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8014 , 8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464

城市之美

——《城市意象》中的山水城市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吴诗韵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6日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的形成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趋势,其在打造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害、生态失衡、城市个性缺失。在问题频发的当下,我们需要去找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注重城市文化的特性凸显。在当今社会所追求的“宜居”的城市下,许多的高知群体对环境审美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对和谐景观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山水城市”的景观建设也显得格外重要。山水城市在保证现代城市功能的前提下,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发掘城市的地域文化,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历史、传承历史,也要适应新时代下的不同变化,去建设适应当下宜居的山水环境。本文通过对凯文·林奇所写的《城市意象》以及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行探讨,得出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的构建要素,从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构建要素分析杭绍古城的景观意象的形成,从而探索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的构建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营造中应山水城市的景观延续与构造,注重城市景观意象的可读性提炼,注重山水城市的地域化构建。

关键词

山水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意象,可读性

The Beauty of the City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hanshui City Landscape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Shiyun Wu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Oct. 25th, 2023; accepted: Dec. 19th, 2023; published: Dec. 26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environmental harm, ecological imbalance and lack of urban personality while building economic strength. At a time when problems are frequent, we need to find effective ways for people and nature to live in harmon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ulture. Under the “livable” city pursued by today’s society, many Kochi group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the demand for harmonious landscape is gradually rising, and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Shanshui City” is also particularly important.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functions of modern cities, Shanshui City should pursu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nstantly explore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city, respect history and inherit history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adapt to different changes in the new era to build a livable landscape environment. By discussing “Urban Imagery” written by Kevin Lynch and the concept of Shanshui City, this paper obtains the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landscape image of Shanshui City,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image of Hangshao Ancient City from the three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natural landscap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human landscape, so a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landscape image of Shanshui Cit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landscape continu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landscape image of the landscape 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image of the landscape city,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adability and refine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image,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city.

Keywords:Shanshui City, Landscape, Urban Landscape Imagery, Readabil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工业4.0的出现,使得智能制造成为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将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作为三大主题,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像智能送餐车、商场大屏幕上的3D互动屏等等。周边环境清晰地展示着智能化时代的侵袭以及城市化前进脚步的一再加快,然而城市的建设呈现出的却是城市的同质化以及城市文化个性的丢失。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小城市,为了经济发展出现了城市土地快速扩张的现象,极大地破坏了城市自然环境资源,尤其是在那些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中展现的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关注并改善。并且在我国的景观建设中也出现了不符合整体环境氛围的状况,缺乏景观文化要素,甚至与人们所熟知的家园舒适感所背离,导致社区生活的整体感受下降。

在问题频发的当下,人们需要去找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注重城市文化的特性凸显。“山水”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运用作为审美元素的一部分,其对现代的环境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990年,钱学森就已经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希望在城市化发展时期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注重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建设出带有园林气息的城市意境。这一理念对于如今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前瞻性,但并没有被广泛运用。在当今社会所追求的“宜居”的城市下,许多的高知群体对环境审美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对和谐景观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山水城市”的景观建设也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便从凯文•林奇所写的《城市意象》来分析山水城市景观构建的策略方法。

2. 研究背景及现状

景观是环境构成要素的集结体,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感受地域文化的重要一环。景观建设要充分了解到当下环境里所需要的地域文化要素,只知道去追赶潮流形式而忽略了历史文化的环境独特性是不可取的。在阿诺德·伯林特的著作《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中也提到:景观反映的是对直接的地域的体验,它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其特色是用独特的方法包含了构成环境的要素,强调人类作为知觉个体参与到环境中去 [1] 。

随着对山水城市重视程度的加深,在中国也有许多将“山水城市”的概念运用到实例中,并且对于山水城市景观构建的讨论,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在2011年便举办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暨风景园林与山水城市学术研讨会,会中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实例再次出发进行了深入解读。国内大量学者对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吴良镛先生的《‘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为山水城市讨论会写》中提到要正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工与自然两种元素的融合才能建设出和谐美好的人类聚居环境 [2] 。吴良镛先生认为“山水”指的是自然环境;“城市”指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需要同步发展,才能构建出两相融合的良好的人类聚居空间。王如松先生认为山水城市便是中国特色生态性极强的城市,在构建山水城市中,除了环境方面的自然生态因素,人文生态因素也是同样重要 [3] 。王铎在《“山水城市”的理论研究》中认为山水城市作为中国的发展方向,其概念涵盖了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并特别强调山水概念的中国文化特性 [4] 。郑孝燮等学者认为“山水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环境,在了解环境、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才能从环境获取 [3] 。

综上所述,对于山水城市建设的阐述,各家纷纭,逐渐推动了山水城市理论的深化。随着山水城市观念的推广,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城市的建设也渐渐明朗起来。山水城市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丰满起来。在2013年所提出的“美丽中国”和2017年三年一评的“美丽山水城市”称号,都是沿用了山水的概念。所以,在探寻环境建设营造的道路上,重建与山水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探寻道路。

3. 城市意象和山水城市的概念

3.1. 城市意象

对于城市意象的研究中,最早的是1960年凯特·林奇出版的著作《城市意象》,提出了城市意象概念。《城市意象》主要的观察城市为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将视角放置于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感知角度,主要探究人与环境在城市空间下的联系。凯特·林奇认为城市空间的可读性十分重要,并将其作为核心要旨提出,科学地概括出城市意象所普遍具有的五大元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城市意象应当是:城市中的人们对城市各个部分所能感知到的形态,并将这些形态叠加整合后形成对城市整体印象的共识,这也便是凯文•林奇所提得到的“公众意象”。这些形态也自然是通过上述所提到的城市五大元素所表达出的。在书中,凯文•林奇提到的城市“意象”主要指向的是“市民心目中的城市”和“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亦即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 [5] 。并且在书中还突出了“可读性”的重要性,也可看出城市意象应当是可以被人们轻易识别到的、感受到的城市所存在的事物。

总的来说,凯文•林奇从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功能价值、城市中需求导向三方面解释了城市意象的概念。城市的个性一般源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性,从而产生城市的特色,区别于其他城市,不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的功能价值体现在城市形态要素上,人们可以从城市要素中去感受与这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自然有不一样的关联感受。城市中的需求导向是人造物所要具备功能以及文化的前提,从而也会有导致其独特的意义。并且在环境意象构成中提到了个性、结构和意蕴这三部分的共同作用。

3.2.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的概念在1990年最早由钱学森先生所提出,并对其进行了解释:“第一,有中国的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 [5] 由于当时方盒子建筑迅速发展起来,城市环境严重恶化,钱学森先生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建设出符合中国独有城市理念的城市空间,将传承千年的“山水”文化导入了城市建设中,把城市融合进自然。由于我国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的建设理念在古代便出现,在时代的发展下,人们从对山水的敬畏改变成了亲和之感,与自然和谐相处。山水城市的提出,不仅可以起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凸显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理念。这么多年来,如今山水城市的理念也是一代代人经过长期的磨练与探索才形成的。

山水城市没有明确的概念,需要不断努力探索,但在这么多年的探索积累下,可以知道山水城市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现代人居环境” [6] 。山水城市是以传统的山水文化为核心,依靠现代新型技术手段,建设符合人们需求的城市环境空间的同时复归传统的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中“山水”二字一是体现自然山水环境,同人工环境协调发展;二是指代了人文山水精神,通过城市建设来抒发内心情感。而且“山水”的形态并不只存在于景观建设中,其还可以出现在建筑、园林、景观等设计视角中。

山水城市在保证现代城市功能的前提下,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发掘城市的地域文化,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历史、传承历史,也要适应新时代下的不同变化,去建设适应当下宜居的山水环境。

4. 山水城市景观意象构建策略

将《城市意象》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山水城市中,去研究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以山水城市作为整体的感知对象,通过书中五要素所组成的城市环境的形态去与人们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感知,使人们在感知中形成的公众意象就是山水城市的城市意象。山水城市意象意在构建一个展现城市山水格局、提升城市景观、凸显城市特色、传承城市文化的山水城市。其中,在山水城市景观意象构造中,城市要有一定的景观基础为前提,同时保护好城市的景观特色以及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环境景观。因此,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包含着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接下来,将从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方面来分析杭绍古城的景观意象的形成,由此来探索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构成策略。

4.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在山水城市中是重要的前提基础,每个山水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在长期的发展下形成了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态。人们对于山水城市的记忆与感知不仅仅是从山水城市的内部结构布局,还可以从包围城市的自然景观形态来记忆,比如黄山的山体、扬州的京杭大运河、云南的花海等等都被人们所熟知。这些元素构成了山水城市最表面的景观意象,给人们带来对山水城市的第一印象。

杭州与绍兴位于浙江省。浙江省最为著名的河流便是钱塘江,杭绍两城便在钱塘江南北两岸上(如图1),被人们所熟知。杭州与绍兴在中国古代的自然条件都是较为丰富,毗邻钱塘江和东海,水资源丰富,地势上也较为平缓,形成了融汇江海、山地的自然景观。杭州与绍兴作为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古格局以及特色景观保持尚好,并以“山水城市”的形态而显著。杭绍的山水格局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固定,一直到现在都能隐约找到当年的踪迹。

Figure 1. Hangzhou and Shaoxing

图1. 杭绍两城

绍兴位于钱塘江的入海口,由此可以通往浙江各个地方,还能到达西湖平原区域。但由于钱塘江的水势凶险同时绍兴位于江南,与江北不易交易往来,于是在江北的依靠西湖的杭州城开始兴起。河流的发展,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给城市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地域文化的形成。如今杭州以西湖而出名,在西湖边上建设了一系列的景观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观赏。处在钱塘江的绍兴,每年的涨潮期都会熙熙攘攘的人流前来观赏,感受着钱塘江波涛的汹涌和一望无际的震撼。自然景观本身就可以吸引人们,对其进行利用打造,可以让山水城市呈现出更为独特的景观意象。

依山而筑的理念适用于两城,在选址时两城依靠山丘而建,有益于生态安全,在古代也起到了城市防护之用。山丘便是杭绍两城的背景轮廓,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甚至更是杭绍城市文化的发源地和生长点。山丘的自然景观影响着人们的居住形态,也给杭绍两城带来了山体上下起伏的诗意风景,这被称之为“借景”。孟兆祯先生说“借景秉承了中国文学‘比兴’手法的传统,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物我交融’‘托物言志’等优秀传统观念” [7] 。不同的山丘轮廓样式给人们带来的意象感知也会不一样,对人们感知山水城市的意象具有重要作用。

再观,杭州与绍兴在相似中又有异同,杭州临水为丘陵,丘陵上下起伏、连绵不绝,内里还有西湖,形成了湖在山中的自然景观。而绍兴依然临水,但是丘陵零星稀少,古鉴湖支流贯穿绍兴城,形成了山在水中的独特自然景观。

4.2. 人工景观

人工景观在山水城市中应当是最容易被人们所记忆的意象元素之一,是山水城市内部最主要的城市景观。其可以包含城市空间中的各种为人们提供活动功能的建设,包含街道系统、城市公园这类的景观区域和城市标志物、公共绿地这类的景观节点。这些同时决定着山水城市景观意象的形成。从《城市意象》中可以了解到人工景观可以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组合形成。

路径顾名思义是一种路线,是城市意象中主要的线性元素,对于组成城市景观意象具有重要作用。这条路径是人们习惯性或者偶然情况下顺着走下去,同时在过程中去感知城市其他景观元素,既有陆地路径也包含着水上路径。杭州的西湖长桥便是人们去西湖必要行走的水上路径,还有断桥、情人桥。

有笔者认为边界是一种看得见的、有形的边界,存在于物理空间中,也可以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边界,存在于人的认知空间中 [8] 。书中凯文•林奇所说的“边界”,是一种线性要素,不作为一种通道来看待,在这里的边界更加倾向于物理空间的有形边界,处在交界处在组织链接区域具有着重要作用。就像杭州与绍兴之间以钱塘江为交界,钱塘江便是两城的边界。

区域是城市中等及以上范围的分区,是一种二维平面的存在。其与其他元素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人对区域的感知有不一样的理解。但是其也有着某些能够被共同感知到的特性。不同区域的布局、空间、建筑越不同,其对于提升区域的可意象性越有帮助。

节点可以作为一个连接点所存在,也可以成为一个区域的象征点。凯文•林奇认为: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可以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节点作为城市的战略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必经之处,需要具有独特性,要在城市景观中呈现出它的个性独特,并且要易于被人们所感知到。

标志物是城市中一类参考点,其作为一个城市的方向标,具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人们可以依靠标志物来进行方向辨别,对城市意象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一般出现在点状空间中,其包含很多种类,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造型独特的装饰品、富有城市历史文化的雕塑等等。灵隐寺便是杭州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图2),鲁迅故里便是绍兴的标志物。标志物的地域特性决定着城市景观意象的感知与辨识度。

Figure 2. Lingyin Temple

图2. 灵隐寺

总之,五大元素越具有地域性、独特性,才能让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被人们轻易识别到。

4.3.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以人文元素为主导,不同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元素可以具体呈现在某一物质上,都是从物质性出发,而人文景观是一种不可见的景观,包含着山水城市所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域和人们的活动场景,对人们的历史情感以及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文景观所涉及的区域较为广泛,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参与,本文重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所研究。

文化作为非物质景观,给山水城市增添了别样的历史气息,不断加深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让人们不断去品味其中的意蕴,这样的城市不会让你感到千篇一律的乏味。在杭州,“龙井八景”是最为典型的人文景观(如图3)。不曾想龙井八景如此静谧的景观,便在与闹市衔接的鸡笼山上。相传,乾隆六次巡查杭州,四次亲临龙井,并为“龙井八景”亲自提名。当你真正步入这山水之胜的八景中,才能感受到景色的唯美动人和历史沉淀的吸引力。这里被茶山整个包裹在里面,还可以接触到中国茶文化艺术,简直就是把自然与艺术完全融入了这个景区,融入了这个城市。在这里有一条狭窄的石板小路,名叫问茶道,据说,乾隆四次上龙井便是走的这条路。古老斑驳的石板充满着历史气息,沉浸在这一片片的茶园中,不禁将人带入到那个时代。在往里面去还有风篁阁和方圆庵,都遍布着古老气息。方圆庵是北宋时期给僧人辩才所居住的地方,此时的已经是重修过后的了,屋顶是蓑棕所制作,展现其古朴特色,屋边还有米芾的题字和秦观的《龙井记》。“龙井八景”的建设将人文与自然融合的恰到好处,这里也是杭州难得清静空灵的好地方,让人印象深刻。这也便是人文景观的力量,引领人们重游历史,去感受历史的文化意蕴,加深人们对城市的记忆,易于人们去感知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

Figure 3. The Eight Scenic Spots of Longjing: Crossing the Creek Pavilion

图3. 龙井八景之过溪亭

5. 山水城市景观意象营造的启示

在山水城市景观意象营造中,如何实现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持续与传承,构成山水城市独特个性的景观意象,在城市现有的基础上建设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要解决的急迫问题。通过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下山水城市景观意象的整合与分析,对山水城市景观意象元素的建构,以及山水城市景观意象案例的探索,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5.1. 注重山水城市的景观延续与构造

山水城市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传统文化语境下,山水城市表现出的便是城市的美好人居环境,这也体现出园林景观与山水城市的有机结合。吴良镛先生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6] 因此,在建设山水城市时,在保留原有特色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改造年久失修的脏乱景观环境,自然景观要同人工景观相互结合,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人居环境。注重山水城市的景观延续与构造,充分体会山水城市景观意象的独特性,发挥已有景观环境的意象价值,吸引人们全身心投入其中,去感知不一样的山水城市。

5.2. 注重城市景观意象的可读性提炼

“可读性”景观意象的提炼对于建设山水城市意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景观意象的可读性核心要义在于组成的各个要素具有清晰可见的优良品质,重点强调山水城市的视觉品质,将人们的视觉感受作为评价山水城市景观环境的尺度,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加入审美元素。清晰地展示山水城市景观,让人们更加轻易地感知山水城市的各个部分。林奇总结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并且认为“可读性”让人们看到了解决城市丑陋、肮脏、高温、拥挤、混乱和单调的可能性 [5] 。可阅读的山水城市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礼仪习俗、面貌形态等方面清晰地展现给人们,注重对景观意象可读性的提炼,去除城市的拥挤、单调、冷漠,建设出更为优异的人居环境。

5.3. 注重山水城市的地域化构建

山水城市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关系不会存在完全乡土的情况。尽管在极其相似的景观基调下,山水城市都会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而形成个性差异。在《城市意象》中,林奇对于“意象”的营造没有脱离城市的内涵建设,山水城市的地域化构建依据城市自身的意象建设,展现山水城市独有的个性,个性的凸显易于吸引城市旅游者或者城市新人的关注,进一步强化山水城市的鲜明结构与个性,是景观意象生成的重要因素。注重山水城市的地域化构建,拒绝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建设,构建更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意象,建设出人们记忆深刻的特色山水城市。

6.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凯文•林奇所写的《城市意象》以及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行探讨,得出山水城市景观意象的构建要素,从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构建要素分析杭绍古城的景观意象的形成,从而探索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的构建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景观意象营造中应山水城市的景观延续与构造,注重城市景观意象的可读性提炼,注重山水城市的地域化构建。希望能够对城市景观意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释

图1来源:百度地图截图

图2来源:网页引用 https://mms0.baidu.com/it/u=2888521716,559899107&fm=253&app=120&f=JPEGw=608&h=456

图3来源:网页引用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own/6737335d1595b8e2b1d6f6ae5ada2c95.png

文章引用

吴诗韵. 城市之美——《城市意象》中的山水城市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The Beauty of the City—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hanshui City Landscape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J]. 设计, 2023, 08(04): 3773-378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464

参考文献

  1. 1. [美]阿诺德•柏林特, 著. 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 陈盼, 译.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2. 吴良镛. 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为山水城市讨论会写[J]. 建筑学报, 1993(6): 41-46.

  3. 3. 张莉莉. 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20.

  4. 4. 王铎. 山水城市的理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0(6): 21-23.

  5. 5.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方益萍, 何晓军,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7.

  6. 6. 杨慧娜. “山水城市”理念下城市意象的塑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20.

  7. 7. 孟兆祯. 园衍[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43.

  8. 8. 曹汝平. 视觉城市的形态与意象——读《城市意象》[J]. 湖南包装, 2022, 37(6): 11-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