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10  No. 02 ( 2022 ), Article ID: 52790 , 5 pages
10.12677/WLS.2022.102033

底层劳动民众的命运悲歌

——以《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例

贾天威1,朱政华2

1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 合肥

收稿日期:2022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16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23日

摘要

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借助底层劳动民众的命运悲歌,为读者揭示了一个黑暗的旧中国。作品以一名处于社会边缘化的人力车夫为主线,对其三起三落的人生作详实叙述,以此揭示底层劳动民众被旧社会吞噬的悲惨命运。藉此,以《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为例,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基础上,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刻画出悲剧年代下的“行尸走肉”、浅层认知下的“小人物”、精神追求下的“衣架饭囊”的底层劳动民众悲剧形象。而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平民视角、冷峻幽默的写作手法,为底层劳动民众的命运悲歌徒添现实考量,引发读者深层审视。

关键词

《骆驼祥子》,底层劳动民众,悲剧性,平民世界

The Elegy of the Destiny of the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

—Taking the “Xiangzi” in Camel Xiangzi as an Example

Tianwei Jia1, Zhenghua Zhu2

1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Received: May 17th, 2022; accepted: Jun. 16th, 2022; published: Jun. 23rd, 2022

ABSTRACT

In the novel Camel Xiangzi, Mr. Lao She reveals a dark old China to readers with the help of the sad song of the fate of the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 The work takes a rickshaw driver who is marginalized in society as the main line, and giv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his life with three ups and downs, so as to reveal the tragic fate of the bottom working people who are swallowed by the old society. In this way, taking the protagonist in Camel Xiangzi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era background of the work’s creati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 are analyzed, which depict the tragic images of the bottom working people as the “walking dead” in the tragic age, the “nobody” in the shallow cognition, and the good-for-nothing person. In the third per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on people, using cold and humorous writing style, the author adds realistic considerations to the tragic song of the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 and triggers readers to examine it deeply.

Keywords:Camel Xiangzi, The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 Tragic, The Civilian World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骆驼祥子》 [1] 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详实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时间切片下,军阀纷繁混战的社会时期,底层劳动民众“人力车夫”的命运悲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以第三视角刻画人物形象与情节串联,从创作完成至今,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国外发行传播,作品的文学解读历久不衰。

从今年原著阅读、影视剧翻拍热度很高的《人世间》 [2] 来看,当下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国各个阶段的历史,延伸出趋强的学习态势;针对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出特有的阅读兴趣,厘析具体的细分原因,平民世界的影子更易映射到劳动人民群众的心底。《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一名顽强上进但屡受艰难挫折的“人力车夫”,悲剧命运的人物结局,吟唱出底层劳动民众的时代悲歌;时至今日,“祥子”的凄惨人生值得广大人民群众去思考,特别是生活在科技、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藉此,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人物载体,从作品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刻画、作者写作手法三个方面,多维剖析“祥子”这一底层劳动民众的人物形象与悲剧意义,以期为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劳动认同度的提升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2. 作品时代背景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机内嵌,小说在故事背景、情节安排、社会发展的中设定,是塑造小说中出现的各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紧密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透析作品设定的时代背景,是深层挖掘人物“具象化”的重要一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在时代背景的设定中,将时间点聚焦20世纪20年代,“祥子”作为一名人力车夫,生活在旧北京的时代环境中。此阶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失衡”“裂变”“畸形”是当时中国旧社会的鲜明标签,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底层劳动民众“水生火热”。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正是平民世界中,广大底层劳动民众的代表;虽然拥有表面上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本我的自由,是被动状态下的自我救赎;“祥子”式的底层劳动民众,为了自身生存,抵抗贫穷,被生计得现实残酷剥夺本我“自由”,底层平民最后引以为傲的“自由”被现实环境所吞噬。

从老舍先生的生平经历里看《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刻画的时代背景设定,作者出身并不富裕,清贫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老舍先生,生活经历丰富。沉浸式成长氛围下,与广大底层劳动民众接触颇多,主观性见解深厚,对底层劳动民众的生活实际与现实心理状况都拥有独特见地;此外,老舍先生从身边朋友的生活谈话中了解过车夫的实际生活,为了生活,对人力车的反复买卖,最后仍旧落得贫寒结局的现状充满共情。中国的新文学从诞生到发展,不少文人大家也都聚焦底层平民,胡适先生、鲁迅先生等也将笔触拓展至“人力车夫”领域;但细品话语,多为知识分子的怜悯、同情、重现,并未如老舍先生一般,直面“人力车夫”的外在与内在,以平民视角,展露底层劳动民众的多维度人生。

最后从老舍先生创作《骆驼祥子》的时间引申,创作的时间为1936年。以1936年为时间段的分析点,中国在该时间节点前近十几年都处于政治极其黑暗残酷的失衡期。老舍先生选取该时间点的时代背景,只为在社会环境渲染下,用时代“短”跨度表达人物“长”精神变化,这种对“祥子”式的底层劳动民众的悲惨命运刻画,将小说的高潮推向具象化的时代节点中去。正能量的“祥子”一直在生存的道路中奔跑,但结局仍旧难逃悲惨,积极的人物形象与漫无天日的具体时代形成鲜明对比;而黎明前的黑暗过于长久,中国革命的光明还未戳破罩在广大底层劳动民众头顶的壁垒,“祥子”式的底层劳动民众的悲惨命运,便指向小说创造主旨,如同小说映射出的观点一般,把时代的黑暗牢牢篆刻至底层劳动民众的命运悲歌中。

3. 人物形象刻画

3.1. 悲剧年代下的“行尸走肉”

纵观中国小说发展史,仅从作品的题名来看,直接使用小说中主人公名字作为题目的较少,由此,这种内涵“欧洲小说”特征的中国长篇小说,从一开始便覆盖独有的时代悲剧特征。梳理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明显展现出一个悲剧年代下“行尸走肉”的底层劳动民众形象。第一,改变。起初的“祥子”干净明亮,善良积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梦想炙热光明。但在自己靠拼命三年劳动买来的车被十余兵抓走时,他在黑暗中改变了。第二,失衡。思想的改变必定会引起外化行为的转变,“祥子”在抢车事件结束后虽然仍旧任劳任怨,但思想与行为的天平逐渐失衡,现实与灵魂的对抗出现摇摆。例如“祥子”过去从不会和其他的“人力车夫”争抢生意,在失衡状态下,他一心只想疯狂赚钱买第二辆车;但军阀混乱的悲剧年代,行尸走肉般的“祥子”再一次被现实残酷鞭打,“孙侦探”搜刮了“祥子”瓦罐里存款,希望再一次破灭。“祥子”在改变与失衡中,价值观改变,曾经的追梦人向命运妥协,行尸走肉般的命运悲歌,回荡在悲剧时代中底层劳动民众群体中,并从特殊走向大众。

3.2. 浅层认知下的“小人物”

老舍先生在外现平民视角下的现实世界时,总能从“小人物”的传神刻画中让读者思考该人物的人生境遇;进而扩展至对当下时代每一个人的深层次思考,以此了解底层劳动民众的艰辛。作者笔下的“祥子”,是一位浅层认知下的“小人物”,这种“小人物”形象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无知。作为底层劳动民众的代表,“祥子”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对世界的无知导致他在面对命运的摧残、苦难的折磨中,将原因的思考浅层化。无知的“祥子”在社会见识中暴露短板,导致其对于生活改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被动阶段,缺乏主动改变的前进意识。另一方面,落差。“祥子”和“虎妞”之间的爱情是主人公人生路中的重要转折点。俗话常说门当户对,但是在“祥子”和“虎妞”的感情中,带给读者的更多为“主仆”关系的冲击感。例如“祥子”觉得“虎妞”是一个“疯吸人血的妖精”,而并非老婆;在第三次的买车过程中,“虎妞”自掏腰包让“祥子”买下,但“祥子”不愿意买“二强子”的车,充分体现城市与农村不同的文明形态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认知浅层化的产物。这种“小人物”形象在老舍先生笔下鲜活清晰,使读者从底层劳动民众身上,感知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助感、悲凉感、挫败感。

3.3. 精神追求下的“衣架饭囊”

老舍先生在“祥子”的人物刻画中,注入了主人公的精神追求,但这种追求会伴随时代、生活、观念的变迁而产出不同的两极性效果,或光明,或极端。有学者表明此作品“在社会病态与精神畸变的交互夹攻中完成了祥子精神史的书写” [3],还有学者强调“祥子的悲剧乃基于人性堕落,是因于对德性的放纵与苟且,是基于人自身价值堕入虚无主义黑洞而无所归依的悲剧” [4],“祥子”在入城之前,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梦想实现的路途虽然坎坷,但也拥有较为阳光的精神追求。但“祥子”入城后,善良淳朴的性格逐渐被现实打压,精神追求出现至暗现象,低俗堕落、自我主义、狡猾自私等性格充斥“祥子”的精神世界,此精神追求下的“祥子”,给予人“衣架饭囊”的直观感受。作品中“虎妞”的离世,彻底压垮了“祥子”精神世界中仅存的一点光亮,作为丈夫,妻子的离世突然使他丧失绝大部分的担当与责任。例如“祥子”卖掉自己的第三辆车为“虎妞”办理丧事之后,彻底沦陷,精神世界与思想堕落的他,出现“拉车就是死路一条”的观点。这是要强一辈子的“祥子”得到的反观,是一步步从生活走向地狱的精神批判,因此,吃喝嫖赌的“祥子”上线,并因和别人偷情而染上性病,“衣架饭囊”的主人公为自己奏响悲剧惨调。“无独有偶,骆驼祥子的悲剧,也常常被认为是社会造成的个体性悲剧” [5],而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正是当时大多底层劳动民众的现状,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中,这些底层劳动民众被动接受了“城市化”与“市民化”,在中国旧社会中最终从“人”变成“鬼”。深思总结,倘若“祥子”没有走上精神追求的黑暗面,继续保持入城之前的“真善美”,他的结局是否有所改变,广大底层劳动民众的形象是否也不具备这种普适性,这是老舍先生留给读者思考的部分。

4. 作者写作手法

“我们真正值得关注和反思的,不是悲剧的根源,而是老舍的写作伦理” [6],老舍先生在塑造底层劳动民众的人物形象中,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为人物命运悲歌留下内嵌化痕迹,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将微乎其微的细胞载体融入底层劳动民众中去,以此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为读者展现小说所呈现的现实主义。

其一,第三人称。老舍先生从“祥子”的出场开始,便使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瞬间将“祥子”的形象在读者面前立了起来。首先,不论是“祥子”的内心独白,还是与小说各个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情节关系,“第三人称”视角下“祥子”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现实映照都更加全方位、三维性。其次,此种写作手法也将更具客观性地为读者展现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帮助读者客观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对于“祥子”“虎妞”等主角不在场的情节也更易展开描写。最后,“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让小说在时间转化、空间移位中不必牵强,过渡自然流畅,转场自然,读者更容易被带入小说所描写的具体场景中去,以此产生哲学观的思考。

其二,平民视角。老舍先生是中国描绘平民世界的大家,从一定层面堪称平民小说的开拓者。“五四运动”后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较多的知识分子对平民世界的创作领域展露趋弱的热情,影响力大、阅读性强、思考性深的作品较少,而在描绘底层劳动民众的作品中,更多为知识分子泛泛而谈的悲悯与同情。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从平民视角出发,为读者展现有血有肉的底层劳动民众。例如在“祥子”与“虎妞”的对话中,平民视角将读者一瞬间拉入现实场景中,读者仿佛置身“祥子”与“虎妞”身边,作家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将故事情节流畅自然地呈现视野之中;与此同时,读者从作者的平民视角中,更加深层次了解底层劳动民众的真实生活,

其三,冷峻幽默。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的创作中,善用幽默喜剧的笔调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凝练简洁的“京腔”语言,在底层劳动民众的命运悲歌中,形成冷峻幽默式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在“祥子”通过拼命拉车赚取了三十五块“现大洋”后,老舍用“钱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上好”来刻画“祥子”此时的心理状态。此比喻并非简简单单的描写,而是在嘲笑中伴有温暖,在悲情中伴有怜悯,“祥子”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拼命赚钱,这种奋斗精神是积极的;但在金钱的欲望下,入城积极向上的“祥子”变为入城后逐渐精神萎靡不振的“祥子”,一幕幕悲剧的上演,更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同情。老舍先生充分抓住这种矛盾性,为读者展现独有的冷峻幽默,旧社会的黑暗、军阀混战的民不聊生、“祥子”内心世界的崩塌,一笔一画的刻画在底层劳动民众的人生中,难以发笑的幽默反衬出作者控诉的社会现实,悲剧收尾的“祥子”彰显出一个时代的独特深意。

5. 结语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一生,为读者展现出底层劳动民众的命运悲歌。

本文通过对小说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三方面的剖析,凸显以“祥子”为代表的底层劳动民众,面临现实困境苍乏无力的悲凉感。一方面,促使读者深层透析老舍先生创作此篇小说的价值本意,唤醒国人“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多方面思考作品对当下的时代意蕴以及回归本我的自由思考。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效传播、劳动教育的充分落实提供教育教材内容的现实参考,鼓励广大读者、作者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培育阅读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

文章引用

贾天威,朱政华. 底层劳动民众的命运悲歌——以《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例
The Elegy of the Destiny of the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Taking the “Xiangzi” in Camel Xiangzi as an Example[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02): 213-217.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2033

参考文献

  1. 1. 老舍. 骆驼祥子[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 2. 梁晓声. 人世间[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

  3. 3. 古世仓. 《骆驼祥子》: 在精神史与社会病之间[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80-86.

  4. 4. 刘红娟, 傅修海. 《骆驼祥子》文本里的主义与问题——从祥子的外号说起[J]. 中国文学研究, 2021(4): 136-144. https://doi.org/10.13399/j.cnki.zgwxyj.2021.04.018

  5. 5. 魏巍. 作为悲剧理论的替补与重复——以《边城》与《骆驼祥子》为中心[J]. 文艺评论, 2013(5): 22-28. https://doi.org/10.16566/j.cnki.1003-5672.2013.05.00

  6. 6. 段从学. 《骆驼祥子》与老舍的“实验主义”写作[J]. 江汉论坛, 2021(2): 66-7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