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7762 , 8 pages
10.12677/ASS.2022.1111638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李思婷,沈丹,欧娅玲,张程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22年9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4日

摘要

目的:为了解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期从完善人格着手,给予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关注、恰到好处的社会支持及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在湖南省三所高校的贫困学生库中随机抽取7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内容。结果:贫困大学生SCL-90总均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 0.001),且96%的被试感觉有轻度及以上症状,仅4%的被试感觉没有症状;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EPQ中的P和N分量表成显著正相关(p < 0.01),除偏执1个因子分与EPQ中的E分量表不存在显著相关外,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EPQ中的E和L分量表均成显著负相关(p < 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和掩饰程度维度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预测能力,其对SCL-90总分的共同解释率为36.4%,而又以神经质的解释能力最强,达到35.8%。结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尤其是神经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因此,学校应重视贫困生的人格塑造,尤其是情绪稳定性的培养,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心理健康,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Siting Li, Dan Shen, Yaling Ou, Chenghao Zha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Sep. 28th, 2022; accepted: Nov. 7th, 2022; published: Nov. 14th, 20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 we start with perfect personality, show great concern, proper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to poor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776 students from the poor student database of three universities in Hunan Province fo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EPQ-RSC (Chinese version) and Self-rating Symptom Scale (SCL-90). Results: Subjects average symptom score of SCL-90 in poor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norm (p <0.001). 96% of the subjects felt mild or above symptoms and only 4% felt no symptoms.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core and factor scores of SCL-90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 and N subscales of EPQ (p < 0.01), and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 and L subscales of EPQ (p < 0.01), except that the factor score of bigotry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 subscales of EPQ.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neuroticism and degree of concealment are obvious predictor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ir common explanation rate for SCL-90 score was 36.4%, while neuroticism had the strongest explanatory power, up to 35.8%. Conclusi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not optimistic,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rsonality traits, especially neuroticism has strong prediction effect on mental health level, so the schoo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ity moulding of poor students, particularly the cultivation of emotional st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Mental Health, Poor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旺盛,高校扩大招生,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也相应增多,人数比例约为全体在校生的20% [1] 。长期贫困带来的压力易造成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累积会导致心理问题,影响人格的塑造。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人格是否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了解、培养、发展、完善贫困大学生人格是事关一大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步,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 [2] 。目前关于贫困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多偏重于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关于健全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路径、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多出于理论研究结果,缺乏实证研究支撑。此外,关于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少,且没有研究从健全人格的方向去探索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3] - [17]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实证调查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水平,找到其共性及两者的关系,从而从影响心理健康的人格中的关键因素入手,从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探索培养贫困大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贫困大学生776人,选取依据:1) 已经进行家庭贫困认定;2) 在校申请助学金或助学贷款(生源地

贷款或高校贷款)。

2.2. 方法

2.2.1. 抽样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三所高校贫困学生库中抽取被试。

2.2.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完成,问卷中的一般资料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在各大高校资助中心的帮助与配合下,在贫困学生库中随机选取部分大学生作为被试。选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由钱铭怡等人在2000年编制,经过8600多名被试的筛选和评定,问卷最后得出48个项目,四个维度,分别为P、E、N和L,其ɑ系数分别为0.54~0.60,0.74~0.75,0.77~0.78;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由德罗加蒂斯等于1973年完成最初版本,并于1975年完成修订版(SCL-90-R)。量表包含90个项目,包含思维、情感、行为等,并采用9个因子命名,分别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强迫观念和行为、抑郁、焦虑、仇恨、恐怖焦虑、偏执观念和精神质。

2.2.3. 统计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统计;然后采用t检验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状况与常模进行比较;最后将EPQ的四个维度与SCL-90的9个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800份,得到有效问卷776份,其中男生335人(占比43.17%),女生441人(占比56.83%),来自农村466人(占比60.05%),城镇310人(占比39.95%),独生子女207人(占比26.68%),非独生子女569人(占比73.32%)。年龄范围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22岁。

3.2. 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情况

表1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SCL-90总均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 0.001),在分量表上的得分除了躯体化以外,在其他八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贫困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 0.01)。从表2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来看,贫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在性别和生活地域上无显著差异(p > 0.05),但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SCL-90 score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national norm results (t ± s)

表1. 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结果比较(t ± s)

Table 2. Comparison of SCL-90 scores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gender, rural or urban, singlet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t ± s)

表2. 贫困大学生人口学(性别、农村或城市、是否独生)特征SCL-90得分比较(t ± s)

3.3. 贫困大学生SCL-90阳性症状均分指数分布情况

根据阳性症状均分指数分布情况显示被试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并不频繁者421名(54.3%) > 被试感觉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者308名(39.7%) > 被试自我感觉没有量表中所列的症状者31名(4%) > 被试感觉有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严重者16名(2.1%)及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者0名(0%),见表3

Table 3. Mean score index distribution of SCL-90 positive symptoms

表3. SCL-90阳性症状均分指数分布情况

3.4. 贫困大学生与全国常模EPQ评分比较

贫困大学生EPQ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P、E、N、L四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EPQ scores between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national norm (t ± s)

表4. 贫困大学生与全国常模EPQ评分比较(t ± s)

3.5. 贫困大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EPQ各分量表间的关系

贫困大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EPQ各分量表得分均符合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EPQ中的P和N分量表成显著正相关(p < 0.01),除偏执1个因子分与EPQ中的E分表不存在显著相关外,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EPQ中的E和L分量表均成显著负相关(p < 0.01),见表5

Table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and each factor score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each subscale of EPQ

表5. 贫困大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EPQ各分量表间的关系

注:*p < 0.05,**p < 0.01。

3.6.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其心理健康预测能力,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EPQ各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6。结果表明,神经质和掩饰程度维度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预测能力,其对SCL-90总分的共同解释率为36.4%,而又以神经质的解释能力最强,达到35.8%。

Table 6.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n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表6.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贫困大学生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显示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般人群,这与韩婷婷(2018) [18] 和郭东梅(2020) [19] 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生活上的贫困确实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影响,由于本研究对象多为建档立卡学生,他们遭遇的贫困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很大部分是长期存在的,在群体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匮乏、落差、无力和无奈等情绪,长期以往就会形成自卑、退缩、焦虑、怯弱等不良心理;除了个体因素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贫困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能够提供给孩子的教育资源也非常有限,家长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需要投入劳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心理健康发展;社会快速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日历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不因个别人的贫困而放慢脚步,相对于以往大家的生活水平差异还没这么大的时代,此时,社会快节奏的发展给贫困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冲击更大。在表1的结果中,我们还看到在躯体化这一因子上,贫困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结果差异不显著,说明贫困更多是对大学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并不会影响他们的躯体症状和对躯体的感知力。从贫困大学生的人口学数据上来看,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在物质匮乏的家庭一个孩子得到的物质和关爱相对来说更多,而在一个既贫困又有多个兄弟姐妹的情况下,大家还要相互瓜分资源,这样每个孩子得到的物质和精神关爱更少。从阳性症状均分指数分布情况来看,被试自我感觉没有量表中所列的症状者只有31名,占比4%,而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并不频繁者及更严重者占比96.1%,说明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因此,对贫困大学生多渠道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是对于这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还是对于各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和社会总体建设事业发展来说都尤为关键。

从贫困大学生的EPQ得分与全国常模对比来看,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的P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说明贫困大学生相对一般人的适应能力更强,在人际关系中更加温和友好,更少特立独行,艰苦的生活条件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也更能够理解别人的不容易,同时不敢标新立异也是内心安全感不足的表现,贫瘠的条件让人不敢冒险,随大流也有可能是不得已的保险选择;贫困大学生的E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说明贫困大学生人格更外向,渴望交际,很多贫困大学生小时候可能是留守儿童或者父母居家陪伴的时间非常少,内心非常孤独,对比一般家庭或者富裕家庭的很多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多干涉和过度溺爱而渴望独立,而且,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拥有的资源少,能吸引朋友,建立友谊的方式也有限,因此,他们比一般人更渴望交流;贫困大学生的N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说明贫困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比一般人群要低,常常焦虑、担忧,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与前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结果一致,贫困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对更少,通常都需要独自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旦自己的行为产生不好的结果也很难得到帮助与谅解,在生活中他们常常不被允许犯错,因为没人为其兜底,他们个人和父母承担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因此常常感觉焦虑,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L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说明贫困大学生的淳朴性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本身的P、E、N、L存在密切的相关性。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与P、N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孙配君(2014) [20] 的结果相反,与孙崇勇(2011) [21] 的结果一致,表明情绪稳定性较差、适应能力较差、个性孤僻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更差;除偏执1个因子分与EPQ中的E分表不存在显著相关外,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与EPQ中的E和L分量表均成显著负相关,说明人格外向、淳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佳。

从多元回归分析表可以看出,人格中的神经质,即情绪稳定性可以正向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孙崇勇(2011) [21] 的结果一致,可见,情绪作为预测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十分合理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它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可能因为贫困大学生正处在由青春后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人格表现出较多的矛盾性。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特别是女生)有时表现比较敏感,自我保护的意识可能比正常人更强一些,在情绪上容易激动,比其他人更容易体验到挫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

鉴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干预对策:1) 课程育人: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大学生人格培养和情绪管理这两大课题作为教学重点,还应专为贫困大学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讲座和课程,为贫困生提供调节情绪、降低个人心理压力的方法,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爱的健康人格。此外,增加部分实践操作练习课程,以提高贫困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2) 活动育人:针对贫困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差这一现状开展一系列情绪稳定性训练团体活动,或者借助植物养护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知识技能竞赛、自强主题班会、心理减压视频大赛等文艺活动,以多种形式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贫困生外向、好交际的特质开展多种多样的团体活动,在加强人际联接,为其建立更多的社会支持力量的同时,充分发挥贫困大学生的优势,增强其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基金项目

湖南省学生资助研究会(项目号:XSZZ202005);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F13)。

文章引用

李思婷,沈 丹,欧娅玲,张程皓.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1): 4667-467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1638

参考文献

  1. 1. 宋传颖. 湖南省4所高校贫困生16PF人格特征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5, 31(10): 928-933.

  2. 2. 魏荣, 徐文静. 贫困大学生的弱势心态及其矫正[J]. 教育探索, 2013(6): 146-148.

  3. 3. 王文君. 本科生毕业实习助力脱贫攻坚实践探索——以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为例[J]. 现代经济信息, 2020(14): 183-184.

  4. 4. 杨烈红. 贫困大学生人格、自尊、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4(1): 101-106.

  5. 5. 张庆吉, 涂叶满. 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3年追踪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8): 1478-1481+1498.

  6. 6. 矫宇. 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优化[J]. 长春大学学报, 2016, 26(6): 67-70.

  7. 7. 李丽娟, 李花.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全教育模型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1): 35-37.

  8. 8. 楚晓梅, 刘亚宁. 贫困大学生人格塑造与幸福感探究[J]. 品牌研究, 2018(6): 234-235.

  9. 9. 张梅, 孙冬青, 辛自强, 黄四林. 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1998-2015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5): 625-632.

  10. 10. 徐富明, 黄龙. 贫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2): 293-298.

  11. 11. 路宜峻.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12): 27-29.

  12. 12. 张烨君.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24): 89-90.

  13. 13. 夏慈忠. 新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重构[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9, 25(6): 62-65.

  14. 14. 靳松.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5): 23-25.

  15. 15. 袁晶, 倪娜, 宋健. 中医院校贫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 医学信息, 2019, 32(1): 131-133.

  16. 16. 宋德如.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 中国校医, 2001, 15(2): 151-153.

  17. 17. Diener, E., Suh, E.M., Lucas, R.E. and Smith, H.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5.2.276

  18. 18. 韩婷婷. 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19. 19. 郭东梅, 张旺信, 侯海峰, 景兴科, 刘苗. 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20, 46(2): 202-204.

  20. 20. 孙配君. 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1. 21. 孙崇勇.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四川精神卫生, 2011, 24(2): 73-7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