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034 , 9 pages
10.12677/JC.2023.113078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张曼

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3年5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7日

摘要

从新媒体到短视频,再到后来的直播带货,视频社交媒体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展迅猛,电商直播模式为商业提供了发展新路径。在这样一个“公民新闻”、“全民皆记者”的时代,高校的新闻传播和广播电视等传媒教育却逐渐式微,已经明显跟不上媒体社会化时代的新需求。一方面,传媒方向的毕业生就业难,即使就业了,所学专业也无法马上为传统媒体或者新媒体提供相应的岗位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和社会媒体找不到所需的人力资源。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别在以视频为主的媒体社会化时代,传媒教育的改革显得更加重要,需要从办学定位、办学方式、学科结构、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关键词

传媒教育,媒体融合,实践应用,创新改革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Media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Man Zhang

Yunnan Media Group,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y 25th, 2023; accepted: Aug. 28th, 2023; published: Sep. 7th, 2023

ABSTRACT

From new media to short videos, continued to the later live streaming goods, video social media is developing rapidly under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mmerce live-streaming model provides a new way for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such an era of “citizen journalism” and “all the people are journalists”, the media education of news communication and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adually declined, which has obviously failed to keep up with the new needs of the era of media socia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is difficult for graduates in the field of media to find employment. Even if they are employed, their major cannot immediately provide corresponding job skills and abilities for traditional media or new media. On the other hand, mainstream and social media can’t find the human resources they need. The refor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Especially in the era of media socialization dominated by video, the reform of media education is more importan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ll-round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school-running mode, discipline structure, teachers,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Keywords:Media Education, Media Convergenc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novative Refor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5G时代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促使传统媒体的融合步伐加快,“十四五规划”中对媒体融合和新闻传播提出了相应要求,国家广电总局也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快媒体融合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旨在促进广电媒体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牢牢掌握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好人民群众,服务好社会。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融合,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新路径,但高校传媒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已经明显跟不上媒体社会化时代的新需求,如何看清目前地方高校传媒教育面临的真正问题,如何破局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推动地方高校传媒教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2. 我国高校传媒教育发展现状

新闻传播学以及其相关学科在中国发展了近百年。在近40年的时间里,随着电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中国的传媒业也得到了繁荣发展,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不断增设,报纸期刊杂志品种齐全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巅峰时期,几乎90%的地方高校都开设了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广告、网络传播、视听、动漫类的专业,为传统纸媒、广播电视、民营影视企业、各政府机构的信息中心提供了人力资源。2012年,智能手机面世,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4年之后,智能手机的应用功能在4G时代开始走向巅峰,微博、微信等社交型自媒体平台兴起,2017年,短视频平台在手机客户端迅速火爆,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载体,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全民成为信息传播者,现场直播式的“公民新闻”就这样诞生,全民皆记者,并且成为现场的第一传播人。被互联网严重冲击的传统媒体面对短视频等社会化媒体,已经跟不上5G时代的自媒体平台发展速度,更何况是大学里缺乏实践、课程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科学的各类传媒专业。传媒业迫切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传媒人才,而高校提供的传媒人才距离实际需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或者说,高校提供的能胜任岗位的可用人才有限。

从1999年扩大招生至今的二十多年来,很多地方高校都开设了新闻传播类、广播电视类、网络传播类的相关专业,虽然专业设置较为丰富,但社会实际运用转化率不高,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2020年5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停止本科招生,6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因毕业生就业难,向校友发出求助公开信,虽然当时受新冠疫情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但其实新闻传媒专业的教育早就已经出现了危机,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媒体管理者、高校传媒教育者,都开始尝试探索新的路径对现行的传媒教育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全国有9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和院系,本科招生主要分为新闻传播学大类、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等专业,同时部分高校还设置了公共关系、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每年都有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新增或者撤销一些专业,2012年,为了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根据《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教育部新增了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近年来,为响应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相应的国际新闻传播类课程,2021年,国际新闻与传播招生学校仅有中国传媒大学,招生人数为24人,而当年新闻传播学科新增专业中,又有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新增“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是当年新增办学点最多的本科专业。

对比全国开设新闻传播教育的高校近三年招生人数,每年都以30%的比例扩大本科招生,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也在不断扩大,2020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21年成为全国研究生扩招计划的第一年。截止2020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827个,其中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点总计82个,招生人数7311人,毕业人数5472人。截止2021年,全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招生人数400人,毕业人数190人。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民办高校大部分成立于1991年~2005年。不同于公办高校的研究型定位,民办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更加注重专业应用,重视本科学历教育,聚焦新媒体,着重培养融合型人才,招生规模一般在100人至150人,热门学科为广告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这三类毕业就业集中在新闻、广告、新媒体、影视媒体、文化艺术传播、会展、公关、出版、市场推广、视频平台运营等领域。

2022年,北京地区研究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目前全国处于一个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而新闻传媒更是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提高传媒内容的质量与高校输送的人才息息相关。高校还来不及调整原有的教学体系,就已经遇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整个传媒行业急需跨界人才,需要既懂新闻传播又懂计算机科学、甚至还懂融合媒体经营的跨界人才。AI系列的社会化应用以及Chat-GPT 4.0的发布,更是让传媒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该怎样改革以适应人才需求,成为地方高校传媒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本论文将从高校传媒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期能够为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改革提供新路径和新思考。

3. 地方高校传媒教育面临的问题

3.1. 学科设置单一陈旧,不能满足新型传媒人才需求

学科设置和建设是传媒教育得以持续优质发展的基础。目前地方高校传媒教育学科建设呈现出不全面、内容较为单一陈旧、没有规范、专业的学科标准等特点,符合时代需求且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还未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困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中将新闻学列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支撑学科之一。从学科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来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学科交叉融合难、基础和实践性学科学时不够、专业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毕业生进入媒体后需要培训相当一段时间才能上岗。对于部分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或者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毕业生进入传统媒体或者自媒体几乎从零开始学习,一是对媒体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偏差;二是缺乏媒介素养;三是不能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学价值观;四是通识性基础学科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开设,导致学生因基础知识缺乏而不能胜任工作;五是缺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六是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困难,虽然已经有高校迈出尝试的步伐,但还是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2. 专业设置不科学,不能为地方精准提供所需专业人才

地方高校传媒教育因各地实际差异,造成了专业设置不科学、实践性差、理论脱离实际。专业关乎与社会各岗位的胜任能力是否匹配。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开设的传媒教育专业主要有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出版、动画等几个大类别,再往下细分,还有播音主持、新闻采编与制作、数字出版、跨文化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网络政治传播、融媒体技术与运营、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新媒体与国际传播等。

专业的设置不仅要能培养理论人才,也要培养功底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全国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以全国一流的几所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体系为基础来设置专业,形成了以复旦大学、清华北大、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体系为基础模版的专业设置,基本都朝着综合类大学开设的专业设置各自的专业,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实际,造成专业设置上出现缺漏。理论强的实践差,实践性强的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的困难,出现了多数用人单位不再招聘应届毕业生,转而招聘毕业后有3至5年工作经验的现象。

所以,改造专业以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我们以西南地区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设置为例,了解一下目前西南地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设置情况。根据2020年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有9个,分别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以下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2》 [1] 。

Table 1. The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表1. 西南地区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设置

从上表1可以看出,专业设置依旧偏向于传统,即使加入了新媒体学科,整体看来也是不能兼顾社会所需专业,理论型和应用型混合培养导致理论和实践基础都不扎实。

3.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专业型教师、融合型教师队伍力量。地方高校在早期初建新闻传媒专业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多数都设在中文系内,学科教师多数都是教授人文学科,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大学的新闻传媒院系进修或者攻读完硕士、博士再回到地方高校担任新闻传播学专业课教师。之后,随着各地方高校不断发展以及扩招、留学生回国等综合原因,逐渐充实了地方高校新闻传媒专业的任课教师,但也仅限于理论教师的充实,优质的实践课程教师依旧有不小的缺口,融媒型教师基本还处于培养的初期阶段。

地方高校实践课程的教师几乎都采用外聘方式 + 本校少量实践课程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多数实践课教师或者理论基础课教师都没有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从业经验,这些教师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正确地给予学生媒介教育,这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实践较差的原因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在尝试培养融合性教师,传媒 + 人文学科(哲学、政治、历史、经济等)、传媒 + 计算机科学,但目前这样的融合型教师并不容易培养,一是学科之间跨越较为困难,很难融合;二是高校机制不灵活也造成了融合性教师不容易培养。业界需要融媒型人才,高校却缺失融媒型教师,所以,优化师资结构不仅势在必行,还应加快优化速度。

3.4. 办学条件不成熟、校内外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办学条件政策倾斜不够,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争先恐后地兴办新闻传媒专业,另一方面,学校政策往往不会倾斜于这一类新兴学科,导致传媒教育在学科应用实践方面难以实现。除了政策无法倾斜外,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资金支持也往往难以一步到位,实验室建设需要分期分批完成,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实践实验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得不到完整实践,就会造成理论与实际脱离。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演播厅和音视频采集录制设备、后期剪辑设备都是教学实践必备的硬件条件,所以对演播厅的面积、装修、设备采购、软件系统搭建都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投入资金至少也是千万元以上才能建设起一套符合现代传媒融媒教育要求的硬件设备体系,有了这些硬件设备,还需要匹配相应的专业教师。所以有些地方高校虽然建成了这些面积大、投入高的演播厅,也购置了很多设备,因缺乏专业教师导致使用率低,只有学习广播电视的学生能使用,造成了培养偏差。

办学条件不仅仅包括学校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教师配备,也包括达成对社会所需传媒人才的认知和共识。黄升民、刘晓、刘珊在论文《中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困惑与走向》中提出:传媒产业出现数据化、融合化、平台化、智能化等“四化”趋势,新闻传播高等教育跟进产业“四化”仍有差距。明确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的三大原因:一是未能完全摆脱“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的错误观念,教条主义思想、改革创新意识淡薄,忽视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盲目跟风;二是对接产业实践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存在不足;三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导致知识体系更新滞后 [2] 。

3.5. 人才培养模式统一,缺乏个性化

人才培养模式看似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培养统一化学生,缺乏个性化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是按照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来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地方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开展部校共建、学界与业界共建的方式,希望学生得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实际收效呈递减趋势;二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在校内建设完善的融合媒体实验室,让学生学习媒体融合的过程以及新闻制作;在校外与不同的地方政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希望学生把学习的知识通过实地调研、撰写、拍摄、制作,形成融媒体新闻产品,但实际上实现率不高,多数时候只能出于自愿、自费、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所以报名参加的学生不多;三是合作办学,与优质的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进行交换学习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对学科外延的拓展能力,但每年选派学生数量极其有限;四是主要专业 + 学科交叉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除了专业之外,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加强对文化概念的认知、对哲学的理解、对经济的认识,增加传媒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师资力量调配困难;五是举办各种活动和比赛来激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社会参与性;六是各高校融入地方特色办学,培养地方需要的传媒人才,如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培养民族传媒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但因生源参差不齐也难以培养出高端人才。

以上这些办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普及和兼顾所有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模式设置很好,但实际上每种模式应用起来都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6. 传媒教育社会认知偏低,社会价值难以体现

社会对传媒以及传媒教育认知方面存在偏差,传媒教育社会价值偏低,毕业生就业创业困难。在智能手机升级换代进程中发展起来的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带来的网红经济和一夜暴富等现象,让媒体社会化,形成了“公民新闻”现象,人人手机在手,随时可以“现场直播”。一方面提高了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绝大多数人认为传媒即手机,普通人用手机也可以有自己的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认知从过去的高不可攀到现在的与自媒体混为一谈的现象,拉低了对媒介的认知。人们用手机就可以拍摄像素很高的精美视频和图片,智能化的剪辑功能应用促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或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制作“新闻”和“视频”,人们就认为没有必要为视频制作、图片拍摄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逐渐造成了专业团队制作价格偏低的现象,从而对传媒教育的认知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毕业生难就业,创业收入不高、不稳定。另外,从高校向社会的宣传普及不够,也造成了社会对传媒教育的认知偏差。

4.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改革新路径

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都有了新的发展要求,新闻传媒几乎覆盖了全领域,与之相匹配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超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基本配置,5G时代开启,正在加快进入各领域的步伐,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更新迭代,对传媒教育提供的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探索传媒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具有重大的意义。

4.1. 形成梯队式学科建设体系更利于地方传媒人才的培养

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更为科学地考虑社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梯队,不同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形成差异化,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其中,产生新闻信息和传播信息是两个贯穿于整个人类的自主社会行为,它构建于语言和信息基础之上,各行业都需要新闻和信息,各行业也都需要传播信息,才能让社会运转和流动。所以,新闻学和传播学是传媒教育最基础的两门学科。在任何传媒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无论是综合类大学、专业类高校,还是职业高等院校,都应该把这两门学科作为必修的基础学科来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理论、应用或者复合型融媒人才就有了理论基础,更利于在实践中对传播内容的把控。

除此之外,新时代传媒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以传播正能量、传播新时代中国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也应该是传媒教育的必修课之一,这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并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观以及新闻传播价值观。所以,建设以夯实理论为基础的科学课程体系是实现传媒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4.2. 专业设置需精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

专业设置在各地高校呈现出凌乱和随意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明确精准定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各地因校情不同,在历史底蕴、办学实力、师资设备、生源质量等方面差距很大,要根据现实的情况来设置专业。目前有些地方高校专业飘忽不定,开设几年的专业可能因为缺乏师资队伍,就会撤销专业;有的因为招生困难就停办专业。这样就很难为地方提供合格的传媒人才。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摒弃不切实际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脚踏实地调研当地传媒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设置具备师资力量的专业,也不要只是注重理论,或者全部设置同质化的专业,要培养和引进优质师资,每所高校精心打造一或两个品牌专业,着重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切实为地方发展培养一批有采编能力、会拍摄制作、媒介素养较高、具备新闻职业道德,上岗就能下基层写出好新闻的传媒人才。

例如,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地方高校的传媒教育,除了基础专业外,可以在国际传播方面加强国际性传媒人才的培养。在云南、内蒙、新疆等地,加强民族传媒人才的培养,用民族语言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村落;加强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把祖国大美风光、民族团结的故事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进行传播。另外,传媒教育中尽管有播音主持等专业,但也尽量与艺术类区分开来,不要混同在一个院系里,以免过分渲染和夸大传媒的娱乐功能。专业的定位需要精准,综合类大学偏重理论,传媒教育同样需要培养理论人才,以便不断更新新闻传播的理论体系。专业属性较强的高校,如林业、农业、海洋等,从专业设置方面可以偏向这个行业领域。

4.3. 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构建专业 + 复合型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改革创新的关键。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军在《传媒教育变革要以引领社会传播为目标》一文中指出“师资是制约传媒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 [3] 。邹军先生认为,既懂计算机科学又懂新闻传播学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校进行高质量传媒教育改革的关键,一些高校开始注重培养这一类的高端师资力量。

地方高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引进的师资也有所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引进的师资可能会优质一些,有些地方高校已经开始培养“计算机科学 + 传媒”、“文化 + 传媒”、“历史 + 传媒”、“政治 + 传媒”、“经济 + 传媒”等融合型优秀教师;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师资可能会普通一些,有些地方连专业课教师都很难配备齐全,不得不停止招生或者更换课程。另外,地方高校教师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或者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对媒体的运作流程以及新媒体如何运作等不熟知或者一知半解,没有媒体的具体工作经验,授课内容质量不高或者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到的有用知识有限,造成学生在进入媒体工作之后产生巨大反差,用人单位也需要重新培养1~3年才能正式独立承担工作,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所以,教师队伍整体是否达到传媒所需要的标准或者高于传媒标准,成为未来传媒教育发展的关键。现在是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传媒和传媒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高校传媒教育并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所以传媒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加强在科技方面的融合,不仅要培养合格的传媒人才,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担负起引导传媒和提升社会媒介素养的作用。

4.4. 做好顶层设计,加大从政策到资金的扶持力度

地方高校在发展中要做好传媒教育的顶层设计,对传媒产业和新闻事业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认知,对生源结构和地方发展也要有充分的认知,不能为了扩大招生或者为了提升学校的级别而盲目开设传媒教育。学校政策要有倾斜,给予充分的办学条件,从政策到资金、人才引进等各方面都要给予扶持。另外,加大本科生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要达到各占一半,实践课尽量走出校门,到各行各业、田间地头去采访、拍摄,校内实验室课程仅占20%即可,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四力”的优秀毕业生和媒体需要的记者编辑。学校要大力支持教师带着学生走出去实践,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理解传媒的意义。我们从全国省级媒体、省级地方高校、自媒体平台对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综合分析,对复合型人才、全媒体制作和经营能力、专业、社会责任感、新闻职业道德、国际视野等能力的强调排名靠前(图1)。

Figure 1. Cultivation objective keywords

图1. 培养目标关键词

4.5. 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助力地方全面发展

在地方高校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始终是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各专业在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基础上,积极申办硕士博士点,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品位,本硕博一体培养成为很多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目标,再结合开办特色论坛、讲座,开设特色课程、加大实践课程、举办赛事等方式来培养人才。2021年12月28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为909万,同比增加35万。具体到新闻传播类专业,在统计的102所院校内,2021年毕业生总人数为16,216人。协议就业去向占比45%,仍然占据主流;灵活就业占比33%,自主创业占比8%,其他去向占比14%,其他去向中,政府及事业单位占比最高,其次为考取公务员,然后是出国出境、科研助理、研支团、基层服务、应征入伍、获得第二学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自主创业仍然还需社会和高校进行引导,让更多优秀毕业生进入市场,活跃市场。就业趋势反过来也会导致高校培养模式单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融合媒体,都需要能采访、编辑、写作、拍摄、制作、播音、录制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传媒教育在当下还是要脚踏实地办好本科教育,这是需求量最大的一块。另一方面,“传媒 + 计算机科学”、“传媒 + 人文学科”依旧是未来十年本科人才培养的重点。硕士和博士阶段应该注重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研究,以期能指导传媒业以及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4.6. 加强社会对传媒教育的认知,提升传媒教育的社会价值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虽然相当一部分网民已经熟练运用短视频平台来刷视频、用手机剪辑软件剪辑或者一键生成自己喜欢的视频,但对传统媒体或者采用传统媒体的方式拍摄制作视频仍然存在认知鸿沟,大众的传媒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传媒常识需要在大众中进行普及宣传教育。传媒产业是社会大众获知外部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产业。提升公众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规范公众参与舆论的媒介行为,都是高校传媒教育的重要职能。在借鉴海外传媒教育改革优势的基础上,我国高等传媒教育应顺势而变,从而谋求在传媒产业格局的变化中获取重新洗牌后的发展优势与先机 [4] 。地方高校应加强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了解媒体融合后的全产业链是如何架构和运营,以及技术上如何实现媒体融合,了解传媒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传媒需要的合格人才。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黄艳女士在《传媒生态变革中的传媒教育的逻辑转向》一文中,就以波斯曼的媒介教育系列论述为参考,结合构成媒介环境概念化框架的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传媒教育逻辑正在发生的三个转向:超越传播技术逻辑、聚焦后喻文化逻辑、回归人文素养逻辑,而贯穿于这三个逻辑转向的大背景便是大数据和传媒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传媒生态环境的改变 [5] 。所以,传媒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内部对传媒人才的能力要求大幅提升;外部,大数据和传媒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否则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化媒介带来的环境影响。传媒教育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校内培养人才,同时也担负起校外更多的传媒素养教育功能。

5. 结语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贵斌先生在《传媒教育的“危机”与发展路径》一文中提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外延式发展,现在需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次,进行数字素养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媒介内容;……最后,传媒教育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质量为重,学术为基的发展” [6] 。地方高校在传媒教育改革中要寻求一条适合地方特色、能为地方提供传媒人才的新发展路径实属不易。

在发达地区985高校或者双一流高校的引领下,地方高校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地方政府或者高校政策支持,只能学习和参照这些高校的培养模式,而忽略了自身先天不足。所以,地方高校不能盲目扩大规模、盲目申办硕博点,不切实际地办学造成的结果就是某些地方高校的硕博实际水平和本科差不多,而实际应用能力还不如本科,全面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造成了社会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紧缺的现状。课程体系的重置、传媒专业的优化、师资队伍的重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社会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地方高校改革的新路径,高校毕业生最终服务的是地方发展,只有少部分研究型人才致力于高校或者政策的理论研究。所以,高校传媒教育改革要接地气,调研地方各行业发展,走基层下农村,才知道社会需要的传媒人才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传媒人才为德才兼备、服务地方、既有专业又有通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就目前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做了论述,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新路径,希望能给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启发。

文章引用

张 曼. 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Media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03): 527-53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3078

参考文献

  1. 1.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2)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2: 193-200.

  2. 2. 黄升民, 刘晓, 刘珊. 中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困惑与走向[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1, 74(5): 5-12.

  3. 3. 邹军. 传媒教育变革要以引领社会传播为目标[J]. 青年记者, 2020(19): 17-18.

  4. 4. 王婷. 高校传媒教育发展危机与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 传媒, 2019(7): 85-87.

  5. 5. 黄艳. 传媒生态变革中传媒教育的逻辑转向[J]. 传媒, 2020(7): 87-90.

  6. 6. 王贵斌. 传媒教育的“危机”与发展路径[J]. 艺术教育, 2018(17): 126-12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