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772 , 8 pages
10.12677/ML.2023.1110591

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及态度调查研究

——以P大学为例

王丽虹,郑辉

攀枝花学院文学院,四川 攀枝花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6日

摘要

语言态度是人与人在社会密切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且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表现出来,是人类语言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彝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及态度调查研究,有助于探索和深入了解彝族大学生对彝族语言学习与掌握,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彝族大学生整体普通话良好,普通话能力不如彝语能力;彝族大学生在内部语域中彝语的使用率最高,而在外部语域中普通话的使用率最高;彝族大学生普遍对母语具有正面积极的态度,对母语的热爱和认可度高,同时具有强烈的语言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

语言能力,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态度,彝族大学生

A Survey on Language Usage and Attitude of Y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University of P for Example

Lihong Wang, Hui Zhe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Sichuan

Received: Aug. 23rd, 2023; accepted: Oct. 7th, 2023; published: Oct. 16th, 2023

ABSTRACT

Language attitude is formed gradually in the process of close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is manifested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langua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language life.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usage and attitude of Y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is helpful to explore and deep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Y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master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Mandarin Chinese of Y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is good, but their Mandarin Chinese ability is inferior to Yi’s. The use rate of Yi language is the highest in the internal language domain, while the use rate of Mandarin Chinese is the highest in the external language domain. Y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mother tongue, a high degree of love and recognition for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a strong sense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belonging.

Keywords:Language Ability, Language Usage, Language Attitude, Y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彝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背景下,他们从小开始接触并学习汉字,讲普通话、彝语或四川话,久而久之,很多彝族大学生对普通话、彝语、四川话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适应语言生活需求也是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2] 。为了厘清彝族大学生当下语言使用的相关情况与态度,以P大学彝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一对一访谈的方式,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表1. 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发放了线上问卷,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5份。其中,被试者中女性和男性的占比分别为51%和49%,其中四川省内、外人数分别占比为95%、5%,专业类型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别为71.58%、28.42%,居住地县城和农村的占比分别为16.84%、83.16%,就当地是否有针对少数民族考取大学的优惠政策是时88.42%的彝族学生表示有,6.32%表示不清楚,5.26%表示没有。访谈对象共10人,表1为受访者基本情况。

2.2.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第一,彝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如何?第二,彝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如何?第三,彝族大学生对母语的态度如何?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设计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二是收集研究对象当下普通话、彝语、四川话的语言能力情况;三是调查研究对象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具体情况;四是收集研究对象的语言掌握与使用态度情况。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3.1. 彝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赋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3] 。彝语对彝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彝族人民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而且是彝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问卷与访谈法,可将彝族大学生的彝语能力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逐一分析,结果如下:

3.1.1. 彝语和普通话听力能力较强

绝大部分被试者彝语听力能力很好,完全听得懂彝语,对自己彝语听力是比较满意的,只有10%左右的被试者不是很满意自己的彝语听力能力。满意度的自我测评也正好是对被试者彝语听力能力强弱的说明,说明了绝大部分的被试者具有较强的彝语听力能力。在线下一对一的访谈当中,受访者1表示:“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几乎大多数人都说彝语,而且身边很少有汉族居住,特别是在农村地方,因此从小就受到彝语的学习环境深远持久的影响,已经慢慢地成为了一种语言交际习惯和惯性思维模式”。

80%的被试者普通话听力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听得懂普通话。根据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就学习环境而言,从小学到大学老师都是用普通话授课的,即使在小学的时候,有些老师普通话不是特别的标准,带有口音,但是完全不影响普通话听力。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也有对应的普通话等级考试,否则是拿不到教师资格证的,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授课教师均具备了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以上的能力。在高中和大学以后,学校生活时间拉长,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就更加地倾向于普通话。因此,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普通话听力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彝族大学生彝语听力和普通话听力能力都比较强。彝语听力能力强是因为先天就有彝语语言环境,自然习得的,而这种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很难消失。普通话能力强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普通话教育,这是经过后天培育与熏陶的。久而久之,促使彝族大学生的彝语、普通话听力能力提高。

3.1.2. 彝语口语表达能力良好,普通话表达能力较差

绝大多数的被试者彝语口语表达能力良好,完全可用彝语交流,对自己彝语口语能力比较满意。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85%以上的被试者对自己彝语表达的能力是比较满意的,这也恰好证明了,日常生活中彝族大学生擅长用彝语交流并且彝语交际能力非常强。在线下一对一访谈中,受访者2表示:“我从小生活的环境里面,几乎都是用彝语交流的,因此听得多、记得多,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甚至是无意识地使用彝语交流”。

70%的被试者表示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汉族同学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到了大学以后更加的明显和突出。汉族同学的母语本身就是汉语,即使在说汉语的时候存在着地域的差异,有些汉字在普通话里面也只是发音上的差异,同时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长,普通话发音相对更加标准。彝族大学生学习普通话有了更好的语言环境,通过系统化学习,彝族大学生都相信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普通话水平方面会有较大提高。

在回答“上大学后普通话能力变化”一题时,30.53%的同学认为提高很多,50.53%的同学认为有些提高,只有18.9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在大学期间没有变化或有些下降。但他们彝语能力与普通话能力相比,变化较大。认为大学期间彝语能力提高很多或有些提高的仅占28.42%,67.3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彝语能力没有变化或有些下降,甚至4.2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彝语能力下降很多。语言能力高低与学校生活密切相关,在学校中他们82.11%的比率会使用普通话,其次是使用四川话沟通和交流,占总体的14.74%,彝语与英语沟通仅占了3.16%。受访者3针对上述现象给出了三个原因:“首先,很多彝族大学生参加了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且拿到了较好的成绩和等级,但是没有拿到普通话等级的同学就会为了拿到等级而不断地去练习普通话,甚至通过报名参加普通话培训班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普通话能力;其次,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下,课堂上老师用普通话授课,同学用普通话回答课堂问题,这促进了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使普通话在彝族大学生中不断使用;最后,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大家都会使用普通话或者当地的汉语方言来交流”。

3.1.3. 彝族大学生识彝文能力较差,识汉字能力较好

据问卷“您对您彝语读的能力”满意度调查分析发现,21.05%认为很满意,18.95%认为满意;23.16%认为一般,而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分别为13.68%与23.16%。根据访谈调查,只有40%左右的被试者对自己识彝文的能力满意,这说明两点结果:一方面,线上线下调查结果较为一致;另一方面,大部分被试者对彝文并不熟悉和了解。因为只有认识才能读得出来。尽管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够使用彝语流利地交际,但他们只重视了“语”,忽略了“文”,只是停留在了听力和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往往忽视了读和写这两方面的能力。因为缺乏专门的彝语课程,小学、初中和高中也并没有开设专业的彝语课程,只有极少数地区设置了彝语课程,但也只是局限于应对高考。所以,在考完高考以后,很少会有人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彝语,除了大学专业就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会去学。因此,这导致了很多被试者的识彝文的能力很一般,甚至出现不会读的现象。

与之相反的是80%的彝族大学生识汉字能力比较好,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学习汉字、考试也是汉字,所以认识的汉字很多。受访者3表示:“我所在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并没有专门的彝文课程,同时家里面的长辈也不认识彝文,所以并不具备学习彝文的条件和环境。还有身边所遇到的文字几乎都是汉字,例如:广告、电视、课本等等。现在的语言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认识彝文的人并不多,如果有的话,那也是知识层面比较广,层次较高的人,而彝族聚居的地方又是比较落后、偏远的山区,接受的知识较少”。因此,形成了彝族大学生识彝文能力较差,识汉字能力较好的现象。

3.1.4. 彝族大学生写彝文能力较弱,写汉字能力较强

大部分被试者彝文书写能力比较弱,会写的彝文并不多。他们对自己的书写能力从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所占比例分别为13.68%、13.68%、22.11%、16.84%、33.68%。彝族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第一次听和说的语言是彝语,但是自己手写的第一种文字却是汉字。

据此可知,大部分彝族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彝语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可以将自己听到的彝语流利地表达出来,但同时也有大部分彝族大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写的能力。根据线下一对一访谈的情况来看,之所以大部分被试者不具备写彝文的能力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年长的一代能接受到的教育知识很有限,因此缺乏教育和传授下一代写彝语的能力;其次,年轻一代人在学校接受的几乎都是汉语授课模式,很少开设彝语课程,因此缺少专门学习彝语的语言课程和语言环境;最后,在素质教育环境下,面对的考试都是使用汉字,而很少用彝语考试。

综上所述,彝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呈现出彝语和普通话听力能力较强,彝语表达能力良好,但普通话表达能力较差、识彝文能力较差但识汉字能力较好、写彝文能力较弱但写汉字能力较强、以及上大学以后彝语能力下降和普通话能力普遍提升并且发展良好,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书写和阅读的态势。首先,这与国家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紧密相关;其次,因为彝族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的几乎都是普通话教育,只有在家里才会跟着父母、亲戚学习一些彝语口语,所以彝族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好于彝语能力,尤其是在读和写两方面。因此,语言能力的强弱和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彝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3.2. 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

语言使用环境可分为内部语言环境和外部语言环境:内部语言环境是在家里面,外部语言环境是学校、课堂和陌生的社会环境;通过调查发现,语言使用情况存在着主体表达流畅度的差异;同时语言使用情况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

3.2.1. 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存在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差异

从被试者语言环境使用情况来看,在内部环境下大部分人会使用彝语交流,而在外部环境下绝大部分被试者使用普通话交流。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内部环境家里面,62.11%的被试者使用彝语和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12.63%使用四川话,6.23%使用普通话,18.95%的被试者会在家中串用彝语、四川话、普通话与家人沟通和交流。这说明彝语在家庭交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分为学校和课堂、陌生环境两个部分。在学校和课堂上,被试者使用普通话的频率高达82.11%,这充分说明了普通话的使用情况非常乐观和常见。同样,在陌生环境下被试者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仍然占绝大多数。由此看来被试者在内部环境下使用彝语的频率非常高,而在外部环境下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更为普遍。因此,彝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是存在环境差异的。

3.2.2. 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存在着主体表达流畅度的差异

不同的被试者对于用哪种语言表达更为流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用彝语表达更为流利的约占47.37%、普通话占30.53%、方言占21.05%,而认为用英语表达流利的人仅为1人,占1.05%。因此可以看出,被试者用彝语和普通话表达更为流利,但彝语仍占了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在线下的访谈当中,访问受访者关于何时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问题,受访者4表示:“在家基本都是使用彝语,在大学课间里会说彝语,有时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偶尔也使用方言,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使用普通话”。一方面,有一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涉及到以后考教师资格证,对普通话的要求就比较高;另一方面,课堂是比较严肃和神圣的地方,使用普通话可能是对老师、同学和课堂的尊重。在宿舍里因为有彝族室友,所以也会使用彝语交流。遇见彝族朋友也是使用彝语交流。受访者5表示:“小学初中高中使用普通话比较多,因为学校规定讲普通话”。受访者6表示:“我所在的学校,是有开设专门的彝语课程的,并且高考所有的科目都是用彝文来翻译的,也要用彝文作答,除了英语以外”。他们所开设的彝语课程一般是大学期间就读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老师来授课的,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是比较强的,但是他们也反映到彝语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彝语还会分类,发音也会不同,就像是我们汉语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发音,也就是所谓的方言。同时,受访者6还表示:“在学习彝语以后,如果长时间不去复习,就会很容易忘记,学得很快,忘得也很快”。受访者7:“我从小就在市里面长大的,因此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市级的学校就读,从小爸爸妈妈们就教我说汉语、写汉语、读汉语,甚至在家里面和家人交流时就说当地的汉语方言,在学校就说普通话,所以对彝语的使用几乎没有”。

3.2.3. 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根据被试者的情况来看,彝族大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的特征:可分为小学以前和初中以后两个阶段。小学以前70%的彝族同学用彝语交流,初中以后80%的彝族同学用汉语交流,这种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家里面,另一个是在学校。一方面是在小学以前,就受到母语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家里的长辈和身边的彝族朋友都用彝语交流,所以用汉语交流的频率低和时间少;另一方面是家里的长辈并没有认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和肯定值非常高,所以在平时的交流当中几乎都是用彝语进行的。与之相反,到了初中以后大多数彝族同学选择了用汉语交流。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同学有很多都是汉族,大家都在渐渐地用汉语交流,并且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汉语班,对汉语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地学习,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初中以后的考试对认识汉字、写汉字和说汉语的要求更高,而这种现象到了高中和大学以后更为明显,所以用汉语交流的频率就很高。

综上所述,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也是复杂多样的,有内外部环境差异、主体差异和社会历史差异等。因此,语言使用情况要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的变化来具体分析,这是一个多角度且动态的分析过程。

3.3. 彝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人们对某种语言文字社会价值的认识和评价 [4] 。语言态度的不可观察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如何通过科学的途径使语言态度外显,对语言态度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5] 。对彝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认为哪种语言更为重要;对于彝族人只会说汉语的态度;个人是否重视本民族语言;是否希望学校开设彝语课程来提高个人彝语水平。

3.3.1. 大部分彝族大学生认为彝语、汉语和英语三者都重要

彝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学习英语,在问及到语言态度时,他们61.05%的学生认为彝语、汉语和英语三者都很重要,主要是因为彝语是自己的母语;汉语是日常生活中除了与本民族人交流以外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而英语在高中时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到了大学以后可能是涉及到四六级英语考试,多数时候是不会用在日常交际当中,只是英语课堂可能会使用。

3.3.2. 仅少部分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人只会说汉语表示支持态度

47.37%的被试者是不支持彝族人只会说汉语这一现象的。42.11%表示可以理解,只有10.53%的被试者表示支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线下一对一的访谈时,受访者8表示:“我来自农村,从小就受到彝语的熏陶,家庭也非常重视彝语,这毕竟是自己的母语。举一个例子:就像是汉语是汉族人的母语,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要去学其他民族的语言,可以说是带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来到世界的”。因此她表示不支持彝族人只会说汉语这一现象的存在,至少她的家里面不是这样的。受访者9表示:“我来自市级地方,从小就学习了汉语,家里面人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也很少用彝语交流,在家庭的影响下,我逐渐只说汉语”。他也表示有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回老家的时候,他们会用彝语和爷爷奶奶交流,因为爷爷奶奶一直都生活在农村,接受的知识教育也很有限,几乎没有读过书。但是回去了自己不说彝语的话,爷爷奶奶他们会批评自己爸爸妈妈怎么不教育后代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同时他表示只是偶尔听得懂一两句简单的话。因此他是支持彝语人只会说汉语的。

3.3.3. 彝族大学生重视本民族的语言,且有着强烈的民族语言自豪感

绝大部分的被试者是重视本民族的语言。71.58%的被试者是非常重视本民族语言的,25.26%是比较重视,只有3.16%左右的人是不重视的。也就是说,年轻一代的彝族大学生总体上是非常重视自己民族语言的,这也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线下的访谈当中,受访者10表示:“自己高中就读于彝语班,对彝语的听、说、读、写可以说是非常的熟练,因为高考就是用彝语考试”。在谈及到彝语未来的发展前景时,他强烈地表示自己以后想从事彝语工作,说的具体点就是当一名彝语老师,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他还谈到他们其实是有一个学习彝语的联盟的,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彝族大学生,有的来自985、211学校,就读的专业也是彝语专业,他们会用在学校学到有关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分享给其他彝族同学,并不局限于彝语。

综上所述,P大学彝族大学生是非常重视本民族的语言,并且有强烈的民族语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下去。同时,93.68%的彝族大学生认为学好彝语有必要,是对文化的传承。

4. 结语

首先,从对P大学彝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调查结果来看,彝族大学生整体彝语听说能力良好,但彝语能力与普通话能力相比总体较弱。这与他们从小在学校接受普通话单语教育的现实情况相关。彝族学生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育,奠定了他们良好的普通话基础,而对彝语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他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会用到彝语,加上彝语文字本身的复杂性和学得快也忘得快,使得彝族学生只会彝语口语,而不会写和读彝语文字。有的被试者甚至在大学以后,很少使用彝语,导致彝语能力没有变化甚至下降。加之国家对普通话的推行,年轻一代人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多。

其次,从彝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他们在家庭内部环境中彝语的使用率最高,与家人、亲戚等交流时通常说彝语。在外部环境中,他们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往往很高,即使彝语对于他们来说表达是非常流利的,但是为了与他人顺利沟通,潜意识中会自己选择普通话。

再者,从彝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调查结果来看,彝族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民族语言,对母语普遍持正面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母语的喜爱度、忠诚度、认可度和参与度是比较高。大部分人认同彝语是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母语具有保存价值、传播传承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认为会说彝语非常重要;同时,愿意学习、维护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积极地参加本民族的民俗活动和相关高校积极组织的有关彝语的活动等,这充分地体现了彝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语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通过这次彝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发现目前民族语言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地推进和推广,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系统地展开工作。例如: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应加快推进民汉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既能学习汉语普通话,又能系统地学习本民族语言,树立良好的语言价值观,以此更好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攀西地区高校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现状及其语言态度调查研究(YZWH2219);攀枝花学院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以攀枝花学院为例研究(项目编号:2021cxcy115)。

文章引用

王丽虹,郑 辉. 彝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及态度调查研究——以P大学为例
A Survey on Language Usage and Attitude of Y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Taking University of P for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406-441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591

参考文献

  1. 1. 罗虞欢, 林华勇.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现状与价值研究——基于贵州苗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J]. 贵州民族研究, 2023, 44(4): 173-177.

  2. 2. 向奕柯, 唐贤清. 从语言适应理论看洞口县瑶族乡语言变化特点及成因[J]. 语言研究, 2022, 42(4): 118-125.

  3. 3. 赫琳, 李蔚. 通用语言赋能乡村振兴: 机制与实施[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8): 142-150+187.

  4. 4. 战菊, 董晓宇. 语言态度研究的情境化转向——以我国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方言保持为例[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 61(2): 220-227+240.

  5. 5. 高一虹, 苏新春, 周雷. 回归前香港、北京、广州的语言态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23-3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