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1963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9682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聂元纾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3年7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7日

摘要

美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志愿者文化,高校服务学习是将所学专业知识渗透到社会的有效形式,在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巩固高校教学成果、助推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内涵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在比较视域下,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先进成果,研究我国高校在志愿服务方面的不足,探索建设适合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使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高校,志愿服务,比较与启示

Th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ervice-Learning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o China

Yuanshu Nie

School of Marxism,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Jul. 6th, 2023; accepted: Aug. 31st, 2023; published: Sep. 7th, 2023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long history of volunteer culture, and service 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ffective form of infiltrating the expertise learned into society,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civic consciousness, consolidating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tributing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China’s university volunteer activitie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ir connotations and forms are constantly enriched.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e draw on the advanced achievements of service learning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 the shortcomings of volunteering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suitable for volunteering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that volunteering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ce Lear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lunteerism, Comparison and Insight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美国被称为“志愿者的国度”,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一直被认为是撬动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组织开展服务学习,学生、高校、社会是三向受益、相互促进发展的。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实施,拥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考核标准,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属于第二课堂范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重点在将学科内容和服务活动结合起来,我国高校的志愿活动重点在提供服务。“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2] ”。志愿服务活动能给学生提供认识社会、观察世界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建构起责任和意识的人生坐标。以志愿服务形式开展的实践活动加强了个人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使理论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人类的志愿服务经验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经验和体系较为完善,值得我国借鉴和进一步研究,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

2.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概述

2.1. 美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发展

美国志愿服务历史悠久,已成为美国的文化传统。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到“美国的居民从小就知道必须依靠自己去克服生活的苦难 [3] ”,他认为志愿服务精神是美国主要的文化特征。1620年,来自英国的“五月花”号捕鱼帆船载着一百零二名英国清教徒,由于海上风险等原因,被迫来到科德角,在上岸前为了建立一个都能收到约束的自治团体,表达志愿共同协作开发治理土地的信心,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这也说明了美国是一个由志愿者建立起来的国家 [4] 。美国被称为“志愿者的国度”,是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1966年,肯尼迪总统颁布了《志愿服务美国法》;1971年,尼克松总统发起了联邦志愿服务计划;里根总统致力于促进志愿精神的弘扬;1989年,布什总统启动了志愿者服务行动。志愿精神在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美国志愿服务项目众多、覆盖范围广,美国人把开展志愿服务当作是积累社会经验、学习知识技能、扩大人际交往圈、施展理想与抱负的重要平台。2002年布什总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美国的社区精神并不像财富成就那样显而易见,美国公民会主动捐出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士 [5] 。

2.2.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定义

“服务学习”概念是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在1967年首次提出,作为美国服务学习的起点。由于研究视角和阐述角度不同,服务学习有多种定义。成立于1785年的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座右铭是“教学,服务,和探究事物的本质”,表明“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职能在两百年前就被提倡。1990年颁布的《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颁布的《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案》都在官方层面对服务学习进行了定义。约翰·杜威的进步主义,也被称为经验教育理论,在服务学习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学习包括“服务”和“学习”,即服务活动和课堂学习,就是将服务活动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用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来服务,同时在服务实践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建构知识体系,通过不断认识社会、进行反思,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也激发了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2.3.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征

2.3.1. 规范性

一方面,纵观美国的历史,历任总统都对志愿服务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参加规定时间的志愿者活动可以得到奖学金,选择联邦职业时可免试;在非营利组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抵税;社区志愿者组织的活动资金60%来自政府资助;对美国各州的教育机构也有专门的经费;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也是进入大学的其中一个考察条件……这些政策为美国服务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美国高校对服务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不单把服务学习看作进行志愿活动,而是以课程的标准进行体系研究和实施,使服务学习拥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重点在培养学生青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美国高校开展的社区和公益性志愿服务都纳入了服务学习的模式和理念。此外,在服务学习开始前会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活动预算、解决问题的计划、训练计划、评价计划等等,这是由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学生等共同制定的,注重服务活动与所学课堂内容相契合。

2.3.2. 反思性

美国高校在开展服务学习过程中精心设计反思环节,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收获,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整理和分析在服务学习中所收获的信息和想法的过程,将“服务”与“学习”联系起来。反思环节贯穿整个服务学习过程,包括五个要素,分别是分析、自省、批判、建构和验证 [6] 。对服务学习过程进行再反思,第一,有利于积累经验,结合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如果有做的不完善的细节进行重新回顾,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为下一次服务活动做好准备。第二,有利于夯实课堂理论学习基础,在亲身实践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帮助学生理解服务学习中服务与学习的关系,有利于重新认识、深刻理解服务学习。

2.3.3. 整合性

对美国高校来说,服务学习将研究、教学、服务很好地整合起来,有助于完成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 [1] p. 210),实现三者的融合并进,使得在各个环节中既注重学术性,也注重服务性,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一方面,服务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能够将服务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结合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是对课堂学科教学成果的检验与运用,而课堂学习又为完成服务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二者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服务学习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搭建起知识体系,锻炼整体的综合能力。

2.3.4. 互惠性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开展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本质原因也是服务学习能使多方共赢,达到互惠。首先,学生作为服务提供者也是学习者,用所学知识来服务,同时在服务中不断学习。给学生提供走进社会的机会,观察到在校园里看不到的现象,使学术研究成果更贴近生活。有利于开拓视野、学习新技能、丰富人生阅历。其次,注重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以接受服务者的需求为导向来组织开展活动,能有效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困难。再次,服务学习为解决美国的社会问题做出贡献,通过志愿活动将爱心传递,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社会间形成一股暖流,同时加强高校对社会的贡献能力,提高对公众的影响力。

2.4.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现存问题

美国服务学习旨在将课堂知识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然而,尽管服务学习得到大规模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高

尽管服务学习在高校得到积极推崇发展,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由于学生面临缺乏时间、学习负担重或鼓励不够等问题,致使学生对服务学习的参与率较低。

2) 评估机制不完善

目前,美国高校缺乏统一的服务学习评估机制,难以客观评估服务学习的效果。一方面,高校通常根据学生参与的小时数或项目数量来评估服务学习的效果,而很少关注对学生所在社区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的评估标准不尽相同,难以公平地比较社区服务学习的水平。

3) 资源分配不足

虽然服务学习的目的是为社区做贡献,但在实施过程中,社会不平等问题可能会导致高校服务学习资源分配不当。一些社区更容易受益于高校的资源,而另一些边缘化的社区则可能被忽略或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这可能导致服务学习变成一种对社区进行短期救济的方式,而对根本解决社会问题存在一定困难。

3.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基于良知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行为 [7]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舞台,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加强主体对社会政策的理解、促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我国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指引,其内涵和形式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3.1.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特征

3.1.1. 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我国志愿服务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月,我国志愿实名志愿者服务人数已达到2.3亿,志愿项目总数达1011万,志愿者队伍总数达135万。我国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动员青年、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的一种方式。当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有多种形式,内容和形式不同,对学生培养的侧重面也不同,较有代表性的有: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海外服务计划等,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活动中发挥突出作用,不断展现我国青年的新风貌。

3.1.2. 组织性

组织性是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由高校统一组织,多以团队形式开展,并要遵守团队内的规章制度。1993年,共青团中央正式发起中国志愿者行动;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组织;1998年,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是一个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专门机构;2001年,注册志愿者制度实施。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由高校团委统一组织,依托于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进行实施,大学生志愿者在学校团委的统一组织下,由专门的带队老师指导,进行活动的开展。

3.1.3. 教育性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践行“实践育人”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使理论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其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认识实际、改造实际,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改造自身的价值观念、获得全新的认知、养成良好的品质。再次,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体现,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现存问题

3.2.1. 活动领域狭小

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于校内开展,类似校园清洁活动、募捐活动、线上知识竞赛活动等,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一些活动过于追求形式,只达到开展目的而不去深究活动背后能带来的深层意义。只有团中央组织的大型品牌类志愿服务活动,如三下乡、返家乡、西部计划等,才能将志愿服务有效拓展到校外。且大学生获取志愿服务的渠道较少。这显现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领域狭窄,活动类型单一,与社会联系性不强,无法将专业特长和大学生的优势凸显出来。

3.2.2. 教师主导性过强、学生服务主体意识低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方案多由教师进行决策制定、统筹规划,活动中期有专门带队教师进行组织,后期总结等环节也由教师统一部署,整个流程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虽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由于仅限于活动的参与环节,依照教师安排的流程进行,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而只是被动的参与整个服务活动。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性,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导致大学生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然而,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的高流动性,志愿服务的积极经验和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节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纯粹性较低,且参与的目的较为功利化,更看重此项工作背后所能带来的荣誉。

3.2.3. 缺乏社会支持和机制保证

当前,各高校竞争激烈,重心专注于科研成果和校园基础设施的提升,以提高学校竞争力,注重第一课堂成效,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高。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并不在高校竞争范畴,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致使高校对志愿服务体系构建不足够重视。在开展前期没有深入研究志愿服务机制,导致开展过程中缺乏科学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目前面临的较大问题,就是活动的资金来源较为狭窄,多限于专项经费,社会面对口资金支持较少,导致活动资金不足,缺口较大。且管理不够严格,缺乏规范的管理和运作。各高校没有针对本校内专业特长和地域优势等方面对志愿服务进行专门研究,对志愿服务没有进行专门指导,导致高校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志愿者招募、激励机制也没有完整的体系支撑。

4.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高校的借鉴与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快节奏的生活伴随着“躺平”、“摆烂”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出现,影响青年奋斗精神的形成。这和美国服务学习诞生背景极为相似。大学生正经历着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导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志愿精神是体现在志愿服务行为之中的精神特质 [8] ,培养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德育教育是高校应积极探索的,美国通过服务学习变革高等教育的成功做法给我国带来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将美国服务学习和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4.1. 将志愿服务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整合

美国服务学习包含服务活动和课堂学习两个要素 [9]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将所学专业知识渗透到社会的有效形式,可以将经验和教学联系起来,并在过程中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我国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内涵较窄,多局限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层面。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理念,第一,将高校课堂学习内容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学科教学内容,避免造成脱节,将理论与实际做到有机整合,转变传统课堂教育形式、志愿服务独立化模式,将二者有效联系起来,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内涵。第二,将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0] 。且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是一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11] 。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对人才的需要,激励其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填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社会体验缺失的问题,使大学生充分感知国家政策实施效果,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切实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中整合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兴趣,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4.2. 注重反思,将反思纳入服务和教学环节

美国高校注重反思活动对服务学习的促成可以给我国高校带来启发,在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缺少对各个环节的系统的反思,大多只有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环节会进行反思活动,且多由老师引领,思维面固定在现有的模式中,较为局限。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服务学习中的反思经验,将反思活动贯穿于整个志愿服务环节,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来进行反思,反思可以避免思维定式,将学生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 [1] p. 135)。总体可分为活动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三个阶段。活动开始前应总结之前的活动经验,回顾本次服务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预想,如何开展,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在活动举行过程中进行反思,结合之前经验如何优化当下的行为,还有哪些做的不完善的地方;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对本次服务学习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关于反思的途径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团队内分享、与伙伴探讨、或者以视频、图片文字总结等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反思中深刻领会到服务与学习的深刻内涵。

4.3.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长足发展

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支持,从上到下,有国家的法律保障和各级组织的财政支持,而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缺少如此广泛的社会支持,会面临资金短缺、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自发性、自愿性、无偿性等特点,高校应进行专项工作研究,制定并完善适合本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机制,包括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激励机制等,丰富活动内涵,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首先,完善组织体系建设。长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使其牢固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的指导,培养出高素质志愿者骨干和志愿者领袖,开展培训以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能力,让志愿服务因专业到位而显示出魅力 [12]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校进行综合能力评析时,可以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其中一项评判标准,以促进高校对于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视度。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借鉴美国服务学习培养模式:将志愿服务和地方事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制定便于志愿服务开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对志愿活动进行捐助;对社会成员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利于志愿服务开展的氛围。同时制定全面的评估制度指标,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社区影响相结合,客观评价志愿服务成果。其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马克思曾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13] ”。即没有人的主体的实践,就没有“时间”概念。美国高校在服务学习开始前,优先考虑社区的需求,整个服务学习参与人员不仅有老师和学生,还包括慈善机构、社区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人员,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到服务学习活动中,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促进服务学习的顺利开展,注重人员的匹配性,根据服务需求匹配合适的学生进行服务活动。我国高校也应加强与社区和各机构的沟通与联系,进行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并且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入到整个服务过程中,而不限于服务环节。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贯穿大学生活,并且有着大量的志愿者项目,而我国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多为短期,且时间集中于假期、节假日等特定时间,这阻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可以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建设,探索向专业化、基地化、长期化、规范化进行发展。再次,完善激励制度。美国每年都会召开全国志愿者大会,以感谢那些工作有价值的志愿者。我国高校也要重视活动结束后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个人进行表彰,形成一种人人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使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

文章引用

聂元纾.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Th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ervice-Learning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o Chin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9): 4996-500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682

参考文献

  1. 1. 陈志忠.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1.

  2. 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3. 3.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M]. 董果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235.

  4. 4. 高嵘. 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借鉴价值[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4): 108-113.

  5. 5. Bush, G.W. (2002) President Bush Spoke to Student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2024/78397.htm

  6. 6. 郝运, 饶从满.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163-167.

  7. 7. 周长奎. 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cyl.org.cn/ccylspeech/200901/t20090112_119286.htm, 2009-01-08.

  8. 8. 冯英, 张惠秋, 白亮. 外国的志愿者[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10.

  9. 9. 李斌, 刘佳.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与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比较[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 34(1): 114-117.

  10. 10. 王一钦, 葛士新. 行走三下乡, 聚力青春路: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管理与研究[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0: 32.

  11. 11. 肖曦. 志愿者活动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作用探讨[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2(4): 39-42.

  12. 12. 张波, 卫甜甜. “质与量”的融合: 论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M]//余逸群, 纪秋发. 中国志愿服务: 历史、实践与发展.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33-40.

  13.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79: 53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