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Vol. 13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1211 , 11 pages
10.12677/ORF.2023.131020

日本学术视野下的中国京剧研究

——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中的研究项目析论

段 霞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以日本KAKEN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中国京剧研究的科研课题为主要内容,利用统计学与翻译学的方法,对日本学界中国京剧研究的整体貌相及学术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分析,并从京剧的传播、发展及受容,数据化整理,京剧脸谱、人物形象、舞台装置,歌舞元素,京剧与媒体的相互关系等五个方面对日本学界京剧研究成果进行了译介与述评。

关键词

日本学界,京剧研究,译介述评,KAKEN数据库

Research on Chinese Peking Opera from Japanese Academic Perspective

—Analysis Based on KAKEN Database of Japan

Xia D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2nd, 2022; accepted: Feb. 4th, 2023; published: Feb. 10th, 2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Peking Opera recorded in the KAKEN database of Japa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eking Opera researches from Japanese academics’ perspective by the methods of statistics and translation. What’s more, this paper also concentrates on the studies of the spread, development and reception of Peking Opera, data sorting, Peking Opera facial makeup, character images, stage devices, singing and dancing elem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the media.

Keywords:Japanese Academia, Peking Opera Studies, Translation and Content Review, KAKEN Databas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919年,梅兰芳首次带京剧团赴日公演,拉开了京剧艺术在日本传播与发展的序幕,亦成为京剧正式走向世界的开端。此后,梅兰芳又分别于1924年、1956年两度带团赴日公演,将有着中国“国粹”之称的京剧艺术正式带入日本民众的视野,同时也引起了日本学界对京剧的高度关注与研究。1955年,酒井悌发表的《京剧今昔话》成为日本学界最早有关京剧的研究。翌年即梅兰芳第三次赴日公演后,日本学界围绕对京剧的印象、梅兰芳与京剧、访日公演的魅力等主题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 [1] 。此后的百余年间,日本学者进一步以“京剧”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多维度、跨学科的多元化调查与研究,发表期刊论文多达270余篇,并从1992年开始,日本学者先后在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金的支持下针对京剧进行了集中性和系统性的国家级课题立项研究。可见,日本学者对京剧的持续性关注和研究兴趣。基于此,本文拟以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金数据库KAKEN中检索到的日本学界有关中国京剧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为中心,运用统计学和翻译学的理论方法系统整理与译介述评京剧在日本的研究史料及学术成果,厘清日本学者对京剧研究的整体貌相与学术特征,以期为京剧海外形象的建构提供他者视阈下的基础性研究资料,同时也为我国的“京剧学”研究提供跨文化的思考角度与史料信息。

2. 数据来源与筛选

本文数据来源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金数据库KAKAEN (以下简称“KAKEN”数据库),该数据库于1972年由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及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协助下建立,收录着自1965年以来所有资助的国家级课题的相关信息。本文首先检索1965年至2022年的科研项目题目中含有“京剧”的国家级课题,其次分别以“梅兰芳”“小杨月楼”“十三旦”“绿牡丹”等代表性京剧人物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最后合并重复课题,剔除诸如“東京劇壇”这类表述的课题后,基于上述筛选与统计得到日本学界关于中国京剧研究的有效课题共计30项。本文的研究即以此30项国家级研究课题为基础。

3. 日本学界对中国京剧研究的整体貌相

(一) 立项趋势

从1992年到2022年的30年间,日本学界关于中国京剧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共计30项,呈现了一定的历时规律(如图1)。21世纪以前立项课题仅有4项,其余均在2000年之后,2000~2010年立项课题13项,2011至今亦有13项,平均每年至少有一项课题立项,其立项速度呈现平稳态势。尽管从具体立项年份来看,日本关于京剧研究立项课题数量随年份略有波动,部分年份出现了断点,但从课题研究时限来看,自1992年开始迄今为止,日本每年均有关于中国京剧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处于在研状态中。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日本学者关于中国京剧研究的立项课题呈现出连续性趋势,并反映出日本学界对京剧研究的持续性关注。

Figure 1. The trend of initi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on Chinese Peking Opera in Japan

图1. 日本关于中国京剧研究科研课题立项趋势

(二) 研究类型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发现,如图2所示,日本关于中国京剧研究课题的研究类型主要有基础研究课题(B/C) 16项,青年学者研究课题(B) 6项,特别研究员奖励课题3项,萌芽研究课题2项,国际学术研究课题1项,综合研究课题1项,一般研究课题1项。整体来看,日本学界关于京剧研究课题的研究种类几乎涵盖了日本国家科学研究费的所有种类。从各类研究课题所占比例上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基础研究课题,占比最大,为53%以上;其次是青年学者研究课题占比20%;最后是特别研究员奖励课题占比10%;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与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规定,基础研究课题(A、B、C)是指一人或多人共同进行的独创性、先驱性研究;青年学者研究课题则指取得博士学位后未满八年的研究者独立进行的研究;特别研究员奖励课题指针对日本和外国特别研究员中优秀年轻研究者,为其在研究初期提供的补助性研究经费 [2] 。由此可见,日本科学研究基金在关于中国京剧研究课题上,重视具有独创性、先驱性的基础研究,并向青年学者研究课题倾斜。

Figure 2. Distribution chart of research types on Chinese Peking Opera in Japan

图2. 日本关于中国京剧研究的研究类型分布图

(三) 科研费用

从1992年至2022年,日本在有关中国京剧研究的课题经费上累计投入18,839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30万元),从经费支出比例上看(如图3),基础研究课题的经费达到15,832万日元,占比最大,约为84%。从课题负责人所获科研经费来看(如图4),其中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院冰上正教授所主持的四项有关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传统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其课题经费总计达到6443万日元,总占比为34.2%,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等项目研究成果高达336项,在所获课题经费和研究成果方面均占首位。

Figure 3. Funding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projects on Chinese Peking Opera in Japan

图3. 日本关于中国京剧研究不同课题研究类型的经费情况

Figure 4. Research funds and numbers of projects by different project leaders on Chinese Peking Opera in Japan

图4. 日本关于中国京剧研究中不同课题负责人所获科研经费及项目数量

(四) 研究机构与学术群体

日本从1992年开始通过国家级立项课题开展对中国京剧的研究。根据笔者对课题立项单位的统计发现(如图5),日本在中国京剧研究方面的研究机构主要以大学为主,其中早稻田大学(6项)和庆应义塾大学(5项)居首位,是日本研究中国京剧的核心机构;其次是明治大学和关西学院大学,立项课题数量均为4项;其后是立命馆大学和福井大学,均有2项;最后是九州大学、广岛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学艺大学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及公益财团法人东洋文库等机构的立项课题均为1项。

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on Chinese Peking Opera in Japan

图5. 日本关于中国京剧研究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在研究的学术群体方面,主要以大学教授及副教授为主体,且日本学界出现了在中国京剧研究领域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如庆应义塾大学冰上正(4项)、关西学院大学藤野真子(4项)、福井大学田村容子(3项)、立命馆大学三須祐介(2项)、明治大学加藤徹及福满正博(各2项)、早稻田大学平林宣和(2项)等;同时,留日学者在日本学界的中国京剧研究中亦发挥着积极贡献,其中直接由留日学者主持的日本国家级研究课题1项,留日学者作为成员参与的研究课题2项,同时,几乎每个项目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有中方学者或演艺家的积极参与和协作。

4. 日本学界的京剧研究课题及成果内容述评

截止2022年11月,笔者在日本KAKEN数据库中检索到日本学界有关中国京剧研究的课题共计30项,主要聚焦于京剧的传播、发展及受容,数据化整理,京剧脸谱、人物形象、舞台装置,歌舞元素,京剧与媒体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基于此,本文以30项立项课题为基础,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多维度对日本学界的中国京剧研究展开述评,以期为国内学者的京剧研究提供他者视域下的研究视角和跨文化思考。

(一) 中国京剧艺术的起源、传播与受容研究

京剧的前身源自清朝年间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徽班,在接受了昆曲、秦腔以及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后,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影响最大的戏剧艺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起源、传播与受容向来甚为关注,日本学者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起源、传播与受容的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少学者甚至关于该领域进行了多次立项研究。

岡崎由美“近代中国都市艺术的基础性研究”(1997~1999),以皮影戏与京剧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近代中国北方城市地区的戏剧艺术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对“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实地调查,收集了当时经营该校的知识分子的言论以及实际培养的戏剧演员们的证言,发现清末以来的戏剧艺术被视为了一种启蒙工具,将京剧视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倾向逐步形成。此外,该研究还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人们对传统戏剧的认知变迁和价值观变迁。

冰上正先后四次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框架下对中国京剧艺术进行了科研立项。在“近代中国北方戏剧艺术的综合性研究–以京剧和皮影戏为中心”(2002~2004)课题下,为阐明大都市多样性生态下的戏剧样态和相互关系,冰上正调研了从民国时期至2002年北京地区上演的京剧情况,从而明确了民国时期以来国剧概念的变迁;通过收集中国国内各收藏机构所藏的报纸资料等,建立了京剧剧目的数据库,并设置了京剧剧目数据库的标准;在戏剧艺术带来的故事传播与受容实态方面,通过对北京、山西、陕西、江苏,湖北等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以《西游记》为题材,对上演剧本的具体制作过程和故事传播途径进行了剖析,论证了清朝末期,河北及东北地区的皮影戏的形成与传播经过。并对民间京剧院以及中国民团艺术公演,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等来日公演进行了跟踪调查,对主办方、出演者及相关员工进行了采访;2005年,对神户市南京町、关帝庙、冲绳县的那霸市、首里城、冲绳县立艺术大学、读谷村、谢名亭、以及中国上海市,宁波市,绍兴市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冰上正提出了三点洞见,即主办方的政治意图和立场经常会影响舞台作品的具体演出,一种戏剧艺术的具体剧目或相关文化遗产,资料在后世能保存下来与否,保存状况如何,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的极大影响。在评价一部传统戏剧作品时需要正确把握上述两大要素 [3] 。

在“近现代华北地区传统戏曲文化的综合性研究”(2005~2007)课题中,冰上正又主要以清朝中期至今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戏曲为对象,对传统戏剧剧种的实态及变迁,京剧皮影戏的相互影响及上演和受容的实态,地域内及地区间的文化流通网络的具体貌相和社会经济史的背景等三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关于京剧方面,广泛收集民国时期的上演资料,从《全民报》等报纸资料中抽取了民国时期京剧上演的相关数据,推进了《清代燕都梨园字资料》等相关文献的数据库建设,通过对大量有关民国时期的京剧舞台和上演资料的整理与考证,厘清了西洋近代对民国时期京剧带来的影响。此外,还在北京收集了1950年至1960年中央广播局旧藏的公文资料,剧本及电影相关资料,约730件,并据此制作成目录后公开发布,该资料对考察民国时期的媒体政策与传统戏剧艺术的关系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变容与地域社会”(2010~2014)的课题中,则以中国华北地区的冀东系皮影戏,京剧,相声以及江南地区的皖南皮影戏和宣卷为对象,阐明了其形成与变容、连接城市与农村的传统戏剧艺术的网络构成,以及支撑这些传统戏剧艺术的社会经济背景,戏曲文化与地域性的问题,并制作公开了多元化的相关数据资料。在“近现代中华圈的传统戏剧与地区社会——以台湾的皮影戏・京剧・说唱为中心”(2015~2019)的课题中,则主要围绕台湾地区的皮影戏和京剧等传统戏剧艺术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从中国本土与台湾地区的比较视角,探讨了台湾地区戏剧艺术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现状。

松浦恒雄在“新中国建国前后传统戏剧的多角度研究”(2006~2007)中,整理了20世纪初叶至建国前期京剧戏单的形态变迁,并考察了其历史意义。当时,有关京剧戏单的研究在中日两国均尚未推进,该课题收集整理了散见在中日两国的各类京剧戏单,分析了新中国建国前后的时代大背景下,京剧在北京和上海的发展差异及其形态和内容随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变迁,探索了挖京剧的历时性发展及与北京上海二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福满正博“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域内域外的成立・传播・受容的综合性研究”(2015~2020),通过对1950年代中国各省戏曲研究所所调查整理的剧种、剧目进行挖掘分析,最终发表了日文版的全剧目数据 [4] 。同时对京剧、昆剧以及“明清乐”的相关人物进行采访调查,举办各类国际研讨会,通过明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在校内举办了数次京剧等相关戏曲的公演活动。将研究成果充分反馈给社会大众,突破学术研究的壁垒,召开京剧、昆剧的公演会,以期加深日本人对中国戏剧的理解,可以说客观上推进了京剧等中国戏剧在日本的传播与受容。在此基础上,福满正博还继续申请获得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立与传播的历史性・综合性研究”(2020~2025)课题,但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开展的多项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都暂时无法实现。

山下一夫有关“近现代中华圈中戏曲文化的传播流通变容”(2020~2025)的研究,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剧种对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进行了分段式研究,主要以广东省潮州和台湾地区的皮影戏和铁枝木偶戏,北京河北及东北地区的皮影戏,江南地区的宣卷以及台湾地区的京剧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根植于中华文化圈的戏剧艺术文化的实像进行立体化的全方面的把握。

(二) 中国京剧艺术的数字化整理研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戏曲艺术资源的数据化整理研究也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戏曲艺术资源的数据化不仅有助于抢救保护珍贵的戏曲资源和实现戏曲保护的创新性传承,同时也有助于让国内外戏曲艺术爱好者更好、更多、更便捷地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日本学界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数据化整理研究始于21世纪初,近5年来开始出现大量研究成果。

加藤徹在“京剧剧目的数据化”(2000~2001)课题中,为开展京剧剧目的研究,通过两年的时间收集了中国国内外的脚本、VCD及京剧相关文献等资料,并实际采访了从事京剧创作、出演、改编等工作的群体,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料,其中包括当时并未公开过的内部资料和证言等。根据其调查研究结果,加藤提出京剧剧目即便脚本内容完全一致,仍经常会因为出演者和观众评价的不一致而出现完全不同的解释和艺术定位。该现象的产生则是由每个时代的政治环境和京剧出演者的个性化因素导致的。此外在京剧剧目的分类上,加藤也提出应该充分考虑这种政治环境,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 [5] 。

时隔4年后,加藤徹又以“关于中国传统戏剧舞台效果的综合性研究”(2004~2006)为题获得了立项。加藤徹高度重视实地调查和田野论证,在2006年5月至11月半年间,参加了由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云南省京剧院、中国区民团艺术、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等在日本举办的7场大型公演,并对以上来日公演的主办方、参演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调查。在2007年3月,赴上海、宁波及绍兴等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据此,加藤徹再次强调了主办方的政治意图及立场,时常会影响到舞台作品的具体演出效果,同时戏剧剧目或相关资料的保存状况仍会受到社会政治状况变化的极大影响,因此在对传统戏剧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两大要素的影响。该思想主要发表于2007年由中央公社论出版的《怪力乱神》的论著中 [6] 。

中里見敬则在“滨文库所藏戏单・唱片的数据化与保存方法的改善”(2016~2021)中,提出九州大学附属图书馆滨文库所藏戏单是1930年代中国相当宝贵的戏剧上演史料。该研究完成了滨文库所藏186件戏单的整理工作,发行了《滨文库戏单图录:中国戏曲一览表珍藏》。并将戏单在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公开,此外发表了《中国戏单的世界:<戏单,剧场与20世纪前半期的东亚戏剧>》《滨文库所藏唱片目录》,并协同图书馆改善了戏单及唱片的保存状况。

三须祐介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动态研究:媒介,流通,民间”(2019~2022)的研究项目中,对于随着近代媒体一共成长起来的20世纪以后的中国戏剧而言,媒体所作的二次“记录”正是研究戏剧的宝贵资料。该研究以20世纪中国传统戏剧为对象,在戏剧上演及其“记录”的关系方面,从宣传,剧评,图像,映像等“记录”中分析了当时上演的实态,对于当下的戏剧出演团体而言应该如何活用这些“记录”,又应该从流通的这些“记录”中获得那些影响也进行了探讨。“记录”的建构(即数据化)和“记录”的介入(民间剧团的动态观察)这两种方法和视点出发,阐明了中国传统戏剧在20世纪所经历的“近代性”。以立命馆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为据点,对中国戏剧的剧单进行了数据化处理,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在网络平台进行了公开展示。同时还翻译了中国戏剧研究家付谨的《草根的力量》。三须祐介的另一个课题——“中国传统戏剧的‘记录’与‘记忆’研究”(2022~2025),则以推进以京剧代表的中国戏剧上演资料的数字档案化及公开化,对这些数据信息如何介入到戏剧上演及再生产中等视角,探讨了上演资料的“记录性”及戏剧(经验)的“记忆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20世纪中国戏剧的上演实态,进而剖析了20世纪中国的大众文化学的貌相。

(三) 中国京剧艺术中的脸谱、人物形象及舞台布置研究

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相互制约又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因而,对京剧舞台艺术的研究例来也是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的领域。日本学界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研究可以说最早就始于对京剧舞台艺术本身的关注。

矶部祐子则主要关注京剧地脸谱艺术,在“中国脸谱考”(1993~1994)中,收集了大量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各地出版的脸谱集资料的基础上,以京剧脸谱为中心,撰写了中国脸谱史及其色彩的象征意义,提出脸谱的形成受到了民间社戏及宫廷戏剧观的明显影响,脸谱中具有最具特色的红白黑三色,每种色彩均具有时代性、剧目性及地域性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地方戏剧对京剧的影响,并对比了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的脸谱色彩。

早稻田大学的平林宣和在“革命现代京剧中的人物形象及身体”(2003~2004)研究中,通过研读革命现代京剧的剧本,厘清了革命英雄获得“高大全”这种特殊人物形象的历史变迁过程,梳理了1969年发表于《红旗》杂志上有关批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文章及同时期发表的各类相关论文,掌握了文革时期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批判全貌。同时,平林宣和在同为早稻田大学的特别研究员刘文兵的协助下,实地采访了当时中国从事革命现代京剧创作的相关演剧人员,了解了芭蕾舞和体操艺术融入到京剧演技中的实况,并从对各类戏剧学校毕业生的采访调查中获得了大量有关京剧教育一线的信息,进而考察了“京舞体”三结合融入到京剧教育的具体现状,建设性地提出以上三大主题正是构成革命现代京剧的人物形象及身体的主要元素。

在平林宣和的第二次立项课题中——“关于大正时期梅兰芳访日公演研究”(2014~2019),则收集调查了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公演时,中日两国相关的报纸杂志等资料,厘清梅兰芳在日本社会受容的过程。并将收集整理的相关中日文资料进行了数据化处理,在讨论梅兰芳在日本社会的受容时,主要以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等与之的相关往来为焦点,调查分析了初次赴日公演以前日本文人与梅兰芳的交往事迹 [7] 。通过该研究,还澄清了由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戏剧在日本是如何受容的,解析其具体貌相。同时分析了在大正时期的日本,中国戏剧是如何表象又如何被接受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金获得者中唯一的一位中国留日学者李墨,在“京剧舞台艺术的基础性研究”(2004~2005)项目中,通过对北京和天津的实地调查,重点采访了景荣庆,王鸣仲,刘曾复,张宝华,蒋连启等五位京剧名家,了解了由景荣庆1930年创立的中国最早的国立戏剧学校“中华戏曲学校”的戏剧教育情况,以及由尚小云创立的荣春社的教育概况。同时,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作为武生名家的王鸣仲老先生还对杨小楼派的昆曲“夜奔”的演技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各位京剧名角的实地采访调查,李墨在“民国时期的京剧演员的培育”部分,提出创立于清朝时期的三庆班的艺术手法正是当下京剧舞台艺术的本流;“民国时期的京剧演出方式”部分,挖掘掌握了国营戏剧学校、旧式京剧教育机构的科班,剧团所称的“社”的运营方式及演出方式,同时作为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时,在“舞台艺术”部分,通过对历代名伶的实地采访,真实详尽地记录了诸位戏剧名伶们的精湛演技与艺术表达 [8] 。

先后任职于早稻田大学与福井大学的田村容子对京剧艺术研究投入了持续性的关注,曾三次围绕中国京剧艺术进行了科研立项。前两次立项主要围绕京剧的文学创造及舞台装置,最后一次立项则主要围绕上海地区京剧与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传统剧的新作研究”(2006~2007)课题中,田村容子对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及北京的文献史料馆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了民国前后期中国京剧艺术的舞台装置情况,从传统剧目的新剧创作的视点解读了20世纪中国戏剧的近代化,为研究20世纪中国戏剧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中华民国时期京剧的舞台装置研究”(2008~2009)中,田村又从图像和文字资料两方面调查了民国时期京剧舞台装置的具体情况,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京剧舞台装置的发展及京剧舞台装置从上海向北京传播的过程,探讨了20世纪中国戏剧所向往的“近代”究竟为何物,并对“中国近代戏剧希望实现的视觉化效果”进行了考察。

(四) 中国京剧艺术中的歌舞元素研究

在“唱念做打”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中,唱和念构成了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部分,而做和打则构成了其中的“舞”部分。日本学者对京剧艺术中的歌舞元素研究亦值得关注。

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的加藤富美子作为日本学界最早以科研课题立项形式开始对中国京剧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亚洲地区的音乐文化继承与培育的方法论研究——从亚洲共同教材的视点出发”(1992~1993)课题中,以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为研究对象,从演技、场面描写、自然描写、动作伴奏及乐器学习过程中的唱功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歌舞伎与京剧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存在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性。同时,为促进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加藤富美子还从“戏剧创作手法与音乐”和“乐器学习与音乐”两个维度,提出了戏剧文化中的音乐文化传承性教材的开发及运用方法。

明治大学研究员富燦霞则在“中国舞蹈中的传统身体观研究—传统中医学身体观下的身体表现技法的探讨”(2019~2023)项目中,以中国戏曲的“传统技法中动作的表现原理”为基础,通过传统中医学的身体观的文献考察及实际技法的研究,在中医学京剧,中国舞蹈,日本舞蹈,琉球舞蹈的专家们协同研究下,阐明了中国舞蹈中的传统身体观。发表了《从京剧的化妆艺术看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及《京剧的表现技法中所见的中国传统身体观——两种表现与脏腑经络中气的状态》等重要学术成果。

(五) 中国京剧艺术与媒体的相互关系研究

京剧艺术的传播、交流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各类新闻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的作用,日本学界探讨中国京剧艺术与媒体相互关系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田村容子和藤野真子两位。

其中,田村容子在前两次的围绕京剧新作的创作及舞台装置进行立项后,又在2011~2013年获得了“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戏剧与媒体的相互关系”课题的立项。该研究主要考察了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戏剧与媒体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对1910年至1930年代,各类报纸和杂志的编辑对以京剧主的各类戏剧的参与实态进行了调查与深入挖掘。作为其重要成果,发表了《<孤岛>时期上海跨剧种的互动关系——两种《明末遗恨》及“改良”之口号》《<顺天时报>和剧评家辻听花初探》、20世纪京剧的记忆与记录》《梅兰芳访日公演对日本戏剧人的影响:福地信世为例》 [9] 等学术论文。

关西学院大学的藤野真子教授作为日本学界长期关注中国京剧发展动态的研究者,曾先后四次围绕中国戏剧进行了科研立项。在“关于民国时期上海京剧发展的研究”(2003~2005)的项目中,藤野真子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馆内的相关资料,以1910~1920年的相关媒体报道为中心,通过对该时间段内各大剧场发行的小新闻报道、《晶报》等娱乐系列小新闻中的艺术专栏剧场广告专栏、综合文艺杂志中专门性的戏剧报道以及《申曲日报》等地方戏剧系列的小新闻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厘清了民国时期上海京剧的发展情况,并以冯子和与周信芳两位京剧演员为核心,从上演剧目的内容,具体活动履历,媒体评价以及与媒体出版社的相关性等多维度展开了论述。

在“民国时期上海传统戏剧的展开研究”(2006~2007)课题中,藤野真子则详细调查了新中国建国前1920~1940年期间的各类报纸戏剧杂志的相关报道,提炼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调,分析了戏剧评论家对周信芳的评价及认识的变化,指出周信芳建国后的评价是在建国前逐步构筑起来的。周信芳是新中国建国前后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京剧演员,代表着整个上海戏剧界的演艺高度。在其发表的《周信芳与“剧评家”》中,则详细分析了周信芳在剧评中是如何被评价的。此外,作为该课题的重要成果,藤野真子还发表了《周信芳评价的转换与确定》《1940年代的周信芳评价》《中国戏剧研究—以中国戏剧的“现代化”为中心》《档案资料中的榛苓小学的展开及其教育》 [10] 等系列学术论文。

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记录’与媒体的多角度研究——以剧评・报纸・图像为中心”(2012~2015)及“关于20世纪中国戏剧上演实态‘记录’的研究——以与媒体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中心”(2015~2018)的两次立项中,则主要在“记录”的概念基础上,运用报纸杂志等刊登的剧评等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分析阐明了媒体与20世纪中国传统戏剧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并对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图书馆馆藏的各类资料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挖掘遗漏的各类“记录”资料,弥补了中华民国时期传统戏剧史的不完备之处。

5. 日本学界对中国京剧研究演进的学术特征

通过分析日本KAKEN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中国京剧的研究课题,可以发现日本学界对中国京剧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学术特征。

(一) 研究内容的多元化与深入性

尽管日本学界开始集中性地对中国京剧艺术进行立项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涉及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却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入性的明显特征。在研究领域涉及到了京剧的起源、发展、国内外的传播与受容,京剧的数字化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京剧中的脸谱、舞台装置、人物形象、音乐与舞蹈元素,京剧与媒体的相互关系等多维度。在研究内容上,不少日本学者通过多次的立项对京剧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系统研究,如冰上正通过四次立项对中国不同区域的京剧艺术展开了历时性的综合研究,而藤野真子通过三次立项围绕20世纪上海地区的京剧艺术发展与媒体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 研究机构的核心化与稳定性

纵观日本以科研立项课题形式对中国京剧开展的系统研究历程可见,日本学界对京剧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些核心且稳定的科研团队,如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明治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时还形成了在某一领域系统深入研究的核心研究学者,如以京剧与媒体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的藤野真子,以北方京剧艺术与地域社会发展为研究焦点的冰上正,以京剧的数据化研究为中心的三须佑介,以京剧舞台艺术创作为研究重心的田村容子等。正是在稳定的科研机构和深耕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保障下,日本学界有关京剧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

(三) 研究方法的田野化与综合性

日本学者一向重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在对京剧的传播与受容,民间剧团的动态发展,革命现代京剧的人物塑造,中国戏曲学校教育概况,京剧舞台艺术等进行采访调查的研究过程中,日本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多次的实地调研和考察。他们的足迹涉及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广州、西安等广大城市与农村地区,在中日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下获得了大量丰富而颇具研究价值的一手材料。同时,日本学者在对京剧研究过程中还重视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在京剧艺术的舞蹈元素研究中引入了中医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京剧的表现技法探究了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在对京剧的传播与受容的研究中引入了政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京剧艺术在国内外传播与受容过程中受到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媒体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野调查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为日本学界的京剧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证性素材。

(四) 研究成员的国际化与协作性

虽然在日本科研立项课题中日本学者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留日学者也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力量,中日学者之间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正是日本学界顺利开展中国京剧艺术相关研究的重要条件。在日本立项课题中由留日学者主持的科研项目尽管只有1项,但纵观日本学界诸多有关京剧的相关课题组成员,会发现有大量中国学者的参与。在日本学者开展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来自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京剧相关机构的学者、艺术家及演员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中日学者在京剧研究领域中的交流与协作,既体现了日本学界京剧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也为中国京剧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助力。

6. 结论

本文以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金KAKEN数据库中的科研项目成果为主要内容,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日本学界以科研项目研究中国京剧艺术的整体状况及代表性研究成果,并探讨了日本学界京剧研究演讲的学术特征和发展脉络。日本以科研项目形式开展对中国京剧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日本学者对京剧的研究依旧处于活跃状态,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与热情,因此译介与述评日本学者对京剧研究的学术成果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不仅能为国内学者的京剧研究提供他者视阈下的跨文化思考与研究视角,还能为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发展及受容等领域提高大量丰富详实的基础研究资料。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0年度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近代以来贵州文人与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QN2020010)。

文章引用

段 霞. 日本学术视野下的中国京剧研究——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中的研究项目析论
Research on Chinese Peking Opera from Japanese Academic Perspective—Analysis Based on KAKEN Database of Japan[J].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01): 184-194.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3.131020

参考文献

  1. 1. 韩婉茵, 汪洋, 刘岩. 中国戏曲在日本的多维展演与译介研究[J]. 翻译与传播, 2022(1): 66-78.

  2. 2. 刘岩, 叶霞, 周淼. 日本学界山西研究的他者视野——基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金项目析论[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9(6): 60-66.

  3. 3. 氷上正. 近現代中国の芸能と社会: 皮影戯•京劇•説唱[M]. 东京: 好文出版, 2013.

  4. 4. 福満正博. 中国伝統演劇の全国地域別の劇種と劇目の総覧[J]. 明治大学教養論集, 2016(3): 103-180.

  5. 5. 加藤轍. 京劇:「政治の国」の俳優群像[M]. 东京: 中央公論新社, 2002.

  6. 6. 加藤徹. 怪力乱神[M]. 东京: 中央公論新社, 2007.

  7. 7. 平林宣和. 大正時期日人対於京劇的認識状況——以1919年梅蘭芳在帝国劇場演出劇目為例[J]. 梅蘭芳表演体系研究——梅蘭芳誕辰120周年国際学術研討会文集巻, 2016: 309-311.

  8. 8. 李墨. 京劇の身体伝承―新旧養成制度と流派をめぐって[J]. 演劇研究センター紀要Ⅱ早稲田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演劇の総合的研究と演劇学の確立>第2号, 2004: 197-206.

  9. 9. 田村容子. 男旦とモダンガール: 二〇世紀中国における京劇の現代化[M]. 北京: 中国文库, 2019.

  10. 10. 藤野真子. 上海の京劇――メディアと改革[M]. 北京: 中国文库, 20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