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3 ( 2022 ), Article ID: 52562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305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

季燕,朱逸渲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17日

摘要

网络技术的曝喷发展,一方面拓展了高校网络舆论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正生活在一个由媒介信息所营造的“拟态信息”环境之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舆论漩涡”。由此,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导向,阐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检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度以及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路径,以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校,网络舆情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Journalism

Yan Ji, Yixuan Zh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28th, 2022; accepted: Jun. 8th, 2022; published: Jun. 17th, 2022

ABSTRACT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on the one hand, expands the spa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living in an environment of “mimic information” created by media information, and they will fall into “public opinion whirlpool” if they are not careful. Therefore, the Marxist news view and the concep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efined. Guided by the Marxist news 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elaborat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rom three aspects: perfecting the detection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university’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mproving the attention to the guidance of university’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students.

Keywords:Marxist View of Journal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分析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1]。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更迭日新月异,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多元化的风险。致思理路,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高校是不容失守的前沿阵地,分析研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及应对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2.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涵义

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上的把握还是欠缺科学性。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涵义主要涉及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对新闻活动和新闻现象的总观点和看法。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体系来建构认识新闻活动和新闻现象的分析工具。第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并运用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主义新闻观教育,对于提高我们新闻组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保证我们社会主义新闻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涵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涵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刘燕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所有公共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期望、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2] 王健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与高校业务相关的网上留言和意见。 [3] 吴勇等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对建设和谐校园的态度和意见。 [4]。章忠平等指出,高校网络舆论是指高校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对特定的校园生活现象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5] 通过前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定义的论述,由此,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在一定的网络虚拟社会空间中,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各类高校事件、社会热点事件等为主的重大公共事件为客体,对该事件所产生的态度、看法、情绪、意愿的集合体。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

3.1. 高校网路舆情具有隐匿性与外显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扎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虚拟网络可以将未经验证的信息来源和具有特定刺激的多起中介事件立即传播给网民,诱导群体心理产生变化。以微博为例,微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网民为主要节点,而在微博重,大部分大学生是以虚拟ID登陆并在网上发表意见。但在实际上,通过认证的假用户很多。因此,至目前为止,微博仍然是一个相对隐匿的信息发布平台。网络形式下的“拟态环境”对大学生主体身份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大学生面一方面不想用虚拟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想把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希望通过虚拟网络发表意见来对他人产生强烈的影响力。一开始团体成员有一定的偏向,但在商榷后,人们总是倾向极端的观点 [6],这种群体极化现象从现实生活延伸到网络之中。

3.2.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在内容丰富的同时,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网络多元化环境中,信息传递的方式从单向的交流转变为多方位的交流,大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与不同的平台交流,并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信息传播模式可自行配置,从线性传播模式转换为非线性传播模式,网络中的热点事件可快速传播。大学生可以针对相关校园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观点、建议、意见、看法等。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发展,加大了高校舆情应对的难度,给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带来新的考验。

3.3.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迅捷性与互动性的特点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变”,就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实现新的发展。和其他网络舆情危机一样,高校网络舆情体现了迅即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大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媒介平台来表达他们的兴趣和感受。网络设施和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信息的储存和普及提供了更快、更方便的有利条件。 [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诸如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等各种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快速实现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之间的身份转换 [8]。因此,网络舆情信息具有时效性强,内容真实的特点。在网络平台上,平等的话语权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网络讨论更加自由、方便。

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4.1. 高校缺乏检测和预警机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我国大部分高校可能不熟悉网络舆情演变阶段,甚至是不了解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主体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网络舆情的检测和预警不能够找到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充分,大多数高校无法完善对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过滤、分析,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导致爆发网络舆情危机。另外,部分高校没有充分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只在事件广泛散播时予以应对。就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不具备比较完善的监测指标和监测系统。

4.2. 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功能不突出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运用于实践中,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在实际舆论指导工作中,高校重视封锁,无视指导的情况很多。即使我们有网络信息的技术平台,我们也无法在新媒体环境中快速引导和应对网络舆论。很多高校舆情引导工作没有及时到位,导致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舆情部门未能及时做好舆情研判,建立反馈机制,缺乏与大学生网民进行有效沟通。其次,由于大学生不了解对其进行引导的目的,舆情监管与高校疏导逻辑之间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如何及时进行引导是关键。

4.3. 高校缺乏利用网络新媒体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高校在一些网络事件发生后,掌握处理时机相对比较困难。例如网络舆情收集信息的及时和完善,介入和引导网络事件的时机,错误的网络信息的澄清和解决等。时间点的处理在每个阶段都特别重要。目前,很难打破新媒体对网络舆情引导的地位。如果高校能够处理好与网络舆情的关系,那么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和预防就会更好地把控。

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

5.1. 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检测和预警机制

在新传播格局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本遵循,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检测和预警机制,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鲜活生命力的有力支撑。实现网络舆情的检测,需要收集、分析、整合海量化的信息,并通过多种技术予以保障。对于不同的网络事件,各高校的处理方式不同。技术总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所以各高校不应该放松对网络舆论技术的警惕。与此同时,不仅要求在技术上不断被完善和更新,也要在技术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各高校构建还需建立有关舆情的知识库,来更好地掌握并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5.2. 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度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办主题活动,悬挂横幅,更新公告板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们对主流思想舆论的认同,并在意识形态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立场和想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理念,并将新型的教育理念运用于课堂宣传和指导工作,积极传播正能量,及时修改学生的偏激想法,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正确看法和态度。

5.3. 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具有引领作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接受了更多丰富的知识。 [9] 然而,面对传播媒体发展变化速度、影响范围增强,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运用。因此,逐步开设媒体素养课程,并将媒介素养学习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也能够让大学生准确地识别网络信息,通过媒介传播信息,识别网络欺诈。其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涵养也是很有必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应积极渗透于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中,利用正反案例,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6. 结语

在新的历史境遇下,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之下,不断丰富其理论中对实践指导思想。网络新媒介的发展,催生了话语体系的更新,形成了网络文化的新样态,但同时又增加了舆情应对的困难程度。对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导向,从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检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度以及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等三个层面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路径。

文章引用

季 燕,朱逸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Journalism[J]. 哲学进展, 2022, 11(03): 293-29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51

参考文献

  1. 1. 王献福. 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EB/OL]. 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31/c40537-23387807.html, 2013-10-31.

  2. 2. 刘燕, 刘颖.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 2009(4): 46-48.

  3. 3. 王健. 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 信息网络安全, 2009(3): 54-57.

  4. 4. 吴勇, 王玉良. 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 学术论坛, 2009, 32(7): 186-188, 201.

  5. 5. 章忠平, 陈炎, 曾萍, 等.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性研究[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31(6): 21-23, 44.

  6. 6. 凯斯∙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 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7. 7. 刘艳. 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探究[J]. 法治与社会, 2020(19): 127-128.

  8. 8. 李蕴哲. 高校网络舆情与辅导员媒介素养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9): 43-44, 62

  9. 9. 季燕.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权的建构[J]. 哲学进展, 2021, 10(4): 371-37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40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