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412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5219

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对运动参与及表现的影响

章文1,王玉秀2

1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2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科研所,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3年3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17日

摘要

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性规范信念,而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描述性信念,两者同属性别信念系统。在运动领域,性别信念在解释运动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一方面,从性别社会化的视角来研究性别信念的自我内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运动参与和运动表现,包括性别图式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另一方面,已经开始有研究从情境理论的视角来探索运动表现的性别差异,包括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性别图式可及性相关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性别信念对运动参与和表现的影响机制,需要考虑各种可能调节因素的影响,并据此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来缓解性别信念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运动参与,运动表现

Influence of Gender Roles and Gender Stereotypes o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Wen Zhang1, Yuxiu W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2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r. 4th, 2023; accepted: May 10th, 2023; published: May 17th, 2023

ABSTRACT

Gender role is a kind of social norm belief, and gender stereotype is a kind of social description belief. Both belong to gender belief system. In the field of sports,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gender beliefs in explaining sports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socia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how self-internalization of gender beliefs affects individual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including gender schema theory and expectation-value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studies have begun to explo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orts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ional theory, including stereotype threat theory and gender schema accessibility theory. In future studi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ender beliefs o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ossible moderating factors and design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gender beliefs.

Keywords:Gender Roles, Gender Stereotypes, Sports Participation, Athletic Performan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概述

1.1.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因素被女性主义者关注,并认为性别并不完全由生理性别决定,而是受社会因素所中介的(蒋清凤,2007)。“社会性别”是社会化的产物(周莹,2013),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形成的关于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刘秀娟,1998)。存在很多领域性别差异,例如数学测试(Stone et al., 1999)、社会情绪能力测试(Kahalon et al., 2018)等。在运动领域,运动方式也会受社会文化的建构(熊欢,王阿影,2020),表现出运动参与和表现的性别差异。

生理性别所能预测的运动能力差异只有5% (Eagly, 1995),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对男性和女性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Chen & Darst, 2002)。在运动领域存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性别与运动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探究运动的性别适宜性,即在性别方面运动参与及表现差异的可能原因;二是了解性别如何影响运动参与及表现。

1.2.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刘电芝等,2011)。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较为被接受的一种概念是指由人们对于某些社会群组的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佐斌等,2006)。性别刻板印象是以不同性别为对象进行划分,不同性别形成不同图式从而影响人的认知、情绪情感、行为,对目标群体认知上的偏差就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女性往往被认为具有柔和、软弱、善良等品质,男性则往往被认为具有勇敢、坚强、独立等品质(罗伟,2008)。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均是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一些研究中会被混淆使用,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最直接的表现是两者在测量方式上的不同,性别角色往往使用性别角色量表进行测量,常用的测量工具有Bem编制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国内有研究者修订了BSRI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 (钱铭怡等,2000)、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刘电芝等,2011)。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方法包括自由反应法、问卷法等,基于反应时的研究范式是目前内隐认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此外还有投射测验、加工分离程序以及刻板解释偏差方法(毛文娟等,2012;杨亚平,王沛,2008)等。

其次两者在内涵上的不同在于,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性规范信念,例如,男性应该比女性更多地参与运动。而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描述性信念,例如,男性会比女性更多地参与运动。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往往探究其与运动参与之间的关系,性别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往往探究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2. 运动的性别差异

2.1. 运动参与的性别差异

体育运动的性别差异普遍存在,男性相较于女性会参与更多的体育运动(Lau, 2007)。在运动种类以及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女性主要以弱对抗、更加能够展现柔美姿态的运动项目为主(杨飙,2018),比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男性则主要以强对抗、竞争激烈、较大运动量的运动项目为主,比如篮球、足球等(谭小春,2013)。

有研究指出,女大学生运动参与不如男大学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性别角色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谭小春,2013)。

2.2. 运动表现的性别差异

在竞技比赛中,男性和女性往往不会同时竞争。但在世界纪录的保持上,男性在举重、田径、游泳等项目上的成绩普遍高于女性,比如男子田径100米记录为9秒58,女子田径100米记录为10秒49。

2.3. 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与运动

2.3.1. 性别角色与运动的关系

性别角色与体育运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相关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对运动参与行为以及运动表现的时间、强度、方式的显著性影响(刘湘连,2020;董宝林,张欢,2016)。而体育运动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对运动中的个体塑造性别角色起着一定的迁移作用(龚成秋,2015),扎根理论的研究也显示,女性的健身实践可能会使女性反思其性别经验,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熊欢,王阿影,2020)。

2.3.2. 性别刻板印象与运动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领域,有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确实存在(史朝兵,2016)。男性运动被赋予了特定的特征,例如攻击性、肌肉力量、对抗性;女性运动则被赋予美学、优雅等特征;中性运动通常涉及耐力(Jones & Cooley, 2014)。这些刻板印象已经被证明能够显著解释在体育表现和参与方面观察到的性别差异(Alley & Hicks, 2005)。

3. 运动领域性别研究相关理论

3.1. 性别社会化认知理论

性别社会化的研究的基本假设包括:首先,性别差异是由社会文化的规范与期望所制约的性别身份内化形成的。其次,性别角色及性别刻板印象是一个稳定的人格组成成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3.1.1. 性别图式理论

刻板印象和角色规范是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人和情境相关的期望和图式。所谓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是个人组织其认知网络的模式,这种模式起着预期的作用。图式理论将认知解释为一个建设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觉是输入信息和知觉者先前存在的图式相互作用的产物(Bem, 1981),而性别图式理论就是基于性别的图式来处理性别关联的相关信息(Bem, 1981)。

性别图式理论是一种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性别的影响,以及在这种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认知和分类过程是如何受其影响的。个体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一定的性别模式,即关于什么是男性或女性的观念和理论,并使用这些理论来组织信息、决策和规范行为(Starr & Zurbriggen, 2017)。

Bem的性别图式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将基于性别的特征、对象、行为和图式特征联系起来。对于倾向于根据性别来处理信息的个体,对行为的感知会被划分为性别合适或性别不合适的(Jones & Greer, 2011),例如,瑜伽运动更适合女性,而举重练习则更适合男性。这种性别分类的行为加固了性别刻板印象,同时个体更可能使用性别图式加工和处理信息并选择参与性别合适的运动行为(Bem, 1981)。国内外的研究均证实性别角色与运动参与有关。相较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个体,双性化和无性化个体更少使用基于性别的图式来处理信息,从而影响运动适宜性评价(Koivula, 1995)和运动参与(Flintoff & Scraton, 2001)。国内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性别角色对运动参与的影响,发现双性化和男性化的大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较高(刘湘连,2020)。

3.1.2. 期望–价值理论

Eccles等人提出了期望–价值模型,这个模型不同于其他理论,最关键的在于:首先,它更多地关注环境因素,认为规范性信念是通过环境因素影响个体的。其次,该理论强调个体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与环境互动的(Wigfield & Eccles, 2000)。也就是说,个体不是被动的接受文化环境的塑造,而是主动参与的。

具体来说,期望–价值模型假设社会规范性信念(性别角色)和描述性信念(性别刻板印象)通过成功期望和主观任务价值两个核心因素来决定行为(Wigfield & Eccles, 2000)。成功期望是指个体感知到某项任务能够成功完成的可能。主观任务价值是指个体对某项任务有内在兴趣并认为其有用和重要的程度。该模型在解释运动参与动机与行为方面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众学者在身体活动与运动领域运用期望–价值理论进行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基于该模型探究了性别角色对女性运动员参与运动的心理维度的影响,以及她们参与刻板男性体育活动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个人能力感和感知到的活动价值起着完全中介作用(Guillet et al., 2006)。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也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是通过能力和价值的认知来影响动机的(Boiché et al., 2014)。

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有研究者探索了期望价值理论中各变量维度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发现期望信念和实用价值对运动参与的直接影响作用(徐正发,2019)。

3.2. 刻板印象情境理论

目前运动领域性别差异相关的研究除了从社会内化的角度来解释其性别差异,即刻板印象和身份角色如何影响自我认知和动机的,还从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的角度进行探索。

刻板印象情境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刻板印象仅仅存在于情境中就足以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和行为。即使情境中的个体对刻板印象持不认同的态度或没有将其内化为自我觉知,仍然会受其影响。有研究者通过操纵刻板印象诱导信息,探究了环境中刻板印象威胁线索对专业运动员完成运动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一项具体的运动任务,即使是简单的刻板印象提示线索也可能损害其运动表现,并改变女性对运动能力的性别适宜性评价(Hively & El-Alayli, 2014)。

当前心理学情境理论相关研究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运动行为表现,即刻板印象可能导致的运动表现上的差异。

3.2.1. 刻板印象威胁理论

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情境诱发的身份威胁,当一个消极的群体内刻板印象在情境中被突显出来时,该群体内个体害怕证实相应的刻板印象而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额外的压力反而会阻碍他们的表现(Chalabaev et al., 2009)。该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不需要根据刻板印象来感知一个人的能力或动机,仅仅知道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就可能降低任务绩效。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表明,消极刻板印象的激活会导致刻板印象群体内成员的绩效下降(Martiny et al., 2015)。例如,有一项足球运动任务,设置了不同的刻板印象威胁情境,有效情境中,主试向被试描述该任务“女性通常比男性表现得差”,而在无效情境中,任务被描述为“女性通常比男性表现得相似”。结果发现不管是即时表现还是延时记忆任务,有效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下的被试表现均差于无效情境组被试(Heidrich & Chiviacowsky, 2015)。

之后有研究者指出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个体情绪与动机也会降低任务绩效。Schmader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胁的综合过程模型,该模型指出刻板印象威胁源于记忆中三个核心要素被激活的情况:一个人的内群体概念、能力领域概念和自我概念。这些威胁会通过四种心理过程来削弱绩效表现,分别是:动机,例如避免失败的动机;情感,例如增加的焦虑;认知,例如工作记忆容量的减少;生理因素,例如压力。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三种类型的绩效表现,即认知、社会和感觉运动威胁(Schmader et al., 2008)。

有研究者关注了体育活动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可能调节因素,目前已证实的影响因素包括实验操纵的类型:明显的性别差异威胁情境,例如将实验任务表述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微妙的性别差异威胁情境,例如异性实验者的存在。这种机制削弱个体表现的程度是相同的,但影响表现的心理过程以及任务类型有所不同(Stone & McWhinnie, 2008)。Stone和McWhinnie提出双重过程模型,明显的刻板印象威胁线索可能会破坏需要流畅、持续动作的任务的表现,而更微妙的线索可能会破坏需要仔细集中注意力的任务的表现(Stone & McWhinnie, 2008)。他们的观点是,明显的威胁提示会使人专注于预防,避免失败,采取更保守的表现方式,但同时也破坏了连续性任务的整体表现。相对来说,微妙的威胁线索似乎是一种干扰,引发认知负荷,从而影响任务执行工作记忆(Stone & McWhinnie, 2008)。

除此之外,领域识别也可能起着调节作用,领域识别是指个体感知到特定领域是有吸引力的、重要的、可行的,并拥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结果(Kahalon et al., 2018)。研究者研究发现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同样会降低运动员在专注任务中的表现(Beilock & McConnell, 2004),与Stone的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选取的被试为专业运动员,可能的解释是:那些对消极刻板印象相关领域有强烈认同感的个体在绩效表现上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更加显著。

3.2.2. 性别图式可及性理论

情境在决定人们的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的作用也可能适用于性别认同,性别信念系统,即与性别相关的描述性和规范性信念通过图式在记忆中联系起来,图式一旦被激活,相应的联想认知网络就会组织和引导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有研究者指出使用显著性别信息的语境线索增加了性别信念系统的可及性(Deaux & Major, 1987)。

4. 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在运动领域刻板印象情境影响模型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所不足,对性别刻板印象威胁造成的绩效表现差异的可能调节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在主流心理学领域已有相当研究成果的领域识别(Kahalon et al., 2018)、身份激活(Martiny et al., 2015)等因素还需要在运动领域进行进一步验证。

需要在运动领域对性别信念系统进行进一步论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身体活动和运动不同于普通认知任务,它具有自动化的特征,能更好的探究性别信念系统的双模型通道,即该信念系统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例如,不同认知负荷)任务绩效的。

从干预的视角出发,通过干预性别信念系统来调整运动行为,尤其是女性的运动参与选择和运动表现对性别二元化的松动和女性身体健康都具有实际的积极意义,已有研究通过发展女性能力增量理论的干预项目来减少运动中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Li et al., 2004)。未来的研究需要揭示某些刻板印象的影响途径是否比其他途径更有影响力,以便确定适当的策略来缓解这些影响。

文章引用

章 文,王玉秀. 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对运动参与及表现的影响
Influence of Gender Roles and Gender Stereotypes o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5): 1799-180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19

参考文献

  1. 1. 董宝林, 张欢(2016). 性别角色, 主观锻炼体验, 运动承诺与锻炼行为: 链式中介模型.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31(5), 414-421.

  2. 2. 龚成秋(2015).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体育参与对女大学生社会性别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3. 3. 蒋清凤(2007).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性别角色.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8(4), 111-113.

  4. 4. 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龚茜, 黄颀, 李霞(2011).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 心理学报, 43(6), 639-649.

  5. 5. 刘湘连(2020).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 114-115.

  6. 6. 刘秀娟(1998). 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林明宽译). 揚智文化出版社.

  7. 7. 罗伟(2008).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模型及方法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3(6), 47-52.

  8. 8. 毛文娟, 高淳海, 郭成(2012).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8(3), 102-103.

  9. 9. 钱铭怡, 张光健, 罗珊红, 张莘(2000).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心理学报, 32(1), 99-104.

  10. 10. 史朝兵(2016). 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内隐刻板印象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32(2), 79-81+96.

  11. 11. 谭小春(2013).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对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为例.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1(12), 57-59.

  12. 12. 熊欢, 王阿影(2020). 性别身体的挑战与重塑——健身场域中女性身体实践与反思.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44(1), 49-58.

  13. 13. 徐正发(2019). 基于期望价值理论对上海市部分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水平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14. 14. 杨飙(2018). 社会性别视角下云南省高校女研究生体育参与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15. 15. 杨亚平, 王沛(2008).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10.

  16. 16. 周莹(2013). 女性对自我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抗争——基于布迪厄性别权力关系生产机制理论的分析. 黑河学刊, (9), 180-182.

  17. 17. 佐斌, 张阳阳, 赵菊, 王娟(2006).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理论假设及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4(1), 138-145.

  18. 18. Alley, T. R., & Hicks, C. M. (2005). Peer Attitudes towards Adolescent Participants in Male- and Female-Oriented Sports. Adolescence, 40, 273-280.

  19. 19. Beilock, S. L., & McConnell, A. R. (2004). Stereotype Threat and Sport: Can Athletic Performance Be Threatened?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6, 597-609. https://doi.org/10.1123/jsep.26.4.597

  20. 20. Bem, S. L.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54-364.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88.4.354

  21. 21. Boiché, J., Plaza, M., Chalabaev, A., Guillet-Descas, E., & Sarrazin, P. (2014). Social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Gender-Sport Stereotypes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8, 259-274. https://doi.org/10.1177/0361684313505844

  22. 22. Chalabaev, A., Sarrazin, P., & Fontayne, P. (2009). Stereotype Endorsement and Perceived Ability as Mediators of the Girls’ Gender Orientation-Soccer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0, 297-299.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08.08.002

  23. 23. Chen, A., & Darst, P. W. (2002).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Interest: The Role of Gender and Skill.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 250-269. https://doi.org/10.1006/ceps.2001.1093

  24. 24. Deaux, K., & Major, B. (1987). Putting Gender into Context: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Gender-Related 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view, 94, 369-389.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94.3.369

  25. 25. Eagly, A. H. (1995). 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Comparing Women and Me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0, 145-15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0.3.145

  26. 26. Flintoff, A., & Scraton, S. (2001). Stepping into Active Leisure? Young Women’s Perceptions of Active Lifestyles and Their Experienc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6, 5-21. https://doi.org/10.1080/713696043

  27. 27. Guillet, E., Sarrazin, P., Fontayne, P., & Brustad, R. J. (2006). Understanding Female Sport Attrition in a Stereotypical Male Spor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ccles’s Expectancy-Value Model.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 358-368. https://doi.org/10.1111/j.1471-6402.2006.00311.x

  28. 28. Heidrich, C., & Chiviacowsky, S. (2015). Stereotype Threat Affects the Learning of Sport Motor Skill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8, 42-46.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14.12.002

  29. 29. Hively, K., & El-Alayli, A. (2014). “You Throw Like a Girl:” The Effect of Stereotype Threat on Women’s 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Gender Stereotyp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5, 48-55.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13.09.001

  30. 30. Jones, A. H., & Cooley, S. C. (2014). Beyond Beauty and Brawn: Winter Olympic Athletes Tackle Gender Stereotypes. Women Identities and Culture, 1, 4-9.

  31. 31. Jones, A., & Greer, J. (2011). You Don’t Look Like an Athlete: The Effects of Feminine Appearance on Audience Perceptions of Female Athletes and Women’s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34, 358-377.

  32. 32. Kahalon, R., Shnabel, N., & Becker, J. C. (2018). Positive Stereotypes, Negative Outcomes: Reminders of the Positive Components of Complementary Gender Stereotypes Impair Performance in Counter-Stereotypical Task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7, 482-502. https://doi.org/10.1111/bjso.12240

  33. 33. Koivula, N. (1995). Ratings of Gender Appropriatenes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Effects of Gender-Based Schematic Processing. Sex Roles, 33, 543-557. https://doi.org/10.1007/BF01544679

  34. 34. Lau, P. W. C., Cheung, M. W. L., & Ransdell, L. (2007). Sport Identity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A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Socie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5, 66-81. https://doi.org/10.1080/1612197X.2008.9671813

  35. 35. Li, W., Harrison Jr., L., & Solmon, M. (2004).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Theories of Ability in Sports: Rac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7, 291-304.

  36. 36. Martiny, S. E., Gleibs, I. H., Parks-Stamm, E. J., Martiny-Huenger, T., Froehlich, L., Harter, A. L., & Roth, J. (2015). Dealing with Negative Stereotypes in Sports: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xiety When Multiple Identities Are Activated in Sensorimotor Task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37, 379-392. https://doi.org/10.1123/jsep.2014-0284

  37. 37. Schmader, T., Johns, M., & Forbes, C. (2008).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of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5, 336-356.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15.2.336

  38. 38. Starr, C. R., & Zurbriggen, E. L. (2017). Sandra Bem’s Gender Schema Theory after 34 Years: A Review of its Reach and Impact. Sex Roles, 76, 566-578. https://doi.org/10.1007/s11199-016-0591-4

  39. 39. Stone, J., & McWhinnie, C. (2008). Evidence That Blatant versus Subtle Stereotype Threat Cues Impact Performance through Dual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445-452.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07.02.006

  40. 40. Stone, J., Lynch, C. I., Sjomeling, M., & Darley, J. M. (1999).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Black and White Athlet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1213-122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7.6.1213

  41. 41.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https://doi.org/10.1006/ceps.1999.10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