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8466
,
8
pages
10.12677/ML.2022.101021
人际功能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对比分析——以特朗普和拜登为例
郭彤,高洋,王晓晨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15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29日

摘要
韩礼德认为人际功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同时反映了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本文选用了人际功能理论,从语气、人称和情态对特朗普和拜登的就职演讲文本展开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者的文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在人称方面,通过对比数据可以得出两者使用第一人称的频率最高,而较少使用第三人称。从情态角度分析,中量值情态动词占比最高。从语气系统这一角度分析,二者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大量的陈述句式。而区别在于:在人称方面,相较于特朗普,拜登使用了更多的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而在情态系统方面,相比较而言,拜登使用高量值和低量值情态动词的频率也相对较高。
关键词
人际功能,就职演讲,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merican Presidents’ Inaugural Spee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Taking Trump and Biden as Examples
Tong Guo, Yang Gao, Xiaochen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Dec. 15th, 2021; accepted: Jan. 22nd, 2022; published: Jan. 29th, 2022

ABSTRACT
Halliday believes that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s the use of language to exp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and reflects the identity and status of the speaker. Based on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ump’s and Biden’s inaugural spee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od, person and modali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wo texts have both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The commonness is: in terms of perso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data,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two use the first person the most frequently and use the third person l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ality, the proportion of medium value modal verbs is the high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od system, they both use a large number of declarative sentence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Biden uses more second person and third person than trump. In the aspect of modal system, Biden uses high and low modal verbs more frequently.
Keywords: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augural Address, Contrastive Stud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1年,拜登以306票当选美国第46任总统。与前任总统特朗普相比,其演讲风格与执政风格有很大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领导人的就职演讲是政治文本的重要语料,而系统功能理论中的人际功能理论是分析政治文本的有力工具(Wang & Gao, 2021) [1]。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3),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可以由语言的人际功能体现,具体体现在人称使用、情态结构和语气系统等语言结构之中 [2]。基于此,本文运用人际功能理论,对比分析了拜登和特朗普的就职演讲文本,通过对人称、情态和语气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两者在执政风格方面的差异,同时也为研究美国政治未来四年走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这一理论意在探索语言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实现关系。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本文则深入探讨语言的人际功能 [2]。Thompson则认为说话者在使用言语时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3]。其目的性的表达往往与人际功能相结合。这一功能集中在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的呈现,以及通过语言对事物的推理和评价 [4]。主要包括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人称系统。其中,语气系统包括主语和限定成分两部分,该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句子的语气。情态有低、中、高量值之分,量值的选择与讲话者所处的地位以及演讲态度有关。量值越高则表明发言人所处的立场较为坚定;而低量值情态则说明说话人态度礼貌,有时也表示对演讲内容的不确定性 [2]。人称系统主要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一人称包括单数“I”和复数“We”,通过使用第一人称,可以准确表达演讲者自身的态度以及观点。第二人称主要以“you”为主,通过该人称的使用,可以缩进距离感。使用第三人称“it”和“they”,可以增强演讲者的号召力。
2.2. 相关研究
基于韩礼德提出了人际功能语法理论,国内外学者对其理论本体开展了广泛研究和深入拓展。我国学者胡壮麟(1989)将人际功能理论引入国内,并分析了在汉语中人际功能的应用,解释了在汉语中相应的句型、情态词、语句的升降调与人际功能中所对应的体系 [4]。基于此,薛彩丽统计2004年至2014年我国外语期刊内有关人际功能的文章,发现此类文章主要研究了语篇分析以及二语习得方向,以及外语教学方向 [5]。李占子(2003)主要分析了在自传体中该功能的意义与作用,完善了了人际功能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 [6]。黄国文突破了研究局限,将人际功能应用扩展到整个语篇 [7]。自此,学者们开始使用人际功能理论对文本进行实证研究。李华芳(2009)运用人际功能理论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语篇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人际意义,如:语气、情态、时态等 [8]。徐常翠(2012)以2010年圣诞节英国女王的演讲语篇为分析文本,基于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方面对词进行讨论,体现了在演讲中该理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9]。高波(2009)通过对克林顿的离职演讲来分析该功能,通过总结人际功能要素的特征,总结出人际关系的含义可以通过强调语言来提高演讲技巧 [10]。杨露(2017)在理论总体框架的影响下,针对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与前任首相卡梅伦的就职演讲,从各种角度来构建并阐述人际意义 [11]。吴优(2018)则选取了2016年希拉里败选时的演讲,并对其做了深度剖析,研究发现:在该次演讲中,为了自身观点的表达更为明晰,演讲者使用了大量的陈述句语气和中量级情态词 [12]。赵瑜哲(2019)采用量性以及质性等方法,以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分别选取了比尔盖茨和马云的各三篇商务英文演讲,进行了对比和详细分析。阐释了在人际背景的影响下,中外企业家商业话语的异同以及原因 [13]。王晓晨和高洋(2021)对比了特朗普和特蕾莎梅的就职演讲,研究发现:特朗普在人称上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这表明特朗普是基于当前“美国优先”战略的表达;而特蕾莎梅在其政治演讲中更多的使用第二人称,缩进演讲者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以期获得更多的选票与支持 [1]。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得知,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对于演讲语篇中的人际功能作出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但鲜有学者对美国领导人的就职演讲进行对比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了第四十五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第四十六任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的就职典礼演讲语篇,试图通过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来丰富此方面的研究。问题如下:
1) 特朗普和拜登在就职演讲中实现语篇人际意义时在人称系统层面有何异同点?
2) 特朗普和拜登在就职演讲中实现语篇人际意义时在情态系统层面有何异同点?
3) 特朗普和拜登在就职演讲中实现语篇人际意义时在语气系统层面有何异同点?
3. 美国两任领导人就职演讲人际功能实现的对比分析
当地时间2021年1月7日,拜登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在其就职典礼中发表了约20分钟的就职演讲,同时拜登也大力呼吁国家团结。而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唐纳德·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克林顿成功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在演讲中曾多次宣称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这与他所提出的“美国优先”战略观点一致。本文选取了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与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就职演讲的语篇,探讨美国领导人在政治演讲中关于人际功能实现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一) 人际系统分析
任育新(2016)指出,人称代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用策略,经常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构建说话人或者作者的身份 [14]。韩礼德(1989)则指出演讲者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来实现人际意义。在演讲中为了避免重复,往往会使用大量的人称代词来指代前文中的某某事物,从而在语篇中实现人际意义 [2]。听众则可以通过这些人称代词来了解演讲者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本文统计了唐纳德·特朗普和约瑟夫·拜登就职演讲中的人称代词,表1如下:
Table 1. Personal pronoun statistics
表1. 人称代词统计
1) 第一人称
根据表1发现,在特朗普就职语篇中,单数第一人称“I”出现了3次,复数“We”则出现了52次,在演讲文本中出现的占比高达64.5%。而在拜登的就职演讲中,“I”出现了28次,复数“We”出现次数达84次。从其中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人称在全文的比重占大多数,可以说特朗普与拜登在使用第一人称方面有共性也有个性。
两者的共性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来说,在二人的演讲文本中,第一人称的出现次数比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出现次数更高。从微观方面来说,复数“We”比单数“I”的出现频率更高。其中的原因在于,对于政治演讲者来说,“We”比“I”更能代表演讲者,这是由于演讲者背后存在支持他的政党、团队或者是国家。所以作为演讲者来说,使用“We”往往更能起到群众团结一致的作用。比如在特朗普的演讲中:“We will face challenges, we will confront hardships, but we will get the job done. Every four years, we gather on these steps to carry out the orderly and peaceful transfer of power.”在这句话中,“We”代表了全体美国国民,在演讲中通过使用“We”拉近了演讲者与民众、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让民众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重建美国与行动息息相关。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而在拜登的就职典礼演讲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关“We”的信息,例如:“We can make America, once again, the leading force for good in the world.”这里的“We”代表的是美国民众,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拜登倾听民意,希望联合美国民众一起让美国成为世界正义的领导力量。这也进一步赢得了美国民众的信任。
而两者的个性在于:在特朗普的就职演讲中,第一人称比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使用次数更多,达到了64.5%。这也反映出了“美国优先策略”的演讲主题,即美国优先策略,该策略即美国在一切事物面前都将保持优先。例如:“From this day forward, it’s going to be only America first—America first.”在演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今天开始,美国将拥有新的远景,从今天开始,只有美国第一。”这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战略的美好愿景,也是将来要为此付诸行动的美国梦。即只要通过领导人和集体民众的努力,美国就会获得成功。这句话也强调了自身的价值和利益。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美国优先。而在拜登的就职演讲中,相比起特朗普,第一人称的单复数出现的频率比特朗普的频率要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拜登的演讲主题是团结,只有团结国民,团结集体,把领导人与集体民众紧密相连,才能促进美国的发展。
2)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主要以“you”为主。根据表1显示,特朗普在演讲中使用第二人称的频率达16.5%,而在拜登的演讲中,第二人称使用率只有寥寥。在政治演讲中,单词“you”通常代表出席现场的人。使用“you”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听众或是读者引起共鸣,借此达到与演讲者相一致的目的。比如在特朗普的演讲中:“This is your day. This is your celebration. And th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your country.”这句话的中文解释为“这是属于你们的一天。这是你们的庆祝日。我们所在的美利坚合众国,是你们的国家”。这里的“you”不仅指的是听众与观众,而且指的是全体美国公民。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则是所有美国国民都是国家的主人,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会努力为所有美国公民的幸福付出行动。但拜登使用第二人称较少。例如:“But the answer is not to turn inward, to retreat into competing factions, distrusting those who don’t look like you do, or worship the way you do, or don’t get their news from the same sources you do.”拜登在这句话中写到“我理解。但答案不是孤立,不是退缩到互相竞争的派别中,不是只因为他人看起来不像你,没有尊崇你做事的方式,或者只是因为他们的消息来源和你不一样,就不相信他们”。这里的“you”大多代指的是听众。此外,拜登通过反复使用相同句式型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同时也让读者提高了对于此次演讲的注意力,达到了政治演讲的目的之一。
3) 第三人称
“it”和“they”是第三人称的主要代表。根据表格显示,第三人称分别在特朗普和拜登演讲中占比19%和9%。可见两人使用第三人称的次数较少。因为在演讲中,第三人称多指未出席演说现场的人。例如在拜登的演讲中:“I understand that many Americans view the future with some fear and trepidation. I understand they worry about their jobs, about taking care of their families, about what comes next.”此处的“they”代指的是那些担心美国未来的人而并非在演讲现场的人,拜登在此句话中“they”的使用很巧妙,既增强了美国公民的信心,又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意志。
(二) 情态系统分析
韩礼德认为,情态是说话者在态度、情感、意愿和状态方面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表达了说话者的一种态度,反映出说话者对事物认识的估计和不确定性。在日常语法中,情态往往通过情态动词来实现,韩礼德将句子中的情态动词分为了高中低三种不同量值 [2]。其中“need”、“must”等为高量值情态词;“will”、“would”等为中量值情态词;“may”、“might”等为低量值情态词。在政治与商务演讲中,演讲者的态度可以通过使用不同量值情态动词来体现。在演讲中通过使用情态动词可以表示个人的意愿和对内容的判断。因此本文统计了特朗普和拜登演讲文本中情态动词的出现次数与使用频率。表2如下:
Table 2. Modal word statistics
表2. 情态词统计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特朗普的演讲文本中情态动词使用了48个。而拜登使用了57个情态动词。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二人演讲的相同之处在于:最常用中量值情态动词。这是因为频繁使用中该助动词可以使演讲内容更加真实,提高了选民对与演讲者的信赖 [15]。
而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二人中量值情态动词的“will”使用频率最高。在传统语法中,“will”的用法主要有两个;其一主要用于第一人称,用来表达意愿 [16]。在特朗普和拜登的演讲中,两人都使用了大量的“will”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国未来的期盼,表达了自己要为美国以及美国人民谋福祉的决心。提高了发言者的信赖度,便于获得民众的支持。“will”的第二个用法用于搭配if来使用,也可以表达意愿。例如在拜登的演讲中:“If we do that, I guarantee you, we will not fail.”译为:“只要我们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我们就不会被打败。”这由此也表明了拜登的决心,易引起读者与听众的共鸣。例如在特朗普的就职演讲中:“We will face challenges. We will confront hardships. But we will get the job done.”特朗普连用三个“will”来表明自己的决心。表明自己将会为更多的美国人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人虽然在使用中量值情态动词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在其他量值方面也存在些许差异。例如相比特朗普,拜登的演讲语篇中高量值和低量值情态动词占比略高。这是因为拜登从政时间较长,对美国的国情了解较为全面;相对于特朗普来说,拜登拥有较高的信服力。例如在演讲中:“We must end this uncivil war that pits red against blue, rural versus urban, conservative versus liberal.”拜登通过使用“must”传递给群众一种信号:“那就是我们必须结束这场和文明无关,红与蓝、农村与城市、保守与自由的战争。”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我们打开心扉,而不是变得铁石心肠。不仅全面的向群众解释美国现在的国情以及处境,而且还表明了自己对于美国的宏伟蓝图。
(三) 语气系统分析
为了在演讲中实现人际功能,语气系统也十分重要。在讲话时,说话人的态度可以通过语气系统直接传递给听话者。Thompson表示,语气主要有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组成 [3]。韩礼德在人际功能理论中将句子类型分为陈述句,疑问句和特殊句式 [2]。在句子中语言语感的不同,会导致说话人表达感情、传递给听众的信息的不同。其中,陈述句主要用于交代事实,记述客观事物;疑问句主要用来提出问题,继而使读者能够思考问题所在;而特殊句式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感叹句,同时也可以树立演讲者对于听众的权威性,达到一箭双雕的结果。
在特朗普的演讲中,演讲时间共计17分钟,共使用109个句子。而在拜登的演讲中,就职演讲共计22分钟,共计201个句子。两者在就职演讲中陈述句式占比最多。这一现象表明特朗普和拜登除了向听众传递了重要信息之外,同时也向听众表明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以及演说中心思想,最重要的是,他们想通过这些陈述句式来获得群众以及选民的支持。例如在特朗普的演讲中:“We will face challenges. We will confront hardships. But we will get the job done.”特朗普通过连续使用三个相同的陈述句式来表明美国现在的国情以及现状,向美国民众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美国蓝图的构画。通过陈述语气的反复使用,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意志,大大加强了美国人民的信任,也在选举中为确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而在拜登的演讲中提到:“And, if we are this way, our country will be stronger, more prosperous, more ready for the future. My fellow Americans, in the work ahead of us, we will need each other. We will need all our strength to persevere through this dark winter.”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美国现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他仍然对于美国的未来感到充满希望。拜登运用了一系列陈述句式表明他依旧会和所有美国人民攻克难关,带领所有美国国民走向美好的明天,这一演讲无疑是给疫情当中的美国人民一剂强心剂,大大拉近了总统与国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美国公民积极响应总统的号召,为帮助美国摆脱困境共同努力,加快美国发展。因此,虽然美国两任总统演讲的主题并不一致,所处国情也并不十分相同,但是在就职演讲中采取了基本统一的语气策略,那就是大量使用陈述句式,这也符合政治语篇中宣传演讲主题、提供必要信息的特征。
综上可见,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知两位总统的就职演讲文本在人际功能方面存在异同点。
共性如下:在人称方面,通过对比数据可以得出两者都大量的使用了第一人称,较少的使用了第三人称。这是因为在演讲中使用第一人称可以用来陈述事实并且可以准确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第三人称在演讲中的使用显得过于理性,不利于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情感的表达。在情态系统方面,二人都运用了较多的中量值情态动词,这是由于中量值情态动词可以让听众更直观的感受到演讲者所传递的信息以及表达的态度,有利于群众响应自己的号召,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效果。在语气系统方面,二者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大量的陈述句式,这是由于陈述句式相比起其他句式,可以更准确明晰地传达出演讲者所表达的内容,有利于宣传讲话者的政治主张。
区别如下:在人称系统方面,相较于特朗普,拜登运用了更多的第二和第三人称。这是由于在特朗普的演讲主题中,过度强调自我,与其推出的“美国优先”战略相符。而拜登的演讲更倾向于带领美国发展,为美国人民考虑。在情态系统方面,拜登使用了较多的高量值和低量值情态动词,这是因为相较于特朗普,拜登从政时间较长,对美国的国情与发展了解的更为全面,可以更为准确地评价美国未来的发展。
4. 结语
在政治演讲语篇的大背景下,演讲者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演讲目的。本文基于人际功能理论框架,从人称、情态以及语气这三个角度剖析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现任领导人拜登的就职演讲文本,对比分析了二者在就职演讲中关于人称、情态以及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区别,揭示了两任美国总统演讲文本的深刻内涵。
本文基于人际功能这一理论的三个角度对拜登和特朗普的就职语篇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研究以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特朗普的执政风格更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拜登的执政风格更符合美国传统政客的形象,更偏于积极外向、亲和宜人。这一点在二者的就职演讲中有所体现,通过分析美国领导人的就职语篇,有助于研究美国政治未来四年的走向。但由于只选取了两位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作为研究对象,其政治走向的发展趋势代表性不强。未来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可以选取更多的就职演讲文本,以更好地展示美国政治走向。
文章引用
郭 彤,高 洋,王晓晨. 人际功能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对比分析——以特朗普和拜登为例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merican Presidents’ Inaugural Spee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Taking Trump and Biden as Examples[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1): 161-16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021
参考文献
- 1. 王晓晨, 高洋. 人际功能视角下英美领导人就职演讲对比研究[J]. 吕梁学院学报, 2021, 11(4): 28-32.
- 2.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M.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 3. Thompson, G.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 4.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 5. 薛彩丽. 人际功能理论国内研究综述[J]. 语文学刊, 2014(12): 37-38, 70.
- 6. 李战子. 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 外语研究, 2001(1): 48-54.
- 7. 黄国文. 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2): 1-4.
- 8. 李华芳. 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人际功能分析[J]. 湘潮(下半月) (理论), 2009(2): 41-42.
- 9. 徐常翠. 系统功能语法在英国女王演讲语篇中的应用分析[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4(1): 75-78.
- 10. 高波. 关于《克林顿离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J]. 科技信息, 2009(30): 521.
- 11. 杨露. 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人际功能的对比研究——以特雷莎•梅与卡梅伦就职演讲为例[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6): 82-87.
- 12. 吴优. 希拉里2016年败选演讲的人际功能分析[J]. 海外英语, 2018(9): 216-218.
- 13. 赵瑜哲, 陈霞. 中外企业家商务英文演讲的人际功能对比分析——以比尔盖茨和马云为例[J]. 大众文艺, 2019(17): 206-208.
- 14. 任育新. 学术会话中人称代词身份建构功能研究[J]. 外语研究, 2016(2): 23-28.
- 15. 余朝国. 英语就职演讲和竞选演讲的情态对比探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0(4): 62.
- 16. Lyons, J. (1995)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