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7 No.07(2018), Article ID:26067,6 pages
10.12677/ASS.2018.77157

Combing and Thinking on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ong Wu

Marx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Jul. 5th, 2018; accepted: Jul. 19th, 2018; published: Jul. 24th, 2018

ABSTRAC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value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ying a pivotal position. The key to stress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whether the teacher can use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stablish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 methods, and draw on th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past. With the help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t is necessary to adapt and meet the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make it practical, revolutionary and creative.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Evolution Combing, Thinking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梳理与思考

吴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18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4日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间通过教学方法建立起二者的密切联系,汲取以往教学方法运用过程的若干经验。借助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和改革,适应与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发展性的需要,以不断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使之具有实效性,充满革命性,富于创造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沿革梳理,思考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历史沿革梳理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尽管由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具有非人为性的不可抗拒力所致的或者内容或者方法方面存在的某些方面的不足、缺陷,但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来看,其重要性、进步性、发展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我们通过对一些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试图以回归文本、解读文本的方式对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大致的发展脉络、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行整理、分析和思考,以期从中探索出更多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1.1. 1949~1966年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特别关注和重视,先后通过了许多相关的文件,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法等做出了相关说明。这些文件不仅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做了规定和说明,还规定了学期、学时等相关问题,体现了建国之初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和重视。此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一些文件中也做了特别说明。如在《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节录)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反思指出:“对理论与实际一致的真实意义不清楚,不明了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实际,不懂得或不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理论知识,去联系同学的思想实际。有的不会走群众路线,不重视自学,而用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1] 文件中突出地强调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思想的重视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等等,对于此后的教学方法的加强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在1953年通过的文件中也“强调应结合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实际,采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作风的事例,培养学生工人阶级感情和革命作风”( [2] p. 17)。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现对现实情况的关注,对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能够较好地使学生具有亲切感,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使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榜样示范法具有了最初的雏形,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取的是双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态度,在关注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理论运用及实践能力也相当重视。从这里也能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法最原始的雏形。后期随着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新加入了课堂讨论、辅导和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 [3] 。在后来的课程教学意见中指出: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在形势和任务课中,除了做报告及阅读文件,应辅之以座谈和讨论”( [2] p. 42)。这些都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且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在1964年《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法,早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他就指出讲课应该采取“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并且把这一条列为十条教授法的第一条”( [4] p. 52)。文件中对“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和具体操作流程,对于启发式教学法后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1966~1976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教育战线和领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在相对惨淡的进程中存在和发展着。这期间也召开了一些教育工作会议,也通过了一些相关文件,但其主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其中在1971年8月1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通过的文件,中共中央也于1979年3月19日决定撤销这个文件。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对教育中政治思想等问题的关注,对劳动的重视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发扬等对于我们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的。

1.3. 1978年以来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1976年的到来预示着一场浩劫的结束,也是崭新探索的开始,许多领域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拨乱反正,教育占线和领域也逐渐开始有了新气象。高考的恢复、教育会议的召开、相关文件的通过,使学者们重新燃起了对教育的热情。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其中指出“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 [4] ,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十分鲜明的态度,起到了改旧立新的作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1978年4月)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做了十分详尽的说明。其中在第四部分关于教学方法问题中明确提出,在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上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抓好教学环节问题以及如何评定学习成绩问题( [2] p. 72-73)。充分肯定了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同时明确了自学、课堂讨论、考试、考查等均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启迪和促进作用。 在1984年教育部通过的文件中的教学原则中再次重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5] ,以上内容体现了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教学的总结和思考,对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再次重申“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单纯刻板、注入式的教学,这对于教学效果的发挥来说无疑是不利的,这其中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以及社会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新时期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强,相关的文件政策也陆续发布和出台。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第三部分“加强教学各个环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中明确指出思想整理理论课程应组织课堂讨论,结合课外教学活动开展教学;采取小课堂教学;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当开展电化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等( [2] p. 140-141),对新时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势作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此后的若干文件也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高度关注和重视,如提出运用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演讲答辩等多种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等均与时俱进且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向性。自此之后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以及教育现状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政策,在“两课”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也经历着巨大变革。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已具备了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体系,但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际教学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改革仍然会继续往前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也将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改革的最前列,发挥其具有的重要作用。

2.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特点总结

尽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近些年来才相对集中和密集,但从教育部及相关文件政策中呈现给我们的史料中看,建国以来的众多教育文件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部分的阐述均十分醒目和具体,可见,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如火如荼与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其进行选择性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结果。建国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伴随时代发展及实际教育需要在发生一系列改革和变化,但是在变化中存在其中不变的一以贯之且创新性发展的部分,这些内容的总结思考对我们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2.1. 讲授法的持续运用

讲授法是一直以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讲授法最早是由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并在其后一直沿用,直到今天仍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沿用讲授法是有其依据所在的。首先按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说法,“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6]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其真理性和价值性,要使学生掌握真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先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转化为具有彻底性和说服力的鲜活内容,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真理进而掌握真理。传统讲授法是存在一些弊端的,它强调并凸显教师的主体和权威地位,认为教师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而把学生作为教师讲授的对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种传统的讲授法,能够比较清晰地将教师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知识有相对明确地把握。整个讲授法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知识的讲授更为系统化、完整化、条理化,学生也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需要掌握的知识,因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教师经过梳理、讲授之后相对而言比较明晰的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来,这就涉及课堂讲授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在单纯知识性内容的讲授中融入更多生活化、具体化的内容,采用更多技巧性的方式方法,对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2.2.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贯穿其中

启发式教学在孔夫子的《论语·述而》中便有所说明,其原文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合适的时机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不过早或者过晚地去干预以使学生的思考达到较佳水平是较为理想的状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启发式教学法,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党的相关文件中,他就指出讲课应该采取“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并且把这一条列为十条教授法之首。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和平时期采用反映时代特色和现实生活的活生生的榜样示范事例对学生加以引导,能够使他们由内而外、舍身处地的从思想深处和情感深处受到感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更易于受到启发和引导,在后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得到了继承、延续和发展。

2.3. 实践教学法得到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时期,理论联系实际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守的原则,教育部若干相关文件都对其做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当中存在大量理论性和真理性的部分,对于理论的讲授必不可少,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起点和重点,但是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充满生命力的理论只有与实际生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提倡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坚持的重要方法,革命年代的生产劳动实践,今天的社会实践、调查调研,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运用,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论。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思考

3.1. 以学生为中心的坚守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便掀起了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浪潮,学者从不同视角和方面分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地位等等,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支撑。心理学中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习者们积极地对知识进行自发的构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可以看作以学生为中心最初的理论溯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应当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停留在理念的解说层面,而应在充分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实践中。在鲜明理念的指导下将教学方法有效运用,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独特的属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应该在互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和价值观产生作用和影响,而这仅仅靠教师单方面努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得以施展的机会。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3.2. 以持续改进为动力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教育本身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既要坚守原有方法中可资借鉴的部分,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现实情况加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改进应该是持续的和渐进的,是逐渐尝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要相信有创新才会有进步和动力,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不论是国内的教学改革还是国内的教学改革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要想使当下的教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及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教学方法必须先行且保持持续改进的势头,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改革、持续改进。因为只有教学方法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才能发挥的更加切合我们的目标和期望。将持续改进作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顶层设计的层面,而应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理念的指导下,把动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教学始终坚持一种方法,表面看似简单节省力气,实则不然,付出相当多的心血学生收获甚微,教师自身也缺乏成就感。尽管方法革新会有难度和挑战,但是至少能为教学增添一些动力和生机。

文章引用

吴 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梳理与思考
Combing and Thinking on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7): 1048-105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7157

参考文献

  1. 1. 高等教育部办公厅. 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年) [S]. 76-79.

  2. 2.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7.

  3. 3. 教育部政治教育司《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Z]. 1958-04-12.

  4. 4. 邓小平文选[M]. 第2版,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03-110.

  5. 5. (84)教政字01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R].

  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