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683 , 8 pages
10.12677/AP.2022.125203

中学生黑暗三联征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

——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的中介作用

刘亚楠*,刘姗姗,侯晓晓,路怡佳#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收稿日期:2022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25日

摘要

目的:探究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在中学生黑暗三联征与网络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用黑暗人格三联征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纯恶信念量表以及特质愤怒量表,对河南省某几所中学的3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黑暗三联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特质愤怒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纯恶信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网络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 黑暗三联征、网络攻击行为、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彼此存在两两正相关(p < 0.01)。3) 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在黑暗三联征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黑暗三联征是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显著预测因素,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在中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黑暗三联征,网络攻击行为,纯恶信念,特质愤怒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k Triad and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Beliefs in Pure Evil and Trait Anger

Yanan Liu*, Shanshan Liu, Xiaoxiao Hou, Yijia Lu#

School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Apr. 25th, 2022; accepted: May 18th, 2022; published: May 25th, 202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beliefs in pure evil and trait ange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k triad and the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328 students from middle schools in He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Dark Triad Questionnaire,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Scale, Beliefs in Pure Evil Scale and Trait Anger Scale. Result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dark triad (p < 0.05), and trait anger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gender (p < 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eliefs in pure evil among grades (p < 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nline aggression behavior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t only child (p < 0.05). 2) Dark triad,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beliefs in pure evil and trait ange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p < 0.01). 3) Beliefs in pure evil and trait anger play partial mediating roles between dark triad and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Conclusion: The dark triad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beliefs in pure evil and trait anger play a mediating effect.

Keywords:Dark Triad,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Beliefs in Pure Evil, Trait Anger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网络攻击行为(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最早是由Grigg (2010)提出来的概念,指个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使用电子设备对其他个体或群体制造故意伤害的行为。赵锋,高文斌(2012)将网络攻击行为重新定义为个体利用信息技术对他人或者群体有目的实施的意在造成伤害的行为,且这种行为是对方想要尽力避免的(施春华,王一茜,张静等,2017)。由于我们所处在信息时代,中学生伴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出生和成长,他们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加上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中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了更强的攻击性。

黑暗三联征(Dark Triad)是由Paulhus & William (2002)提出来的,包括亚临床精神病态、马基雅维里主义和自恋三种人格特质。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黑暗三联征与攻击行为有密切关系。其中精神病态表现出更直接的攻击方式,因此更容易出现暴力和违法行为(Lau & Marsee, 2013)。马基雅维利主义通常用操纵的手段进行间接攻击(Southard & Zeigler-Hill, 2016)。自恋者则会为了维护自尊和自我形象而发动攻击(秦峰,许芳,2013)。因此,本研究假设,黑暗三联征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攻击行为。

纯恶信念(Beliefs in Pure Evil)测量了个体是否相信世界上存在纯粹邪恶的人,最早是由Baumeister (1999)提出的。相信纯恶存在的个体在面临伤害时会倾向于将伤害行为归因于恶人的存在,恶人是为了获得伤害的乐趣,故意对自己施加伤害行为的,而非自己的原因,自己是无辜的,因此我们要对恶人实施严厉的惩罚(Webster & Saucier, 2015)。国外研究表明,纯恶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与黑暗三联征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个体认为某个人是纯粹的恶人则会增加对他的攻击行为。特质愤怒(Trait Anger)指个体感知愤怒,激发情境及愤怒表现反应的一般倾向(Spielberger et al., 1983),是个体在愤怒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持久的特质(罗亚莉,张大均等,2011)。个体在愤怒情绪下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因此,本研究假设,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与网络攻击行为存在正相关,且两者在黑暗三联征和网络攻击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着重探究影响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减少网络攻击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学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347份,删除无效问卷19份,剩余328份,有效回收率94.5%。男生139人(42.38%),女生189人(57.62%),初一52人(15.85%),初二59人(17.99%),初三65人(19.81%),高一48人(14.64%),高二48人(14.64%),高三56人(17.07%)。独生子女59人(17.99%),非独生子女269 (82.01%)人。年龄为12~20岁(M = 15.41, SD = 1.795)。

2.2. 研究工具

2.2.1. 黑暗人格三联征问卷(Dirty Dozen, DD)

本研究采用耿耀国教授等人(2015)修订的《黑暗十二条》中文版,此量表共有12道题目,3个因子,分别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亚临床精神病态,每个因子分别对应4个题目,采用likert 7点评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黑暗人格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黑暗三联征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3。

2.2.2. 网络攻击行为量表(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Scale, OABS)

本研究采用赵锋,高文斌(2012)编制的《少年网络攻击行为量表》,量表一共15个题目,两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实施网络攻击行为的频率就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 0.889。

2.2.3. 纯恶信念量表(Beliefs in Pure Evil, BPE)

本研究采用由Webster & Saucier (2013)编制的纯恶信念量表,共22个题目,用于评估个人对存在纯粹恶人的信念程度。该量表采用likert 7点评分。分数越高代表相信有些人是纯粹恶人的信念越强。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8。

2.2.4. 特质愤怒量表(Trait Anger Scale, TAS)

本研究采用由罗亚莉等人(2011)修订的中文版特质愤怒量表,共10个题目,2个维度。采用likert 4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特质愤怒水平越高,易怒的程度越高。本次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 0.902。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使用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模型检验和Bootstrap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估,结果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2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1.33% (小于40%),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人口学变量在黑暗三联征、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黑暗三联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得分大于女生(p < 0.05)、特质愤怒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大于男生(p < 0.01);纯恶信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年级得分大于低年级(p < 0.05);网络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得分大于非独生子女(p < 0.05)。

Table 1. The demographic difference test results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注:*p < 0.05,**p < 0.01。

3.3. 黑暗三联征、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黑暗三联征和纯恶信念呈现显著正相关(r = 0.276, p < 0.01),黑暗三联征和特质愤怒呈现显著正相关(r = 0.420, p < 0.01),黑暗三联征和网络攻击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r = 0.305, p < 0.01),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呈现显著正相关(r = 0.178, p < 0.01),纯恶信念和网络攻击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r = 0.236, p < 0.01),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r = 0.268, p < 0.01)。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among variables

表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p < 0.01。

3.4. 黑暗三联征、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因此我们进行回归分析,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作为控制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黑暗三联征对纯恶信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278, p < 0.001);对特质愤怒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426, p < 0.001);对网络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181, p < 0.01);纯恶信念对网络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145, p < 0.01);特质愤怒对网络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170, p < 0.01)。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dark triad on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表3. 黑暗三联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p < 0.01,***p < 0.001。

3.5. 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在黑暗三联征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黑暗三联征为自变量,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为中介变量,网络攻击行为为因变量,运用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黑暗三联征对网络攻击行为有直接作用;纯恶信念在黑暗三联征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特质愤怒在黑暗三联征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Figure 1. Multiple mediating models of dark triad, beliefs in pure evil, trait anger and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图1. 黑暗三联征、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多重中介模型

运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的中介作用显著,总的中介效应值为0.02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8.81%。具体来看,中介效应有两条路径:黑暗三联征 → 纯恶信念 → 网络攻击行为路径的效应值为0.010,占总效应的14.93%,黑暗三联征 → 特质愤怒 → 网络攻击行为路径的效应值为0.016,占总效应的23.88%。

Table 4.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dark triad, beliefs in pure evil, trait anger and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表4. 黑暗三联征、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注:DT黑暗三联征,BPE纯恶信念,OAB网络攻击行为,TA特质愤怒。

4. 讨论

4.1. 人口学变量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黑暗三联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得分大于女生,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论相同。黑暗三联征的三个维度中马基雅维利主义以操纵、欺骗、冷漠为主要特征,而男性群体在社会中比女性更加喜欢追求权力地位和竞争,也就更加擅长权谋。精神病态以低共情,反社会为特征,由于在身体生理机能方面的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加强壮,更容易发生直接的身体冲突,因此表现的更加冷漠和反社会。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特质愤怒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可能是因为女性对情绪的感知更加敏感,在体验到愤怒情绪时没有像男性有那么多的释放途径,因此持续时间较长。纯恶信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年级的纯恶信念得分大于低年级。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经历了更多的负面事件,加上课业压力的增加,负面情绪体验更多,影响了对人性的态度。网络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得分大于非独生子女得分。这可能是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同,独生子女受到全面的照顾和宠爱,因此在网上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时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而非独生子女的包容和接纳能力更好,攻击性相对较弱。

4.2. 各变量间的相关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黑暗三联征与纯恶信念、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黑暗人格特质越高的个体越容易相信世界上存在纯粹的恶人。这是因为他们谨慎多疑的特征,经常认为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外面世界是不安全的。而纯恶信念高分个体同样也认为由于恶人的存在,让社会变得不稳定(Webster & Saucier, 2015)。黑暗三联征展现了人格中的阴暗一面,高黑暗特质的个体追求自我利益,情绪不稳定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愤怒等负面情绪和攻击行为(朱亚琳,金灿灿,2021)。纯恶信念与特质愤怒和网络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纯恶信念描述了一个人认为某些人生来就是恶人的观念,拥有此观念的个体对实施伤害事件的主体深恶痛绝,主张更加严厉的处罚和反对恶人改造福利计划(Webster & Saucier, 2013)。由此可见,当高纯恶信念个体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伤害或不公事件的时候更容易引发愤怒情绪,并在网上发动自己的攻击,但他们认为自己的攻击行为是为了维持正义。特质愤怒与网络攻击行为成显著正相关。由于具有特质愤怒的个体更容易对不满的人和事情产生愤怒情绪,而网上信息比较丰富,冲浪的时候难免看到令自己感到生气的新闻和事件。所以个体容易在愤怒的情绪下实施网络攻击行为(李晔,王利刚,周文娇等,2012)。

4.3. 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在黑暗三联征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黑暗人格特质个体可以通过纯恶信念影响网络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特质愤怒影响网络攻击行为。黑暗三联征对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已经被国内外学者证实,但中间的作用机制还一直在探索。本研究中第一条路径是黑暗三联征通过影响纯恶信念进而影响网络攻击行为。具有黑暗特质的中学生本身具有冷漠、低共情、反社会、攻击性等特征,如果对人性的看法更消极,认为有些人是天生的恶人,那么就会更加降低控制操纵和伤害他人带来道德谴责(杨继平,王兴超,2012)。在他们上网的时候,通过将自己的攻击行为合理化(黄潇潇,张宝山,张媛等,2019),认为自己的攻击对象是坏人,那么攻击行为就是合理且正义的,从而增加网络攻击行为。第二条路径是黑暗三联征通过影响特质愤怒进而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特质愤怒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到愤怒的倾向,是影响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黑暗三联征得分高的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面对愤怒情境会变得更加冷漠和易于攻击。

综上所述,黑暗三联征、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都会影响中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减少网络攻击行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关注中学生的人格特质,帮助建立和培养对人性积极的态度,教授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攻击行为的出现。

5. 不足与展望

中学生处于身心变化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下,上网已经成为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关注中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对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探索,并验证了黑暗三联征、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的影响作用。但本研究将黑暗三联征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并没有对具体的维度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可以分析不同维度对网络攻击行为的不同影响。此外研究证明了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的中介作用,但并未对产生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的原因进行讨论,未来可以从原因入手探讨影响因素,为减少中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提供干预和指导。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命意义三成分视角下大学生意义体验与意义寻求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BJY021)资助。

文章引用

刘亚楠,刘姗姗,侯晓晓,路怡佳. 中学生黑暗三联征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纯恶信念和特质愤怒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k Triad and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Beliefs in Pure Evil and Trait Anger[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05): 1701-170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5203

参考文献

  1. 1. 耿耀国, 孙群博, 黄婧宜, 等(2015). 黑暗十二条与短式黑暗三联征量表: 两种黑暗三联征测量工具中文版的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2), 246-250.

  2. 2. 黄潇潇, 张宝山, 张媛, 等(2019). 元刻板印象对随迁儿童攻击行为的效应及挫折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51(4), 484-496.

  3. 3. 李晔, 王利刚, 周文娇, 等(2012). 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6(7), 532-536.

  4. 4. 罗亚莉, 张大均, 刘云波, 等(2011). 特质愤怒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人群应用的信度和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9), 700-704.

  5. 5. 秦峰, 许芳(2013).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1(7), 1248-1261.

  6. 6. 施春华, 王一茜, 张静, 等(2017). 初中生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5), 704-709.

  7. 7. 杨继平, 王兴超(2012). 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 44(8), 1075-1085.

  8. 8. 赵锋, 高文斌(2012). 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6(6), 439-444.

  9. 9. 朱亚琳, 金灿灿(2021). 黑暗三联征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9(7), 1195-1209.

  10. 10. Baumeister, R. F. (1999). Evil: Inside Human Violence and Cruelty. W. H. Freeman.

  11. 11. Grigg, D. W. (2010). Cyber-Aggression: Definition and Concept of Cyberbully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0, 143-156.

  12. 12. Lau, K. S. L., & Marsee, M. A. (2013). Exploring Narcissism, Psychopathy, and Machiavellianism in Youth: Examination of Associations with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2, 355-367.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2-9586-0

  13. 13.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 556-563. https://doi.org/10.1016/S0092-6566(02)00505-6

  14. 14. Southard, A. C., & Zeigler-Hill, V. (2016). The Dark Triad Traits and Fame Interest: Do Dark Personalities Desire Stardom? Current Psychology, 35, 255-267.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16-9416-4

  15. 15. Spielberger, C. D. (1983). Assessment of Anger: The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 In J. N. Butcher, & C. D. Spielberger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pp. 159-187). Routledge.

  16. 16. Webster, R. J., & Saucier, D. A. (2013). Angels and Demons Are among Us: Asses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elief in Pure Evil and Belief in Pure Goo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9, 1455-1470.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3496282

  17. 17. Webster, R. J., & Saucier, D. A. (2015). Demons Are Everywhere: The Effects of Belief in Pure Evil, Demonization, and Retribution on Punishing Criminal Perpetrat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4, 72-77.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4.09.041

  1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