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6 No.02(2018), Article ID:25247,7 pages
10.12677/ML.2018.62038

The Origin, Meaning and its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Buzzwords

—The Case of “Cyber Words” in 2014-2016

Ye Sheng, Zhaohui B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May 14th, 2018; accepted: May 24th, 2018; published: May 31st, 2018

ABSTRACT

Network buzzwords are the product of society, and with the capability to reflect the current activities of society. Researching network buzzwords not only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ose words in some certain cases,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society culture study.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generalized character of “Cyber words”, then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those word from 2014 to 2016.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further classify those network buzzwords into 9 categories. Conclusion is that, among those 3 years, the buzzword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celebrities, occur mostly, up to 26.7% of all the investigated buzzword words.

Keywords:Buzzwords, Origin, Meaning, Classification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词义分析及分类

—以2014年~2016年“网络用语”为例

盛烨,卜朝晖*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4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31日

摘 要

流行语是顺应时代、又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产物。研究网络流行语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其具体使用有所了解,也有助于研究社会文化的发展。本文先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一般特点,然后分析了2014~2016年“网络用语”的起源和词义。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流行语分成了九大类。在分类中发现,这三年的网络流行语中,受名人影响的流行语占最高,为26.7%。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起源,词义,分类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叫网络语言。近年来随着网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环境的改善,网络语言逐步呈现出反映生活焦点、社会背景的新特点。而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语言中最受广大网民关注的一批词汇。从语言学角度上来看,它们可能是旧词新意也可能是全新概念。从归属上来看,可能风靡一时之后就最终沦为“死语”,也可能融入一般现实生活,成为普通词汇。但是,不管网络流行语最后的去向如何,其实都是对当下社会状况、现实的一种反映。

2. “汉语年度盘点”中的“网络用语”

本次研究的对象抽取的是由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主办的“汉语盘点”活动中揭晓的“十大网络用语”,由“中国语言文字网” [1] 公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于2004年成立,是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的研究中心,也是国家语言资源与检测研究系列的第一个研究中心。而从2006年开始,该中心就通过数据调查,依据大规模动态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监测数据,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和世界”,举办“汉语盘点”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了12年的“汉语盘点”。从活动之初的2006年到2010年,“汉语盘点”主要是盘点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国的年度关键词,国内字和词,共两个。另一方面是国际字和词,也是两个。2011年,随着“汉语盘点”品牌活动影响力的扩大,新增了“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两个方面的内容。2012年,又增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十大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都是由网民投票,最后高票当选的年度前十热门词汇。故此,笔者认为它们也可以称为“网络流行语”(下文中将“汉语盘点”中的“网络用语”都称作“网络流行语”)。并且选取了2014年度到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对象。

3.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虽应用于网络,但是它还是符合一般流行语的特征。因此我们从流行语的特点出发,简单概述一下“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日本的汤浅茂雄(1997) [2] 认为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突然被众人所熟知,并且广泛使用的词语”。即,流行语的产生具有爆发性、广泛性的特点。小矢野哲夫(2003) [3] 对此又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解说,“一般来说,流行语就是一定时间段内,反映当下社会真实样貌,广泛地在某个领域、年龄段之间使用的词汇”。即,流行语除了广泛性外,还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年龄层约束等特点。但是今天的流行语,由于媒体传播的发达,受众越来越广。年龄层和专业性对流行语产生的约束越来越小。所以这两点不再是流行语的主要特点。另一边,夏中华(2012) [4] 认为,“流行语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时段内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它必然带有明显的时段性特征。(中略)流行语都是在一个时期显现出来,之后或者潜藏下来,或者进入一般词汇”。从夏中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流行语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时段性。同时,因其特有的时段性特点,也使流行语的最终归属具有一定方向。1) 成为普通词汇。即,当下流行时的词义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也为大众广泛使用。例如,“山寨”一词。作为流行语时,指盗版产品。而现在这个词义也在当代社会中正常使用。2) 沦为死语。即,流行语当时的词义不再为人们所关注。词义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凡客体”。凡客诚品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利用另类手法戏谑主流文化,从而彰显品牌个性。由此网民们效仿凡客广告,出现了大批恶搞内容。但是近些年来,这种“凡客体”恶搞几乎不再出现。“凡客体”一词自然也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消失了。

结合中日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流行语是反映当下社会关注热点或真实样貌,在一段时间内人们高频使用的词语。简单来说有三方面的特点。1) 广泛性2) 社会性3) 时段性。

汉语盘点中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都是经过网民投票,最后高票当选的词汇。因此符合广泛性特点。这些网络用语顺应民意,反映人民关注热点的产物。所以也具有社会性。这些在该年度高频使用的网络语言,可能流行于一时,最终为新词语替代而消失。如:“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也可能最终融入一般词汇,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一部分。如:“最炫名族风”、“舌尖上的中国”。其归属有一定方向,因此也符合时段性的特点。同时它们都是从现实社会或网络生活中获得的信息、真实感悟,继而充满了生活特色和文化气息的词语。

4.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及词义分析

翻译流行语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流行语的产生背景。因为只有了解来源、具体词义之后,才能对流行语有一个基础的认识。进而做出下一步研究。所以笔者利用人民日报网络版 [5] 、人民中国网络版 [6] 、沪江日语 [7] 以及百度百科 [8] 对2014年~2016年度“汉语盘点”中的“网络流行语”的起源、词义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详见表1表2表3

5.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电视、广播以及杂志等出版物在当代流行语的推广上功不可没。网络媒体的发达则进一步对流行语的传播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而且受网络传播的影响,流行语的起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米川明彦(1989: 51-57) [9] 结合流行语的起源,对其分类上作出了如下总结。1) 源于共同话题;2) 情绪上的放松(作为笑料、噱头);3) 精准的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新事件或者新变化);4) (为了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5) 模仿名人的发言;6) 标语又或是广告词。按照米川的分类,“吓死宝宝了”、“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等表达当下心情、情绪的流行语以及“主要看气质”、“洪荒之力”等出自名人之口的流行语都有了明确的来源归属。同时,我们会注意到米川的分类中,有这样两点。3) 精准的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新事件或者新变化)、4) (为了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追求囊括新事物的精准表达,或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种语言行为,往往也是催生新词语产生的契机。“萌萌哒”、“为国护盘”等虽然也属于新词语。但是其主要产生背景却并不是为了概括新奇事物或为了让人耳目一新而刻意追求的新奇。

Table 1. “Network buzzwords” in 2014

表1. 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

Table 2. “Network buzzwords” in 2015

表2. 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

Table 3. “Network buzzwords” in 2016

表3. 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

“萌萌哒”是受外来文化影响、“为国护盘”是由经济现况催生的词语。所以在米川的分类中,缺少这两类词对应的分类。

中国这边,齐建涛(2007) [10] 认为,结合流行语的起源,可以有四个的方向分类。“1) 源于全新概念;2) 源于强势经济;3) 源于强势方言;4) 源于外来词汇”。杨琦(2009) [11] 则认为流行语的来源还包括“影视作品和旧词新意”。但是,如果以这两位学者对流行语的分类为标准,来看网络流行语,还是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全是套路”、“厉害了我的哥”这两个词,既不属于全新概念,也不属于旧词新意。所以其分类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在米川看来,“全新概念”,即“新造语”。“旧词新意”,即“新用语”。两者都是从构词法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分类。而“强势经济”等起源分类又不属于语言学上构词法的范畴,是属于从社会背景出发对流行语起源进行的归纳总结。

结合中日两方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学者,在流行语的分类中,侧重社会背景的考察。中国的学者,侧重社会背景的同时,又兼顾了语言学特征。而本文中我们考察了流行语具体的词义,也总结了经济、方言等背景下社会文化要素的影响,所以在分类问题上,既从文化背景出发,深究其社会性要素,也尽量兼顾其语言学上的特点。于是,笔者在参考研究资料之后,结合2014年~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中的具体词义,从社会背景出发对流行语的起源作出了以下分类。1)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2) 名人效应(来自名人的行为举止或发言);3) 强势经济;4) 强势方言;5) 艺术作品;6) 广告词;7) 标语;8) (针对某件事)抒发当下心情;9) 外来文化或外来语的影响。

由此,可得到2014年~2016年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如表4

Table 4. The classification of buzzwords from 2014~2016

表4. 2014~2016年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Table 5. The distribution of buzzwords from 2014~2016

表5. 2014~2016年“流行语”分类占比统计

从社会背景出发,结合起源与词义对网络流行语分类进行数值上的统计,可得表5

表5的结果来看,2014年~2016年间,(2)名人效应占比最高,为26.7%。接下来是(1)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及(8)抒发当下心情这两种起源占了相对较大的比例,均为20%。也就是说,构成流行语的词汇主要是来源于名人名言、或者是议论社会热门话题、针对某事件抒发个人心情。此外,(5)艺术作品占了13.3%。由此看出,人们对于名人名言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社会热门事件也在网络上也引起了网民们的广泛讨论。而艺术作品中产生的流行语则可以理解为人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6. 结论

本文利用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人民网络版以及百度百科,对2014~2016年“汉语年度盘点”中的“十大网络用语”的起源和词义,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分类和各类别的比率统计。结果表明,属于受“名人名言”影响的词语在总比中占比最高,为26.7%,其次是“抒发当下心情”和“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各占20%。从起源和词义对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展开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性质和特点,也使其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更加清晰明了。

文章引用

盛 烨,卜朝晖.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词义分析及分类—以2014年~2016年“网络用语”为例
The Origin, Meaning and its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Buzzwords—The Case of “Cyber Words” in 2014-2016[J]. 现代语言学, 2018, 06(02): 335-3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2038

参考文献

  1. 1. 中国语言文字网.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yw/

  2. 2. 湯浅茂雄. 生まれることば死ぬことば[M]. 東京: アリス館, 1997: 48-84.

  3. 3. 小矢野哲夫. 流行語と若者ことば[J]. 国文学, 1997(14): 98-101.

  4. 4. 夏中华. 关于流行语性质问题的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1): 92-99.

  5. 5. 人民网日语版. http://j.people.com.cn/n3/2016/1025/c94475-9132270.html

  6. 6. 人民中国. http://www.peoplechina.com.cn/home/second/node_13490.htm

  7. 7. 沪江日语. http://jp.hujiang.com/new/kouyu/

  8. 8.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

  9. 9. 米川明彦. 新語と流行語[M]. 東京: 南雲堂, 1989.11-17

  10. 10. 齐建涛. 现代汉语流行语生成源起考略及其英译[J]. 大连大学学报, 2007(2): 138-140.

  11. 11. 杨琦. 现代汉语流行语及其英译[J]. 牡丹经大学学报, 2009(7): 89-90.

  12.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