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538 , 10 pages
10.12677/AP.2023.131021

儿童心理虐待对中职生认知失败的影响: 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

董云英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9日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心理虐待与中职生认知失败的关系,以及手机成瘾在儿童心理虐待和中职生认知失败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方便选取了江苏省中职院校学生360人,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认知失败问卷以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调查了中职生的手机成瘾、儿童心理虐待以及认知失败的状况。结果:1) 中职生的认知失败处于中等程度,经历儿童心理虐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表现症状为恐吓;中职生手机成瘾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表现症状为逃避性。2) 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中职生认知失败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 中职生手机成瘾在儿童心理虐待对认知失败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心理虐待不仅能直接预测中职生的认知失败,还能通过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认知失败。

关键词

中职生,手机成瘾,儿童心理虐待,认知失败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on Cognitive Fail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Yunying Do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Received: Dec. 6th, 2022; accepted: Jan. 10th, 2023; published: Jan. 19th, 2023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esent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cognitive fail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cognitive failur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hrough convenient sampling, 360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from Jiangsu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complete the scale of psychological abuse in childhood, the cognitive failures questionnaire and the scal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Results: 1) The cognitive fail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as in the middle level. The psychological abu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as in the upper middle level, and intimidation was the main symptom.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as in the upper middle level, and avoidance was the main symptom. 2) The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cognitive fail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3)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gnitive failures. Conclusion: The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can not only directly predi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gnitive failures, but also indirectly predict cognitive failures through mobile phone addiction.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Cognitive Fail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认知失败一词由Broadbent等人(1982)首次提出,并掀起了国内外的研究热潮。认知失败主要是指个体基于认知的因素,在完成生活中简单任务时出了失误或差错,导致任务并未能完成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记忆失败、注意失败和行动机能失败三个方面(Broadbent, Cooper, Fitzgerald et al., 1982; Carrigan, Barkus, Ong et al., 2017; Weintraub, Brown, & Timpano, 2018),侧重个体对日常生活中认知状况的自我评价。目前国外有关认知失败风险因素的研究尚无共识,而国内关于认知失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预防认知失败的良策(何安明,夏艳雨,2019)。

关于认知失败现象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大学生或成人群体,较少涉及其他群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年龄阶段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期逐渐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重要时期,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方面会遇到种种心理困惑与行为问题(俞国良,侯瑞鹤,姜兆平等,2005)。

近年来,儿童心理虐待已成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甚至可以称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存在于当下的众多家庭教育中(李文婉,2019)。儿童心理虐待是指,凡是由于抚养者对儿童情感忽视或采取的不恰当行为而对其造成的认知、情感方面的伤害(潘辰,邓云龙,管冰清等,2010)。调查显示,每年遭受身体虐待的儿童约4%~10%,其中又约有10%的儿童体会到心理虐待。心理虐待不易测量,但对儿童成年后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虐待不仅会对成长后的个体的情绪情感产生不利影响(宋锐,刘爱书,2013;Arslan, 2017; Fisher, Zhou et al., 2019),还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成年后的认知,比如经历儿童心理虐待的个体易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解决问题时易缺乏耐心和创造性,言语表达能力欠缺,抑制功能受损,记忆能力受损,情绪记忆能力更差等。此外,遭受儿童心理虐待的个体会在成长后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手机成瘾等(刘文,车翰博,刘方,于腾旭,2019;Arslan, 2017;董月明,2017;陈亮,王彦东,李焰,2020)。如今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功能性、应用性等也受到了青少年的普遍青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2年8月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22年6月为止,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10~19岁的网民占比13.5%,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对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控能力较弱的中职生而言,智能手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些中职生无节制使用手机甚至造成手机成瘾,对其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研究均表明,手机成瘾越严重的个体,越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认知失败现象(Hadlington, 2015; 夏艳雨,薛雯,2018;胡月,黄海,张雨晴,周春燕,2017;何安明,夏艳雨,2019;张亚利,李森等,2019),部分研究发现睡眠质量、错失焦虑等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何安明,夏艳雨,2019;张亚利,李森等,2019)。总体来说,国内外探讨手机成瘾对认知失败的影响相对不足,关于认知失败的研究大部分是围绕大学生展开,对中职生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拟探索中职生手机成瘾水平对认知失败的影响机制,对减少中职生的认知失败,改善日常认知状况具有现实意义。

当下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对于中职生造成了许多问题,同时,儿童心理虐待对于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也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本研究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探讨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与认知失败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引起认知失败的深层原因,同时分析手机成瘾在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与认知失败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增加对遭受儿童心理虐待的中职生的关注,缓解手机成瘾的带来的危害,改善认知失败现象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方便取样选取江苏省内的中职院校学生,利用问卷星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426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回收率为84.5%。有效被试中,男生149名(41.4%),女生211名(58.6%);中职一年级124名(34.4%),中职二年级113名(31.4%),中职三年级及以上123名(34.2%);城镇户口150名(41.7%),农村户口210名(58.3%);父母同住280名(77.8%),父母分居42名(11.7%),父母离异或丧偶38名(10.6%)。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

该量表由潘辰等人(2010)编制,包括恐吓、干扰、忽视、纵容和贬损在内的5个维度,共计23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法,问卷得分越高则表示个体经历儿童心理虐待的频率越高,可能性越大。同时,在被试填写之前注明,需要根据本人真实经历对自己18岁之前与照顾自己的看护者之间互动的情况进行尽量真实的填写。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9。

2.2.2. 认知失败问卷

采用由Broadbent等编制,周扬等人(2016)修订的中文版认知失败量表(CFQ)。该问卷共25个条目,包括有干扰、记忆、人际失误、人名记忆以及运动协调5个因子,采用5点计分法,问卷得分越高,就表示个体出现认知错误的频率越高,出现过失行为也就越多。中文版认知失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经测量,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

2.2.3.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该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Leung (2007)编制,其主要适用对象为青少年和大学生,问卷信效度较好。该量表采用5点等级评分,共17道题,分为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4个维度。其中戒断性主要指当个体被禁止使用手机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失控性指个体不能控制自己在手机所消耗的时间或精力的量;低效性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后造成的学习和工作上的效率变低的现象;逃避性是指个体过度沉迷手机虚拟世界,进而逃避现实遇到的现状。当个体在该量表中有8道题目为肯定回答,则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7。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通过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量表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有15个,且首个因子的变异解释量仅为21.84%,低于临界值40%,因此,共同方法偏差并不明显。

3.2. 中职生认知失败现状调查

对中职生在认知失败问卷上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认知失败总分及各维度,即干扰、记忆、人际失误、运动协调、人名记忆的理论中值分别为61、25、14、11、7、4,通过中职生在认知失败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与理论中值相比,可见中职生的认知失败处于中等水平。中职生在各维度的项目均值上的人际失误因子(M = 2.65) > 干扰因子(M = 2.57) > 运动协调因子(M = 2.40) > 记忆因子(M = 2.28) > 人名记忆因子(M = 2.17),该结果表明,中职生认知失败主要表现为人际失误、干扰、运动协调等。

Table 1. Scores on the cognitive failures questionnai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n = 360)

表1. 中职生认知失败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 = 360)

对中职生认知失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中职生的认知失败在户口所在地和父母居住情况上未有显著性差异。中职生认知失败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 = −7.218, p < 0.01),配对比较发现,女生比男生认知失败倾向更高。中职生认知失败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 = 7.816, p < 0.01),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发现,三年级及以上中职生认知失败倾向最高(M ± SD = 65.32 ± 14.27),其次为二年级中职生(M ± SD = 61.12 ± 14.92),一年级中职生最低(M ± SD = 58.08 ± 14.15)。

3.3. 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现状调查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中恐吓、忽视、贬损、干涉、纵容的理论中值分别为12、9.5、5、5、2,由表2可知,各维度的均值均大于理论中值。该结果表明,中职生的儿童心理虐待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此外,儿童心理虐待各个维度的项目均值中,恐吓得分最高,其次为纵容,得分最低的为干涉,这也表明,中职生在儿童心理虐待体验的最多为恐吓,其次为纵容,体验最少的为干涉。对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在性别、户口所在地、父母居住情况以及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2. Scores on the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n = 360)

表2. 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 = 360)

3.4. 中职生手机成瘾现状调查

为调查中职生的手机成瘾现状,对360名中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据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评分标准,该问卷共17题,其中任意8道做出肯定回答即视为手机成瘾。结果发现,33名中职生为手机成瘾者,占比为7.17%,非手机成瘾者327,占比为90.83%。

通过对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各维度及总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手机成瘾的各维度,即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及逃避性的理论中值分别为8、15、7.5、8,由表可知各维度的均值均大于中值,这也表明中职生的手机成瘾程度处于中等偏上。同时,各维度的项目均值分别为逃避性(M = 2.80) > 低效性(M = 2.53) > 失控性(M = 2.24) > 戒断性(M = 2.07)分数最高,该结果表明,中职生手机成瘾在逃避性上表现得最严重,戒断性上表现得最轻。

Table 3. Scores on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n = 360)

表3. 中职生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 = 360)

对中职生手机成瘾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仅在父母居住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 = 2.016, p <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分居的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M ± SD = 42.76 ± 11.11)高于父母同住的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M ± SD = 39.48 ± 10.02),父母离异或丧偶的中职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居中(M ± SD = 40.47 ± 8.47)。

3.5. 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认知失败的关系

为探明中职生手机成瘾、认知失败和儿童心理虐待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关系的紧密度和方向,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手机成瘾与认知失败显著正相关(r = 0.410, p < 0.001),手机成瘾与儿童心理虐待显著正相关(r = 0.273, p < 0.001),儿童心理虐待与认知失败呈显著正相关(r = 0.394, p < 0.001)。

为了更好的探讨儿童心理虐待对认知失败的预测作用,以儿童心理虐待为自变量,认知失败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儿童心理虐待对认知失败的回归系数为0.394,T = 8.100,p < 0.001,因此,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对认知失败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此外,R2 = 0.155,F = 65.614,p < 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表明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与认知失败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有效。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cognitive fail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表4. 儿童心理虐待与中职生认知失败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儿童心理虐待为自变量,手机成瘾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儿童心理虐待对手机成瘾的回归系数为0.273,T = 5.368,p < 0.001,因此,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对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此外,R2 = 0.074,F = 28.816,p < 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说明儿童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有效。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表5. 儿童心理虐待与中职生手机成瘾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为自变量,认知失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对认知失败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回归系数为0.304,T = 6.404,p < 0.001);中职生手机成瘾对认知失败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回归系数为0.327,T = 6.882,p < 0.001)。此外,R2 = 0.254,F = 60.740,p < 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有效。

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cognitive fail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表6. 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与中职生认知失败之间的回归分析

3.6. 手机成瘾在中职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认知失败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温忠麟,叶宝娟(201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总共分为三步:第一步以儿童心理虐待为自变量,认知失败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由表可知儿童心理虐待对认知失败呈显著正相关;第二步以儿童心理虐待为自变量,以手机成瘾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a,结果显示儿童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第三步以儿童心理虐待和手机成瘾为自变量,以认知失败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系数c’、b,结果发现,儿童心理虐待和手机成瘾对认知失败均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得出手机成瘾在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和认知失败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中介效应模型见图1

Figure 1. The mediation effect model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gnitive failures

图1. 中职生手机成瘾对儿童心理虐待和认知失败的中介效应路径

4. 讨论分析

4.1. 中职生认知失败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认知失败处于中等程度,且主要表现为人际失误。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面临最多的情境就是人际沟通与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遭遇诸多问题,如恐惧、嫉妒、自卑、孤僻等,当他们不能很好处理与应对时,便会增加认知失败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以往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个体认知失败现象的发生,同时长时间的使用网络会增加个体对相关刺激的注意敏锐度,并使其对其他外部事物的注意力涣散(胡月,黄海,张雨晴,周春燕,2017),从而导致更为频繁的认知失败。张亚利等人(2019)发现,认知失败往往伴随着诸多的不良心理特征,如较高的压力易感性、降低自我评价等,从而带来更多的人际失误。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女生在认知失败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该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认知失败。原因可能在于:首先女生比男生更为心思细腻,在生活和学习上考虑的更多,更容易出现记忆失败、注意失败等进而会造成认知失败的几率提高;其次女生可能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更多的消极自我评价,造成频繁的认知失败。此外,中职三年级及以上学生更容易产生认知失败,可能原因是中职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等都已熟悉,将面临着记忆、人际沟通、运动协调等多方面信息处理的压力,诸多方面需要调整适应,并且家长或是教师可能会认为此阶段的学生相对没有什么不利因素而给予的支持会相对变少,进而增加认知失败的概率。

4.2. 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职生的儿童心理虐待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五种心理虐待的形式中,恐吓得分最高,这与陈星杉(2019)所做研究结果一致;但干涉得分最低,这与潘辰等人(2010)研究结果“贬损最不常见”有所出入。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研究对象和样本量的差异有关,潘辰等人(2010)的研究对象为初中生,且研究人数较多,相比而言,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中职生且被试数量偏少。

本研究还发现,儿童心理虐待在性别、户口所在地以及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父母离异或丧偶条件下儿童心理虐待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同住条件下,原因可能在于,儿童天性调皮好动,当父母离异或丧偶时,单亲父母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较少,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细心照顾和教导,当遇到儿童的叛逆时,便会采取恐吓、贬损、忽视、干涉等不良管教方法。再者,当父母同住且和睦时,父母双方共同教育,更容易对儿童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采取恐吓、贬损的几率降低。

4.3. 中职生手机成瘾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的手机成瘾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手机成瘾的各维度中逃避性表现的最严重,戒断性表现的最轻,该结果与李淑莹(2019)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在于:第一,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在进入职校后,会面对诸多困扰,如人际交往、熟悉新环境、学业压力等等,由于缺少正确的排解方式且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会转而把注意力和时间花费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第二,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学业压力较小、时间更为自由,因而有更多的时间沉迷手机游戏、聊天等。第三,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普及,手机已成为中职生接触网络最重要的工具,手机的快速便捷、娱乐化等加深了中职生的依赖程度。

通过对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中职生手机成瘾水平在性别、户口所在地、父母居住情况以及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父母居住情况中分居的父母得分显著高于同住的父母。原因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父母分居但并未离婚时,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更可能地进入手机虚拟网络世界,以此来逃避现实,手机成瘾的倾向就会增加;第二,当父母处于离异或丧偶状态时,父母一方或双方出于对孩子的弥补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愿望,比如玩手机。最后,父母同住的情况下,家庭关系较为和睦,更关心孩子学业及成长,常常督促孩子学习,限制孩子手机使用时间,进而手机成瘾倾向较低。

4.4. 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认知失败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认知失败三者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均对认知失败有影响,该结果表明,个体经受儿童期心理虐待的次数越少,手机成瘾程度就越低,个体通过降低手机成瘾的程度,记忆力和注意力也会上升,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加顺畅,从而减少了认知失败。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的儿童心理虐待正向预测认知失败。中职生在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越多,后期产生认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约30%的大学生都在儿童期遭受过心理虐待,并伴随着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等问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模仿来习得社会性行为,当孩子在家庭遭受心理虐待时,父母不良的行为模式,如恐吓、忽视等,会导致个体形成不良的交往模式,并通过不断强化固定下来,最终造成个体缺乏自信、逃避自我,甚至在注意、记忆等方面发生障碍,形成认知失败。

此外,中职生的儿童心理虐待也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在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的个体,经历到恐吓、贬低、干涉等虐待行为的几率更高,阻碍个体表达自我,造成习惯性的恐惧、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更多的个体倾向选择诉诸于网络虚拟空间,智能手机的普及性和便利性为不良情绪的表达和释放提供更多的可能,从而使得个体对手机更加的依赖甚至成瘾。

4.5. 中职生手机成瘾在儿童心理虐待和认知失败间的中介作用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认知失败三者之间两两显著相关,因此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引入中介变量手机成瘾后,儿童心理虐待与认知失败的回归分析结果显著,检验系数均显著,这也表明手机成瘾在儿童心理虐待和中职生认知失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该结果表明,儿童心理虐待不仅能直接预测中职生的认知失败,还能通过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认知失败。

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以及认知失败对于下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影响都不容小觑。本研究发现,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对于认知失败都有一定的影响,该结果具有一定的启示,即可以通过降低或减少儿童期的心理虐待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缓解手机成瘾的程度,进而改善认知失败的现象。

4.6.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与认知失败之间的关系,当下国内关于三者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大部分是两两关系的研究,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不足,并且对中职生群体的关注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对中职生群体共性与个性的了解。本次研究为缓解中职生认知失败、手机成瘾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疫情因素,样本量也不够充实,故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多选择不同地区或不同院校的学生作为被试,增加样本量,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5. 结论

通过对中职生的儿童心理虐待、手机成瘾和认知失败现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论如下:

1) 中职生认知失败处于中等水平,主要表现为人际失误。女生认知失败程度高于男生;中职三年级及以上认知失败程度高于中职二年级和中职一年级。中职生儿童心理虐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表现为恐吓。中职生手机成瘾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症状为逃避性。

2) 儿童心理虐待能够正向预测中职生的手机成瘾和认知失败,即遭受心理虐待的次数越多,产生手机成瘾可能性就越大,认知失败程度越高。手机成瘾能够正向预测认知失败,即手机成瘾程度越高,认知失败的几率也就越高。

3) 中职生手机成瘾在儿童心理虐待对认知失败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职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对策研究”(2018SJA1742)。

文章引用

董云英. 儿童心理虐待对中职生认知失败的影响: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on Cognitive Fail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1): 161-17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21

参考文献

  1. 1. 陈亮, 王彦东, 李焰(2020).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网络欺凌态度的影响: 公正世界信念和特质感恩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1), 152-156.

  2. 2. 陈星杉(2019).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中学生网络欺负, 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3. 3. 董月明(2017).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4. 4. 何安明, 夏艳雨(2019).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认知失败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5(3), 295-302.

  5. 5. 胡月, 黄海, 张雨晴, 周春燕(2017).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认知失败的关系: 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6), 1088-1092.

  6. 6. 李淑莹(2019). 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 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7. 7. 李文婉(2019).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孤独感与自卑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8. 8. 刘文, 车翰博, 刘方, 于腾旭(2019). 儿童心理虐待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5), 78-84.

  9. 9. 潘辰, 邓云龙, 管冰清, 罗学荣(2010).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4), 463-465.

  10. 10. 宋锐, 刘爱书(2013). 儿童心理虐待与抑郁: 自动思维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6(4), 855-859.

  11. 11. 温忠麟, 叶宝娟(2014).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2(5), 731-745.

  12. 12. 夏艳雨, 薛雯(2018).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认知失败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3), 207-208.

  13. 13. 俞国良, 侯瑞鹤, 姜兆平, 董妍, 王永丽(200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2), 32-35.

  14. 14.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2019). 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认知失败的关系: 手机成瘾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其在独生与非独生群体间的差异. 心理发展与教育, 35(3), 344-351.

  15. 15.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22).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2022-08-31.

  16. 16. 周扬, 陈健芷, 刘勇, 王湃, 朱丽娟, 彦廷鹤(2016). 知失败问卷中文版测评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3), 438-443.

  17. 17. Arslan, G. (2017).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Forgiveness, Mindfuln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Young Adul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2, 57-6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7.02.037

  18. 18. Broadbent, D. E., Cooper, P. F., Fitzgerald, P., & Parkes, K. R. (1982). The Cognitive Failures Questionnaire and Its Correlates.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1, 1-16. https://doi.org/10.1111/j.2044-8260.1982.tb01421.x

  19. 19. Carrigan, N., Barkus, E., Ong, A., & Wei, M. (2017). Do Complaints of Everyday Cognitive Failures in High Schizotypy Relate to Emotional Working Memory Deficits in the Lab?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78, 115-129. https://doi.org/10.1016/j.comppsych.2017.06.016

  20. 20. Fisher, J. E., P. D., Zhou, J., Liu, A. G., Fullerton, C. S., Ursano, R. J., & Cozza, S. J. (2019). Effect of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mplicated Grief on Perceived Cognitive Failur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37, 54-62. https://doi.org/10.1002/da.22943

  21. 21. Hadlington, L. J. (2015). Cognitive Failures in Daily Life: Exploring the Link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1, 75-81.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4.036

  22. 22. Leung, L. (2007).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2, 93-113. https://doi.org/10.1080/17482790802078565

  23. 23. Weintraub, M. J., Brown, C. A., & Timpano, K. R.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izotypal Traits and Hoarding Symptoms: An Examination of Symptom Specificity and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gnitive Failur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37, 10-17.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8.04.12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