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0578 , 5 pages
10.12677/ASS.2021.102051

冷战后德国对华发展战略演变及未来趋势

范亚琼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收稿日期:2021年1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15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24日

摘要

南巡讲话后,我国开辟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德国政府抓紧时代机遇,调整对华政策。科尔政府率先推出亚洲战略,积极发展同华贸易往来。施罗德政府为巩固双边关系引入对话机制。默克尔政府则在继承前任政府对华经贸合作为主的基础上,引入价值导向。在默克尔明确不再参与2021届选举后,德国换届选举后对华政策仍将以默克尔政府时期为基准,强调价值导向作用。而中国也应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双边关系的政治不确定因素加以应对。

关键词

德国对华战略,默克尔政府,换届选举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Germany’s Development Strategy towards China after the Cold War

Yaqiong Fa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Received: Jan. 25th, 2021; accepted: Feb. 15th, 2021; published: Feb. 24th, 2021

ABSTRACT

In 1992, the bipolar pattern ended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orld pattern developed toward multipolar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after the speech of the Southern Tour, China opened up a new road to develop socialism. The German government has seize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Times to adjust its policy towards China. The Kohl administration took the lead in launching the Asian strategy and actively developed trade with China. The Schroder administration introduced a dialogue mechanism to consolidate bilateral rel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rkel government introduced value ori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previous government’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th China. After Merkel makes it clear that she will not participate in the election in 2021, Germany’s strategy towards China will still take the Merkel administration as the benchmark and emphasize the value orientation. China, meanwhile, is coping with potential uncertainties that could affect bilateral relations.

Keywords:Germany’s Strategy towards China, The Merkel Government, Election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欧盟成立以来,德国在欧盟内的地位日益增强,处于欧盟核心领导层面,也主导了欧盟对华的态度。德国作为西欧发达经济体,其经济体量较大,长期居世界前五的水平。因此其对华战略主要看中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潜力,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相对淡化政治合作。纵观德国对华战略,更多的是适应中国经济变化,推动双方经贸合作。2021年德国将进行换届选举,作为欧盟内的核心领导国,其对华政策将直接决定欧盟对华态度。在默克尔明确不寻求连任的背景下,探究德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可能走向,对中国调整对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 科尔政府加强经济合作

自二战后,德国除恢复本国经济建设,更是不断试图恢复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传统企业造成了冲击,德国不得不寻找新的贸易合作伙伴,创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此时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快,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极。同时亚太地区人口较多,市场需求大,企业发展不完善,为德国企业提供了“进场”的现实基础。而彼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为德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科尔政府在考察了亚洲经济发展潜力之后,决心要与亚洲建立经济联系,并提出双方建立面向未来的合作关系 [1]。随后,科尔政府成立专项组,负责制定同亚洲国家的新战略。1993年,德国成为欧盟最先公布新的对亚战略的国家,其中强调了德国对华的新战略部署。其亚太战略的核心为加强同亚洲国家经济合作,扩大直接投资。而中国则是此次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支点。科尔政府为推动同华的外交关系发展,做出了三项指导原则:其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拒绝承认台湾独立国的地位;其次不干预中国内政,避免在人权问题上同中国公开对峙;最后通过经济改革的方式推动政治体制变革。这三个原则后来演变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德国模式 [2]。

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德国开始积极推动同华交往,并主导了欧盟对华的经济活动。德国政府在经济上加强同华合作,增加外资投入并为中国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同时在环境保护等双方具有争议的领域展开对话协商。1993年德国对华出口超过100亿马克,同比增长近一倍。1随后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签订多项贸易协定。20世纪末,德国已成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用先进的技术打开了中国市场。

3. 施罗德政府深化政治合作

施罗德政府在科尔政府注重经贸合作关系之上,推动中德政治互信,在政治交往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西方国家盛行“中国威胁论”,常以人权、环境等问题质疑中国政府。为维护中德的经贸发展,施罗德政府倡议双方定期举行领导人会晤,以对话的形式解决双方的争议问题,以协商的方式摒除政治偏见,务实经贸合作 [2]。2002年德国调整对华战略,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深化政治合作,加强社会交往。

在高层对华协商的基础上,中德关系逐步由经贸扩展至更多领域。在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后,德国率先向中国道歉,并表明持续推动中德合作的决心。施罗德政府真诚务实的态度推动了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00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到235.26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30.7%。22005年,德国对华投资达134.2亿美元,共计5000余个投资项目,相比施罗德上台时投资额增长了将近4倍。除经贸合作增长外,中德关系发展全面开花,政治磋商、高层互访不断。社会关系也逐步发展,双方开启留学奖金,彼此承认学历,民间交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3]。2005年中国成为德国在亚太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双方关系稳步发展,德国更加注重对华交往,决定同华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德国政府所奉行的实用主义交往原则,有效推动了中德关系发展。

4. 默克尔政府引入价值导向

默克尔上台初期,一改上任政府对华态度,以铁血手段进行改革,双方关系为冷冻期。其虽未中断同中国的经贸合作,但却对前任政府以经济合作为主,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方式有所不满。究其原因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西方国家有所忌惮,加之不同的社会体制,使得西方国家对华始终持怀疑态度。同时冷战的历史经验,也使得西方国家对华有所顾忌。简单来说,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同的社会体制,造成西方国家对华敌对态势。默克尔上台后,以对华的强硬态度来维护其所代表的民主理念。2007年,联盟党发布了自重新组阁以来的第一份对华文件,明确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政治原则,强调了合作伙伴价值观的一致性,并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对手。同时夸赞了印度的民主政体,呼吁德企重视同印度的合作 [4]。早在默克尔第一次访华时,就对中国的人权、法治等问题提出了异议,督促中国应尽快进行体制改革。在该政策出台后,默克尔再次访华,公开谴责中国在知识、技术上的剽窃,双方在法律、价值观层面产生严重分歧。2007年9月,默克尔无视中国的抗议在德国接见达赖喇嘛,动摇了双方建交基础,中国政府因此取消与德国的战略对话。双方外交陷入僵局。在德国带动下,西方主流媒体对华评价以负面新闻为主,使得“中国威胁论”成为西方对华态度。

2008年的金融危机逐步席卷全球,随后欧债危机使得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放缓,欧盟内部矛盾丛生,为中德缓和矛盾提供机遇,成为中德关系破冰期。在经济衰退的大形势下,默克尔政府重新以实用主义作为对华战略的指导思想,淡化价值观因素,寻求和中国长久的经济合作。为表达德国政府的寻求合作的诚意,在第七届亚欧峰会之后,德国政府明确指出奉行并坚决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中首次强调了台湾的归属问题,不支持西藏独立地位 [4]。在德国积极表态下,中德关系开始回暖。2008年德国总统出席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两国逐步重启对话协商机制。2016年中国成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合作伙伴。随后默克尔访华时,也重新将经济议题作为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断拓展中国市场。由于中德双方贸易互补性,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衔接 [5],形成牢固的经贸往来。2010年默克尔访华期间,首次承认了中国的市场地位,代表着默克尔政府对华战略仍旧强调以经济合作为主,奉行实用主义外交原则。

在经贸合作的推动下,中德双方开始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边关系进入升温期。2012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规划了德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指出德国外交应以经济合作为核心,其中包括德国同中国有所争议的法治、人权、环境保护等问题。32014年3月,中德双方发布了《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不仅强调了两国的经济战略伙伴关系,更推动双边关系政治领域的深入 [6]。同时,两国完善了高层领导协商制度。默克尔上任初期中德贸易额为762.7亿欧元,2019年,中德贸易额达2057亿欧元,4实现贸易总额翻一番,双方贸易额稳步发展。在全面战略伙伴的推动下,德国一改对“一带一路”政策的质疑态度,表示愿以集体形式加入。同时,顶着来自美国的压力,同华为开展5G合作。纵观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其并未摒弃价值观外交,虽选择实用主义的外交原则,让价值为利益让路,但其政策文件中不乏出现以德国普世价值观影响中国政治发展。在默克尔访华时多次提到中国法治的缺失,足以证明德国用经济合作辅以价值转变的态度。

5. 德国对华政策未来走向及中国应对

自默克尔政府上台后,带领德国走出之前的发展颓势,稳固经济。同时在外交层面,德国成为西方民主价值的捍卫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同中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有效的双边制衡,成为德国寻求对华战略的主导因素。故而即便2021德国将举行换届选举,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将会延续。究其原因如下:首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维持同中国的经贸合作,符合德国的切实利益。其次,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在2019年刚促使欧盟推出新的对华战略,将自身的外交利益扩大至欧盟层面 [7]。中欧关系的友好发展也为中德关系走向奠定基础。最后,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中首次强调了价值取向,虽有所淡化,但仍就对双方合作产生价值导向,符合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

随着默克尔下台,内阁改组,中国对双边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应有所准备。在对外经贸合作层面,首先要完善中国的法律保护体系。长久以来,中国都忽视对市场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立法保护,长期被西方国家所诟病。反观德国以工业为主,处事较为严谨,习惯以成文条例办事。为此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一方面可以促进双方经贸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西方对中国社会缺乏监管的固有印象。其次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培养高端人才,重视科技研发。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德国现凭借其高端制造业引导经济发展,获取经济利益。同理,中国也应在巩固现有制造业优势的同时,扩大科研投入,为制造业升级打下基础,扩大产品附加值。最后,以经促政。通过经济合作施加政治影响,以切实行动逐步改善德国对我国的质疑。

3Deutscher Bung, Unterrichyung durch die bundesregierung, Globalisierung gestalten-Partnerschaften ausbauen-Verantuortung teilen, Drucksache, 17/8600, 8.2.2012.

4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在双边关系层面,从默克尔政府对华态度演变来看,德国对华战略将以经济为主导,以价值为导向。在默克尔任内,双方合作以经济为主的总方向不会变。但德国最高领导人的变化会给中德关系带来不确定因素。首先,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体,经济体量居世界第二,德国不会搁置同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同时掌握世界最先进的5G技术,双方对此达成合作协议。因此中德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双边关系不会改变。其次,德国换届选举后自民党、绿党5可能会参与联合执政,其所倡导的民主原则使其对华态度将成为中德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对此中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沟通机制,以磋商化解矛盾。在国际舞台上,更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承担大国责任,展示大国担当。最后,随着中德经济地位逆转,双方又同为制造业大国,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对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德国在对华合作时,几乎将合作限定在经济领域。新政府对华态度存疑,可能会导致中国无法从德国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中国应积极拓展、深化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合作领域的拓展,在难以达成合作的领域,积极斡旋,寻求一致。

6. 结论

纵观冷战后历届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德国对华政策以经济合作为主,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原则。直至默克尔上任,德国在对华关系中引入价值导向。双方在经历一次关系冷冻期后,又重新将经济合作做为双边关系的基础。2021年德国即将举行换届选举,内阁重组将会为中德关系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基于默克尔价值外交尝试的失败,新政府将会延续默克尔后期以经济为主导,以价值为导向的对华战略。由于绿党有参与组阁可能性,德国对华战略的价值因素可能有所提升。对此中国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对话磋商解决分歧,扩展双方合作领域。

文章引用

范亚琼. 冷战后德国对华发展战略演变及未来趋势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Germany’s Development Strategy towards China after the Cold War[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2): 356-36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2051

参考文献

  1. 1. 朱雪宝. 德国的新亚洲政策及创建开拓型中德关系[J]. 国际经济合作, 1994(1): 22-24.

  2. 2. 刘丽荣. 德国对华政策的特殊性及其对欧盟对华政策的影响[J]. 德国研究, 2013(3): 45-57.

  3. 3. 闫俊屹. 冷战后德国外交政策探微[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5.

  4. 4. 赵柯. 解析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J]. 欧洲研究, 2010(5): 91-112.

  5. 5. 田力. 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

  6. 6. 邱研. 默克尔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探析[J]. 领导科学论坛, 2015(19): 33-34.

  7. 7. 熊炜. 德国对华政策转变与默克尔的“外交遗产” [J]. 欧洲研究, 2020(6): 1-15.

  8. NOTES

    1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2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5无论是自民党还是绿党都格外强调自由、人权等西方价值观。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