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11(2017), Article ID:22843,10 pages
10.12677/ASS.2017.611207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Philippine Student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n Philippine Students in Beijing

Kaihua Zhe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Nov. 7th, 2017; accepted: Nov. 21st, 2017; published: Nov. 28th, 2017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which includes four aspects of cont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 from Philippines,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the relat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u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were conducted on Chinese-Filipino students and non-Chinese students. Then our data and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recording was subjected to meta-analysis and we collect the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of Philippines students in cross-culture of China.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we investigate them through the adaptation of life,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and problems, we specifically proposed to strengthe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student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life, soci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learning life adaptation.

Keywords:Overseas Student from Philippines, Chinese-Filipino Students, Non-Chines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在华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与研究

—以北京高校菲律宾留学生为例

郑凯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7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1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8日

摘 要

在本文的研究内容中,笔者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之后针对北京地区的菲律宾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录音,并对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及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在搜集在华菲律宾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方面,主要是通过对生活适应性、社会文化适应性以及学习适应性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与统计。最后,本文依据调查结果,从生活方面、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学习生活适应方面具体总结了在华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

关键词 :菲律宾留学生,华裔,非华裔,跨文化适应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全球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全球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菲律宾已逐步成为一个多民族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菲双方领导人认为彼此应遵守相互尊重和地位平等的原则,努力展开双方国家的建设,使中菲共同发展,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菲律宾留学生来中国留学 [1] 。然而,在华留学的菲律宾留学生们,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性格习惯等都与中国大不相同,必然会在交流上产生一定的障碍 [2] 。众所周知,每一个留学生初到新的国家,由于环境的大不适应,往往产生跨文化的适应性问题,甚至还会产生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心理问题。所以,想尽办法缩短在华留学生的适应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从研究在华菲律宾留学生适应性问题入手,尽可能的帮助在华菲律宾留学生解决交流方面的障碍,使他们交流起来更便利有效。

2. 问卷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2.1. 问卷调查对象简介

本次对接触的12个菲律宾留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8名,女生4名,其中男生比女生多,通过基本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菲律宾留学生在华年龄主要集中于20~40之间,这正是人生学习、发展事业的关键年龄阶段,符合菲律宾留学生的来华目的;所调查的菲律宾留学生来华时间都比较长,未超过一年的只有1人,超过25个月的人数多达5人;来华的菲律宾留学生主要是在中国攻读硕士学位,其次是为了工作需求进行的语言进修,汉语水平大部分都集中于中级水平,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菲律宾留学生都不是第一次来中国。具体信息详见表1。为了将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期发现来华留学的华裔菲律宾留学生与非华裔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不同,笔者还对6名华裔菲律宾留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女比例为4:2,年龄主要集中于31岁及以上,以攻读硕士学位为主,相比于非华裔菲律宾留学生,华裔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大部分超过了一年,汉语水平也都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学习时间较长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同时大部分华裔菲律宾留学生都不是首次出国。

2.2. 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借鉴跨文化适应理论,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及论文写作,力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探索影响菲律宾留学生适应的个人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地域因素,旨在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问卷调查设计在参考了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和蔡荣寿教授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潜在障碍及对策》(2009)后,主要涉及生活适应、社会文

Table 1. Demographic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表1. 在华菲律宾留学生人口统计信息

化适应以及学习适应三方面,具体内容见表2

Table 2. Chinese Filipino students i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表2. 在华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问卷表

2.3. 问卷的发放

本文拟对接触的18名菲律宾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于发放问卷较少,其中发放的问卷回收率、有效率都是100%。同时,虽然调查对象较少,本文选取的调查对象笔者能够长期接触,有利于研究的实施,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4. 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1) 社会生活适应状况

为了充分了解菲律宾留学生在北京生活的社会生活适应现状,本部分调查主要包括11个项目,主要涉及四个角度的问题,分别为语言、环境、交往以及日常生活的适应。依据设定的问卷调查表,对每题的平均分进行统计、计算,得到的结果如图1图2所示。

通过图1图2能够看出,在华菲律宾留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总体一般,同时,还能够看出,

(注:横轴表示平均分得分,纵轴表示题目)

Figure 1. Chinese Filipino students and non-Chinese Filipino students living in social conditions

图1. 非华裔菲律宾留学生和华裔菲律宾留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状况

(注:横轴代表题目编号,纵轴表示平均分得分)

Figure 2. Chinese Filipino students and non-Chinese Filipino students in social life adaptation status comparison

图2. 华裔菲律宾留学生和非华裔菲律宾留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状况对比

虽然菲律宾留学生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不同,但是整体趋势是一致的,比如,关于住宿问题、遵守中国的交通问题等方面;菲律宾留学生在和中国学生交朋友、北京的公共环境、遵守中国的规章制度、住宿问题等方面的适应性都较好,然而,相对而言,关于医疗服务、思乡情绪、北京的气候以及交通问题等方面的适应性较低,具体表现在(前面的数据是华裔菲律宾留学生,后面的数据是非华裔菲律宾留学生):

a) 医疗服务(2.7, 2.6)

b) 思乡情绪(3.6, 3.2);

c) 北京的气候(3, 2.8);

d) 交通问题(3, 3.2);

2) 社会文化的适应情况

调查菲律宾留学生参与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现状,以此了解菲律宾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此部分调查问卷共计14题,主要通过人际交往、文化活动、校园生活及日常生活四个角度具体探讨了菲律宾留学生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频繁程度。根据问卷调查表,统计并计算出各题的平均分,得到如图3图4的结果。

通过图3图4还可以看出菲律宾留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活动主要包括旅游(4.72, 4.78)、中华才艺课,包括剪纸艺术、书法、古筝等(4.62, 4.93)、与同学一起游玩(4.48, 4.7)、参加学院组织的相关留学生活动(4.38, 4.64)。而参与度较低的主要有:勤工俭学(1.9, 2.0)、课外活动,例如汉语沙龙、演讲比赛等(2.86, 2.9)、读中文报纸杂志(2.8, 2.93)、看中文电视、电影(3.2, 3.45)。通过上文分析可以总结出,北京高校的菲律宾留学比较倾向于参加高校所组织的关于当地生活文化生活的活动,然而,关于学校所组织的针对性不强的活动,菲律宾留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有部分原因是受语言的影响。整体而言,在北京学习期间,菲律宾留学生大都能够运用求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并能够亲身体验在北京生活的乐趣。只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才能够拓展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积极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活动才能够充分体验当地文化。

3) 学习适应状况

为了了解菲律宾留学生在北京高校的学习适应现状,此部分调查问卷共计11题,主要包括留学生的

(注:横轴表示平均分得分,纵轴表示题目)

Figure 3. Filipino students involv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图3. 菲律宾留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状况

学习内容、授课方式、学习评价、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外活动以及规章制度六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对比分析,依据调查问卷表,对每题的平均分进行统计,结果见图5图6。通过图5图6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关于学习适应状况方面,菲律宾留学生的整体适应状况一般。

3. 在华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 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

影响生活方面适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周围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均对菲律宾留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注:横轴代表题目编号,纵轴表示平均分得分)

Figure 4. Philippin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comparison

图4. 菲律宾留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对比

(注:横轴表示平均分得分,纵轴表示题目)

Figure 5. Filipino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tion

图5. 菲律宾留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

(注:横轴代表题目编号,纵轴表示平均分得分)

Figure 6. Filipino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tion comparison

图6. 菲律宾留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对比

首先,菲律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而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高,空气干燥,夏季温度高达38度,冬季温度则低于0度。因此,很多菲律宾留学生刚到北京时,很难适应北京的低温和高强度的紫外线,有学生甚至患上了皮肤病。到了冬天,外部气温低,即使拥有比较完善的取暖设备,但同样会为菲律宾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某种程度上的不便。

其次,在饮食方面,对于菲律宾留学生特别是非华裔的菲律宾留学生来说,适应北京人的饮食习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菲律宾留学生的口味比较清淡,偏爱酸、甜两种口味。而与菲律宾留学生恰恰相反的是北京人主要以油腻和辣为主,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北京的豆汁,它只被极少数的菲律宾留学生所喜爱。大部分的菲律宾留学生选择自己动手做家乡的食物便是由于他们无法适应北京的饮食习惯,所以这也为菲律宾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些许不便。

3.1.2. 社会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

菲律宾留学生远离亲人、朋友到北京来求学,他们为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都希望在北京求学过程中可以多结交一些朋友,一方面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这些朋友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排解思乡情绪。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菲律宾留学生尤其是非华裔的菲律宾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教师以及当地的居民的交流交往都比较少。

菲律宾留学生对北京人的总体评价一般。尽管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以及北京人豪放、热情的品性在菲律宾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原因就决定着菲律宾留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文化适应能力。

此外,还有更深入的问题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着。比如,菲律宾留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乘车不讲公共秩序、不讲卫生、随地吐痰、谈吐不文明、语气态度不好、不遵守交通信号灯等现象都属于社会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3.1.3. 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不论菲律宾留学生来京求学选择什么专业,学习的期限多久以及如何获得经费支持,他们的首要目的是学习,都是为了来北京学到自己想学的新知识。研究表明,总体上北京高校里的菲律宾留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表现为一般。大多数菲律宾留学生表示自己不能适应北京高校的教学方式。有些高校的菲律宾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但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因此很难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中国,教学强调以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主要汲取和消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不注重自主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他们对中国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

4. 加强在华菲律宾留学生管理的建议

4.1. 做好留学生的心理辅导与住宿管理

留学生在华生活满意度主要由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这两个重要因素决定 [3] 。为了帮助留学生提高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建议学校选派具有专业素质的辅导员。由于留学生的社交圈相对较小,他们不仅更加需要情绪宣泄和倾诉的对象,而且还需要在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辅导员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留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通过与之沟通提供必要的开导和帮助,则会帮助留学生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应给予不断地鼓励与肯定,注意对他们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地疏导。关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应该在菲律宾留学生入学报到时清楚地告诉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给他们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关于北京高校的住宿条件,大部分菲律宾留学生希望能住单人间,对提供的住宿条件不是很满意。此外,对于很多留学生反映的宿舍空间太过狭小,缺少放置衣物的衣柜,导致宿舍整体布置很乱的问题,他们没有收到学校相关人员做出的及时且合理地解释。学校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对于留学生所在国经济条件较好的,通过恰当地调整部分留学生的住宿费用,改善其住宿条件,为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宿舍。

4.2. 加强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培训与社会交往

据跨文化适应阶段的理论知识可知,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来华留学生,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蜜月期阶段,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兴趣,往往充满好奇心,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观望态度,可以让菲律宾留学生对中国先有一个初步客观整体地认识,通常采取向他们讲解中国国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危险阶段,是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期,该阶段决定跨文化适应的成败。因为在此阶段,留学生在新环境中不断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巨大、生活方式的不同,常常表现出沮丧、无助、疏远、消沉、低迷等症状。因此高校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等,帮助留学生在中国高校逐步适应。恢复期和适应期,学生在此阶段会不断的适应目前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当在教学管理中不断渗透中国文化。

留学生通过跨文化社会交往获得的经验和经历,有助于他们在异域文化氛围中快速适应和成长。建议学校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社会交往的机会,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邀请留学生参加通过学校各大社团之间策划的联谊会,同时可以依据各个国家的不同习俗,与留学生共度西方节日,以此达到增进跨文化之间交流和碰撞的效果。学校要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英语沙龙、派对等,通过这些活动来结交更多的朋友,对中国学生的思维、沟通方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联系当地文化部门举办地方节庆团体活动时组织留学生参加,留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到百姓家中体验,切身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4.3. 改进教学模式

留学生的学术适应状况不仅取决于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自身素质,而且与校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建议学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集思广益的心态,主动汲取先进的西方教育理念,增进师生间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和实践机会。北京高校的留学生所选专业大多是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性,以语言、新闻、经济、管理为主,对文化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更高层次,留学生之所以选择来中国学习经济和管理,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独到的眼光、广阔的视野,看到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阔的市场。

大部分的留学生希望通过在华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希望能够深层次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经济现状,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参与课堂互动的愿望,以此希冀能够把西方理论与中国模式更好地融合。针对菲律宾留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议学校为留学生联系所学专业的相关企业,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可以帮助联系留学生在业余时间为大型商业活动和展会做义工,去外贸公司做翻译,对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语言方面提供帮助等等。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跨文化学术适应期,学校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中国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

5.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北京菲律宾留学生,了解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表明,其跨文化适应状况一般,其中,华裔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优于非华裔菲律宾留学生。同时,笔者试着从个人生活适应、学习生活适应、社会文化适应等方面分析状况,期望对北京菲律宾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有所助力。

文章引用

郑凯华. 在华菲律宾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与研究—以北京高校菲律宾留学生为例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Philippine Students in China—A Case Study on Philippine Students in Beijing[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11): 1477-1486.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1120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传忠.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0): 194.

  2. 2. 陈丽菊. 学前专业菲律宾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难点及对策[J].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 2010(4): 134-136.

  3. 3. 戴宝印, 查芳灵. 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构建初探[J]. 社科纵横, 2013, 28(3): 134-13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