国家,但回溯中国19世纪被殖民的屈辱历史及当今世界西方的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渗透,相似的历史与使得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与启示意味,放眼当代,习近平指出,“当今,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 [11] ,聚焦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思想价值的实践意义,结合现代网络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萨义德在《东方学》中的一些真知灼见值得我国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进行参考与借鉴。

3.1. 从对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视中发展国家与融入世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 [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人民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越强,国家的向心力就越大。萨义德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视启示我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在网络空间中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活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时也要认识到国家内部少数民族在文化传统与习俗方面的差异性,尊重其特有的风俗习惯,以保持我国文化的独立性,树立文化自信,特别是面对西方国家与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在网络上传播的不当言论时,要及时准确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确研判与把控网络舆情,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国人民也走向互联互通,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融入世界,从实现自身发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开拓新的视野,扩大范式,采取新的教育方式,“要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 [13] ,我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享,为他们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共同体。

3.2. 从反本质主义中警惕文化霸权与文化渗透

西方对东方的“本质”定义具有时空上的持存性,作为东方世界的中国走在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上,更应该拒绝被西方世界所定义,而信息的生成与传递迅速的网络不失为传播“中国好声音”的便利工具。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西方世界的文化的特征在于“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 [14] 。其对外部人民即殖民地人民的剥削是残酷的,延伸至当今时代,其对内部人民,即对待美国本土的黑人所采取的政策与态度属于内部殖民性质,如何在西方文化霸权与文化渗透的今日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其路径有以下三种方式:

3.2.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守住网络阵地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外多元价值观的传入,尤其是借助于网络的隐匿性,使得网络上流传的思想过于繁杂,有些甚至是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比如过于开放的性文化与过于放任的自由等,此类多元价值对人民群众尤其是思想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要认识到其可能造成的恶劣后果并采取积极预防与辅助措施,如在对青年一代思政教育过程中讲求教育方法,将理论宣传的硬灌输改为网络动画、答题或视频的软植入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类型,积极传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把握主流价值观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3.2.2. 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娃娃抓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互联网时代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政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前网络在少年儿童的娱乐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如观看本土及外来动画片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软件的视频,不论是动画片还是诸如此类的视频软件,其中一些价值观如追星、炫富等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对青年儿童的价值观塑造作用也隐含消极。要破除其不良影响,就要在少年儿童价值观形成早期的生活学习中要恰当融入网络思想政治要素,对教师也要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这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夯实教育根基,协调多方主体。利用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少年儿童的娱乐活动和学习相结合,如在少年儿童所观看的动画片中加入思想政治要素,需制片人和审核方的参与,也需动画制作前期内容的编写研发,将整个过程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也要加入思政元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作用,在教学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有关部门要设立专门项目进行专题制作与发放,才能使其发挥应有作用,使少年儿童从小就汲取到思政教育的营养成分。

3.2.3. 通过网络进行终身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思政教育学习成果绩效考核制度

随着科技发展,知识体量日益剧增,要想紧跟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步伐,就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样,对于网络思政教育也是如此,要在社会上倡导终身思想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上形成透明公开的学习绩效考核制度,将思政知识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察,思政教育学习成绩与绩效相结合,如与学生的奖学金相挂钩,与公司员工的工资绩效相联系,设置合适的运行体制机制,形成全民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潮。

3.3. 从知识分子的责任中体悟对多主体的网络思政教育

萨义德在2003年出版的《东方学》序言中写到,“对于我们这种由环境所迫实际上生活在伊斯兰与西方造就的多元文化中的人而言,肩负着一种特殊的知识与道德责任” [15] ,即他承认作为一名“学贯东西”的知识分子有义务和责任对民族国家面临的难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因为“流亡意味着将永远成为边缘人” [16] ,所以要贡献作为学者的力量。将其迁移至当前我国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中,便是要对社会的多主体进行教育,使其承担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与义务。譬如教育政府官员在出现网络舆情时第一时间的正面回应,对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参与网络生活更加规范化与合法化。同时,不能忽视对一些高精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如萨义德所说的,此等“知识分子之背叛”正是纯正的人文主义如何堕落为沙文主义和伪爱国主义的征像 [17] ,因此要警惕网络中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叛变的出现,及时准确对高精尖知识分子进行相应网络思政教育。

4.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思想价值反思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阶级问题与文化批判。

4.1. 从忽视阶级问题到注重阶级教育

后殖民主义理论着重对西方殖民文化与污名化东方的批判,争取打破东西文化二元对立的禁锢以平等的国际话语权,但却将民族国家亟待解决之阶级问题悬置,“后殖民主义不仅忽视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也无视东方社会内部的阶级结构” [18] ,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方案。因此我国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可忽视对社会各阶级进行针对性教育,我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统治阶级的工农阶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保持工人阶级思想的先进性,以带动农民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如犯罪分子、分裂国家分子、分裂民族分子与阴谋颠覆国家政权分子,更要注重其在网络上发表的不当言论,对其进行劳改教育,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稳定。

4.2. 从单独文化批判到“多手抓”

由于后殖民理论家多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其对东方学与西方殖民的批判多集中于文化领域,“对19世纪后期来说,重要的不是西方是否已经渗入并控制了东方,而是英国和法国究竟是怎样认识它们这一行为的”,萨义德究其根本仍在强调认识层面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也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注重物质与实践的力量,要注重“批判的武器”的价值,一方面在网络中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方面要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要将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

5. 结语

后殖民主义作为对殖民后国家与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与西方帝国主义强势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进行对抗,对于殖民地国家社会的重建与社会边缘群体生存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后殖民主义,于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中以此为鉴,在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更加注重中华民族的民族身份,用自己独特的民族身份融入世界,同时警惕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渗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文化,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

项目课题为:基于社交网略分析的中青年心理健康评估、预警和干预策略研究编号:JSKJZK2023004。

文章引用

裴慧敏. 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想价值实践性的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Post Colonialism Theory[J]. 教育进展, 2023, 13(05): 2390-23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377

参考文献

  1. 1. 万雪飞.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43(1): 69-76.

  2. 2. 赵稀方. 后殖民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前言, 16-23.

  3. 3. 爱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9: 序言, 3.

  4. 4. 爱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9: 257.

  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525.

  6. 6. 爱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9: 4.

  7. 7. 王岳川. 大国文化复兴与文化身份确立[J]. 中国投资, 2012(6): 110-111.

  8. 8. 王李霞. 跨文化身份构建——基于霍米•巴巴的混杂北京理论[J]. 英语广场, 2020(16): 73-76.

  9. 9. 爱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9: 297.

  10. 10. 罗伯特•扬. 白色神话: 书写历史与西方[M]. 赵稀方,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1. 11. 习近平. 在会见第四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3-01(1).

  12. 12. 习近平. 十九大报告: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85.

  13. 13. 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 人民日报, 2017-01-20(2).

  14. 14.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61.

  15. 15. 爱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9: 10.

  16. 16. 爱德华. W. 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M]. 单德兴, 等,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2013: 56.

  17. 17. 爱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9: 14.

  18. 18. 段忠桥.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 北京: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