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6 ( 2021 ), Article ID: 43349 , 7 pages
10.12677/ASS.2021.106215

近10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研究综述

辛欣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1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21年6月17日;发布日期:2021年6月24日

摘要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学术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文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进行界定,为随后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新时代探索以及理论与现实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进而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给出了评价与建议,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更好地发现问题、展望创新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新时代探索,理论与现实价值

A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Marxist Outlook on Nature in the Past 10 Years

Xin Xin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y 17th, 2021; accepted: Jun. 17th, 2021; published: Jun. 24th, 2021

ABSTRACT

With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research on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has also continued to deepen, and a series of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academic field.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nvolved in the article,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study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i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evalu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with the hope that later researchers can better discover problems, look forward to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opinions.

Keywords:Marxist View of Nature, Man and Nature, Explo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ory and Practical Value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一门学说,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研究综述有着独特的价值,它不仅科学的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我们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导;此外,马克思还倡导尊重和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维、方法去审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最为突出的代表作为《自然辨证法》,它是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到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2.1. 古代自然哲学思想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是欧洲辨证思维发展史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公元前5世纪左右,产生了以逐步深入地探究物质结构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哲学。沈顺福 [1] 认为,受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制约,人们的活动空间十分狭窄,故而古代人类社会关于自然界看法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朴素性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譬如恩培多克勒所主张的“水、火、气、土这四‘根’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基本要素”,以及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万物都是由带有它本身的特质的更小的种子所产生”等等。杜乐琛 [2] 还指出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消灭性的特征,认为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亡中,处于不断的流动和无休止的变化中。田宝祥 [3] 认为,尽管古代自然哲学大部分的观点都存在着虚构和臆想的事实,但是它将事物内在的力量归结为其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他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

2.2. 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18世纪的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运动的发展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刘轶飚 [4] 指出,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否认“神创论”的思想,他们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加运动就能解释世界,用任何超自然原因去解读世界都是不正确的,故而其对自然界的看法体现了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以及进化论的辩证法思想。刘琦 [5] 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但他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本质是肉体感受性,感觉和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觉的结果,从而发展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恩格斯 [6] 指出:法国唯物主义者用极其犀利的话语对旧的传统和设施进行批判,以自然状态论和社会契约论作为思想武器,主张国家应该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使其生活在良好的自然状态中。此外,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法国哲学家们觉得宇宙就是一部经久运转的大机器,自然界在各种内外力的配合下不断变异,产生各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同时还主张环境左右意见,但又宣传意见支配环境,故而此种自然观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2.3. 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自然观的创立,除了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渊源以及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之外,还以德国古代自然哲学为奠基,代表人物有康德、赫尔德、谢林等人。刘鹏 [7] 指出,黑格尔的许多自然哲学思想,极大的论证了时空的内在统一性,他将自然界看成是一个鲜活的整体,从生命产生的过程来分析物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特点,为人类日后进一步认识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打开了一扇窗户。付畅一 [8] 认为,康德在时空变换和物质运动等方面的哲学论断,揭示了宇宙的结构及其内在变化规律,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观的宇宙画面。翁寒冰 [9] 指出,虽然德国哲学家的辩证法思想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有助于人的能动性发展,其主张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主体。

3.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本内涵和特征的研究

结合当今人类整体生存之困局和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国内外学者对其基本内涵和特征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研究,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图景,足资借鉴。

3.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

许多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总结了许多丰富的论点。马万利 [10]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然观思想进行研读,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际上是一种人化自然观,自然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打上了人的烙印的,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地对自然界进行各式各样的改造。谢平振 [11] 认为“抽象的自然观”严重的脱离了实践,而“人化自然辩证法”则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除此之外,自然界什么都没有。白雪涛 [12] 在《生活环境与健康》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主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人们在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

此外,耿新建 [13] 也在其“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批判地继承传统自然观中的时代精华,其实质上是将人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关系看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化,但是这种建构自然的活动是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地进行自身生产和他人生产,其与自然形成的关系是最具人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历史本质的关系。故此,可以将此种自然观称为一种实践唯物主义性质的自然观。

国外学者们也从社会历史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揭示。马尔库赛 [14]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在这种自由的活动中,人类在历史中重新创造了关于“人的自然界”,不仅人在历史中生成,而且自然界也在历史中生成。列斐伏尔 [15] 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强调,那独立于我们之外的“自在自然”,在未与人类发生关系之前,只是处于一个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而已,并非是绝对不动的,强调要从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角度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反过来人又通过实践而试图改变自然的束缚,从而实现对自然的统治。斯密特 [16] 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对卢卡奇的自然观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自然与社会是不能划等号的,自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范畴,自然的社会烙印与独立性具有高度统一性,其中劳动起了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它使得自然不断趋于社会化,故而人化自然的程度大小与人类在社会实践所用的时间是呈正相关的。

3.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特征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的特点,代表人物有白孝天、麦飞燕、卢卡奇及斯密特等人。白孝天 [17] 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革命的、科学的、开放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时代变迁中依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具有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朱光婷,王巧婷等人 [18] 则立足于当下构建“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和实践性,是实践、生态、精神的三重结合,更是自然、社会、人的三重统一。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这本书中,卢卡奇 [19] 也同样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的重要观点,关于自然界的具体表现形式、内容范围的定义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斯密特在卢卡奇的基础之上得出自然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的重要结论,他认为,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而言,自然不能完全与人类对其进行利用改造的历史相融合,自然界在被占用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它自身的独立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重要特征,它在实践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史与人类史、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斯密特 [20] 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承认外界的规律和运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但是它自身只有成为‘为我之物’的时候,即在自然组合进行人与社会的目的中去的时候,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对于人的显现程度社会生产实践水平的制约。

4.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20世纪取得了新的突破,产生了以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为代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1.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进行概括,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宗子熠 [21] 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由物质构成的有机的和无限循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自然界的所有力量彼此交错,最终达成动态的平衡。张翔宇 [22] 提出,系统自然观是在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旧的还原论及决定论当中的不合理的因素,将目光聚焦到对自然界的演化机制的研究中,创造性的提出了系统这一概念,同时还对注重结构和功能这一范畴的整体把握,由此揭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论述了在自然界这个大的系统里边,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演化发展的运行规律。周在娟 [23] 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主张的世界,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科学传统的相结合的统一体,他们将阴阳五行说的思想与实验分析法融合在一起,关注其中的辩证统一性,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时空观。岳芬 [24] 指出,整个自然界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不仅是线性的简单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存在与演化、确定与随机、线性与非线性、简单与复杂的辨证关系。

4.2.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在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主要依托于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是对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互相制约的,故此要不断的变革生产关系,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积极打造人与自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美丽家园,从而抵达人人都得以自我享受和自我实现的共产主义彼岸。杜晓从 [25] 指出,生态自然观体现的是一种生态科学的思想,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强调要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它还主张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遵循生态自然界的一系列规律,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协调和把控生态系统中的变动因素。李枝秀 [26] 强调,生态自然观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然应该与人类为主体,在承认人的主体性的前提条件下去推动生态问题的解决。它有助于人们跳出“中心主义自然观”的陷阱,找准自身的位置,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从而为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和生态文明的实现奠定基础。

4.3. 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世界的总的观点,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概括总结。

肖玲 [27] 指出,“天命论”“胜天论”等主张对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观点,实际上都隐含着人工自然观的影子,在近代,关于人工自然观的哲学概念也获得一个巨大的飞跃,哲学家们纷纷对人工客体进行研究,深入挖掘自然改造的内涵,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等新的论断,阐明了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目的和方式的统一关系,在此前提之下,马恩首次提出了“人化自然”的学说,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人。张莹 [28] 提出,人工自然观关注人类创造的领域,强调实践在改造自然中的历史意义,超越了过去对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认识的局限性,主张两者实现高度的统一和发展,不仅延伸了自然观的研究尺度和范围,而且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任峰 [29] 也指出,人工自然观是对其基础之上的旧的自然观的深刻反思,它克服了以前经验的、唯心的自然观的缺点和不足。

5.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的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着重分析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

5.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姚亮 [30] 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是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科学主体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其日后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先进的思想基础。朱开锋 [31] 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探究,有助于人们从理论层面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头脑,从而更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乔瑞金 [32] 指出:恩格斯的在《自然辩证法》这本书中揭示了劳动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科学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深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封毅 [33] 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主张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就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谢皓明 [34] 在《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一文中指出,就现阶段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种种事实而言,如果人们只考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统治自然,而不考虑建设自然,为自然服务的方面,就会使整个自然界包括社会内都要受到损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辩证的自然观,它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辩证地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深刻的复杂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理念。刘慧 [35] 等人认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人们许多保守落后的传统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故此促使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世界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祛除了落后思想中的糟粕,为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引领,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第二,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张俊桥 [36] 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为我们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一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尽管国家已经从各个层面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生态问题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时常发生,我们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同时,必须在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指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6. 评价与展望

首先,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研究越来越重视,国内外学者从“历史渊源”“基本特征”等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的丰富与创新,同时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其次,根据本人所研读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学术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研究视角,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理论的层面。故此,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上升空间,以期从中挖掘更多的思想精华。

此外,总的来说,学者们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的过程中,还是着重于定性研究,譬如对生态自然观、历史自然观、人化自然以及系统自然观等方面进行研究,缺少系统性的阐述,其深度和维度还有着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的展望。一方面,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放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与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进一步掌握其蕴含的科学哲理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剖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界现有的成果,反之,应回归到著作本身,阅读原文既可以不受他人文章的影响,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对著作中鲜有人研究的理论进行探索,并且结合当代实践经验,使理论更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文章引用

辛 欣. 近10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Marxist Outlook on Nature in the Past 10 Year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6): 1554-156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6215

参考文献

  1. 1. 沈顺福. 自然与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纲领[J]. 伦理学研究, 2014(1): 40-44.

  2. 2. 杜乐琛. 中国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文化的影响[J]. 大众文艺, 2017(4): 153-155.

  3. 3. 田宝祥. 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探析——基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诠释维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5(1): 7-10+26.

  4. 4. 刘轶飚. 浅析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J]. 克山师专学报, 2013, 22(4): 116.

  5. 5. 刘琦.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 32(3): 41-44.

  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6.

  7. 7. 刘鹏. 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到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转变[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0): 281-282.

  8. 8. 付畅一. 《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6.

  9. 9. 翁寒冰.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3.

  10. 10. 马万利.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解读[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3(5): 13-15+28.

  11. 11. 谢平振. 马克思人文关怀的自然观思想及其辩证实践启示[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3(3): 69-74.

  12. 12. 白雪涛. 生活环境与健康[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13. 13. 耿新建. 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14. 14. 马尔库塞, 李杨. 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1: 365-404+418.

  15. 15. 列斐伏尔. 辩证唯物主义[M]. 张倩,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 90.

  16. 16. 斯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 欧力同,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74.

  17. 17. 白孝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演变研究[J]. 党史博览理论版, 2019(5): 19-21, 26.

  18. 18. 朱光婷, 王巧玲, 肖蓉, 黄丹, 李科.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哲学基础于实践构建[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 37(2): 8-10.

  19. 19.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4.

  20. 20. 斯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 欧力同,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93.

  21. 21. 宗子熠. 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与历史逻辑[J]. 文化学刊, 2018(12): 92-94.

  22. 22. 张翔宇.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系统自然观[J]. 今日科苑, 2018(7): 66-70.

  23. 23. 周在娟. “自然辩证法批判”的批判[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6.

  24. 24. 岳芬. 西方环境美学中的中国生态思想影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7.

  25. 25. 杜晓丛.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麦茜特有机自然观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26. 26. 李枝秀.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18.

  27. 27. 肖玲. 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J]. 南京社会科学, 1997(12): 22-26.

  28. 28. 张莹. 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17.

  29. 29. 任峰.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生态文明构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17.

  30. 30. 姚亮. 恩格斯辩证法辩证: 基于人类学维度的自然观生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 35(1): 1-4.

  31. 31. 朱开锋.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河南农业, 2016(7): 58.

  32. 32. 乔瑞金, 闫宏秀.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读本[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33. 33. 封毅.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了我们什么[J]. 中共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6): 126-128.

  34. 34. 谢皓明.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考人与自然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19(14): 234-235.

  35. 35. 刘慧, 毕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现实指导意义[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1): 86-88.

  36. 36. 张俊桥,卜萝.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9,6(60):291-29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