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11  No. 07 ( 2022 ), Article ID: 53361 , 11 pages
10.12677/AAM.2022.117456

城镇老年失能与养老居住选择

刘美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29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6日

摘要

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已加快,失能老年群体也在增加,为响应“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高品质生活”等政策,如何精准定位城镇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平衡问题,这就需要了解真正影响养老居住选择的关键要素。本文运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CLHLS)数据进行多项无序Logit回归剖析城镇老年人养老居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老年群体失能的增加,独居的养老方式被选择的概率显著减少,而与子女一起居住以及入住机构的方式被选择的概率显著增加。在研究中为进一步分析该群体的养老居住选择,还将家庭支持与失能程度进行交互发现家庭支持存在着显著的调节作用,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因此本文提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构建友好型家庭,更新升级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提供细致入微的养老服务,合理协调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发展,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预防保健,推动医养结合。这对今后构建更加全面、相互衔接、供需平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一代的品质生活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城镇老年群体,老年失能,养老居住意愿,影响因素

Urban Elderly Disability and Elderly Living Selection

Meiling Li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Jun. 4th, 2022; accepted: Jun. 29th, 2022; published: Jul. 6th, 2022

ABSTRACT

The aging process of the current social population has accelerated, and the disabled elderly popul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In response to the policies of “positive aging”, “healthy aging” and “high-quality life”, how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elderly service demand of urban elderly group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of pension service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key factors that really affect the choice of elderly living. This paper uses the 2018 China Health for the Elderly (CLHLS) data to conduct a multinomial disordered Logit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ial choice for the elderly in urban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ability in urban elderly groups, the probability of living alon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living with children and living in institutions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study, in order to further analyze the group’s pension housing choi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y support and disability also found that family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which can reduce unnecessary investment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home care services, build friendly families, update and upgrade th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al care services, provide meticulous care services, reasonably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care, community care and institutional care,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of the elderly, an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This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connected,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the elderly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generation.

Keywords:Urban Elderly Groups, Elderly Disability, Willingness to Live for the Aged, Influencing Factor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绪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我国共有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合约26,402万人,占全国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和约19,064万人,占到整个的13.50%。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重,“银发浪潮”的到来,老年人群体已呈现基数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老人多的特点,目前看来失能老人的数量更是步步提升。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相关调查分析,我国城乡各类不同类型的失能性老年群体将近有4063万人,占到城乡总人数的18.3%。据报道,到今后的2030年和2050年,我国社会上失能老人数至少两年分别达到每年近6168万余人和9750万余人。面临着此般压力,失能老年群体压力与挑战与日俱增,我国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但在具体衔接过程中还存在未能充分融合等问题。基于此,了解并掌握城镇老年群体的最真实的养老居住选择意愿,对解决当前养老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优化相应的养老资源配置、提高老年群体的品质生活的意义重大。

2. 文献综述

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意愿的探究向来都是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此类研究也较多,大多数学者基本围绕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社会因素、传统伦理等传统性因素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就人口特征因素而言,宋宝安(2006)从社会学角度对城乡老年群体的养老方式选择进行分析,从人口特征、社会地位和家庭情况进行探讨,得出性别差异、年龄、文化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结构和身份地位这些影响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 [1];龙书芹、风笑天(2007)首次将调研范围锁定在江苏四个城市,并将四个城市的老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广大的现代城市居民中养老居住选择受传统的亲子养老观念影响的比重还较大,大部分家庭仍然选择居家养老,并且老年人的整体年龄、性别差异和知识文化程度都对他们的养老选择有显著影响 [2];张争艳、王化波(2016)把珠海市老年人口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多分类logistic对养老居住意愿的回归显示,老年群体的年龄、居住地、是否了解养老机构以及家庭年收入对养老意愿影响显著 [3]。

其中对于经济因素来说,李敏(2014)课题组在研究中指出老年人个人收入因素会对养老方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高等收入与低等收入的群体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概率较低,但中等收入的群体更有可能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方式 [4];易成栋(2019)等学者在探究老年人居住满足程度及影响因素时,发现子女经济支持、人均GDP对该意愿的满足程度的影响会显著增加 [5];而孙鹃娟(2017)通过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回归结果,指出在城乡老年群体中,经济收入因素对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意愿几乎无显著影响或影响程度很低。由此看来经济类因素既存在显著影响也存在不显著影响 [6]。

就健康状况而言,焦亚波(2010)根据上海市老年人未来养老居住意愿的问卷结果,分析发现随着老年群体生活自理能力的不断削弱,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却逐渐增强 [7];周晓蒙、刘琦(2018)运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回归指出随着老年失能程度的增加,与子女同居以及机构方式养老的意愿显著增加,同时能够获得情感、照护支持的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一同居住 [8];陶涛、丛聪(2014)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发现,老年人的自身状况以及心理感受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选择非家庭的养老方式主要源于心理的感受、身体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9]。

对于家庭支持而言,丁志宏(2017)等学者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指出家庭支持对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显著相关,获得子女情感、经济以及生活照料较少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 [10];谢萌(2016)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在家庭支持中,子女人数以及居住方式对老年人是否选择去养老院养老呈现显著影响 [11];刘增法(2022)等学者利用2018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建模分析,研究得出子女的数量越少,老年群体越是会选择机构或者独居养老,而子女数量越多,越会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 [12]。

虽然大部分学者基于一般性角度对养老居住意愿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多从老人整体性角度进行分析,但整体缺乏一些系统性的框架,因此后有学者在研究老年群体的一些医疗照顾需求时使用的安德森模型可以为此类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所谓安德森模型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别:其一,诱发性因素,一般测量的是年龄、性别、教育、婚姻等人口要素;其二,需求性因素,指与健康状况相关的方面,如失能程度;其三为使能性因素,指的是一些经济来源相关的要素以及一些养老支持方面的考量。张文娟、魏蒙(2014)依托于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上的需求数据,构建安德森模型加社区因素的整体分析框架,得出新构建框架中的这四类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非失能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选择并且显著影响 [13];陈娜、邓敏(2021)也在此模型基础上剖析,得出失能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受经济状况、主要照护者意愿和社区因素的共同作用 [14];赵青(2021)发现随着失能程度的增加,老年人更加愿意选择同子女居住以及入住养老机构 [15]。尽管运用此模型的分析在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研究中将老年失能作为核心变量来分析养老居住选择的研究不多,失能程度对养老居住选择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变量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影响度的深入剖析,这可能会弱化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其次现有养老居住选择是多样的,应该加以比较分析,这也是现有研究所缺乏的,从而显得系统性、理论性不足。

因此,本文采用不过度依赖于传统性的因素去分析城镇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选择,通过分析整理将失能程度作为核心自变量,在安德森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模型框架,同时还关注到不容忽视的家庭支持方面,并与失能程度进行交互分析,放大家庭的调节作用,以此来为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状态以及构建完善精准的服务体系提供借鉴与建议。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简称“中国老年健康调查”,英文简称CLHLS)2018年的公开数据。这项数据覆盖范围广,调查对象数量大,包含全国大部分地区,目的就是想要发挥各种影响老年健康生活的有利因素,推动全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健康生活。最新一次大规模调查是在2017~2018年,这次调查共收集15,874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较为详细的相关信息。

3.2.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城镇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意愿,具体指“独居”、“与子女同住”以及去“机构”的养老方式。同时注意到老年人的失能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将其重点纳入研究中,失能老人为老年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对于养老及医疗服务需求都是较为迫切的,本文参考影响广泛的Andersen模型,将目前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归类到前倾因素、需求因素和使能因素。

3.3. 变量选取

1) 因变量:养老居住选择。主要根据选取的问卷中对老年群体的某一问题的询问,“您希望哪一种居住方式”,并列出以下几个选项:一是选择“独居方式(或仅与配偶居住)”、二是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三是选择入住“机构”的养老方式,其中机构养老具体指入住老年公寓、敬老院或者福利院。

2) 自变量:分为前倾因素、需求因素、使能因素三大类型。a) 前倾因素为: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教育年限等人口基本要素;b) 需求因素为:生活自理能力,并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完全自理、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如何对这一等级划分,参考这一领域应用广泛的自理生活能力评价Katz法,是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六项指标,包括老年人独立洗澡、自己穿衣服、能够在室内适当活动、自己独立上厕所、自己能吃饭、自己控制大小便,如果老年人自己一人能完成所有项目,就评为由完全自理能力;如果老年人自身出现1项或者2项不能靠自己完成的项目且需要有人帮忙,该情况评为轻度失能;如果个体存在3项或者4项自己不能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也需要他人辅助则评为中度失能;如果个体存在有5项或者6项不能依靠自己完成的项目,且更需要他人的辅助,该情况评为重度失能。c) 使能因素为:家庭收入、生活来源是否独立、基本生活来源是否足够、是否有一项社会保障、与老人一起居住的家人数、子女的数量等相关变量。如表1所示。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urban elderly

表1. 城镇老年人描述性统计

3.4. 模型拟合检验

在构建相关模型进行该研究问题的分析之前,共线性诊断的情况是应该最先考虑到的,所以需要对选取的这部分自变量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这一检验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的诊断方法,具体结果显示所测变量的取值在1.01~2.21的范围内,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不存在大于10的情况,因此符合要求。另外,方差膨胀因子的均值在统计学上也具有意义,所以可以不用再考虑目前选取的这部分自变量的共线性问题,可以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Table 2. Variance expansion factor test of related variables

表2. 相关变量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4. 居住意愿分析

在城镇老年人关于“您现在与谁居住在一起?”这一问题中,有79%的老人与家庭成员(包括常住在一起的保姆),12%的老年人目前仍在独居,仅有9%的老年人目前是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而在关于“您选择居住在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只存在433个样本数据,由于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事务繁忙无法亲力亲为加以照料使得老年人选择入住机构,这种情况占比39.64%;认为不应该麻烦子女而选择机构养老的情况占比36.08%;老年人自身无房也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的情况占比3.79%,想与同龄老人聊天交流的占比4.23%,至于具体到其他的占比12.69%。至于“您选择独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550个样本中,依旧存在没有子女或者后代没法亲自照料自己的情况,占比23.36%;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独居的情况占到60.88%;至于其他的各种原因的占比13.10%。虽然关于城镇老年人的居住情况与居住意愿及相关原因,此问卷的针对性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指引,但因存在一些其他不可控的原因,后续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5. 实证分析

5.1. 城镇老年失能与养老居住意愿

为了深入了解各类因素如何影响老年群体养老居住方式,本文构建了诱发性因素、需求性因素和失能性因素的框架,运用Stata16.0分析软件,采用多项Logit无序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逻辑回归一般可用来估计某种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因本文的因变量的多分类变量,故采用多项Logit无序选择模型,此类模型建模速度快,实现效果好,准确率高,基于胜算比对模型参数进行解释能够使模型简明易懂。

养老居住选择在城镇老年人中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选取了失能程度作为本文的核心自变量,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发现相比独居方式,如果老年群体失能程度每提升一个单位,那么该群体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会显著提高18%,而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约1.6倍。这可解释为随着失能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自理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愈是需要有人加以照料,失能使老年人离不开家人或者是专业人员的照料,因而对于子女来照料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以及选择机构来进行照料的需求亦是不断上升。在诱发性因素中,通过控制其他变量,发现相对于选择独居的老年人,80~90岁之间以及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与子女一同居住的概率显著提高,这还有可能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高龄老年人认为在他们的老年之际能够与家人一起度过并享受家庭的照顾这是最佳的选择;男性老年人比女性选择入住机构进行养老的概率显著降低了约73%,这说明在老年人在选择养老居住方式时还是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相比独居方式,已婚且有配偶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居住的概率要比无配偶的显著下降,同时选择独居方式的其概率也明显下降,这说明在进入老年时代后,伴侣对老年群体的陪伴是重要的,他们更加需要人文关怀与精神慰藉,伴侣的陪伴可以让老年人减少孤独感,可以拥有生活及精神上的陪伴,因此不仅应该重视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以及精神健康状态更是不容小觑;而教育年限和六十岁前的职业对养老居住意愿的选择未产生显著影响,城镇老年人可能比农村老年人教育年限要长些,且大部分拥有正规职业,因此在此类因素的影响上也就差别不大。就失能性因素而言,相对于独居方式来说,生活来源够用的老年人比生活来源不够的老年人群体选择机构方式养老的概率显著减少77%,这说明城镇老年人在进行养老方式选择上还是会考虑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城镇老年人居住的社区能够提供服务的要比不提供服务的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显著降低67%;与独居相比,城镇老年人与子女一起居住的概率会随着同居家人数量增多而显著增加约3.4倍;同时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会随着后代子女数的增加显著降低约60%;家庭收入、收入是否独立以及是否有一项社保这类因素未对养老居住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由于城镇老年人大部分六十岁之前拥有正规职业,基本都有退休工资等基本经济来源,并且社保覆盖面已不断扩大,因而这类因素未产生显著影响。

5.2. 城镇老年失能、家庭支持与养老居住意愿

有研究曾表明家庭支持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就说明了家庭担当着重要的功能,家庭充满了情感与爱,是一个人前进的支撑。有了家庭,人就有了回归之处,有了家庭的支持,也就有了背后的动力源泉,不会孤独,有了陪伴与依傍。一个个的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社会运行的细胞,家庭可以给人舒适感和依赖感,对于老年群体亦是如此,家庭的温暖和家庭的陪伴还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因此想要深入研究城镇老年失能对养老居住选择的影响,家庭支持在此研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如何,接下来将家庭支持纳入与之相关变量的交互项进行模型构建。

正是考虑到家庭具有支持性功能,因而将“同住家人数”来表现家庭的支持功能,将同住家人数与失能程度构成交互项,来研究家庭功能是否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表4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独居方式,家庭支持对于老年群体选择同子女居住的养老方式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由此,家庭支持在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选择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Table 3. Multiple Logit regression of the willingness of urban elderly to live for the aged

表3. 城镇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多项Logit回归

注:***p < 0.001,**p < 0.05,*p < 0.01。

Table 4. Multinomial Logit regress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lderly disability and the number of cohabitants

表4. 老年失能与同住家人数交互的多项Logit回归

注:***p < 0.001,**p < 0.05,*p < 0.01。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中,老年群体已逐渐发展壮大,更成为这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群体;其次为响应国家的“积极老龄化”“健康中国”“高品质生活”等一系列政策,因此探讨老年人今后的服务政策、养老方式等问题就凸显的尤为必要与迫切。本文在研究了城镇老年人在养老居住意愿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老年失能作为核心变量来分析,并且将失能程度与同住家庭成员进行了交互分析,研究结论主要概括为:

本文将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诱发性因素、需求性因素与使能性因素构成整体的分析框架,在控制了其他变量时,得出选取核心自变量也就是失能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城镇老年人选择独居方式养老的概率显著下降,而与后代子女一同居住以及想要去机构进行养老的概率则会显著增加。同时这也印证了失能对于老年人自身的影响,这是更加需要人文关怀以及生活照料的一类群体,需要给与足够的照顾与依赖。另外生活来源够用、收入独立并且拥有一项社保的老年人,独居成为了最佳选择。第二,在分析了城镇老年群体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外,为深入掌握家庭支持功能在失能程度对养老居住选择上的调节作用,构建家庭支持与失能程度进行交互研究。城镇老年失能程度愈是加剧,家庭功能愈是强大,则选择独居的概率会降低。这也印证了家庭的强大功能,随着该群体老龄化的加深、失能加剧,家庭支持与照料既能减轻老年群体的心理负担与顾虑,又能起到替代其他居住方式的选择。

6.2. 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来分析城镇老年人养老居住选择,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今后能够建设更加完善、全面、相互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尊重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提高老年群体的品质生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构建友好型家庭。居家养老依旧是最受欢迎的养老服务方式,和睦的家庭更能照顾到老年人的情绪与心理负担,这是因为家庭拥有它本身的强大功能,家庭内部更能及时给予老年人身体上的照料、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等,从而使老年人更容易得到满足与适应。所以,第一,可以积极推进政策与服务并进,构建高标准养老服务,建设家庭亲密型、互助型社会,避免不必要的建设与投入,整合相关资源,打造良好的养老居住环境 [16];第二,给予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老年人家庭税收优惠,提供减免部分项目税收、非工作日照料补贴、家庭多位老人减免政策等全方位的家庭鼓励政策项目,一定程度上减轻居家养老上的负担,巩固好家庭养老的基础性政策。

2) 创新养老机构的服务方式,切实考虑失能老人的实际需要,提供有温度、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首先,从真实需求出发,以需定供,完善养老服务的需求平衡状况,采取分区分级管理,精准定位老年群体实际需要并能够及时进行需求上的衔接;其次,培养专业护理、照护服务人才,失能老人随着失能程度以及年龄的增加,离不开照料人员的服务与帮助,护理人员多方面关注老人的精神慰藉的动态需求与身体、心理上的不适,让老年人有信赖感、依赖感,使老人能够感觉到机构带来的温暖;然后,机构可划分出不同系列的养老服务内容,考虑到每个家庭经济状况不一的现实性因素,可推出高、中、低不同等级供给服务,使每个想要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以及各自家庭无心理负担 [17]。

3)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者仍需协调发展。居家养老目前仍是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在居家养老中家庭成员为老年人的主要照料主体,其无微不至的关怀更是难以被其他养老方式所代替。但从完善养老服务的长远发展角度老说,社区养老方式作为一种依托性服务,也应该逐步被完善,对社区养老进行资金投入,运用新兴技术如区块链、互联网+等构建基础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服务的咨询、衔接、呼救等功能,打造社区全方位的监护智能服务,发展社区专业培训,配备社区志愿者团队,整合社区资源,努力为属地老年人打造高质量养老服务。目前老年群体仍存在不同的情况,失能老人也占取一部分,作为这一类特殊性群体,机构养老的方式可以提供较为细致、点对点的服务,因此机构养老服务也应当进行下一步的补充与完善。所以推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使三者之间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各部分的缺陷与不足,是未来应对老龄化、打造老年人品质生活以及减轻养老服务压力的重要策略。

4) 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预防保健,推动医养结合。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老龄化群体逐渐增多,高龄老年群体也呈现上升趋势,有必要树立健康管理观念,加强对老年群体的体检工作,进行不同阶段的重点检查工作,提高生命质量,减少老年的疾病忧虑,努力减少失能老人的比重。同时推动“医”“养”协同发展,尤其面对失能老人,需要稳定的护理与照料、连续的康复与疗养,可以加大医疗资源整合,吸引更多的力量来共同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推动医护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的工作参与性 [18],建立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多元服务共治。

本文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分析,通过微观数据进行定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相关变量如老年失能程度以及一些自身要素等其他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还有待进行下一步更细致的研究。

文章引用

刘美玲. 城镇老年失能与养老居住选择
Urban Elderly Disability and Elderly Living Selection[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07): 4295-4305.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2.117456

参考文献

  1. 1. 宋宝安. 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46(4): 90-97.

  2. 2. 龙书芹, 风笑天. 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07(1): 98-105.

  3. 3. 张争艳, 王化波.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学刊, 2016, 38(1): 88-94.

  4. 4. 李敏. 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J]. 人口与发展, 2014, 20(2): 102-106.

  5. 5. 孙鹃娟, 沈定. 中国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及其城乡差异——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7(2): 11-20.

  6. 6. 易成栋, 任建宇. 中国老年人居住意愿满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人口科学, 2019(1): 113-125+128.

  7. 7. 焦亚波. 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志, 2010, 30(19): 2816-2818.

  8. 8. 周晓蒙, 刘琦. 失能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18, 24(2): 120-127+119.

  9. 9. 陶涛, 丛聪. 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 人口与经济, 2014(3): 15-22.

  10. 10. 丁志宏, 黄显山, 龚文正, 赵峥. 家庭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17, 23(4): 96-103.

  11. 11. 谢萌. 家庭支持与合肥市老年人养老选择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11): 2769-2770.

  12. 12. 刘增法, 刘洪敏, 谭小燕, 吕明远, 孙胤羚. 中国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2, 38(1): 3-7+22.

  13. 13. 张文娟, 魏蒙. 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 人口与经济, 2014(6): 22-34.

  14. 14. 陈娜, 邓敏. 基于Anderson模型的我国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21, 38(1): 96-99.

  15. 15. 赵青. 老年失能、社会支持与养老居住意愿——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21, 27(6): 140-150.

  16. 16. 孙诗妮, 姚峥嵘. 我国老年人口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2): 108-114.

  17. 17. 薄海美, 崔立华, 张婧曦. 城市居民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3): 23-28.

  18. 18. 李海荣, 石玉堂. 我国老年人口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 34(12): 71-8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