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7  No. 04 ( 2019 ), Article ID: 31755 , 8 pages
10.12677/ML.2019.74075

Japanese Translation Study about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Frame Theory

Jingyi Li, Zikan K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y 28th, 2019; accepted: August 12th, 2019; published: August 19th, 2019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was held successfully in Beijing and was known worldwide. The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nounced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also showed positive confident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China’s image and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aking frame theory, this paper divides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Japanese translation into three types including corresponding frames without difference, corresponding frames with differences, and non-corresponding frames by analyzing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in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we adopt appropriate four correspond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paraphras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olit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Frame Theory, Japanese Translation,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ulture Communication

基于框架理论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的日译研究

李静怡,柯子刊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12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9日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受到世界瞩目。十九大报告的提出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向世界展现了积极自信的中国形象。在树立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这一过程中,翻译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以十九大报告的日译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框架对等、框架不同、框架缺失三种不同情形,并由此提出直译、意译、增减译、直译加注四种对应翻译方法,从理论角度为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框架理论,日译,十九大报告,文化传播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世界重新部落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文化的传播是重要环节,如何克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将中国更自信、更全面地展现在世界面前,是翻译界值得持续关注探讨的话题。

201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备受世界瞩目。十九大报告的日文翻译(以下简称“日译”)相较其他政治文件的日译更具权威性,不仅为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特色文化翻译传播提供了范本,且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笔者研究。

迄今为止,框架理论在国内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界,日语界的研究尤为少见。因此,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立论基础,以十九大报告的日译为研究对象,对日译中不同情况的整理及对应的翻译方法展开探讨。

2. 框架与框架理论

语言学中的“框架”概念,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对记忆的研究。最早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的是美国语言学家C. J. Fillmore [1],菲尔莫尔(Fillmore)在不同阶段对“框架”定义不断修订改进,逐渐从语言构式向认知构式转换。

1975年,菲尔莫尔提出了“框架”概念,并将“框架”定义为“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包括词汇组合、语法规则、语言范畴的选择 [2];次年,他从认知角度提出,“框架”是一个表征各类体验的概念工具,语言系统用于语言交流的解释以及过程的理解 [3];1982年,菲尔莫尔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框架理论 [4],并将“框架”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其中任一概念的理解都需以理解整个系统结构为前提 [3];1985年,他用“特定统一的知识网络或对经验连贯、一致的图解” [2] 这一概念定义“框架”,认为“框架”与某些经常发生的情景相关,人们通过原有“框架”理解新的经验 [3];1992年,他提出“框架”是“词汇蕴含概念的知识预设” [2],他与Atkins指出,意义的确定必须以反映理解者经历、信念和实践的背景知识体系为参照 [3];随后1994年,菲尔莫尔提出除词典所列出的客观意义外,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百科知识、宗教信仰等在确定词汇意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把词汇放在特定的“框架”中进行分析 [2]。

在框架理论下,我们在理解语言时,需要通过相应的语境,对大脑相关的认知域以及知识框架进行激活,经过概念的整合从而获得意义 [3]。不同语境下所激活的框架以及获得的意义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在中日两个文化语境下,面对数字“九”,汉语文化背景下激活的是“九五至尊”、“长长久久”的框架,日语文化背景下激活的则是“苦难不幸”的框架,获得的两种意义大相径庭。

3. 框架理论下的翻译研究

框架理论侧重从人们的心理认知过程,探索语言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可用于分析词语、单句,甚至语篇的翻译过程 [3]。在框架理论下,我们可以将翻译简单理解为寻找能够激活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的活动 [5]。框架是基于文化,约定俗成的知识构型,文化差异是框架最显著的特征 [6]。由于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验归纳、结构和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因此,框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 [4]。框架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过程中,特别是翻译传播例如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这类某国独有的特色文化时,框架理论将成为一个切入点,帮助译者完成翻译活动。

框架理论目前在国内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翻译研究,在众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英译的相关研究中,汪立荣(2005)根据框架或框架成分的多寡异同分成三个层面,提出英译汉时应根据语境灵活把握、严谨辨别语言所属框架类别以及框架成分间的协调关系进行翻译 [1];植耀莹(2018)围绕文化框架理论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将文化框架分为“一方文化特有框架”和“框架成分同中有异”两种情况,提出了框架转换及框架文化成分调整两种策略 [5];姜艳会(2014)运用框架理论,对影视字幕中的英汉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框架替换、框架移植、框架调整三项翻译策略 [7]。相较而言,框架理论下的汉日互译研究十分有限,仅见郭帅(2016)提到,在翻译中国特色新词时,框架成分更换、增添、框架层次调整和框架移植等将是十分有效的翻译策略 [8]。

笔者认为,框架异同及框架成分分析,同样适用于中日对译研究,英汉翻译研究者提出的框架理论下的翻译策略,对日语翻译策略的分析、运用亦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十九大报告日译为切入点,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从框架对等、框架不同、框架缺失三个维度,通过分析具体翻译案例,总结十九大报告汉译日中采用的翻译方法。

4. 以框架理论分析十九大报告的日译

《十九大报告》全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总结了中国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新时代迈进。随着中国逐步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央,十九大报告的发表对世界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由此也备受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为了向国外受众阐释中国理念和中国思想,解读中国政策和中国道路,《中国关键词》项目组联合中央相关部委、涉外新闻媒体、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研究及翻译专家,系统梳理、专题编写、编译出版了《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外对照多文种系列图书,其日语翻译编辑团队,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外国专家——吉田阳介先生担任主要翻译,中国外文局杨哲三先生负责改稿,《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先生负责审定,译文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及参考性 [9]。

通过跨文化传播,宣扬中国特色文化。文化差异下的框架理论运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日译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本部分将以十九大报告日译为例,将具体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分为框架对等、框架不同、框架缺失三个方面,分析框架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进而探讨三个方面对应的不同翻译方法。以下例文均引自十九大报告,文中仅标注页码。

4.1. 框架对等

“框架对等”指的原文框架与目标框架之间存在较少的文化差异,以及原文语言形式激活的框架,能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找到直接对应的框架。在此情形下,文本语境指向的概念也基本相近,译文读者能激活类似的背景知识,并由此获得对等的意义理解 [8]。

例1:发展中国家(「発展途上国」)

随着全球化进程化加速,这类词语在各国政治外交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用,各国语言均对此有相同认知框架,此类词语有很多,部分列举如下:

例2:社会主义(「社会主義」)

和平、发展、合作(「平和・発展・協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強・民主・文明・調和」)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経済力、科学技術力、国防力、総合国力」)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発展の不均衡・不十分」)

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联合国、欧盟以及诸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可以说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部分政治、经济、社会相关词汇以英语的形式得到了广泛使用。日语相对应的词汇借由外来语(主要译自英语)表达。

例3:绿色发展(「グリーン発展」)

共赢(「ウインウイン」)

世界前列(「世界のトップレベル」)

生态文明(「エコ文明」)

其中,グリーン = green;ウインウイン = win win;トップレベル = top level;エコ = ecology。

不仅是单词,语句中同样可以看到原文框架与目标框架直接对应的情况。

例4: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上,p. 30)

市場メカニズムが効果的に機能し、ミクロ経済主体の活力が引き出され、マクロコントロールが適度に行われる経済体制の構築に力を入れ……(上,p. 31)

其中,メカニズム = mechanism;ミクロ = micro;マクロコントロール = macrocontrol。

当然,原文框架与目标框架直接对应的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密切相关的词汇语句,其他领域的词汇语句中,同样可以找到对应的框架。

例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p. 46)

緑の山河は金山・銀山にほかならない。(上,p. 47)

由此可以得出,十九大报告日译中,框架对等的情况集中体现在世界通用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外交常用词句,以及日常生活中两国共通的词汇。此类词句的翻译,可采用直译法,按照原文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实践。

4.2. 框架不同

“框架不同”即原文框架与目标框架不直接对应,根据十九大报告日译中出现的内容,可以从“中日同形词”、“惯用表达”、“多义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2.1. 中日同形词

例6: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上,p. 92)

二つ目の百周年の奮闘目標を目指して突き進ま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上,p. 93)

汉语与日语有时字形相似,但所含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日语中存在与汉语“进军”字形相同的「進軍」一词,虽然两个词语所属框架大体相同,都属于“前进”框架,但汉语所产生的框架包含“人们”这一成分,而日语所产生的框架仅包含“军队”这一成分,在例6的语境下,日语中的框架与汉语中的框架并不对应,因此此处采用「突き進む」代替「進軍」作为译文。

4.2.2. 惯用表达

例7: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p. 72)

世界の諸民族の中にそびえたっている。(上,p. 73)

同一个表意,因国家文化差异,形成的框架有时也会有所不同。自“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说法在《人民日报》出现后,这一表达便逐渐成为惯用表达,得到广泛运用。例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全世界各个民族比喻成了森林,描绘出在世界民族中自信而强大的中国形象。日语中,存在对应表达方式,但没有“民族之林”这一认知,不同的框架下,日译文略去了“林”的意象,采用了减译法,将框架成分减少进行翻译。

例8: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上,p. 110)

北京の首都機能以外の諸機能の分散を要諦に京津冀地区協同発展を促し…… (上,p. 111)

汉语中“牛鼻子”常用来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而日语中的“牛鼻子”则没有此类抽象含义。换言之,日语中“关键”框架的成分不包含“牛鼻子”,采用直译法无法激活日语中的对应框架。十九大报告日译,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将“牛鼻子”与日语中表示“要点”的「要諦」相对应,激活相应框架,完成翻译活动。

4.2.3. 多义词

翻译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同一个词语或段落在不同语境下出现的情况,根据语境,语义有时会有微妙差异,有时则会大相径庭,此时产生的对应框架也会有所区别。

例9: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上,p. 18)

党が人民と歴史に対して行った厳かな約束である。(上,p. 19)

例10:落实减排承诺。(下,p. 222)

排出削減の公約を履行する。(下,p. 223)

对比例9与例10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承诺”一词分别对应了「約束」、「公約」两个不同的日语表达,据日语权威词典《大辞林》 (第三版)释义,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約束」可解释为「当事者の間で決めること。また、その決めたこと。」 [10] 例9强调的是当事人之间的决定。「公約」则是「公に約束すること。特に選挙に際して、政党または候補者が当選後に実施することを約束した政策。」例10「公約」在「約束」释义的基础上,更为强调决定实施的政策。由此可以得出,例10语境下的“承诺” [11],所产生的对应框架与例9并不一致,相较之下,例10的框架包含了例9中没有的“政策”这一框架成分。

同时,若换一个角度思考,在《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中,汪立荣(2005)提到:“英汉语里的所谓对等词,所激活的框架及其成分按理应该相同,但实际上框架成分的数量有时并不相等。” [1] 这一结论在日汉语里同样适用。

我们可以看到“承诺”和「約束」是对等词,尽管日汉语中都有“约定”框架,但日语框架里不包含“政策”这个成分,因而例10不能用「約束」替代「公約」,日汉语里的对等词也存在框架成分的数量多寡有别的情形。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语言所在的语境进行灵活把握,在选择译文时,参考原文框架和目标框架之间的成分,慎重判断。

4.3. 框架缺失

不同国家由于政治体系、政治理念等不同,某些带有国家特色的术语很难在另一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应的表达,以致产生文化间的框架对等空缺,这一现象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体现。

4.3.1. 中国特色词汇

中国特色词汇是指中国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包含着一些概念、短语、政治术语以及汉语民族文化特色非常鲜明的词语等 [12]。在十九大报告中,框架缺失的情况多体现在中国特色政治术语词汇的翻译上。

例11:中国梦(「中国の夢」)

小康(「小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習近平「新時代の中国の特色ある社会主義」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つの代表」重要思想)

五位一体(「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四つの全面」)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義栄辱観」)

“一三五”规划(「第13次五ヵ年計画」)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二つの百周年」の奮闘目標)

以上列举的典型政治术语,富有鲜明的中国国家特色,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中并不存在相应表达,所以在翻译此类词语时均通过直译,并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固定词汇直接从源语言文化的框架移植到目标语言文化之中。与此同时,此类词语在一般情况下为了帮助理解,会利用注释、释义等方式对原文框架背景信息进行一定补充说明。

4.3.2. 与国情相契合的比喻

为了使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深入人心,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出现与国情相吻合的形象比喻,这类表达由于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故在其他国家中不存在框架与之对应。

例12: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下,p. 342)

揺るぐことなく「トラ退治」、「ハエ叩き」、「キツネ狩り」を進める。(下,p. 343)

“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必须自身硬”(下,p. 288)

「鉄を打つには自身も強い必要がある」「鉄を打つには自身が強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下,p. 289)

此类词句并非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固定词汇得到运用,而是在两种语言的语义框架相同的情况下,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解释。但通过直译,目标语读者对原语的理解只能停留于字面,此时可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内容所处语境,获得相应文化补偿,从而理解其文化内涵,构建相应文化框架,实现语义和文化框架的统一。

5. 框架理论下的中译日翻译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从十九大报告日译中,提炼出“直译”、“意译”、“增减译”、“直译加注”四种翻译方法。

框架对等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从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框架,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发展中国家”可直译为「発展途上国」,“共赢”可直译为「ウインウイン」。

框架不同的情况下,在目标文化需要原文框架中另一个框架成分来激活时,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进行替换翻译。例如,在翻译“牛鼻子”时,“牛鼻子”若直译为日语,读者将难以理解,以日语中相关的“关键”框架替换汉语中的框架,将原文意译为「要諦」完成翻译;当原文框架与目标框架不对应,或框架对应而框架成分不一致,可以调整框架或框架成分来进行应对。具体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表现为增译或减译,即添加词语或减少词语来达到框架一致。例如“世界民族之林”由于日语对应框架成分不包含“林”,所以通过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世界の諸民族」。第二类表现为结合语境选择恰当词义进行翻译。例如“进军”与「進軍」,前者导引的是“社会发展”框架,后者导引出的是“战场战争”框架,此时为避免误解,应将“战场战争”框架调整为“社会发展”框架,即在“进军”一词中的“军队前进”、“人们向某个目标前进”两个意思中,选择“人们向某个目标前进”这一词义,得到「突き進む」这一译文。

在框架缺失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直接将原文框架移植到目标语的语言文化中,以译文为载体,实现框架所包含文化元素的跨文化移植 [8]。将“中国梦”直译为「中国の夢」、“四个全面”直译为「四つの全面」,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语言或意象直接移植到目标语中,同时利用注释、释义等方式对原文框架背景进行一定补充说明,帮助理解。通过广泛传播,逐渐被他类语言文化接受后,便可直接采用直译法,激活目标语读者的框架信息,不需要背景知识的解释说明即可理解,从而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6. 结论

通过框架理论,笔者对现有的十九大报告的日译文本,进行较为清晰且系统化的分类整理,进而探讨并总结其中的翻译方法。通过分析十九大报告的日译,可得出日语翻译中存在框架对等、框架不同、框架缺失三种不同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可通过直译、意译、增减译、直译加注四种方法灵活应对。框架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式与思考角度,同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帮助更多译者更好地从事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活动。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专项资助重点课题(编号:2017ZA006);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教学研究项目:日语专业高年级以“译对”为主旨的新型翻译教学课堂构建。

文章引用

李静怡,柯子刊. 基于框架理论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的日译研究
Japanese Translation Study about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Frame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19, 07(04): 562-569.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4075

参考文献

  1. 1. 汪立荣. 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C]//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 北京: 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 2005: 349-358.

  2. 2. 马伟林. 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 18-21.

  3. 3. 丁卫国. 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 外语界, 2013(6): 72-76.

  4. 4. 阳芹. 基于框架理论的日语听力教学实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湘潭大学, 2015.

  5. 5. 植耀莹. 文化框架理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以“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热词英译为例[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8(1): 75-78.

  6. 6. Taylor, J.R. (1995)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7. 7. 姜艳会. 框架理论视域下影视字幕翻译——以《阿甘正传》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10): 35-36.

  8. 8. 郭帅.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日译策略[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10): 305-307.

  9. 9.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中国翻译研究院. 中国关键词: 十九大篇(汉日对照) [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8.

  10. 10. 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約束-647914

  11. 11. 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公約-63270

  12. 12.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