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9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80429 , 7 pages
10.12677/Design.2024.91023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文化氛围构建思考

——以南京街区为例

陈千琪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7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4日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的深入,中国城市化的建设的加快,人民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提升,我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问题和城市居住的景观的塑造。首先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就是街景。一个城市的街道大致可分为商业街、交通街道和生活方式街道。不同类型的街道被景观美化到它们所承载的功能,包括不同的街道景观,具有空间功能、活动场所、自然生态、历史和文化元素。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对城市街道景观建设进行构建和思考,基于现实,本文试图寻找街道景观的设计文化,不断探索街道和现代技术的城市空间中的艺术单元,创建一个具有文化品位和传统风格相并存的现代街道景观,并在现代城市中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新的城市街道景观。

关键词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设计文化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tmosphere in Urban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Taking Nanjing District as an Example

Qianqi Che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Nov. 8th, 2023; accepted: Nov. 27th, 2023; published: Feb. 4th, 202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evel and living conditions,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shaping of 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The first thing that can best represent a city is the street scene. The streets of a cit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commercial streets, traffic streets and lifestyle streets. Different types of streets are landscaped to the functions they carry, including different streetscapes with spatial functions, places of activity, natural ecolog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d think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treet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Based on reality,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design culture of street landscape, constantly explore the art units in the urban space of street and modern technology, create a modern street landscape with cultural grade and traditional style coexist, and build a new urban street landscape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dern city.

Keywords:Urban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Design Cultur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城市的狭隘空间内,一条街道会成为无数经历的交汇点,承载着丰富的记忆和传奇。它成为爱情故事的储存库,见证了在城市风景中宣誓的誓言。爱情在这里与城市相互交融。酒吧、书店、街道或者一杯咖啡都能成为城市记忆的节点,通过这些元素,我们建构起对城市的深刻回忆。

2. 当代街道景观建设现状

让我看看你的这个城市,我就能说出这座都市的居民在社会文化上要求的什么 [1] 。沙利宁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从这个城市的形象中能够看到在这个城市里努力生存的人的精神要求。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都市,有怎样的都市就需要怎样的人。城市景观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在土地上筑出的天堂,是建筑人们心目中的完美的家园,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文化底蕴,是对世界文化与人类历史生活的理解,而这种理想是多方面的,不是的匮乏,更不是没有思想的花花草草地摆弄。城市街道设计的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表现。

城市印象的五要素之一就是街道,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街道的影响 [2] 。在城市建筑中街道起到了主要功能,它不仅连接着都市功能区,也反映出了一座都市的社会政治、经济、物质文化水平以及教育条件等,而且已成为反映一座都市外在面貌与环境的精髓,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城市人们对待景观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生活品位的日益提升,使得街区的社区功能也更加丰富与多彩,不但能给广大游客市民带来休憩娱乐的场所,也理所成了每个人都市生活映照的场景。街道的形成可以结合历史上的无形物质和有形物质。美国建筑师雅各布森就曾说过:当人们想起城市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是活的 [3] 。城市也有生命;街道很无聊。城市也很无聊。可以说,没有街道就不是城市。

从传统的旧街道建设可以看出过去的街道更富有生活气息,如清明上河图(图1)中所描绘的,它采取了散点透视式的手法,把复杂的景色融入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画面之中,繁而不乱。在五米多长的面卷内,绘者八百余人,虽然服饰不同,但表情却迥异地表现出了汴河上商铺林立,人们熙来攘往的热闹景象,而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则是人经过都市虹桥中学后的热闹祥和的生活场面。这幅图的主要题材是对汴梁日常生活的歌颂与自豪,具有强烈的平民气息,也蕴含了歌功颂德之意,尤其是对宋徽宗赵佶政治盛世的追捧,对于了解宋代的文化、风俗、交通、经济历史等都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所以如果说文明建造了城市,那城市也就诞生了文明。

Figure 1. Street scene in the Qingming Riverside Scene

图1. 清明上河图中街道景象

3. 文化与城市街道景观的互融关系

街道就是对城市浓缩了的想象。一座城市的街道代表了我们对伊甸园的渴望 [4] 。道路除具备物质特征以外它还象征了历史,而随着历史的传承和历史的积淀,它和该区域的自然特点、习俗、人文价值观,以及人民意识融为一体这些因素都体现在了街道的整体风景上。如果这道路只是一个有目标的、有规则的形式,又或是不规则的、没有报酬的形式,但随着数百年来人口逐步增加,各个区域的街道都有着自己的地区特征,而这些地区特点就像自然因素与社会现象的综合;它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因素与时间材料的综合体现,所以也就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多彩风景。街道设计理念的主要文化特征,以反映城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以城市建筑的艺术特色为主要搜索对象,打造富有历史特点的城市风景长廊,构建有韵律的城市空间序列提升城市道路视觉空间品位,使城市街道的景观个性化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可以体验城市人文精神的场所。

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运用社会学方式研究了现代纽约都市空间结构中的社区生活方式,并对当代都市空间结构的分类提供了一些建议,这也破坏了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在现代建筑运动中形成的现代都市空间结构分析观 [5] 。它还指出,真正的现代都市骨架节奏中最基础的元素是街区和广场,而并非建筑物、道路或道路,这也是为现代建筑运动和城市理性功能所考虑的。这也便是为何城市和广场之间的交通方式决定着城市。她说:城市街道担负着最重要的任务,但宏观和微观的街道非常广泛。烟火气是城市建设中的活力之源。

全球城市发生的快速变化往往意味着对城市的攻击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街景,反映出有趣和传统的社会模式。这一现象在亚洲城市尤其重要,因为很多传统生活都是在街道上体验的。街道是建设城市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城市之中不仅体现了它的物理形态,也体现了两个地区之间的某种关系,街道是城市生活的发电机,人们是街头活动的主角,而汽车是道路的主角。

4. 街道景观设计文化案例解析——以南京街区为例

南京是一个富含丰富历史痕迹的文化古城,历史的迭代更新不断赋予南京城以文化新的面貌。了解一座城市就像了解一个人一样,不能仅仅只观察其外在,内在的美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不光是看该地区的景观,还要进一步了解本地的历史,本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因此对当地民俗充分了解是进行地区内的街道景观文化研究的基础。

南京市内最富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街区,就要属于高淳老街(图2)了。

Figure 2. Street scene of Gaochun Old Street

图2. 高淳老街街景

高淳旧街又称为金陵第一个古街,南京第二个夫子庙美称:于宋朝时建造的街店,迄今九百余年发展史。建筑古色古香,老街里面有:高淳名宿馆、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乾隆古井等地方高淳老街在一开始出现时就是商业街,一踏上老街的石板路,就能嗅到了老房子熟悉的味道,不同于其他商业化浓重的古镇,高淳老街更加古朴自然。这里极具江南水乡的特色,下雨的时候去的,不仅不违和,反而更贴近气质,完全是戴望舒《雨巷》重现。周边的街道,那更是生活气息浓重,门梁上挂着衣服,门前停着三轮车,算命的招牌也半支出来,体现了古老魅力的建筑艺术和民间民俗文化。古镇老街的平面布局体现了聚财的设计理念,平面上看上去像兜钱状,像英文的字母s,意为将钱财兜人袋中 [6] 。

Figure 3. Street scene in Confucius Temple neighborhood

图3. 夫子庙街区街景

除此以外,南京的夫子庙街区(图3)也是以独特的地方民俗所取胜。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景区于2010年正式认定为中国第一个5A级开放风景名胜区。在旅游业中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南京夫子庙淮河景区经历了古代、现代、当代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目睹着古都南京的变化。虽然具备了主要的城市记忆功能,位于南京旧城城市化的核心部分,孔子庙秦淮河景区一直面临传统文化元素的持续短缺,地域特征逐渐消失,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加速发展,城市记忆传统的保护减少。因其在旅行安全监督管理、环保卫生防疫、社会服务等领域,没有达到严格规范的副服务质量标准与良好市场秩序,南京夫子庙淮景区5A景区于2015年收到国家旅游局警告。夫子庙景区作为传统文化旅游景点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景观保存良好,但在城市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不断涌现。

5. 塑造富有艺术特征的都市街区景观

5.1. 文化融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点

文化改变景观,文化通过景观体现。在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南京城市街道景观时,我们必须把握街道景观设计的重点:

• 街道建筑的景观设计:对于街道周围的建筑,它也被称为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建筑的轮廓和立面也应该传达南京的特点。例如,古建筑的风格可以设计在古城景区附近,现代街道可以设计出创造性和多变的建筑风格。沿着街道的建筑立面的轮廓会随着街道的变化而发生曲线的变化 [7] 。在建筑景观设计方面,建筑与景观相结合,通过街道绿色景观的延伸,增加小植物景观的创造,或植入垂直绿化,以提高街道绿化的能见度。

• 街绿化景观设计:在南京城区与外部道路连接的区域,尽量确保一个简单、明亮的绿色景观设计。整洁的树木可以并排种植,灌木呈带状排列,灌木球装饰。在居民高度活跃的街道上,尽可能多地考虑与绿色景观的互动。植物的组合可以更加多样化,使用新的景观美化技术来创造丰富的植物水平,提供阴影、观赏、娱乐和其他功能。

• 街道空间景观设计:是南京街道设计的重要核心内容,还包括街道空间,它是街道景观创作的焦点和聚集人群的活动中心。街道空间与景观的设计相结合。典型的街道空间是一个休闲广场、花园,或配送中心。应考虑到休闲平台、休闲娱乐设施、景观草图等元素。小型街道空间可以被设计为小型口袋公园,以增加街道景观的丰富性。

• 街道水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考虑利用良好的景观水资源。尽量靠近设计,种植低矮的乔木和灌木为主体,确保景观走廊保持不变。对于河流护坡,可进行景观美化,实现指导性、标志性和特色的滨江景观。此外,展示南京的运河文化、城市历史、城市特色等,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小水景,可以提高街道的互动性。

5.2. 历史街道遗迹的真实性保护和激活

虽然南京很多街道的历史建筑和景观得到了很好的修复,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的外观,但单一和静态的浏览方式不能激发游客的主要兴趣。因此,应在坚持真实性保护的同时,应该进行对历史建筑和景观遗迹的“激活”。将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参与和相互体验,以“激活”记忆元素 [8] 。

5.2.1. 非物质文化景观领域的建设

非物质艺术风格的传统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除可欣赏、享受、感动的各种物质艺术风格之外,又是保存传统历史文化讯息的重要媒体,如表一中列出的传统文学、休闲娱乐活动、民俗表演、节日活动。所以,在非物质人文景观领域的城市建设,应该发掘在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中蕴含的城市记忆元素,改变过去单调、静态的原始自然景观呈现方法,将文化与休闲、娱乐、旅游、科技、内外等相结合更新将静态参观转化为动态体验,将被动观光转化为主动参与,可以增强游客的休闲体验功能,加深游客的记忆和印象。节日娱乐活动是推广旅游景点文化、延续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

5.2.2. 节日和娱乐活动策划:建立普通民间风俗的生活氛围

组织民间综艺节目,吸引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的注意,增强他们的旅游体验,满足他们的回忆需求。大花园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民俗艺术家定期在现场表演或教授他们的独特技能,让游客参与民间艺术活动。因此,游客对来这里旅游的兴趣将大大增强,而民间艺术大花园将成为聚集南京当地民间习俗的“春天花园” [9] 。

6. 总结

设计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活动过程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显示了设计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是一个人文的映射,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探析出到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如玉琮和天坛的设计均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 [10] 。设计中往往也可以体现出特定族群的精神特征。比如说德国的设计从包豪斯时代就奠定了严谨、简洁、务实的特点直到后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出现德国设计都一直延续其高品质的特点。法国设计则就一直以其浪漫时尚和优雅华丽著称。

而街道景观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文化、传统和故事,并继续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城市街道景观建设需要融合景观的不同维度,特别是那些与人与环境关系有关的维度。然而,景观的文化维度在当代景观生态学中既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也没有被认为是主流。要向前发展,我们需要有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化景观的建设,在城市街道景观研究中更自觉、更有效地将文化与自然联系起来 [11] 。

所以本文研究从城市记忆的角度进一步提取南京街区案例中丰富的记忆元素。基于南京街区案例,通过阐释景观领域的理论内涵,将城市记忆元素保护整合到传统文化旅游景点的景观建设中,即实施历史建筑和景观遗迹的真实性保护和激活,对百年食品店进行创新,从物质文化景观的角度尊重和保护小巷的小巷名称;并创造性地努力重新包装历史文学作品,创造普通的民俗生活氛围,丰富节日娱乐活动,通过提供民俗生活服务,重现繁荣的民俗场景。

注 释

①图片源自: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226.html

②图片源自:江南时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119027728528929&wfr=spider&for=pc

③图片源自:搜狐网 https://www.sohu.com/a/738330882_100237898?scm=1019.20001.0.0.0&spm=smpc.csrpage.news-list.34.1701067504545bIi5hYo

文章引用

陈千琪.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文化氛围构建思考——以南京街区为例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tmosphere in Urban Street Landscape Design—Taking Nanjing District as an Example[J]. 设计, 2024, 09(01): 190-196.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023

参考文献

  1. 1. 詹颖, 朱家李. 基于设计文化视角的邛窑唐宋瓷塑研究[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2(4): 59-64.

  2. 2. 陈宇, 潘超. 当代街道景观文化特色设计塑造刍议[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9(S2): 128-130.

  3. 3. 杨可欣, 宋琳, 许力源, 王皓松, 王嘉舒. 特色小镇景观设计文化氛围构建思考与方法探究——以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为例[J]. 绿色科技, 2021, 23(15): 47-51.

  4. 4. 江晚霞.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浅析[J]. 河南科技, 2014(6): 194-195.

  5. 5. 杨田. 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文化形态延续的思考[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 31(6): 42-46.

  6. 6. 沈青.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文化中的趣味性营造[J]. 汉字文化, 2019(19): 175-176.

  7. 7. 赵岩, 谷康.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文化底蕴[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 58-61.

  8. 8. 李中扬, 夏晋. 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J]. 包装工程, 2003(4): 121-122+125.

  9. 9. 辛艺峰. 现代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方法的研究[J]. 建筑学报, 2004(5): 18-20.

  10. 10. Jacobs, J. (1965)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Penguin, Harmondwprth, 15.

  11. 11. Richards, I. (1995) Square Deal. The Architetural Review, No. 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