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8
(
2021
), Article ID:
44530
,
6
pages
10.12677/ASS.2021.108289
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罗美云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1年7月15日;录用日期:2021年8月6日;发布日期:2021年8月12日

摘要
本文认为,道家“道生万物”本身就是“生态美”的典型表现。道生出万物之后,万物之间保持和谐美的关系。人的活动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人通过养生、寡欲、修身等的修养功夫而达至逍遥游的境界,这样人与自身达至和谐美。在此过程及基础之上,个人与自然也达至了和谐美。在人与自身和谐美的基础上,达至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并最终达至社会与自然的代内及代际之间的和谐美、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美。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具有互鉴性,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及启示意义。
关键词
道家生态美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互鉴性,启示

Taoist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Its Modern Value
Meiyun Luo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Jul. 15th, 2021; accepted: Aug. 6th, 2021; published: Aug. 12th, 2021
ABSTRACT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Taoist “Tao generates all things” itself is a typical expression of “ecological beauty”. After Tao gives birth to all things, all things maintain a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relationship. Human activities destroy the harmonious beau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 lack of desire and self-cultivation, people can reach the realm of leisure travel, so that they can achieve the harmonious beauty with themselves. In this process and on this basis, the individual and nature also reach the harmonious beauty. On the basis of the harmonious beauty between man and himself, the harmonious beauty between man and others, man and society will be achieved, and finally the harmonious beauty between society and nature within and between generations, and the sustainable harmonious beauty between the whole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will be achieved. Taoist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Marxist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ve mutual learning, which has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Marxist ecological aesthetics,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words:Taoist Ecological Aesthetics, Marxist Ecological Aesthetics, Mutual Learning, Enlightenment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美,即是自然本身的和谐美;精神(人格)生态美,即人与自身的和谐美,包括个人与自然(主要是精神、道德层面)的和谐美;社会生态美,社会本身的和谐美,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美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美。
本文认为,“道生万物”本身就是“生态美”的典型表现。道生出万物之后,万物之间保持和谐美的关系。人的活动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人通过养生、寡欲、修身等的修养功夫而达至逍遥游的境界,这样人与自身达至和谐美。在此过程及基础之上,个人与自然也达至了和谐美。在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上,达至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美,并最终达至社会与自然的代内及代际之间的和谐美、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美。本文就是从自然生态美、精神生态美、社会生态美三个方面探讨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揭示其当代价值。
道家生态美学强调通过修身、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的生存方式;当代深生态学强调通过改造人的世界观、价值理念,通过提高人的理性认识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道家思想,中国传统的儒家、佛教思想都是典型的深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强调通过实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道家生态美学提供根本的指导,而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实践提供启示。所以道家生态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二者有一致、相通、互鉴之处。
2. 自然生态美思想
道家的最高本体是道,而道又具有规律的意思。作为规律的道主要是指,本体之道或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属性或状态。在道家看来,不管从纵的时间的维度来看,还是从横的空间的维度来看,本体之道都是无,是非存在,“道以无有为体”(《文子·上德》)。而这个无、这个非存在的本体之道却又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它先于鬼神、先于上帝,是天地之根、万物之祖。万事万物都是由道生化出来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化生出万物,不管是从纵的时间的维度来看、还是从横的空间的维度来看,都使万物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是道家道生万物的典型模式。其中的“一”,即是道,是原始的精气;“二”是由原始的精气分化出来的阴阳二气;“和”是由阴阳二气合在一块而形成的和气。因此,由道生出的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道,包含着精气、包含着阴阳二气,包含着和气,每个事物自身都是和谐的,每个事物和其他事物都是平等的,每个事物之间都有交感的关系。
具体地说,这种道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由精气直接生出万事万物。“精微者天地之始也。”(《鹖冠子·泰录》)这种原始的精气本身是和谐的,所以,它生出的万物也是和谐的。第二,由阴阳二气合和而生出万事万物。“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文子·上仁》)阴阳二气相互配合,达至和谐,才能生出万物,因此,万物是和谐的。第三,由阴阳二气的表现天地生出万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咸》)天地也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交感,达至和谐,才能生出万物,因此,万物是和谐的。第四,由天地的一些要素或力量而生出万物。“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周易·说卦》)天地间的各种要素很好地协调才能使万物成长。总之,由道、精气、阴阳等的和谐性,而致使它们生出的万物也具有和谐性。
万物是由道生出来的,万物内部都含有道,从这个意义来说,万物,包括道,是平等的。道生出万物之后,还要赋予万物以特性。因道在万物内部的存在形式、表现形式不同,因此,万物的特性也各不相同。道赋予万物不同的特性,万物的特性都是适于自己、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不假外求的。且在自然之中,万物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是不可或缺的。道生出万物、赋予万物特性之后,还要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抚育万物、成就万物,而又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居功自傲。就像佘正荣所说:“故不仅天地万物是由道的运作生成的,而且宇宙中的一切实体、关系、结构和秩序,也是由道的运作生成的,而道创生了天地万物之后,并非就大功告成,它还继续生养万物,运化万物,参与万物的流行变化,养育和辅助万物的成长发育。但是,道生养万物和哺育万物成长,并非出于有意的行为,也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固存于一切事物和过程中的自然趋势和结果。天地万物因其自然之本性而生成、运行和显现。”( [1], pp. 73-79)。
道生出万物之后,万物就有纵的时间维度上的生成关系及横的空间维度上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纵的时间维度来说,尽管从终极的根源来说,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但万物之间也有生成的关系,动物、植物是由它们的祖先繁衍下来的,人也一样,且事物的繁衍、发展是不断进化的。
从横的空间的维度来说,道生出万物之后,万物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比如,同类的物种会聚集在一块,共同占据一个生态领地,而不让别的物种侵入;同一个物种之间及不同的物种之间通过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而使物种得以不断进化。物种之间有相食的食物链的关系。保持物种平衡、生态平衡是保证自然生态美的基本条件。
道生出万物,万物因内部都含有道而相互之间会有交感关系。这种交感关系最能体现物与物之间的和谐美,最能体现自然生态美。
总之,道生出万物之后,万物及整个世界就像一张天网。每个事物都像天网上的一个纽结,都在天网上占据着自己的一定的位置,和别的纽结、别的事物联在一起。整个世界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73章)
道家认为,由道生出的万事万物,即使是天地,都不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都必然要逝去、消亡。而它们的逝去、消亡之处正是生出它们的本根之道。我们人就是要通过自我修养而看到万物的归根复命之状,并且在自我的归根复命中,使自己与道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意味悠长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
由上可见,从最形而上的层面来说,万事万物,包括人、人的精神及社会等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但从较形而下的层面来说,人、人的精神及社会等又是由自然演化而来的。因此,人、人的精神及社会等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内蕴自然的本质与规律,与自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要效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
3. 精神生态美思想
就像印度圣雄甘地所说,“要想和有生之物共同化为一体,而不进行自我净化,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自我净化,那么他必定会使周围的环境也自然净化起来”。( [2], p. 430)我们只有自我净化,才能使周围环境也净化起来,我们才能和有生之物、和周围环境化为一体,从而使我们个体在生命上、精神上、道德上和自然保持和谐美。这就要求我们先要养护好我们的身体、生命、精神,减少欲望,进而达至与道、与自然冥合为一的逍遥游的境界。
道生出的万物中,包括人,都内在地含有道。人为了生存、繁衍、发展需要吸取万物,使万物成为人的身体,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身体包含万物。“五物可以养形,无一物非吾之形;五味可以养气,无一物非吾之气。是故吾之形气,天地万物”、“万物可为我”、“我可为万物”。(《关尹子·匕》)因此,人与万物具有一体性,是合一的。
道家看重生命,看重养生,认为养生要注意时机。不合时宜的养生、刻意的养生,对人都没有好处。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去的“死地”不能去,这样就可以避免祸患。道家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第10章)“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列子·天瑞》)真正的养生是要使精气神像婴儿一样专一、协调,身心逸乐、和谐,这样人才会有内在的力量,从而能够和自然保持和谐。对于不可改变的命运及纷繁复杂的世界、社会,道家认为应该随顺之、调和之,不要让它们扰乱自己,从而优游地渡过一生。
道家认为,对人、对生命、对精神伤害最大的是欲望。“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黄帝四经·经法·道法》)而且像《孔子家语》认为的,“从欲则败”,顺从欲望、放纵欲望会彻底毁掉自己。现代社会更是这样,就像池田大作所说,现代文明是为欲望效劳的文明。( [3], p. 111)但因道内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可以效法道,和道一致,保持自己的本然状态,使身心处于安静、干净的状态之中,去除内在及外在的纷扰,去除偏私、妄想、杂念。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减少欲望,以至于以没有欲望作为欲望,不能让欲望把我们给迷惑了。衣食住行等能够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就可以。减少、克制欲望的基本方法有不盈不满、知足知止、节、俭、啬等。当然,也不要过于克制,基本的需要还是要满足。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丰富、充实、有力量,就能够和自然亲近,过一种生态性的生活。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庄子·让王》)在道家看来,道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用来修身。因此,在寡欲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遵循道,以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来修身。而修身又要具体落实到修心修性修德上。“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庄子·天地》)修心是要去除忤逆于心的东西,把心打扫干净,使心平意静。我们要遵循我们的天性,使性与道合。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天性,那就是本末倒置之人。而道内在于万物、内在于身、心、性就是德,因此修身的归结处是修德。修德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痕迹,这样万物都愿意亲近他,能够和万物保持和谐美的关系。
修德的基本方法是心斋坐忘。心斋就是心保持极度的虚静。坐忘就是彻底地忘掉一切,超越了物我的对待关系,以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及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来说,就是“忘掉自我,与自然共鸣”、“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忘怀物我,与大自然默契的境界”( [4], p. 119)。忘掉了小我,而与大我之道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体道,而体道即是逍遥游。逍遥游是道家精神修养的极致,是人与自身和谐的最高境界。通过逍遥游而达到虚己以游世。在虚己以游世中,达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进而达到社会自身的和谐。由此最终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而所谓逍遥游其实未必要求我们远离现实,而可以是在庸常的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很适性,我们和自己的精神达到高度的和谐。而逍遥游的境界本身也是一种至乐的境界。这种至乐其实质是人与道融为一体,穷通都乐的境界。和道融为一体的至乐的境界,也是至美的境界,在此,至美与至乐也合而为一了。这种至美至乐的境界,也是最为快意的境界。
4. 社会生态美思想
现代生态学普遍认为,生态危机源于社会危机、源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危机、源于人心的危机。因此,只有在人与自身和谐、人和人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维持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美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从较形而下的层面来说,人、人的精神及社会等是由自然演化而来的,和自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它们之间也有高度的一致性。上述精神生态美主要阐述人通过修养而达成的与自身的和谐,及在此基础上而达到的人(个体,主要是在精神、道德层面)与自然的和谐美。由此拓展,再达到社会内部的和谐美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美,也即是道家的社会生态美思想。
道家认为,在自身和谐的基础上,要和他人保持和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一种类的人,因为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因而可以更好地保持和谐的关系。但“相反相成”,不同种类的人,也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而保持和谐的关系。和善的人要保持和谐关系,这样我们可以从他那儿吸取经验;对于不善的人,也不能抛弃他,而是要救助他,并且从他那儿吸取教训。在道家看来,和人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和任何人都保持不近不远、不疏不亲的关系。“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56章)这样人和人之间就相互既有强烈的责任心,又有各自的独立性,有一定距离的美感。作为社会的人,我们还要和民众、和群体、和社会、和国家维持和谐美的关系。要做到保持“自身与社群之间富有成效的相互作用”( [5], p. 299)的和谐美关系,对社会、对国家要有责任、有担当精神。这样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内部就会是和谐的。在此基础上,国和国之间也维持和谐的关系。这样就达成了整个世界、整个社会内部的和谐美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协调好了各种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才会是和美的。道家的上述社会生态美思想与此有内在的一致性。
为了保持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美关系,道家认为,我们要效法道,了解事物的特性、我们的需要、我们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从消极方面来说,我们要有生态危机、生态风险的意识,要防患于未然。对于可能发生的生态风险、生态危机要事先预防之,对于处于险境、危境、绝境中的物种要救助之。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们要以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培育各种事物,赋予各种事物以特性、保持它们的特性,让它们顺着自己的特性健康地成长、发展。虽然成就万物,但不要把万物都据为己有。在处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强调实践的作用。但上述道家的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实践提供参考,以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美。
道家认为,只有“知足知止”才能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关系”( [5], p. 299),实现代内生态公平及代际生态公平。对于具体怎样实现知足知止的生态公平观,道家认为,天地对人没有偏爱,平等、平均、公平地分配它所具有的各种资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经》第32章)如果我们所占资源不公平,天会想方设法重新分配,使我们能公平占有,“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77章)人要效法天地之道,公平分配各种资源,“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第77章)在代内生态公平方面,不同群体、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在分配、利用生态资源方面要公平,在承担责任方面也要公平,要尽量照顾弱势群体、弱势国家等,使他们有基本的生态消费保障。在代际生态公平方面,要坚持可持续的原则。不但要使我们这一代有较好的生态消费,更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更好的生态消费。这就要求我们要爱护、珍惜自然生态资源,不要随意浪费自然生态资源,要厉行节俭、知足知止。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资源,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也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参考。因此,我们要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及各项其他事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做出贡献。
而且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美还包括社会和作为社会环境的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美的关系。从广义来说,社会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因此,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也即是自然和自身的和谐、自然本身的和谐。
这样我们就能够使社会内部保持和谐、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美,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生态美。
5. 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生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本身是和谐的。道生出的万事万物中包括人。要使人很好地生存、发展,并和自然保持和谐美的关系,就需要在身体、生命、精神等方面进行养护。对人伤害最大的是欲望,因此,我们要克制欲望,清心寡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深入的修身活动。在道家看来,修身、修养的极致是逍遥游。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和自身、和外界、自然达到了最高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最后达至社会内部的和谐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道家的这种生态美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具有互补性、互鉴性,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与启示。
基金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问题研究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BLMY201802);北京林业大学2021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课程思政的价值(项目编号:KCSZ21028);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ZXB003);2019年高校实践育人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思想研究”(SJYR1906);北京林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化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研究”(BJFU2014JG027);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课题“宗教学概论”(2019KCSZ105)。
文章引用
罗美云. 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Taoist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Its Modern Valu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8): 2086-209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289
参考文献
- 1. 佘正荣. 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诠释[J]. 江汉论坛, 2001(1): 73-79.
- 2. [印]甘地. 甘地[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 3. [日]池田大作, [美]亨利•A•基辛格. 和平、人生与哲学[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
- 4. 贺麟. 文化与人生[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 5. [美] Mary Evelyn Tucker, John Berthrong. 儒学与生态[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