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469 , 5 pages
10.12677/AE.2022.125239

心理类课程教学实施“课堂革命”的探索 与实践

——以情绪认知为例

杜旸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收稿日期:2022年4月18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20日

摘要

随着国家提出“职教20条”,并伴随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新形势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分析心理类课程设计理念,选取《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情绪认知”为例,运用“课堂革命”的方式分析课程讲授过程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堂革命”,情绪认知,高职教育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Classroom Revolution” in Psychology Course Teaching

—Taking Emotional Cognition as Example

Yang Du

Tianjin Medical College, Tianjin

Received: Apr. 18th, 2022; accepted: May 13th, 2022; published: May 20th, 2022

ABSTRACT

As the country put forward “vocational education article 20”, an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new situati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curriculum design. This paper takes “emotional cognition” in the course of medical psychology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method of “classroom revolution” to analyze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Class Revolution”, Emotion Recogni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 (简称“职教20条”)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职能不同、类型不同。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1]。目前强调课堂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2]。在新时期,职业教育类型化的标准,对高职“课堂革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学生主体、行动导向、能力本位,“做中学”“学中做”,以产教融合促进技能形成,以双元育人培育工匠精神,以技术传递推动职业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课堂革命”的意义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渠道,是教师、教材、教法施展才能的舞台,“课堂革命”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职院校“课堂革命”要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为目的,以“思想革命”促进师生观念更新、以“方法革命”促进课堂全面变革、以“技术革命” 促进教学整体提升。

3. 心理类课程教学开展“课堂革命”的设计理念

3.1. 对接岗位 做到学用合一

心理类课程教学应满足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应源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遴选应对接岗位需求。心理类课程具有理论和技能都侧重的课程属性,针对高职教育的学生特性,适应于“课堂革命”,根据医学类学生对应的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体现心理类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运用教学的融通合一,心理知识获得和理论应用提升的学用合一,共情能力培养和照护患者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系统化地设计有温度、有情怀、有创新、能应用的学习路径。

3.2. 导向作用 强化实践教学

坚持问题导向,课前以课程凭条调研锁定学生关注热点、存在的疑惑以及知行矛盾,教师归纳问题、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思考,采用探究式教学,将问题层层剖析,提高教学针对性。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探究式教学,以解决职场工作中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医护典型工作项目和真实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单元并重构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学习任务与实际医护工作任务的岗位一致性。

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结合专题化的模块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增加实践教学评价占比。

3.3. 突出主体 强调合作设计

基于教育理论,教学时引入案例分析、头脑风暴、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线上参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依据岗位需求变化、专业定位变化调整课程结构。心理类课程改革中,坚持依托医卫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与医院等就业单位合作开发课程,积极打造校企合作、双体育人格局 [3]。

3.4. 课程整合 更新课程内容

对接岗位需求和课程标准, 从高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心理学课程对于学生今后职场工作的深远影响以及岗位所需的素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真正让学生通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达到知行合一,增强医护人员所需的共情能力、认知能力、调节自身情绪能力等,探索模块化教学的方式。

3.5. 紧贴职场 优化教学体系

强化与学生岗位情境对接,通过思考真实案例,采取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强化学生临床思维、技术思维和导向思维 [4]。强化心理素养培养,在教学中强调情绪调节方法的不同,让学生通过模拟,学会调节情绪方法。强化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课中学生学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能力拓展探索问题。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线索,优化构建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接等。

3.6. 创新考核 实现全面发展

检测评价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成绩(60%) + 终结性考核评价(40%)。形成性考核主要包含:平时成绩和项目实践,主要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形成性考核以课程平台客观记录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等学习过程和主题实践情况数据。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项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心理类课程教学开展“课堂革命”的方式

心理类课程教学开展“课堂革命”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与岗位要求相融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得学习变得有趣、高效,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解决问题与基本能力相融合,充分运用学生思维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

5. 心理类课程教学开展课堂革命的实践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理念、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情绪调节能力,制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情绪的调节方式。

5.1. 教学分析

情绪认知作为情绪理论内容的理论基础,是在心理学基础认知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概念、分类、功能进行进一步详细讲解,有助于高职医学生提高医护共情能力,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

5.1.1.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自我意识、人格、情感等心理内容,具备了认知自我的能力,为学习情绪奠定基础。学生已经了解管理情绪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该课程表现出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学生课前自学,往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存在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的功能、对特定情绪调节的方法、表达情绪的方式等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安排。学生具有思考问题角度独特,反应能力强,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个性特点。

5.1.2.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人的不同影响,熟悉情绪的概念,掌握情绪的分类,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能力目标包括具有正确辨识情绪类别的能力,具有合理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具有积极使用正性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合理管理、有效调节的心理素质。

5.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为情绪的调节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有针对性的实施情绪调节。

5.2. 教学策略

突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班课互动系统发布课程资源, 设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答疑解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原创大学生情绪问题现状微课,情绪归类拼图软件,岗位环境案例,引发情绪的生理唤醒动画,杏仁核动画,PANAS量表,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讲道理、走正道、行道德,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实现价值引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5.3.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学习任务为学生自学,完成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反馈。课中学习任务为学生学做,学生情景式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方法实践。课后主要任务为能力拓展,学习平台拓展资源,完成知识测试。课程导入采用课前预习,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阐释解释情绪的概念、通过思维导图、拼图游戏,学习通平台,体验式游戏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后测验完成教学内容的评价。

5.3.1. 课前

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包括相关情绪影片片段、情绪的文献等资料以及课程相关教学资料。布置学习任务,结合复习及预习结果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按照教学任务课前自学,在班课互动系统与教师、学生互动交流。

5.3.2. 课中

1) 分析概念,确定重点。通过阐明数据,目前大学生收到情绪困扰的比例以及不重视情绪问题产生的后果,并围绕小课堂视频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结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打破先讲概念后讲分类的惯例,而是先让学生通过云班课识别人的表情,进而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推导出四种基本情绪分类,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情绪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2) 由浅入深,突破难点。运用PANAS量表通过让学生选择5~6种这一周的主导情绪,让学生进行辩论,掌握无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会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通过角色扮演、数据统计等方法,突出“情绪的功能”这一知识难点,强化探索能力;通过情景再现、换位思考,突出学生注意辨识患者的情绪这一知识重点,强化学生临床能力。

通过案例导入,让学生了解调节情绪的重要性,也提出如何调节情绪的方法问题。教师通过案例导入教学内容,首先阐释调节情绪需要先接纳情绪,通过播放杏仁核的动画,让学生从形象的角度了解情绪产生的生理原因,给予学生要做情绪主人的信念。

① 针对情绪的信号功能,再次让学生辨识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的图片并且答题,阐述情绪的跨文化一致性以及情绪是生存的工具,引导学生掌握情绪的信号功能。② 针对情绪的组织和动机功能,在课堂让学生感受特定的情绪并完成工作任务。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云班课上观看由学生自己角色扮演的医患沟通的案例,通过案例使得学生初步产生正性或者负性情绪,并且让对应的学生在云班课上回忆并填写自己在就医过程中产生正性或负性情绪的事件,全面沉浸在特定的情绪中,再操作河内塔的实验,描绘成数据曲线。通过思维的运转,启发学生掌握情绪的组织和动机功能。③ 针对情绪的调节健康功能,让学生快速阅读期刊文献,并回答情绪对健康的调节问题,通过文字的识记,启发学生掌握情绪的调节健康功能。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图片、文字、思维加工的心理认知过程,逐个击破教学中的“情绪的功能”这一难点,启发学生自主的掌握情绪的功能。

3) 实践应用,归纳评估。经过运用视听思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学生都会对情绪有更深的理解,每组提出5个更好的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提交到云班课,通过教师总结,提炼出管理情绪的方法,并以观看视频为总结。通过云班课平台梳理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进行知识评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5.3.3. 课后

让学生通过课后的录制医患关系中的情绪视频,进一步深化情绪的功能概念;并且让学生填写应用情绪管理处理问题的事件,进一步强化学生情绪管理的技能。

5.4. 教学效果

系统化的使用蓝墨云班课,问卷星,英文教学视频,原创实训课程视频,医患沟通视频等信息化资源,使得概念形象化,应用岗位化,技能操作化,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破解教学难点。使得学习变得有趣、高效,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6.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情绪认知”模块简析“课堂革命”采取的方式、途径以及效果,对于其他心理学课程模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其他教学模块进行“课堂革命”的方式。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1年度课题,一般课题,2021~3009。

文章引用

杜 旸. 心理类课程教学实施“课堂革命”的探索与实践——以情绪认知为例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Classroom Revolution” in Psychology Course Teaching—Taking Emotional Cognition as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2, 12(05): 1553-15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5239

参考文献

  1. 1. 陈振斌, 李菲, 肖明伟, 等. 全面推进“课堂革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汽车构造I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9): 73-75.

  2. 2. 祝维亮. “课堂革命”背景下加强高职电商专业教风、学风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21(1): 88-91.

  3. 3. 徐焱伟. 基于“课堂革命”的《医护英语》课程改革[J]. 山西青年, 2021(15): 177-178.

  4. 4. 尹文辉. 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5. 5. 滕跃民, 张玉华, 肖纲领. 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道法术器”改革[J]. 辽宁高职学院学报, 2018, 20(8): 53-55+6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