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4 No.02(2014), Article ID:13254,8 pages DOI:10.12677/AP.2014.42046

统筹城乡背景中社会距离对新市民 社会融入的影响

Min Pu*, Yufang Zh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2428697785@qq.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Feb. 27th, 2014; revised: Mar. 7th, 2014; accepted: Mar. 11th 2014

ABSTRACT

Social inclusion of new citize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takes Chongqing and Chengdu two countries,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s an example, and selects 2158 new citize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t investigated their identity, social network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familiarity, a sense of ownership, attachment, and other life style dialects and seven dimensions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the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ocial dis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social inclusion. The study found a low level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new citizens. And satisfaction is partially mediated effect of social distance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e proposed proces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1) concerns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new community and a sense of ownership, and reduces social distance of old and new citizens; 2) improves the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enhances social integration of new citizens.

Keywords:New Citizens; Social Integration; Satisfaction; Social Distance

统筹城乡背景中社会距离对新市民 社会融入的影响

—以满意度为中介的实证研究

蒲  敏*,赵玉芳#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2428697785@qq.com

收稿日期:2014年2月27日;修回日期:2014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14年3月11日

摘  要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重庆市和成都市两个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选取2158名新市民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身份认同、社会网络、对地理文化的熟悉度、主人翁意识、依恋、方言以及生活方式等七个维度上的社会融入状况,同时探讨社会距离和满意度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市民社会融入程度较低,满意度是社会距离和社会融入的部分中介效应,建议在城乡统筹进程中:1) 关注新市民心理需求,增强主人翁意识,缩小新老市民社会距离;2) 完善城乡统筹制度建设,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新市民社会融入。

关键词

新市民;社会融入;满意度;社会距离

1. 引言

随着统筹城乡政策的成功施行,农转非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对加快城乡统筹进程,以及城市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市民是指在统筹城乡背景中从农村转入城市户口,并在户口所在地居住的居民。成渝两地统筹城乡试验过程中,新市民已经获得了城市户籍,融入城市的户籍制度障碍消失,这是否意味着没有户籍障碍的新市民能够顺利地融入到城市中?新市民是否已经顺利地融入城市,其城市融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研究指出,社会融入是指社会中某一特定人群融入社会主流群体,并且同等地获取经济社会资源,在社会认知上去差异化的动态过程(江立华,2003)。关于社会融入的维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新市民化是一个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维度上以现代性为参照系、逐渐向城市范式变换的过程(江立华,2003;张文宏,雷开春,2008;毛丹,2009;黄晓燕,2010)张文宏、雷开春(2008)认为新移民社会融合结构包括熟悉本地风俗程度、本地户籍状况、本地人身份认同程度、社会心理距离、社会满意度等,归结起来主要涉及行为方式、社会交往、身份等多个心理维度。

关于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的概念,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争论。塔尔德(2003)认为,社会距离是一个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客观性概念;帕克指出,社会距离强调心理上的主观隔离状态,使得我们自觉地意识到自身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区别和隔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郭星华(2004)等人认为,社会距离是存在于行动者心理空间中的,A对B的社会距离越大,意味着A融入B的愿望越弱,就越不容易融入到城市。社会距离感是某个群体的成员在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该群体成员不愿意接受或承认一种既定的亲密程度的情感。这些研究都试图从社会距离的角度来解释社会融入问题。此外,社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新市民社会交往增加的过程,就意味着他们与老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在减小,而积极的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即是说,社会距离也会影响到新市民的生活满意度。新市民的满意度直接决定着人们对当地的认同程度,是其城市融入的重要指标。新市民由农村进入城市,与老市民的社会距离可能直接影响着其与老市民的接触意愿、交往特征以及在城市的满意度。

社会融入的过程,受到价值观、身份认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崔岩,2012)。目前,对社会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发现,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核心原因是户籍制度障碍(张展新,2007;李强,2011)。从已有研究看,城乡统筹试验区的新市民,拥有城市户籍,主观上希望融入城市,但是新市民与城市居民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和客观上的社会距离。有研究发现,族群之间接触意愿越强,心理距离越小,社群隔离程度越低。郭星华(2004)等人指出,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使得他们选择结成自己的社交网络,与城市生活产生隔离。因此,关注新市民社会融入的心理过程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只有实现了心理的融入,增强新老市民之间的亲密感,缩小社会距离,增强新市民对城市的满意感,新市民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融入。

基于对新市民社会融入的界定和以往研究结果分析,研究者假设社会融入可能与社会距离和满意度有关,涉及对实际生活评价,以及社会交往和交流的感受两大方面。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着眼于新市民的社会融入,从身份认同等七个维度探究了新市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同时,对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即社会距离和满意度进行了考察。为研究上述问题,我们提出:

1) 社会融入状况包括身份认同,社会网络,对地理文化的熟悉度,主人翁意识,依恋,方言以及生活方式七个维度,在这些维度上得分越高,则社会融入程度越高。

2) 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社会距离通过影响满意度,进而影响社会融入,即社会距离越小,则满意感越高,社会融入状况越好。

模型如图1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了重庆市主城7个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南岸区、渝北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江北区),成都市3个区(新都区、成华区、金牛区)的新市民,共发放215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42份,有效率为80.72%。

样本中重庆户籍的占64.8%,成都户籍的占34.0%;年龄分布在10~89岁,缺失值为5,平均36.01岁(SD = 14.03)。此外,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各占46.8%和53.2%,缺失值为6。接受调查的新市民学历为高中者居多,占40.7%。职业类型以其他(包含无职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主,前者占48.2%,后者为18.0%。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融入量表

结合以往文献分析,以及对新市民的访谈结果,编制了新市民社会融入问卷。对问卷采用因素分析,删除负荷度低于0.40、共同度低的题项,最终保留33道题,其中身份认同维度有5个题项,社会网络维

Figure 1. Social integration model

图1. 社会融入模型

度有5个题项,方言维度有3个题项,主人翁意识维度有7个题项,对地理文化的熟悉度维度有3个题项,依恋维度有6个题项,生活方式维度有4个题项。问卷采用七点评分,低于4分表示没有融入城市,高于4分表示已经融入城市。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α系数为0.786,表明信度良好;采用球形检验发现KMO值为0.854,表明因子分析的效度良好,同时采用因素间相关矩阵发现,各个因素间的相关均在0.262~0.536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相关,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综上,本研究采用的社会融入量表可以作为测量新市民社会融入的有效量表。

2.2.2. 社会距离量表

采用了距离关系图来描述新市民主观感受到的新老市民之间的距离感,采用1~7点评分,新市民与老市民的社会距离越小,表明新市民越能够融入城市。

社会距离量表:下面的两个圈分别代表您自己和老市民,不同的图形代表您自己和老市民的亲密程度。您认为哪幅图能恰当的描述您和老市民的关系?请在相应的数字上打勾(图2)。

2.2.3.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Andrews & Withey (1976)编制的人脸量表,要求选出哪幅人脸最接近对生活的感受,按照选择的字母转化成数字1~7以评分。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越高,表示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程度越高。

生活满意度量表:这里有一些表情各异的人脸,每一幅画的下面有一个字母。哪幅人脸最接近于您对于农村生活的(总体)感受,请在字母下打勾。

哪幅人脸最接近于您对于现在城市生活的(总体)感受,请在字母下打勾(图3)。

2.3. 研究程序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由研究者对主试进行培训后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指导被试填写人口学变量表、《社会融入量表》问卷、《社会距离关系图》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自变量是社会距离和满意度,因变量是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程度。

2.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Figure 2. Social distance scale

图2. 社会距离量表

Figure 3.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图3. 生活满意度量表

3. 结果

3.1. 新市民社会融入状况

通过对1742份问卷的分析,发现:

在本量表中得分大于等于4说明新市民已融入城市。由表1可以看出,86.5%的新市民已经融入城市,但是融入得分为4.83(SD = 0.49),表明新市民的融入程度并不高。

3.2. 新市民社会融入与人口学变量的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方法(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人口学变量与新市民社会融入的关系。Logistic回归类似于线性回归模型,但更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模型,可以根据一组预测变量的值预测某种特征或结果是否存在。并且,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某一特定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中(odds ratio)估计的几率比,即Exp(B)表明当自变量取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属于该组的发生比率是属于参照组的发生比率的Exp(B)倍,分析结果见表2

以上人口学变量中年龄和学历对社会融入的影响显著(年龄:p < 0.001;学历:p < 0.05)。即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年龄每增加一个层次,社会融入的程度增加1.027倍,学历每上升一个层次,社会融入程度为原来的0.865倍。

3.3. 社会距离和满意度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我们假设社会距离会影响满意度,而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受到满意度的影响,则满意度是中介变量。

Table 1. Social integration of new citizen sand percentage of cases

表1.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情况及百分比

Table 2. New social citizen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表2. 新市民社会融入与人口学变量的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3.3.1. 社会距离对满意度的预测效果

第一步中,把社会距离放入回归方程y = 0.334x中发现,t = 14.772***,说明社会距离对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差异显著;即新市民与老市民的社会距离越小,关系越亲密,其社会融入程度就越高。

3.3.2. 满意度与社会融入的关系验证

满意度对社会融入的预测效果,由表3可以看出来,就满意度而言,满意度对社会融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t = 11.891***)。也就是说,新市民对城市的总体感受越满意,就越容易融入城市。

3.3.3. 满意度的中介效果验证

根据温忠麟等总结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完全中介效果应符合四个条件:1) 前置变量对中介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 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3) 前置变量对结果变量有显著的预测效果;4) 同时将前置变量与中介变量加入回归模型中,前置变量的预测效果会变得不显著。

表3可以看出,1) 社会距离(前置变量)对满意度(结果变量)有显著的预测效果,第一个条件成立。2) 满意度(中介变量)对社会融入也有显著的预测效果,第二个条件成立。3) 社会距离(前置变量)对社会融入(结果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第三个条件成立。4) 在回归模型中同时放入社会距离及满意度,结果发现满意度对社会融入的预测效果维持显著,而社会距离的预测结果仍维持显著,第四个条件仅部分成立。根据James与Brett的观点,当前置变量完全通过中介变量而间接影响到结果变量,即完全中介效果(complete mediation)。当前置变量不仅通过中介变量而间接影响到结果变量,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结果变量,这叫部分中介效果(partial mediation)。本研究中,满意度可以作为社会距离与社会融入的部分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75 × 0.150/0.334 = 12.35%。

4. 讨论

4.1.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程度不高

研究得出,86.5%的新市民已经实现社会融入,但融入程度不高。一方面,新市民与老市民接触的不足使得新市民“心理距离”的加大,新市民从心理不愿意融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渐渐产生不满情绪,满意感的缺乏导致新市民的融入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新市民居住地的“社会隔离”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新老市民的社会距离,阻碍了新市民的社会融入。部分农转非人员转非后自觉不如老市民,在保护自尊和传承的乡土观念的共同作用下,依旧选择以亲缘、地缘为纽带在新市民群体内交往(贺建平等,2011;彭秀杰,2009),导致新老市民的社会互动不顺畅,亲密感减少,直接影响到新市民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

4.2. 年龄和学历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年龄较小的群体比年龄较大的群体社会融入程度更低,这与以往的某些研究存在一致性(刘建娥,2010;刘传江,2008)。已经有了城市居民身份的年轻新市民更加渴望尽快融入到城市中,对居民身份更

Table 3. Satisfaction (M) followed by tes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表3. 满意度(M)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

加敏感,被区别对待的感受比较明显,导致新老市民的社会距离增大,阻碍了融入城市;而年龄较大的新市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感受比较明显,他们没有就业、工作方面的压力,对城市生活表现出更高的满意感,因而能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学历与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呈负相关,这与其社会融入意愿有关。从社会距离角度来说,学历越高的新市民有着强烈融入城市的意愿,自尊水平较高,但是自身的能力仍和老市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会产生比学历较低者更大的心理落差,因而不易融入城市。

4.3. 社会距离可以显著地预测社会融入

研究指出,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密或疏远的程度和等级,这种亲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融入。李伟东(2007)指出,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评价不高,对城市人际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对于新市民而言,从农村到城市,主观上会对城市居民产生一种排斥预期,加大与老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新市民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种人际交往的不适应会使新老市民的社会距离增大,从而导致其更难融入城市。因此,新市民的社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著地预测其社会融入。

4.4. 满意度是社会距离和社会融入的部分中介效应

从满意度作为社会距离与社会融入的中介效应来看,一方面,社会距离通过满意度作用于社会融入。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的收入、身份、社会保障、工作安排及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市民比如对新的城市生活存在美好的期望,这种期望反映了新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实现,一旦期望得不到实现,新市民就会产生社会距离,这种“心理落差”意味着一定的“隔离状态”的存在。同时,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新市民对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这种满意感不仅反映了新市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也体现在社会心理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上,影响着新市民融入城市的意愿。

而另一方面,社会距离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社会融入。卢国显(2006)指出,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远距离等级的泛泛之交,双方交往具有非对称性,主观距离比较大。周明宝(2004)认为,社会距离是理解不同群体之间融合或隔离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群际之间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李伟东(2007)指出,对自己与流入地社会生活距离的感受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有重要影响;王娟等人(2007)指出,如果主观感觉社会距离很大,则融入的难度也会加大。对于新市民而言,其与老市民的社会距离感会直接影响社会融入。因此,满意度是社会距离和社会融入的部分中介效应。

5. 结论及研究展望

5.1. 结论

1) 有86.5%的新市民已经融入城市,但社会融入程度不高。

2)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受年龄、学历的显著影响:年长的新市民较年轻者更容易实现社会融入;学历越低越容易实现社会融入。

3) 满意度是社会距离和社会融入的部分中介效应。即与老市民关系越亲密的新市民,社会融入程度也就越高。

5.2. 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一) 关注心理需求,增强新市民主人翁意识,缩小社会距离

研究表明,新市民对老市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距离,这极有可能来源于老市民对新市民的社会排斥。老市民对新市民往往抱有偏见和歧视,因为对“农民”的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章元,高汉,2011),即认为他们进城会导致就业、治安等各种社会问题。

首先,通过对老市民的宣传教育,使老市民充分认识到新市民对社会的作用及贡献,引导他们调整心态,逐步纠正偏见与歧视心理,突出理解和尊重,缩小新老市民的“心理距离”,避免人为的社会隔离。同时,关注新市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社区服务,通过建立市民活动之家、社区联谊、心理沙龙等方式为新老市民提供各种娱乐和交流机会,拉近新老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沟通和理解。此外,注重发挥新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新市民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自我融入、自我实现,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城市中。

(二)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社会融入

调查发现,新市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居住环境是政府修置的农转非安置房,仍然和原来农村的居民居住在一起,交际圈依旧保持在新市民群体中,这无疑使新老市民之间产生了空间距离,不利于其交往和发展。因此,合理规划新市民的居住环境和布局,引导城乡人口分布,努力缩小新老市民的空间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新市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包容的市民精神,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新市民足够的公正待遇,缩小新老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是一个紧迫而漫长的过程。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中的新市民的生活状况,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市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城乡统筹政策的进一步实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新市民的社会融入,除了在政策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完善,更加应该注重新市民的心理融入,提高其生活满意感,增强新市民的主观幸福感,以促进其社会融入。

(三)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来自重庆市和成都市这两个统筹城乡试验区,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这部分地区的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程度,对于加快成渝地区统筹城乡进程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社会融入量表的回收率为80.72%,有效率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少部分被试未完成整份问卷,并未影响到其他被试对问卷的真实反应;第二,新市民社会距离量表较为简单,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效应,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选取更为全面细致的调查量表;第三,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城乡的适用性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关于统筹城乡进程中新市民的社会融入问题,仍然有待更加深入的探索,以期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崔岩(2012).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社会学研究, 5期, 141-160.

  2. 郭星华, 储卉娟(2004). 从乡村到都市: 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江海学刊, 3期, 91-98.

  3. 黄晓燕(2010). 新市民社会融入维度及融入方式——以天津市外来人口为例. 社会科学家, 3期, 100-104.

  4. 江立华(2003). 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社会科学研究, 5期, 92-96.

  5. 卢国显(2006). 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期, 95-104.

  6. 李强(201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 河北学刊, 5期, 106-114.

  7. 李伟东(2007). 从社会距离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北京社会科学, 6期, 71-76.

  8. 刘建娥(2010). 乡–城移民(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五大城市的调查. 人口研究, 4期, 62-75.

  9. 刘传江(2008).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 人口研究, 5期, 48-57.

  10. 毛丹(2009). 赋权、互动与认同: 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 社会学研究, 4期, 28-60.

  11. 王娟, 陈涛(2007). 论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 开发研究, 3期, 156-158.

  12.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2005).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心理学报, 2期, 268-274.

  13. 张文宏, 雷开春(2008).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学研究, 5期, 117-141.

  14. 张展新(2007). 从城乡分割到区域分割——城市外来人口研究新视角. 人口研究, 6期, 16-24.

  15. 章元, 高汉(2011). 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户籍与地域歧视——以上海市为例. 中国人口科学, 5期, 67-74.

  16. 周明宝(2004). 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 社会, 5期, 4-1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