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1836 , 8 pages
10.12677/ML.2021.92055

日语请求行为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李晓玲1,刘玉琴2

1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2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外语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21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8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5日

摘要

言语行为作为语用学的重要课题,一直深受语言学者的重视,其研究视角、方法等也不断丰富。本文以日语请求为例,分析了目前日语请求行为的研究现状,并尝试分析了请求言语行为的多模态使用特征,探讨了多模态分析法在言语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日语,请求行为,多模态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Request Behavior in Japanese

Xiaoling Li1, Yuqin Liu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2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Center, Kaifaqu Campu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Jan. 2nd, 2021; accepted: Apr. 18th, 2021; published: Apr. 25th, 202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pragmatics, Speech Act has always been valued by linguists, and it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have also been enriche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akes request behavior of Japanese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Japanese Request behavior. An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multi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Request behavior,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analysis methods in Speech Act research.

Keywords:Japanese, Request Behavior, Multimodal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出请求,或者接受、拒绝他人的请求。请求是以获得自身利益为前提,促使对方展开行动的行为(施.2006) [1]。其性质是威胁被请求者的消极面子(B & L,1987) [2]。因此在交流中如何兼顾请求行为顺利完成与维持友好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先行研究表明,自言语行为理论提出后,言语行为成为语用学的重要课题,请求作为言语行为之一同样备受关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请求动词、请求句为中心研究请求的表现形式(山岡・李,2004 [3];关口,2007 [4] ),从礼貌的角度分析请求中的使用策略(猪崎,2000 [5];高木,2003 [6];相原,2008 [7];和田・堀江・吉本,2010 [8] ),依据话语礼貌原则分析请求语篇的展开模式(毋,郅2010 [9];毋,2014 [10] )。

现有研究主要对语言本体进行考察,没有充分考虑到语言之外的图像、神态等其他非语言因素,忽视了其与语言共同构建话语意义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目前日语请求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言语行为研究的局限性,旨在尝试提出多模态视域下分析言语行为的可能性。

2. 请求行为的定义

请求行为作为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关于请求行为的定义,学者们论述不尽相同。前田(1990) [11] 提出请求是通过听话者的行为,达成说话者利益的言语行为之一。同时,请求不像命令那样,说话人占有立场的优势,也不像恳求那样听话者占有绝对的立场优势;柏崎(1993) [12] 主张请求是指说话人获得利益,听话人承受负担的行为;施(2006) [1] 指出,请求是一种按照自己的意图促使对方展开行动的“行动展开表现”,是通过对方的行动来实现自己利益的行为;关口(2007) [4] 认为所谓“请求”是指请求者为使自己或与自己相关人员受到恩惠,有礼貌地寻求他人采取某种行动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一定负担。

不难看出,请求是通过被请求者的行动实现请求者利益的言语行为。并且,满足请求者的行为对于被请求者具有一定的负担。因此,请求者首先需要权重请求内容对于对方的负担大小,其次为了得到对方的协作,思考如何使用请求的策略。另外,笔者认为请求与恳求行为相似,只是两者带给被请求者和被恳求者的负担程度不同,因此本文并不明确区别请求与恳求。

3. 日语请求行为研究分析

本章拟在中日文献数据库中对日语请求行为相关先行研究进行检索后,对所得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系统地梳理与总结前人研究。

3.1. 文献采集

本文通过CNKI (中国知网)、CINII (日本学术论文)两个数据库进行文献采集,共得到有效文献20篇。

其中,在CNKI数据库中分别以主题“日语请求”、“日语依赖”为限制条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4篇核心期刊。在CINII数据库中分别以主题「依頼行為」「依頼表現」为限制条件进行检索,得到91篇论文,后因本文仅将日语请求研究纳入先行研究范畴,经笔者整理,剔除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共16篇。

根据考察内容的侧重点,本文将文献分为三类:1) 请求行为语法研究、2) 请求行为策略研究、3) 请求行为展开模式研究(见表1)。

Table 1. The information of effective literature

表1. 有效文献信息

3.2. 日语请求行为的语法研究

Austin (1962) [13] 与Searle (1975) [14] 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言语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Austin提出“言即行”的观点,认为语言实际上是在实施一定的行为,主张从施事动词的分类对行为进行分类。Searle对此做出补充,指出除含施事动词的施为句外,一般句子根据其语力同样能取得效力,提出规约性与非规约性等句子形式。其后言语行为研究多集中于对施事动词、句子表达等语法层面。

请求作为言语行为之一,其语法层面的研究层出不穷。

山冈·李(2004) [3] 将请求言语行为根据其结构特征分为施为句、愿望句、疑问句、条件句、命令句五组表达形式。施为句包括「頼む」、「願う」等含有施为动词的请求句;愿望句主要包括「てほしい」、「てもらいたい」等表达愿望的句子;疑问句为「てくれるか」、「てくれませんか」等表达形式;条件句则包括「てくれると、ありがとう」、「てくれれば、幸いです」等;命令句则多为「てくれ」等命令形式的句子。

关口(2007) [4] 提出,请求包括直接请求和间接请求两种。其中直接请求分为疑问句和非疑问句两种形式,关口的直接请求疑问句与山冈·李(2004) [3] 所提出的疑问句相同,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将疑问句分为肯定疑问句(「てくれるか」)与否定疑问句(「てくれませんか」)。间接请求包括希望表达形式「~ていただきたい」、假定形式「~してくださると助かります」、与动词并用的恳求形式「~していただくようお願いできますか」以及「部屋がちょっと暑いですね」等形式。

3.3. 日语请求行为策略研究

Brown & Levinson (1987) [2] 提出从礼貌的角度考察话语行为,并指出谈话时的五种礼貌策略。即不使用礼貌策略、积极礼貌策略(顾及对方积极面子)、消极礼貌策略(顾及对方消极面子)、非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使用间接表达方式)、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强调为了谈话顺利进行,谈话者需根据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

关于请求策略的研究,最著名的是1989年Blum Kulka [15] 等人的CCSARP (Cross 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项目。该研究将请求策略划分为三类:直接请求策略、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并且证实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最为频繁,尤其是其中对听者能力的询问最为常见,同时发现在提出请求的不同角度中,强调听者的请求最为频繁。

以此为基础,对请求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包括一种语言的请求策略特征以及各语言之间的请求策略差异等研究。

猪崎(2000) [5] 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日本人和法国日语学习者即席场合使用的“请求”策略进行调查分析。日本人通常通过「メタ言語発話」(周边言语)实施请求预告,通过「~んだけど」等表达来说明背景情况,期待被请求者的理解,最后向被请求者接受请求的好意表示感谢。但是法国人学习者通常先通过先行发话中「もしできれば…」等“间接性对话”,使被请求者推测出请求之后再实施请求行动。

高木(2003) [6] 以被请求者为对象,考察在一系列请求谈话展开中,被请求者如何理解请求者的请求,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意图。结果表明在电话请求中,被请求者“接受”和“拒绝”的表达意图来源于理解了请求者的发话及表达意图,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表达方式。

李(2005) [16] 采取DCT调查法,以“借零花钱”为请求内容,分别对日中2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照分析了日中对请求的认识差异以及请求谈话模式的不同。其结果为,在日语中多使用道歉「すみません」等作为开场白,比起直接请求更倾向于间接性表达。中文中出现了特有的“麻烦先借我一点,回去给你买雪糕。”补偿型表达,以及仅通过“谢了”等感谢型表达完成请求的情况。并推测仅使用感谢完成请求时,可能伴随一定的非言语行为,但并未对其进行验证。

相原(2008) [7] 以核心部分——“请求表达”为对象,结合亲疏关系、身份地位差异等影响因素,明确了中日请求表达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在日语中,与谈话对象无关多使用间接请求表达,另外受谈话对象亲疏关系、身份地位差异的影响,在授受动词「てくれる、てもらう」和敬语的选择时有很大区别。与此不同,在中文中,谈话对象亲疏关系、身份地位差异对请求表达的选择几乎没有影响。

和田·堀江·吉本(2010) [8] 以韩国人日语学习者(KJ)和中国日语学习者(CJ)为对象,结合母语的干涉、等级关系等影响请求表达的要素,从礼貌的角度分析了学习者口语中请求表达的使用实例。由此得出KJ母语和日语的使用状况大致相同。但当与对方处于同等亲密关系时,日语往往以道歉为起点过渡到请求正题,而母语中类似的表达形式很少。CJ认为相对于母语,日语更有礼貌。同时因受日语影响较大,「すみません、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等道歉表达使用较多。

林(2016) [17] 从礼貌原则的视角,通过中日请求表达策略对照分析,考察了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请求策略特征。其结果表明,日本人常采用消极策略,使用间接表达方式,中国人则与之相反。中国学习者受日本文化影响,其策略使用与日本人相似,并且日语水平越高,影响越大。

3.4. 日语请求行为展开模式研究–话语礼貌原则理论

宇佐美(1998) [18] 在对B & L的礼貌策略理论作出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将研究范围局限在单句、单个表述行为层面的做法不能解释话语中的礼貌现象是该理论的一大问题,她将会话看成动态的整体,提出了超越单句、单个表述行为层面,将重点放在话语分析层面的话语礼貌原则(DP理论)。

毋,郅(2010) [9] 基于宇佐美(1998)的话语礼貌理论,阐明了电话会话场合中国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请求行动的展开模式。得出了以下结论:日语母语者的请求“基本态”,包括引起注意–顾虑–情况说明–请求–辅助行动–追加说明–后话题插入–结束会话等八个发话连锁项目。与之相比,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请求“基本态”缺少“您现在方便吗”等“顾虑”表现,以及请求后插入无关话题的“后话题插入”表现两部分,共包括引起注意–情况说明–请求–辅助行动–追加说明–结束会话等6个发话连锁项目。

毋(2014) [10] 进一步揭示了中日请求行动的展开模式。日语母语者请求表达的“基本态”,增加了“再请求”和“感谢”,成为引起注意–顾虑–事情说明–请求–辅助行为–追加说明–后话题插入–再请求–感谢–结束会话等十个发话连锁。与此相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基本态”从原来的6个发话项目增加了“开场白”,为引起注意–开场白–事情说明—请求–辅助行为–追加说明–结束会话等七个发话项目。

4. 日语请求行为研究述评

基于上述章节对日语请求行为先行研究的概述,本章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先行研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分析。

4.1. 研究方法

笔者对本文先行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整理发现,使用最多的调查方法是语篇补全测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简称DCT)。DCT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实验资料,精准地设置场景和任务关系。但这一方式收集的数据并非自然话语,而且因回答栏空格长度的限制,被调查者很容易选择习惯性和公式化表达形式,不能有效反映语言的自然使用。

有部分研究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角色扮演是被调查者根据事先设定的情景,来进行模拟会话的手段。因此更加贴近自然语言,还可以观察到除语言外其他符号形式。但该方法很难得到大规模的数据,并且在转写过程中转写者的主观判断影响结果的客观性。

同时,也有部分研究借助影视片段进行分析考察。但因剧本设定等问题,所得数据并非自然话语,同样不同反映语言的自然使用情况。

4.2. 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来看,请求语法研究集中于对日语请求句分类研究,如将「てください」、「てくれませんか」、「てほしい」、「お願いします」等分别成为命令句、疑问句、愿望句、施为句等;以及对不同语言间的请求表达形式对照研究。研究内容局限于单个句子层面。

请求策略研究将研究内容从单个请求句子扩大至请求片段。并依据B & L的礼貌原则理论,从礼貌的角度考察日语请求中语言使用策略。多数研究表明日本人为避免威胁对方消极面子,多采用消极策略。

话语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指出将会话看成动态的整体,在话语层面上考察请求行为。因此,请求展开模式研究将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为整个语篇,从会话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范围内分析请求的展开模式。

综上所述,从研究内容看,目前请求行为的着眼点都在语言本体,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符号形式对意义传达的重要作用。

5. 日语请求行为研究述评

5.1. 多模态话语

针对先行研究的内容仅局限于语言文本的使用的不足,本章试探讨多模态视域下言语行为分析的可行性。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话语则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利用语言、音调、动作等多种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研究”就是关注人类语言使用的多模态本质,挖掘蕴含在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种媒介中的各种信号、数据,考察各种信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多维地解读人们言语交际的意义和机制。

张德禄(2009) [19] 在其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中,将话语分析分为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四个层面。其中,内容层面中的表达层面由语言与非语言两大部分组成。语言包括纯语言(声音与文字)和伴语言(音响、音调、字体、布局);非语言包括身体(比拟、面容、肢体)和非身体(工具、环境)。为多模态视域下言语行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5.2. 多模态视域下请求实例分析

以面对面请求为例,请求者选择口语作为听觉模态来完成声音意义的表达,选择身体媒体,包括动作、表情等作为视觉模态来完成图像意义的表达。两种模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请求这一话语意义的表达(见图1)。

Figure 1. The multimodal process of request act

图1. 请求行为的多模态过程1

为考察请求行为中多模态的使用特征,本研究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设定请求内容为代班兼职一个月,对两个日本大学生朋友的请求过程进行录像,并利用ELAN分析软件对视频进行标注,尝试分析其中的多模态特征。

下表为会话的一部分(见表2)。

Table 2. One example of request conversations

表2. 请求会话例

分析上述对话可知,视觉模态或听觉模态可以独立完成意义表达。如A16处,请求者的“点头 + 轻歪头”动作中,“点头”是对被请求者的话语进行回应,“歪头”是再一次确认对方的态度,是否接受请求,相当于语言的「どうですか」。

另外,除独立完成意义表达外,两种模态还存在同时完成意义表达的场合。如03A、05A、07A三处,请求者同时运用语言产生的听觉模态以及手势产生的视觉模态向被请求者讲述自己受伤的经历。03A及05A处请求者的“骑自行车姿势”以及“翻滚姿势”手势,是为了更加生动地向对方描述状况,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而07处“摸受伤部位”的手势,是为了补充语言「なんか手をけがしちゃった」,准确表明受伤部位,对听觉模态起非强化的作用。

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请求过程主要包括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两种模态。两种模态时而独立完成意义表达,时而相互配合完成意义表达。当两种模态同时存在时,两者之间又进一步可分为强化和非强化关系。

6. 结语

本文旨在丰富言语行为研究的维度,尝试将多模态分析方法用于言语行为分析。首先梳理、概述了当前日语请求行为现有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共性,即多关注语言研究,忽略了语言外其他因素在话语意义分析中的作用;探讨了多模态视域下言语行为研究的可行性,并以日语请求行为为例,探讨了多模态视域下请求言语行为的分析方法。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面向言语行为分析的日语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17BYY 192)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李晓玲,刘玉琴. 日语请求行为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Request Behavior in Japanese[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2): 397-40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2055

参考文献

  1. 1. 施信余. 「依頼•断り」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ついて--日本人同士と台湾人同士による電話会話の分析から[J]. 待遇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 2006(4): 17-32.

  2. 2. Brown, P. and Levinson, S.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3085

  3. 3. 山岡政紀, 李奇楠. 依頼表現の日中対照研究[M]//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日本語言文化研究: 第五集. 北京: 北京大学外国語学院, 2004.

  4. 4. 関口剛司. 日本語による依頼表現の一考察-日台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視点から[J]. 龍華科技大學報, 2007(23): 99-117.

  5. 5. 猪崎保子. 接触場面における「依頼」 のストラテジー: 日本人とフランス人日本語学習者の場合[J]. 世界の日本語教育. 日本語教育論集, 2000(10): 129-145.

  6. 6. 高木美嘉. 依頼に対する「受諾」と「断り」の方法[J]. 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 2003(2): 137-149.

  7. 7. 相原まり子. 依頼表現の日中対照研究--相手に応じた表現選択[J]. 言語情報科学, 2008(6): 1-18.

  8. 8. 和田由里恵, 堀江薫, 吉本啓. 依頼表現における日本語学習者の中間言語: 中国語母語話者•韓国語母語話者の母語転移[J]. 東北大学高等教育開発推進センター紀要, 2010(5): 171-177.

  9. 9. 毋育新, 郅永玮. 基于话语礼貌理论的日语请求行为研究[J]. 外语教学, 2010, 31(4): 39-43.

  10. 10. 毋育新. 现代日语礼貌现象研究[M].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4

  11. 11. 前田広幸. 「~て下さい」と「お~下さい」[J]. 『日本語学』化, 明治書院, 1990.

  12. 12. 柏崎秀子. 話しかけ行動の談話分析——依頼•要求表現の実際を中心に(語用論<特集>)[J]. 日本語教育, 1993(79): 53-63.

  13. 13. Austin, J.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4. 14. Searle, J.R. (1975) The Logical Status of Fictional Discourse. New Literary History, 6, 319-332. https://doi.org/10.2307/468422

  15. 15. Blum-Kulka, S. and House, J. (1989) Cross-Cultural and Situational Variation in Requesting Behaviour. In: Blum-Kulka, S., House, J. and Kasper, G., Ed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 Ablex, Norwood, 123-154.

  16. 16. 李野. 談話的観点からみた依頼表現[J]. 信大日本語教育研究, 2005(5): 2-17.

  17. 17. 林賀代. 依頼表現の異文化比較 (日中): ポライトネスの視点から中間言語を探る[J]. 神戸親和女子大学大学院研究紀要, 2016(12): 63-80.

  18. 18. 宇佐美まゆみ. 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展開ディスコース•ポライトネスという捉え方[M]. 日本語学論説資料35号第5分冊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言語学. 東京: 論説資料保存会, 1998.

  19. 19.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20. NOTES

    1图1为笔者根据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自制。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